J市是位于中國中部的一個縣級市,根據(jù)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全市人口30萬。J市地處山區(qū),城市依山而建,蜿蜒于山谷和盆地之中。健身坡原本是城郊的一座小山,山下的住戶為農村戶口,主要種植蔬菜、水果等,俗稱菜農;山上多為農民的祖墳和其承包的林地。其實,這個地方本來也不叫健身坡,是近些年來城市居民對其進行的命名——他們在此開展“爬坡”、打拳、做操、跳舞等健身活動。隨著爬坡市民的增多,人們開始在山上開展越來越多的活動,比如打麻將、祭拜菩薩和土地公。同時,為了更方便地開展這些活動,城市居民又自發(fā)地進行了一些景觀營造工程,如筑路、修井、整坪、建亭、種地、弄石等。
爬山健身在許多地方都很盛行,但是爬山者發(fā)展出各種交往活動,甚至參與空間改造的情形卻比較罕見,它為我們全面而深入地觀察一個地點的制造過程提供了獨特案例。在此,我們將健身坡視為一種特殊的社區(qū),探討居民在健身活動過程中開展的一系列空間實踐與社區(qū)傳播行為,如何建構了富有意義的地點,即J市居民在“健身坡”制造地點的具體形式、過程與影響。之所以說是特殊的社區(qū),是因為傳統(tǒng)上所說的社區(qū)往往基于固定的居住地點,而健身坡對于城市居民來說并非居住空間。但是,根據(jù)社區(qū)的經典定義,健身坡基本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可以提供社交和支持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第二,擁有共同的地點;第三,具有團結的情感和活動(參見Hillery,1955)。因此,我們認為健身坡也是一種社區(qū)。
(一)公共空間中的身體實踐與社會交往
從嚴格意義上說,健身坡并非公共空間。它不像城市中的廣場或者居住小區(qū)中的共享空間,對于這些空間,使用者(城市居民)是擁有法理上的權利的。健身坡作為農民的林地,并不必須對外開放。不過,由于林地非常零散,農民的管理也十分粗放,所以城市居民可以隨意出入,成為實質上的公共空間。由于健身坡并非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間,而只是健身場所,居民在此的空間實踐首先就是一種身體實踐,或曰以身體為中心的空間實踐。
健身坡之所以被市民們選作健身場所,是因為該地區(qū)擁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第一,距離城市很近,出入十分方便。由于J市依山而建,形狀狹長,健身坡附近的居民只要步行幾分鐘就能到達山腳。山腳大多是居民自建的房屋,往上則與農民的房屋連成一片,居民只需穿過這些房屋間的石板路或水泥路,就可以進入山林。第二,山林植被豐富茂盛,空氣清新。健身坡上種有許多馬尾松、板栗樹、茶樹等,雖然沒有城市公園那樣規(guī)劃整齊,但另有一番天然野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城市居民的現(xiàn)代健康理念,即空氣清新健康,有益身心。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即山地優(yōu)越的鍛煉條件。健身坡大約300—400米高,坡度平緩,適宜于普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強身健體。
在健身坡上,人們健身的場所主要有兩類:道路與停留點。對于爬坡者來說,健身坡的道路不是地圖上的線條,也不僅僅是通往某地的媒介,它們本身就是人們的目的地——行走的場所。山上的道路并不規(guī)則,有時穿越田間,有時夾于山間水傍,有時則面臨深崖。而且山道時有岔路,不熟悉者難免迷路。山路主要是土路或者水泥路,山間住戶門前有少量石板路。山上的停留點有大有小,最為常見的停留點是爬坡者選擇的駐足地,多在山坡上較為平坦、開闊的地方,可以駐足鍛煉。有些人選擇的長期停留點只有他/她或者同伴使用,儼然就成了他/她的地盤;而有些空間較大的停留點,由于主要使用者攜帶錄音機或者播放器,隨著口令節(jié)律做操、打拳、跳舞,吸引了其他爬坡者參與,逐漸就成為較為固定的小型聚集中心。
除了爬山、做操,還有三類比較特殊的身體實踐:挑/背水、種地、打麻將。山中泉多,城市居民大多認為泉水遠勝于家中自來水,所以往往一邊爬山一邊順便挑/背水回家,于是山上的幾處泉眼也是較大的停留點和聚集地。打麻將是爬山者發(fā)展出來的娛樂運動,爬上山做完操而不用急著回家的市民,會相約在一起打麻將、下棋。健身坡原本的主人、當?shù)剞r民發(fā)現(xiàn)有利可圖,就為這群人提供桌椅、麻將以及茶水,甚至餐飲服務。這些停留點多位于交通要道,較為開闊。由于農民忙于服務打麻將的人,將田地拋荒,而一些崇尚“綠色食品”的爬山人則乘機借地[41]耕種,既通過揮鋤舞鐮鍛煉身體,又獲得健康食品,一舉兩得。這些田地有的位于麻將場所附件,有的則比較分散。
