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是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持續(xù)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它們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它們能否順利度過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從出生到18個月左右是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階段。所謂基本信任,就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這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huán)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
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影響下一階段的順利發(fā)展。
第二階段: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從18個月到三四歲是童年期。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階段。個體在第一階段處于依賴性較強的狀態(tài)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顧。到了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顧他們的成人,允許他們獨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一種自主感,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過分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們動手;或過分嚴厲,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采用體罰。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濕了褲子,成人就對其打罵,使孩子一直遭到許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第三階段: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4~5歲是學前期,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階段。個體在這階段的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fā)展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運動,能說一些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圍。除了模仿行為外,個體對周圍的環(huán)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動物是公是母,常常問問這,動動那。這時候,如果成人對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責。那么,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表現(xiàn)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采取否定與壓制的態(tài)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游戲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所謂內疚感,就是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做壞了事情),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還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fā)展。
第四階段: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從6歲到十一二歲是學齡初期,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階段。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地得到發(fā)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fā)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與性質,對于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贊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fā)生興趣。
埃里克森勸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奮行為看做搗亂,否則孩子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應該鼓勵孩子努力獲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務,激發(fā)他們的勤奮感與競爭心,有信心獲得好成績;還要鼓勵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人們發(fā)生聯(lián)系,進行社會交往,使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參加賽跑,也會認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總之,使他們懷有一種成就感。
第五階段:獲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亂。從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發(fā)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tǒng)一,主觀的“我”與客觀的“我”的統(tǒng)一,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tài)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系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xù)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xiàn)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系,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
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系,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否則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如:懷疑自我認識與他人對自己認識之間的一致性;做事情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獲得成就之間的關系。同一性混亂,還表現(xiàn)在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看不清,要么持對立情緒,要么盲目順從等。在兩性問題上也會發(fā)生同一性的混亂,認識不到兩性之間的同一與差異等。
第六階段: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從十七八歲至30歲是成年早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包括友誼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fā)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能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第七階段:獲得創(chuàng)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這是中年期與壯年期,是成家立業(yè)的階段。這是獲得創(chuàng)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fā)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向積極方面發(fā)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后代的幸福。他們在工作上勇于創(chuàng)新,追求事業(yè)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fā)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就是只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chuàng)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階段: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于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匯集成完美感,回顧一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于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于是產生了一種絕望的感覺,精神委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必須經過這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不可逾越,但時間早晚因人而異。只要在人生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有效地解決出現(xiàn)的特殊矛盾,就可以發(fā)展出積極的人格特征,否則,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在18歲以前應發(fā)展自我同一性,因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可以使青少年了解自己與周圍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既能與客觀環(huán)境保持積極的平衡,又能在這種聯(lián)系中發(fā)展自我,這對青少年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經受社會的考驗,都是至關重要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