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防仕蜀宦跡考述
李如冰
內(nèi)容摘要:呂大防為北宋名相,曾兩次在蜀地任職。一為青城縣令,一為知成都府。而在成都府期間,政績尤著。改革織錦院,刊印書籍,修建杜甫草堂,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呂大防在蜀時期的活動,既造福百姓,為其仕途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也為蜀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關(guān)鍵詞:呂大防;青城;成都;仕宦
呂大防(1027-1097),字微仲。陜西藍田人?;实v元年(1049)進士及第,調(diào)馮翊主簿、永壽令。遷著作佐郎,知青城縣。入為鹽鐵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命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因剛直敢言,屢次上書反對濮王稱考,出知休寧縣。神宗立,通判淄州。熙寧初西夏入侵,曾隨韓絳宣撫陜西,助韓絳平定邊患。后因環(huán)慶兵亂,韓絳被黜,呂大防亦落知制誥知臨江軍。數(shù)月后徙知華州,除龍圖閣待制、知秦州(治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元豐初,徙永興軍(治所在京兆府,即今陜西省西安市)。居數(shù)年,知成都府。哲宗繼位,宣仁太皇太后重用舊黨,在司馬光、呂公著等老臣的大力推薦下,呂大防主持了“元祐更化”。并在元祐三年(1088),超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汲國公。元祐八年(1093),宣仁后駕崩,哲宗親政,新黨上臺。呂大防出知潁昌府,尋改永興軍。未幾,奪學士,知隨州,貶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居郢州。紹圣四年(1097)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赴貶所途中,卒于虔州。
呂大防為北宋名相,在他執(zhí)掌政壇的元祐年間,“四夷無事,中國晏然,年谷豐登,家給人足”?!坝萌烁鞅M其能,不事邊功而天下臻于富庶?!?sup>[19]在呂大防的仕宦生涯中,曾兩次在蜀地任職,政績卓著,流風所及,惠及今人。本文試對呂大防在蜀地的活動情況及貢獻進行考述。
一、呂大防仕蜀政績考
嘉祐六年(1061),呂大防知青城縣?!斗捷泟儆[》卷五十五《永康軍·名宦》條:“呂大防?!秷D經(jīng)》云:‘嘉祐辛丑宰青城,至今邑人誦之?!?sup>[20]青城縣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市東南徐渡鄉(xiāng)杜家墩子。北宋屬永康軍。呂大防在青城的政績,據(jù)《宋史·呂大防傳》載:
故時,圭田粟入以大斗而出以公斗,獲利三倍,民雖病不敢訴。大防始均出納以平其直,事轉(zhuǎn)聞,詔立法禁,命一路悉輸租于官概給之。青城外控汶川,與敵相接。大防據(jù)要置邏,密為之防,禁山之樵采,以嚴障蔽。韓絳鎮(zhèn)蜀,稱其有王佐才。
圭田,也叫職田,是宋代地方官員普遍享有的一項俸祿。由佃戶耕種,所得租粟供官僚使用。據(jù)宋周《清波別志》所說:“圭田,養(yǎng)廉也。凡在職,皆當以廉責之。”[21]但有些不法官僚卻利用大斗入小斗出的方法謀利,獲利達三倍之多。老百姓深受其害,卻不敢申訴。呂大防到青城任職后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立即進行整改,統(tǒng)一出入量斗,還百姓公平。此事輾轉(zhuǎn)上聞之后,朝廷為此立法,命令西川路所有職田租稅先輸入官府,再由官府平斗支出。這樣就杜絕了利用圭田漁利百姓的不良現(xiàn)象。難怪青城百姓“至今誦之”了。