健身坡上有一個寺廟,原本破敗不堪,隨著爬山人群的增加,香火越來越旺,建筑物也越修越光鮮漂亮。燒香拜佛雖不是健身,卻也是一種身體和空間實踐,并且使得寺廟成為一處聚集地和停留點。
不同人群對于健身坡的使用時間形成不同的規(guī)律。通常而言,上班族需要在8點到單位,因此7點左右就得下山,于是5、6點鐘就要開始爬山。但他們可能還不是健身坡的第一批行者,由于山泉出水少,人多時需要等候較長時間,所以少數(shù)人會凌晨3、4點即山上挑/背水。而退休或者沒有固定職業(yè)的人,不需要過于早起,大多是吃過早飯再不慌不忙地爬山,這些人通常要在山上停留較長時間,吃過午飯或者傍晚時分才下山回家。有些人為了參與做操跳舞,或者麻將活動,選擇與他人同步下山。另外,隨著節(jié)氣變化,爬山的時間安排和聚集情況也有所不同。通常夏天健身坡的一天從凌晨3、4點就開始了,而冬天則大多要等太陽出來。雙休日、寒暑假會有更多的學生和非每日爬山人群加入,而每逢初一、十五或者菩薩生日,山上更是人聲鼎沸、熙熙攘攘。
作為一種社區(qū)空間,健身坡不僅為身體實踐提供環(huán)境,促使其發(fā)生、發(fā)展,形成慣例與常規(guī),而且為交往互動提供內容與意義。再者,在物質空間中的交往互動,本身就是一種身體實踐、空間實踐;而一些身體實踐和空間實踐也包含互動行為,二者難以區(qū)分,共同制造了意義獨特的地點。在健身坡上,人們的交往互動形式多樣。最簡單的問候莫過于在道路或停留點遇見時一句“來了啊!”有時也會關心:“今天那一位(指時常同來的配偶)怎么沒有來?”更熟悉一些的人則會打趣:“今天穿了新衣服哦!”在停留點打麻將、吃飯或者排隊打水、種地時,則會有更深入的討論,除了議論正在進行的活動,比如泉水的流速、清潔程度,地里蔬菜的長勢等,還會涉及家長里短、時事新聞等。老人們喜歡交流孩子們的情況和身體狀況,有時共同熟悉的人的故事也會成為大家的話題。由于J市人口不多,爬山的老人們大多在J市生活了數(shù)十年,很多人彼此熟悉,或者總能找到共同熟悉的人,而且在山上經常見面,所以時??梢娪H切招呼和熱烈交談的場面。對于退休老人而言,健身坡成了重要的社交場所,有人甚至戲稱來此“上班”。相對而言,年輕人較為匆忙,很少閑聊;或者自己成群結隊,少與他人往來。
不過,除了言語交流以外,道路上一前一后行走的路人也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人多時,形成熙熙攘攘的熱鬧氛圍,對于“身處行動中”的人們具有鼓舞、興奮的正面情感作用。一些人甚至暗暗較勁,互相趕超;而速度較快的行者時常能夠贏得他人羨慕的目光,有些人則干脆立于一旁說:“你走得快,讓你!”(山路大多狹窄,最多并行二人)。在人少的地方,同行者就更加感覺到相互的依靠。爬山者間經常流傳某人單獨行走遭遇搶劫的故事,所以一位老人告訴我:“如果我一人下山,必須在中午飯后或者下午4、5點鐘左右,否則路上就沒有人了?!痹谝惶幮∩焦戎校咴诎胙娜擞袝r會提氣長呼:“噢——”,據(jù)說可以鍛煉肺部。走在茂密樹林中的人們互不相見,卻呼聲相應,在山谷中回蕩,意蘊悠長。
(二)作為空間實踐的景觀營造與社區(qū)意象
J市居民在健身坡的空間實踐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的空間使用上,而且在物質層面對空間進行了改造,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需求與意愿。如前所述,健身坡本身并非居民的健身場所,也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為了更好地達到健身目的,城市居民和當?shù)剞r民對健身坡的道路和停留點進行了建設和改造,從而改變了原來的空間布局與景觀,形成新的社區(qū)意象。這些景觀與意象成為地方與社區(qū)認同的符號,并與其建設者、使用者連接成“行動者網(wǎng)絡”,參與到地點制造的過程之中。
