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書研究視角與方法
1.平衡分析法
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政治平衡問題研究,是在反思政治發(fā)展序列觀的基礎上,強調政治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尋求動態(tài)的政治平衡過程。因而,平衡分析法是本書的主要研究視角與方法。平衡分析法實際上是系統(tǒng)維持解釋中的一種獨特的研究法。[66]卡普蘭在《權力與社會》中就指出,平衡分析的出發(fā)點,便是探求孤立狀態(tài)下的系統(tǒng),調查它們得以維持的條件:外界的干擾或許會導致新的平衡的建立,或許會引起系統(tǒng)的解體。但本書的分析并不完全在于維持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而是在政治發(fā)展過程中保持一種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一方面是維持整個政治系統(tǒng)的相對穩(wěn)定,為政治發(fā)展提供相對良性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旨在于促進政治發(fā)展。本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通過早期平衡分析理論所強調的恢復原有的平衡,而在于在政治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建立起新的平衡。
戴維·伊斯頓是在批判平衡分析的基礎上論述平衡分析的。伊斯頓在《政治體系》中所批評的均勢理論事實上是一種靜態(tài)描述政治體系及政治過程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他認為,一般均勢理論有如下一些缺陷:其一,容易等同于政治過程理論;其二,缺少量化標準;其三,均衡本身是難以達到的。[67]但我們也要注意到,伊斯頓并不全盤否定均勢理論的理論意義。其一,其作為方法的不當并不意味著其作為價值的不當。伊斯頓指出:“盡管由于缺乏可以定量的變動事項及其數(shù)量本身對一項均衡理論的闡釋施加嚴格的限制,我們卻不能說這個觀念毫無價值。然而,它的優(yōu)點在于見識水平而不是潛在地可以應用的理論的水平。它作為在政治活動過程和一種真正的均衡狀態(tài)之間進行某些類比的一項概念是有價值的?!?sup>[68]其二,作者并不否認作為均衡理論特殊事例的憲制均衡的重要性。我們不妨說,該體系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會看到政治自由盛行的局面。[69]
因此,對于本書而言:其一,平衡不僅是一種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理論分析視角與目標取向;其二,本書強調的是動態(tài)平衡對于政治發(fā)展(政治民主與政治穩(wěn)定)的作用,而不是用平衡法去分析某一單一的政治體系。平衡分析對于本書而言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分析而非結構功能分析;其三,動態(tài)的政治平衡是一種發(fā)展中的平衡,而不是單獨強調穩(wěn)定。
2.戰(zhàn)略選擇分析法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政治轉型浪潮興起以來,傳統(tǒng)的政治發(fā)展理論日漸衰落,在比較政治學中政治轉型研究一枝獨秀,群說并起,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理論模式。戰(zhàn)略選擇理論模式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戰(zhàn)略選擇理論模式是受到精英理論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邁農·韋納、奧唐內爾、菲力浦·施密特、胡安·林茲等。該理論重點強調的是政治轉型過程中政治精英的戰(zhàn)略選擇行為。[70]本書認為,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政治發(fā)展進程是一個精英主導推動的過程。因此,一國政治精英在其政治發(fā)展過程中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與戰(zhàn)略對其實現(xiàn)政治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是基于此,本書在透視政治發(fā)展進程中所遇到的矛盾與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發(fā)展策略與戰(zhàn)略,即平衡性發(fā)展戰(zhàn)略。
3.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法也是本書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從哲學意義上看,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本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法來探討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政治平衡問題,并從中探討政治發(fā)展中能夠促進動態(tài)平衡的各種要素的相互關系及其演化規(guī)律。另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與方法的基礎上,本書從發(fā)展中國家的歷史與現(xiàn)實出發(fā),采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試圖為發(fā)展中國家政治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注釋】
[1][美]格林斯坦、波爾斯比:《政治學手冊》(上卷),竺乾威、周琪、胡君芳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48~149頁。
[2]陳鴻瑜:《政治發(fā)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3~14頁。
[3]See Richard A.Higgott.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ory.Croom Helm London and Canberra Press,1983,p.5.
[4]徐湘林:《從政治發(fā)展理論到政策過程理論——中國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層理論建構探討》,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5][美]塞繆爾·亨廷頓:《導致變化的變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政治》,載西里爾·E.布萊克主編:《比較現(xiàn)代化》,楊豫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頁。
[6]Samuel P.Huntington,Polit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World Politics,Vol.17,No.3(Apr.,1965),p.386.
[7][美]塞繆爾·亨廷頓:《導致變化的變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政治》,載西里爾·E.布萊克主編:《比較現(xiàn)代化》,楊豫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頁。
[8]See Lucian W.Pye,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358,pp.2-5.
[9]竹森:《當代政治發(fā)展研究衰落探因》,載《自由與社群》,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52、255頁。
[10]參見王滬寧:《現(xiàn)代政治透視叢書》總序,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11]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頁。
[12][美]霍華德·威亞爾達主編:《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榕遠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頁。
[13]Juan J.Linz and Alfred Stepan.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Southern Europe,South America,and Post Communist Europe,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1996,p.3.