宋代疆域遠小于漢唐,青城縣外控汶川,與西夏接壤,是近邊地區(qū),因此需要設(shè)防。呂大防在險要處安排巡邏,嚴密防范,禁止上山樵采,以山林作為遮蔽的屏障。宋英宗冶平二年(1065),韓絳以端明殿學士知成都府,了解到呂大防的這些措施,極為賞識,稱其有“王佐之才”。韓氏為宋代的世宦大族,衣冠之盛,天下罕比。韓絳亦為朝廷重臣,他的賞識,無疑對呂大防的仕途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呂大防由青城令入權(quán)鹽鐵判官,應(yīng)該就在韓絳鎮(zhèn)蜀之后不久。
元豐五年(1082),呂大防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再次入蜀。成都以織錦著名,有“錦城”之稱,每年都要向朝廷供錦?!吧现恋酆笾?、禁省之用,下至疆臣戰(zhàn)士之予賜,莫不在焉?!?sup>[22]元豐六年(1083)八月,呂大防上奏朝廷:“歲額上供錦,豫支絲紅花工直與機戶雇織,多苦惡欠負。昨創(chuàng)令軍匠八十人織,比舊費省而工善。今先織細法錦及透背鹿胎樣進呈,乞換充本府機院工匠?!?sup>[23]原來,成都府供錦都是預(yù)支絲紅花工錢給機戶,到期再到機戶處收斂。因織錦過程沒有監(jiān)督控制,收來的錦往往質(zhì)量即不好,又時有機戶將預(yù)支的錢拿來私用,因此虧欠租稅。呂大防到成都后,了解到這一情況,于是創(chuàng)辦織錦院,令軍匠代替原來機戶織錦,不但質(zhì)量有所提高,而且降低了成本。既不煩于民,又得良錦而充貢。這一措施,得到朝廷的批準。
在成都期間,呂大防還大力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他尋訪杜甫故居,發(fā)現(xiàn)松竹荒涼,便“復作草堂于舊址,而繪像于其上”[24]。呂大防率先在杜甫故居復建草堂,并繪像紀念。后來者在其基礎(chǔ)上不斷增進擴建,這才成就了今日杜甫草堂。他還大力刊刻書籍,并且請求朝廷增加教育投入,得到朝廷許可:“歲于蜀州撥州學錢二百千、導江縣百千,與成都府贍生員;其見管田增給為十頃?!?sup>[25]
二、呂大防仕蜀期間刻書考
呂大防是位政治家,自二十二歲登第走上仕途,投身宦海,直至去世。除期間為父守喪三年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政務(wù)纏身。但他從政之余,不輟讀書。晁公武云:“大防即拜相,常分其俸之半以錄書,故所藏甚富。其在翰林,書命典麗,議者謂在元絳之上云?!?sup>[26]他還喜歡收集古本善本書籍,并加以整理刊印。北宋時期,成都是著名的刻書中心,文化事業(yè)發(fā)達。呂大防既頗知書,又為地方長官,進行文化活動自然也有便利條件。因此,在知成都府的短短三年時間里,呂大防曾多次親自編輯并主持刊刻書籍。據(jù)文獻記載,呂大防在蜀期間刊刻的書籍至少有以下幾種:
1.《周易古經(jīng)》二卷
據(jù)稅與權(quán)《校正周易古經(jīng)序》:“呂汲公元豐壬戌(五年,1082)昉刻《周易古經(jīng)》十二篇于成都學官?!?sup>[27]吳仁杰編《集古易》,收錄了呂大防《周易古經(jīng)》,后有呂大防序曰:
右《周易古經(jīng)》者?!跺琛贰断蟆匪越饨?jīng),始各為一書。王弼專治《彖》《象》,以為注,乃分綴卦爻之下,學者于是不見完經(jīng),而《彖》《象》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凡《經(jīng)》二篇,《彖》《象》《系辭》各二篇,《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各一篇,總一十有二篇。元豐壬戌七月既望,汲郡呂大防序。[28]