健身坡的景觀營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修路。山上的道路原本比較簡陋,而且基本上都是土路,坑洼不平,尤其是下雨后泥濘難行,不太適合健身行走。于是,一些爬山者設法把山上的道路改造成了水泥路面。第二,整坪。為了方便更多的人做操、練拳、跳舞,人們在開闊處修整出較大的坪地,有的地方還鋪上水泥。第三,筑亭。在坡頂或岔路口建簡易亭子(多為水泥和磚木結構),供爬山者避雨、歇腳。第四,造井。山中的泉水大多為自然流出地面的小股水流,取用并不方便,需要挖池蓄水,加蓋以保持清潔,然后用水管導出。這些空間改造工程需要較多費用,大多由爬山者采取拉贊助的方式,從政府有關單位或財政部門募集資金、雇人完成。由于一次所獲資金有限,山上的道路就是由多人多次動員,一段一段地連接起來的。筑井的花費更高,需要多方募集,其中也包括一些個人捐助。錢多的地方,井臺造得很漂亮,上蓋琉璃瓦,四周鋪上瓷磚,外圍用水泥筑坪,前來打水的人絡繹不絕、人聲鼎沸。而錢少一些的地方,井臺就比較簡陋,只有灰不溜秋的水泥池子、上蓋和平臺。第五,弄石。這不需要拉贊助,有個別性情中人,選中山上形狀怪異、紋路美觀的石頭,錯落擺放,并在旁邊修整、種植樹木和花草,儼然城市中公園一角。一位裁縫將其擺弄的地方命名為“紅旗嶺”,插上紅旗,并在一塊石頭上用油漆寫道:“開拓者黃××”[42]。
由于健身是“他們的事”,當?shù)剞r民對于上述景觀營造活動興趣不大,盡管道路、亭子、井水他們都樂于享有,但并不參與修建;他們參與的營造工程是主要娛樂、餐飲服務場所建造。爬山的人多了,一些人在山上盤桓的時間很長了,除了鍛煉身體,剩余時間主要是娛樂,而最受歡迎的娛樂就是打麻將。于是,在山道旁邊有地的農民就因地制宜,搭建臨時棚屋,擺桌設椅,為爬山人提供麻將服務。打麻將時間長了還需要飲食,因此,農民就在麻將屋旁建起簡陋廚房,為爬山人準備飯菜飲食。少數(shù)食物可以就地取材,但是大多數(shù)還是農民從山下購買后背上山來的。最為熱鬧的麻將點可以開出20來桌,小的也有4—5桌。除了打麻將者,其他爬山人也會在此搭伙,比如種地、弄石的人。出租麻將桌和出售飯食的收入遠遠超過原先種菜的收入,因此這些農家的土地就拋荒或者讓給麻將??透N。
在城市中,人們往往根據(jù)標志性建筑識別方位,這些建筑就是城市意象的重要元素(林奇,2001)。在山上同樣如此,普通的山林也有很多標志,特別的樹木、石頭、道路形狀都可以成為有意義的意象。但是,對于不熟悉山林的城里人來說,這些標志仍然不夠清晰明了,或曰“可讀性”較差。而坪地、亭子、水井、麻將屋和觀賞石這些意象,可讀性就高很多。它們是這個社區(qū)的文本與媒介,由爬山者自己寫就、銘刻在社區(qū)空間之中。對于后來者而言,這些空間構成物“黑箱化”了先前空間實踐的背景、意圖與過程,卻以跨越時間的方式將先后行動者連接起來,使空間富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構成物與爬山者之間形成了高強度的連帶關系,或者說是共同編織成為“行動者網(wǎng)絡”,使社區(qū)空間與人密不可分。
社區(qū)意象的形成還與空間敘事有關。在健身坡,與空間相關的敘事不僅構成人們日?;拥闹饕獌热荩彩菫榭臻g賦予意義的過程??臻g敘事通常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第一類是空間與健身,這是在山坡上經常聽到的話題。比如,張阿姨過去身體孱弱,爬自家三樓都會氣喘吁吁,而爬山鍛煉三年后,現(xiàn)在爬山超過年輕人。再比如,王大伯十年前患癌癥被判有最多半年存活期,自從爬山后身體大好,活到如今,云云。這些敘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是在爬山者之間卻廣泛流傳,成為勵志故事。第二類是關于建設者,集資修路、整坪、筑井的人和事,在爬山者之間也有傳播,獲得感動。第三類則有些負面,比如某處曾經出現(xiàn)打劫,從而將不安全的標記打在這一空間位置上。不論好壞,這些敘事都富有一定的戲劇性和傳奇色彩,成為健身坡的集體記憶。
(三)社區(qū)傳播與社會關系重構
閻云翔在分析中國麥當勞餐廳的社會空間時曾經指出,西式快餐廳的興起反映了新型社會交往方式的發(fā)展:“新興群體要求在公共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建立起新的社會交往空間?!痹诔鞘兄?,人們的公共生活和社交中心已經從國家控制的大公共空間轉移到了更小的商業(yè)化場所,如歌舞廳、保齡球館以及快餐廳等,或者將由國家控制的公園等公共場所改造成為“國家、公眾和私人并存的多元化空間”(Yan,2000;閻云翔,2012:325)??梢哉f,空間的創(chuàng)造、改造與社會關系的變革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健身坡的空間形成得益于社會關系變化,又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城市居民在健身坡的空間實踐與社區(qū)傳播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即形成新的社會關系。