[14][美]塞繆爾·亨廷頓等:《現(xiàn)代化——理論與歷史經(jīng)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333頁。
[15]歐陽景根:《政治發(fā)展理論的序列觀評析》,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第11頁。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頁。
[17][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4、5頁。
[18][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132頁。
[19]轉引自歐陽景根:《政治發(fā)展理論的序列觀評析》,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第11~12頁。另可參見陳鴻瑜:《政治發(fā)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48~152頁。
[20]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喬治·J.多明格斯:《政治發(fā)展》,載格林斯坦等編:《政治學手冊精選》,儲復耘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21]See Organski,The stag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Alfred A Konpf:New York,1965,pp.7-17.
[22]Samuel H.Beer,Modern Political Development,Random House,Inc.,1974,Chapter Seven.
[23]陳鴻瑜:《政治發(fā)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7頁。
[24][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紹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頁。
[25][美]羅伯特·達爾:《多頭政體——參與和反對》,譚君久、劉惠榮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1頁。
[26][美]羅伯特·達爾:《多頭政體——參與和反對》,譚君久、劉惠榮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45~48頁。
[27]歐陽景根:《政治發(fā)展理論的序列觀評析》,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第11~12頁。
[28]曹錦清編選:《民權與國族——孫中山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250頁。
[29]陳鴻瑜:《政治發(fā)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27頁。
[30]參見歐陽景根:《政治發(fā)展理論的序列觀評析》,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第28~30頁。
[31]參見李元書:《政治發(fā)展導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2~39頁。
[32]布公:《為什么民主必須是自由的》,載《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8頁。
[33]陳鴻瑜:《政治發(fā)展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52頁。
[34][蘇]格·伊·米爾斯基:《“第三世界”:社會、政權和軍隊》,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67頁。
[35]Phillips Cutright,National Political Development,in Nelson Polsby,et al.(eds),Politics and Social Life,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3,p.580.
[36]Donnell,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anism:Studies in South America Polit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73.
[37]H.J.Wiarda and H.F.Kilne,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p.57.轉引自陳堯:《新權威主義政權的民主轉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頁。
[38]James.S.Coleman,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Intergration in Emergent Africa,The Western Politcal Quarterly,Vol.8,No.1.(Mar.,1955),p.44.
[39]See Gabriel Almond and James.S.Coleman,ed.,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40]Guillermo O'Donnell,etc.,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Prospect for Democrac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p.48.
[41][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汪瑄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6~7頁。
[42][美]格林斯坦、波爾斯比:《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卷),儲復耘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0頁。
[43][美]塞繆爾·亨廷頓:《導致變化的變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政治》,載西里爾·E.布萊克主編:《比較現(xiàn)代化》,楊豫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頁。
[44][美]塞繆爾·亨廷頓:《導致變化的變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政治》,載西里爾·E.布萊克主編:《比較現(xiàn)代化》,楊豫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頁。
[45]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現(xiàn)代化——理論與歷史經(jīng)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357頁。
[46]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劉軍寧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8頁。
[47][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張紹宗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8頁。
[48][美]羅納德·J.奧克森:《互惠:一種顛倒的政治發(fā)展觀點》,載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編:《制度分析與發(fā)展的反思——問題與抉擇》,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119頁。
[49]時和興:《關系、限度、制度: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序言。
[50]時和興:《關系、限度、制度: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107頁。
[51]參見施雪華:《政治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67頁。
[52]參見施雪華:《政治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67~570頁。
[53]參見陳建兵:《政治民主與政府能力:一種政治發(fā)展研究視角》,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54][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tǒng)分析》,王浦劬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頁。
[55][美]加里布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著:《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頁。
[56][美]加里布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著:《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頁。
[57]參見燕繼榮:《投資社會資本——政治發(fā)展的一種新維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頁。
[58][美]曼瑟·奧爾森:《權力與繁榮》,蘇長和、嵇飛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152頁。
[59]佟德志:《民主與法治的沖突及其均衡——現(xiàn)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進模式初探》,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年第5期。
[60]信春鷹:《尋求民主與憲政的平衡》,載《經(jīng)濟民主與經(jīng)濟自由》,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45、249頁。
[61][美]霍華德·威亞爾達:《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榕遠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頁。
[62]轉引自[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256頁。
[63][美]霍華德·威亞爾達主編:《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榕遠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頁。
[64][美]霍華德·威亞爾達主編:《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榕遠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1頁。
[65][美]C.J.弗里德里克:《立憲政體和民主制》,紐約吉恩書店1950年版,第186頁。轉引自[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256頁。
[66][美]艾倫·C.艾薩克:《政治學:范圍與方法》,鄭永年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6頁。
[67]參見[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250~266頁。
[68][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272~273頁。
[69]參見[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276頁。
[70]郭定平:《韓國政治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1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