呂大防“好古學”[29],從此序來看,呂大防編定此書的目的是有感于學者“不見完經(jīng)”,因此,“案古文而正之”,為學者提供一個《周易》古本。此序作于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正是呂大防知成都府時期。此后應(yīng)即刊刻于成都學官。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一經(jīng)部易類著錄《周易古經(jīng)》二卷,云:“呂大防微仲編。其序云:‘《彖》《象》所以解經(jīng),始各為一書。王弼專治《彖》《象》,以為注,乃分綴卦爻之下,學者于是不見完經(jīng),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予因案古文而正之?!彩?,別無解釋?!标斯渌?,當即是此蜀本?!吨饼S書錄解題》卷一經(jīng)部易類著錄此書為十二卷,云:“丞相汲郡呂大防微仲所錄上、下《經(jīng)》,并錄《爻辭》《彖》《象》,隨《經(jīng)》分上下,共為六卷,上、下《系辭》二卷,《文言》《說》《序》《雜卦》各一卷?!?sup>[30]是以一篇為一卷,故為十二卷。則已非呂大防蜀本原貌。
呂大防《周易古經(jīng)》問世后,反響甚巨,繼起者不斷。晁說之、李燾、程回、薛季宣、吳仁杰、呂祖謙等人都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重編。但最符合《周易》原始面貌的仍屬大防《周易古經(jīng)》。故當呂祖謙不滿于晁氏等人之作,重編《古周易》時,其內(nèi)容次序竟與大防《周易古經(jīng)》不謀而合。尤袤《與吳斗南書》即云:“頃得呂東萊所定《古易》一篇,朱元晦為之跋,當以板行,乃與左右所刊呂汲公《古經(jīng)》無毫發(fā)異,而東萊不及微仲嘗編此書,豈偶然同邪?”[31]由于朱熹對祖謙本的推崇,并在作《周易本義》時采用,加上呂祖謙本人的聲名,祖謙本《古周易》廣泛流傳開來。而有創(chuàng)始之功的大防本《周易古經(jīng)》流傳漸少,宋元以后即不見著錄,其單行本疑亡于宋末。
2.《華陽國志》十二卷
南宋李塈在嘉泰四年(1204)所作《華陽國志序》云:“本朝元豐間,呂汲公守成都,嘗刊是書,以廣其傳?!薄犊S讀書志》卷七史部偽史類著錄《華陽國志》十二卷:“右晉常璩撰。華陽,梁州地也。紀漢以來巴蜀人物。呂微仲跋云:‘漢至晉初四百載間,士女可書四百人,亦可謂盛矣。復自晉至周顯徳僅七百歲,而史所紀者無幾人,忠魂義骨,與塵埃同沒,何可勝數(shù),豈不重可嘆哉!’”《郡齋讀書志》所著錄,應(yīng)即是呂大防元豐年間知成都時所刊。呂大防所刊蜀本《華陽國志》久佚,但其序尚存。在《華陽國志后序》中,呂大防認為“此書雖繁富,不及承祚之精微,然議論忠篤,樂道人之善。蜀記之可觀,未有過于此者。鏤行諸世,庶有益于風教云”。可見,呂大防刊印此書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華陽國志》本身內(nèi)容可觀,另一方面也希望《華陽國志》的傳播能有益于風俗教化。
3.杜甫詩集及年譜、韓愈文集及年譜
呂大防所作《杜詩年譜》《韓愈年譜》是現(xiàn)存最早關(guān)于杜、韓的年譜。譜末有呂大防后記云:“予苦韓文、杜詩之多誤,既讎正之,又各為《年譜》,以次第其出處之歲月,而略見其為文之時。則其歌時傷世、幽憂竊嘆之意,粲然可觀。又得以考其辭力,少而銳,壯而健,老而嚴,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至此。元豐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汲郡呂大防記?!?sup>[32]由此可知杜、韓年譜作于元豐七年(1084)呂大防知成都府時。呂大防當時先是對杜詩、韓文進行校勘,然后又分別編寫年譜附于后。隨后即應(yīng)已刊行。呂大防所??钡亩鸥υ娂呀?jīng)失傳,無從得其面貌。似乎不僅對杜詩進行了???,而且還對杜詩進行了簡單的注釋?,F(xiàn)存宋黃希原本、黃鶴補注的《補注杜詩》,其注解多有引用前人處。卷前列“集注杜詩姓氏”有“呂氏:大防,撰年譜”字樣。此外并未列其他呂氏。該書不但在卷前《年譜辨疑》中對呂撰年譜進行了多處辨證,而且正文中也有引呂氏注者,標明“呂曰”。則其所謂“呂曰”,應(yīng)該即是引呂大防注。呂大防所??钡捻n愈文集國內(nèi)亦不見蹤跡。日本福井亭崇蘭館藏有北宋刊本《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據(jù)日本人澀江全善、森立之《經(jīng)籍訪古志》卷六著錄:“唐李漢編。首有李序,題‘昌黎先生文集序,門人李漢編并序’,次《文錄序》,題‘天水趙德’,次《韓吏部文公集年譜》,次《目錄》。年譜后有呂大防識語云(略)。每半板□行,行十八字,界長六寸九分,幅□寸□分。每卷有金澤文庫印記。”[33]一般認為此本即是呂大防所校正過的北宋刊本。