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出現(xiàn)了大量“山友”、“麻友”。所謂山友,是爬山者相互間友好的稱呼,而麻友則指一起打麻將的人。如前所述,由于J市不大,許多爬山者相互熟識、或者了解底細,有些人甚至原先同在一個單位,有人是領導,有人是下屬,有人富有,有人貧寒。但是,在健身坡,遠離了原先的權力與規(guī)訓空間,這些差別也就不再如此重要。在山下的城市空間,J市居民大多按照單位組織生活,住宿就在辦公樓旁邊,生活空間與工作空間高度重疊。近年來J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商品化的住宅小區(qū),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單位的權力空間,但又落入資本的空間之中。而在健身坡,不論財富權勢,都要同樣行走在水泥或者石板路上,在一個井里挑水,在一個鍋里吃飯,原先的社會差別在一定程度上被抹平了。更何況,健身坡的空間實踐以身體實踐為主,身體實踐的水平與能力在此處比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都更加突出顯要,原先貧寒的下屬極可能比富有的領導走得更快、爬得更高、跳舞跳得更好,富有山林知識的農民也經常會成為城市人的咨詢對象。山友、麻友的稱呼本身也體現(xiàn)出人們的自我意識,理解并接受這種關系重構。而且,山友、麻友關系不僅僅只局限于健身坡這一特定空間,經常一起爬山打麻將并在一口鍋里吃飯的人,也時常相約參加山下的活動,有時組織附近景點的一日游,有時則邀請山友麻友參加兒女婚宴等家庭活動,從而把這一空間中的特殊關系一般化,將其編織進入個人的日常關系網(wǎng)絡。
其實,健身坡這一地點得以制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權力空間的擠壓以及泄露出來的縫隙。J市并不富裕,20世紀80年代還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城市建設十分薄弱。當時主要的公共空間就是一個廣場,標準400米跑道圍住的空間,既是市民休息娛樂的場所,也是大規(guī)模集會的主要場地。20世紀90年代之后,廣場在商品化的大潮中變身成林立的小商鋪。城市街道也擁擠不堪,越來越多的車輛雜亂無章地停放、橫行,城市居民幾乎沒有自由而安全行走的空間。與此同時,在醫(yī)療改革之后,市場化的醫(yī)療機制使得人們發(fā)現(xiàn)身體也越來越不安全,“大病之后怎么辦”的焦慮彌漫在市民之中。健身的需求與空間的稀缺促使人們開發(fā)新的空間,這時健身坡被選中就成為必然。對于城市居民在健身坡的自發(fā)建設工程,J市政府相關部門無暇顧及,也樂見人們自力更生而無需財政負擔。這就使得健身坡的景觀營造和空間實踐更多地體現(xiàn)為人們的自發(fā)與合作,從而調動了人們的主體意識,使“健身坡”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再地域化的地點,區(qū)別于城市中心區(qū)域。
當然,健身坡也非世外桃源,權力與資本總是以各種方式擠入這一空間。從小處看,山友麻友的穿著打扮仍然有所區(qū)別,有的人腳上的耐克、阿迪達斯如此醒目,與他人的地攤貨形成鮮明對比。在山友麻友們的閑聊中,就職于紐約、巴黎或北京上海的兒女,也可以成為炫耀的資本。更為深刻的權力與資本烙印則鐫刻在人們自發(fā)營造的景觀上,那些能夠動員更多資源的人往往也是過去擁有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人。因此,為營造景觀而動員的網(wǎng)絡資源,也將權力與資本網(wǎng)羅進了新的地點,使得地點制造與外部空間生產發(fā)生關聯(lián)。更有甚者,隨著健身坡的影響擴大,政府也直接參與到制造地點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在山上設置了健身器材,并樹起了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牌匾。這些漆成亮黃的設備、牌匾與綠色植被、灰色水泥形成鮮明對照,讓地點的意義變得多元、歧義。
