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訓練目的與目標
1.訓練目的
● 為所有的側面重心轉移做準備。
● 牽拉肩胛—肱骨肌肉,使之能夠形成正常的2∶1的肩胛—肱骨運動節(jié)律。
● 為側面抓取東西和側面保護性伸展反應做上肢準備。
2.訓練目標
● 牽拉承重側軀干的肌肉。
● 著重牽拉肩胛和肱骨之間的肌肉。
● 離心性地激活嬰幼兒承重側髖、軀干和頸的肌肉。
● 向心性地激活嬰幼兒非承重側髖、軀干和頸的肌肉。
● 通過觸覺、本體覺、視覺和前庭覺給予感覺刺激。
● 通過感覺反饋誘導調(diào)正反應。
● 訓練在身體重心位置改變后正確的姿勢反應和平衡反應。
● 訓練對平衡要求的評估和預計。
● 激活頸和軀干用于側面調(diào)正反應的肌肉。
● 激發(fā)上肢側面保護性伸展反應。
二、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
1.操作方法
(1)治療師長坐在治療墊上(也可坐在凳子或球上),髖關節(jié)屈曲90°。將嬰幼兒橫坐在治療師的大腿上。治療師將左手(誘導手)放在嬰幼兒前面的胸廓上,張開手指,控制嬰幼兒的胸廓。要輕輕地把嬰兒固定好,不要過于擠壓胸廓。治療師將右手(輔助手)從嬰幼兒的背后握住嬰幼兒的前臂近端,外旋肱骨。治療師的手臂要接觸到嬰幼兒的背部(圖4-7-1)。必要時可輔助嬰幼兒,用左手和右側手臂使嬰幼兒的軀干在矢狀面成一條直線(或盡量接近中立)。當嬰幼兒的軀干成一條直線后,把嬰幼兒的重心向側方轉移到一側髖部。
圖4-7-1
(2)在將嬰幼兒的重心向遠離治療師身體的方向轉移到一側髖關節(jié)的時候,治療師的重心也要隨著前移。治療師用左手使嬰幼兒的軀干以弧形運動,向上牽拉和誘導嬰幼兒的一側軀干伸展,右手的手臂要繼續(xù)放在嬰幼兒的背部維持軀干的伸展。治療師用右手屈曲和外旋嬰幼兒的肩關節(jié),使前臂外展并接近頭的高度,牽拉背闊肌,達到牽拉承重側的目的(圖4-7-2)。
要讓嬰幼兒的骨盆和胸廓一起運動,在骨盆沒有運動的時候,不要移動嬰幼兒的胸廓。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胸廓的移動超過骨盆,可能會牽拉胸廓和骨盆之間的肌肉,導致軀干不穩(wěn)。
圖4-7-2
(3)治療師把自己的重心向后轉移的同時,讓嬰幼兒的重心向靠近治療師身體的方向轉移。治療師用左手(誘導手)讓嬰幼兒的軀干以弧形運動,并用右手(輔助手)放低嬰幼兒的手臂(圖4-7-3)。在運動時,治療師要繼續(xù)把輔助手放在嬰幼兒的背后,幫助嬰幼兒軀干伸展。在將嬰幼兒的重心向側面轉移到這一側髖關節(jié)時,治療師用誘導手的拇指向上牽拉和誘導嬰幼兒的一側軀干伸展。同樣,要讓嬰幼兒的骨盆和胸廓一起運動。
圖4-7-3
(4)在一側重復幾次重心轉移和牽拉訓練后,把嬰幼兒轉向另一側,牽拉另一側肩胛—肱骨肌肉,進行同樣的重心轉移訓練(圖4-7-4)。
圖4-7-4
(5)若嬰幼兒肩胛—肱骨肌緊張,在肩關節(jié)外展時,就會導致肩胛骨向側方擺動,遠離胸廓。假如有這種情況,在嬰幼兒的肩胛骨開始向側方擺動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xù)外展嬰幼兒的手臂。在重心轉移時,治療師可以用左手(輔助手)稍微屈曲抬高嬰幼兒的手臂,同時把右手(誘導手)的手指放在嬰幼兒的肩胛側角上,并將肩胛骨輕輕地固定在胸廓上(圖4-7-5)。但不要限制肩胛骨的旋轉,讓其能夠隨肱骨稍微運動。其目的是建立正常的2∶1的肩胛—肱骨的運動節(jié)律,肱骨每運動2°,肩胛骨就運動1°。
圖4-7-5
2.注意事項
● 在轉移重心時用歌聲來鼓勵、安慰和誘導嬰幼兒。
● 鼓勵家長坐在嬰幼兒的面前,同嬰幼兒一起從一側向另一側運動。也可以將一個玩具從一側向另一側移動,誘導嬰幼兒的頭調(diào)正和視覺反應。
● 治療師的身體要隨著嬰幼兒的重心向前和向后移動,可以幫助嬰幼兒重心的轉移。
● 治療師的手既要固定好嬰幼兒的胸廓,使嬰幼兒感到安全和舒適,但又不能太用力擠壓嬰幼兒的胸廓。
● 在向側面轉移重心的同時,要外展和內(nèi)旋嬰幼兒的肩關節(jié)。
● 要讓嬰幼兒的骨盆和胸廓一起運動。
● 只在額狀面運動,不要旋轉嬰幼兒。
● 要給嬰幼兒足夠的時間,等待嬰幼兒出現(xiàn)側面調(diào)正反應。
● 治療師可以穩(wěn)定嬰幼兒的肩胛骨,但不要限制其旋轉,要允許肩胛骨隨肱骨一起運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