三、呂大防仕蜀期間的文學創(chuàng)作
呂大防仕蜀期間的種種舉措使當?shù)匕傩瞻簿訕窐I(yè),而蜀地的山水物產(chǎn)也為呂大防帶來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感。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集部別集類著錄呂大防別集“《呂汲公文錄》二十卷,《文錄掇遺》一卷”。但此書久佚,呂大防的作品也因此大部不傳?!度卧姟肥諈未蠓涝娏撞⑷齽t殘句?!度挝摹肥諈未蠓牢?8篇,則絕大部分為奏議。而其所存不多的文學作品,多作于仕蜀時期。
早在嘉祐年間在青城任職時,呂大防就有描繪青城縣風景的詩句。如呂大防的五絕《飛赴山》:
最盛西峰下,林梢四望亭。江山觀掌握,梁益布丹青。[34]贊美蜀地江山如畫。其殘句“天倉三十六,寒擁翠微宮”寫青城山的三十六峰?!皫r暉萬古照,泉漏六時飛”寫青城山的六時水?!皹湎蛳缮嚼?,枝經(jīng)漢水燔”則是寫青城山特有的樹木天師栗。
成都氣候溫和濕潤,植被茂盛。奇花異草,多北方所無。呂大防再次入蜀,仍對蜀地風物贊嘆不已。他在《瑞香圖序》寫道:
瑞香,芳草也。其木高才數(shù)尺,生山坡間,花如丁香,而有黃紫二種。冬春之交,其花始發(fā)。植之庭檻,則芳馨出于戶外。野人不以為貴,宋景公亦闕而不載。予令青城后二十年守成都,公庭僧圃,靡不有也。予恐其沒于草,一日見知于時,殆與人事無異,感而圖之,為之序。[35]
瑞香是成都隨處可見的一種植物,當?shù)匕傩樟曇詾槌?,并不以為貴。但呂大防卻對其表而出之,不但畫圖描摹,還專門作序以記之。
蜀地的另一種香草,也引起呂大防的注意。此草如諼,紫莖黃葉,當?shù)厝朔Q為“石蟬”,但楚人認為是蘭。呂大防根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又專門請教了在楚地做官的朋友,確認此草即為《離騷》中所說的石蘭,因蟬、蘭音近致誤。搞清楚這種草就是古人認為有君子之德的蘭草之后,呂大防非常興奮,特意在府治西園修建了一個小亭,亭旁栽種上這種蘭草,并將亭命名為“辨蘭亭”,作《辨蘭亭記》。還邀請致仕后在成都閑居的李大臨和成都路轉(zhuǎn)運使李之純來賞蘭,并詩酒唱和。三人唱和的詩流傳至今。呂大防《西園辨蘭亭》:“手種叢蘭對小亭,辛勤為訪正嘉名。終身服佩騷人宅,舉國傳香楚子城。削玉紫芽凌臘雪,貫珠紅露綴春英。若非郢客相開示,幾被方言誤一生?!崩畲笈R和詩:“沙石香叢葉葉青,卻因聲誤得蟬名。騷人佩處惟荊渚,識者知來遍蜀城。消得作亭滋九畹,便當入室異群英。非逢至鑒分明說,汩沒人間過此生。”李之純和詩:“綠葉纖長間紫莖,蜀人未始以蘭名。有時只怪香盈室,此日方傳譽滿城。恩意和風揚馥郁,光榮灝露滴清英。庭階若不逢精覽,何異深林靜處生?!?/p>
呂大防在成都時,還與友人去萬里橋西拜訪僧辯。并作詩《萬里橋》:“萬里橋西萬里亭,錦江春漲與堤平。拏舟直入修篁里,坐聽風湍徹骨清?!痹娗坝行⌒蛟疲骸叭f里橋西有僧居曰圣果,后瀕錦江,有修竹數(shù)千竿。僧辯作亭于竹中,予與諸公自橋乘舟,溯流過之,因名亭曰萬里。蓋取其發(fā)源注海,與橋名同而實異。作小詩識之。”
作為成都地方官,呂大防的文學創(chuàng)作往往與其政事相關(guān)。如其《錦官樓記》就是記其創(chuàng)設(shè)織錦院事。其《合江亭記》則是記其重修合江亭之事。合江亭在唐代是晏餞之地,因此亭上有不少名士的題詠。但到宋代,亭已荒廢。呂大防命人進行修整,作為舩官治事之所。呂大防還將秦漢至歷代成都牧守有政績可考者,圖像于大慈寺閣,命為“觀政閣”,作《觀政閣箴》以授寺僧。
呂大防兩次仕蜀,既造福了當?shù)匕傩?,也給后人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遺產(chǎn)。蜀地風物既給呂大防帶來了創(chuàng)作靈感,呂大防也為蜀地文化做出了貢獻。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