另外,健身坡在被城市居民制造成意義特殊的地點之后,又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原住民”的空間,從而再造了城鄉(xiāng)關系。在健身坡的空間實踐過程中,城市居民往往占據(jù)主動,道路、亭子、坪地、水井等主要都體現(xiàn)了城市來的爬山者的目的和欲求。而作為“原住民”的農民在這一過程中則相對被動,甚至放棄土地來服務爬山人。最富有象征意味的是,爬山人奪取了對于地點的命名權。用健身這樣直白的方式表現(xiàn)地點的功能,體現(xiàn)了爬山者的欲求,當?shù)剞r民并不如此自稱;但是對于爬山者來說,健身坡顯然比某鄉(xiāng)某村更有意義。事實上,爬山者并不關心坡上具體地點的原有名稱,而是自己隨意命名,比如另一處更高的山坡被命名為“長壽坡”,一個長滿板栗樹的山坳被命名為“板栗灣”。原住民的命名往往根據(jù)生活史中的重大事件,比如“吊頸坡”,而這樣的名稱是城市爬山者所鄙夷的。
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城市居民制造地點的活動對其固有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爬山者為原住民帶來生財機遇,也帶來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甚至社會資本,使其生活社區(qū)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城市化。一位麻將屋的老板娘身患糖尿病以后,就是一位常客教她現(xiàn)代醫(yī)學常識和健康飲食原則,并介紹醫(yī)生看病。但是另一方面,爬山者進入原住民的生活空間,也帶來更多風險與問題。比如,經常有農民抱怨爬山者偷摘了他們家的橘子或者辣椒等作物,使其生活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健身坡的空間實踐與社區(qū)傳播有其特殊性,普通市民通常無法按照自身意愿改造其居住或生活空間的物質環(huán)境,本案例讓我們看到一旦具有這樣的可能性,將會給空間與人帶來怎樣的變化。事實上,人的空間實踐方式可以十分多樣,比如德賽都所說的“行走修辭學”。人們在城市的道路上行走,“身體隨著城市‘文本’的厚薄而起伏,他們書寫這個文本”(德賽都,1984:320),以此體驗城市,形成自己的空間實踐,以抵抗規(guī)訓的空間。也許這樣的行走修辭過于隱晦,行走者自己也難以讀懂。而在健身坡上,人們的空間實踐具有更為清晰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性,雖然雜亂無章(相對于理性主義的城市規(guī)劃),卻書寫得狂放而舒展,值得我們仔細研讀。
更重要的是,通過本案例的分析,我們將人們的空間實踐與社區(qū)傳播勾連起來,一方面突出了社區(qū)的空間要素,另一方面則在傳播的象征性以外,增添了物質性的維度,從而使社區(qū)傳播研究真正轉向空間。基于這樣的觀念,社區(qū)傳播就不僅僅是在社區(qū)中的傳播,而是通過傳播行為(包括象征性與物質性兩個維度)來建構社區(qū),即制造地點。當然,這樣的社區(qū)不應是束縛人的“小小盒子”(Wellman,2002),恰恰相反,通過本案例的解讀,我們試圖揭示人們如何利用空間與傳播實踐再造社區(qū),以對抗既有的規(guī)訓空間、重建社會關系。因此,這樣的社區(qū)是積極而開放的空間,具有“全球的地方感”而非狹隘的地方主義。社區(qū)傳播應當朝向這樣的目標而努力。
【注釋】
[1]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6月10日。該論壇現(xiàn)已歸并入“新江灣城上海夢想”論壇。
[2]資料來源:http://shanghaimengxiangyongjingyuanxjw.soufun.com/bbs/1210075530~-1/135916233_135916233.htm,最后瀏覽日期:2013年9月20日。
[3]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9692,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4]資料來源:http://shbbs.soufun.com/1210075530~1~3266/66280106_66280106.htm,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6月10日。
[5]筆者就網(wǎng)絡論壇課題對該小區(qū)居民的訪談記錄。
[6]資料來源:http://www.2w2008.com/showtopic-2598.aspx,最后瀏覽日期:2013年9月20日。
[7]本節(jié)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于兩灣論壇有關“群租房”事件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帖子的類型、表達方式與功能,探討它們對于社區(qū)建構的意義。筆者瀏覽了大多數(shù)有關群租房事件討論的帖子,詳細分析的論壇主題有25個,每個主題的帖子從10余個到200多個不等。另外,筆者還涉獵了有關社區(qū)安全問題、業(yè)委會選舉問題、物業(yè)管理問題和一些社區(qū)活動的帖子,作為參考對照。同時,本案例還采用訪談作為輔助手段,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事件及事件中行動者的關系,了解社區(qū)居民的認同狀況。2008年11月間,筆者及助手進行了4次焦點小組訪談,共21人,分別是街道居委會干部、物業(yè)公司負責人、業(yè)委會成員和網(wǎng)站負責人。訪談時間共計312分鐘,訪談全部錄音記錄,并整理成文字。
[8]杜安娜、方志輝:《上海整治群租房調查法律依據(jù)是否充分存在爭議法》,《廣州日報》2007年9月12日。
[9]祝玲、周美良:《中遠兩灣城群租房達520余戶,存火災隱患》,《新聞晚報》2007年8月22日。
[10]崔建棟:《中遠兩灣城群租房近8成復原》,《新聞晨報》2007年11月7日。
[11]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viewthread.php?tid=18199&extra=page%3D14%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最后瀏覽日期:2013年9月20日。
[12]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16795,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13]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16786,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為表述規(guī)范,本書引用時略有修改,特此說明,下同。
[14]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17028,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15]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viewthread.php?tid=19863&extra=page%3D13%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最后瀏覽日期:2013年9月20日。
[16]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1665,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17]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0453,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18]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19667&page=8,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19]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viewthread.php?tid=18207&extra=page%3D14%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最后瀏覽日期:2013年9月20日。
[20]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18201&page=9,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21]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1643&page=8,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22]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4304&page=6,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23]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4537&page=5,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24]由于兩灣城面積較大,并非同時開盤,根據(jù)開盤時間先后分為四期,其中群租房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第四期。
[25]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18189&page=9,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26]筆者就網(wǎng)絡論壇課題對該小區(qū)物業(yè)公司工作人員的訪談記錄。
[27]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2081&page=7,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28]同上。
[29]論壇的運作需要資金投入,因此,論壇也刊登廣告以賺取利潤,但是由于論壇的開放性,論壇的版主、參與者并不需要像一些商業(yè)媒體的生產者那樣,以市場為導向。
[30]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viewthread.php?tid=18195&extra=page%3D14%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最后瀏覽日期:2013年9月20日。
[31]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viewthread.php?tid=18195&extra=page%3D14%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page=2,最后瀏覽日期:2013年9月20日。
[32]中遠兩灣城原設一個居委會,因小區(qū)規(guī)模大、居民多,2008年6月,改設社區(qū)管理委員會,其下分設四個居委會。
[33]筆者就網(wǎng)絡論壇課題對兩灣城社區(qū)居委會主要負責人的訪談記錄。
[34]筆者就網(wǎng)絡論壇課題對兩灣城社區(qū)物業(yè)公司負責人的訪談記錄。
[35]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star=4&replyid=345499&id=29692&skin=0&page=1,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36]筆者就網(wǎng)絡論壇課題對兩灣城社區(qū)居委會干部的訪談記錄。
[37]資料來源:http://www.77215.com/2wbbs/dispbbs.asp?BoardID=7&ID=29692,最后瀏覽日期:2009年1月10日。
[38]同上。
[39]筆者對J市居民在“健身坡”的空間實踐與社區(qū)傳播進行了田野研究,從2005年到2010年,筆者利用每年的寒假或暑假(有時一年兩次)到J市健身坡爬山鍛煉,同時進行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以下相關資料均來自田野調查資料。
[40]英文place既可譯為“地方”,也可譯為“地點”。通常當它與local相似、與全球(global)相對時,譯為“地方”,而與空間相對時,譯為“地點”。本書根據(jù)上下文需要交替使用兩種譯法,同時尊重相關譯者的用法。
[41]爬山人借用農民的土地耕種,是真正的借而不是租,不用支付任何費用,也無需上交作物。這顯得有些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使得健身坡更像一個傳統(tǒng)社區(qū)。
[42]他本人在山石上寫出了全名,但本書中為其匿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