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氏”陶文與“朝那左尉”印章考
王? 彬
內(nèi)容摘要 秦始皇帝陵周圍出土的“烏氏”類陶文是始皇帝修建陵寢在全國征發(fā)大量夫役的一個縮影?!俺亲笪尽庇≌嘛@示朝那縣在安定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兩類銘刻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秦漢時期固原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 “烏氏”陶文 “朝那左尉”印章 固原
固原在戰(zhàn)國為秦國所屬,秦統(tǒng)一后屬北地郡,西漢時期又被劃歸為安定郡?!蹲x史方輿紀要》稱固原“州據(jù)八郡之肩背,綰三鎮(zhèn)之要膂。元《開成志》云:‘左控五原,右?guī)m、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稱為形勝?!褡灾菀詵|則翼慶、延,自州以西則衛(wèi)臨、鞏,自州而南則瞰三輔矣。乃其邊境則東接榆林,西連甘肅,北負寧夏,延袤蓋千有余里?!?span id="xzspph9" class="super" id="ref212">[1]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溝通關(guān)中與河西走廊的重要地區(qū)。
秦漢時期的璽印資料中,也有一些與固原有關(guān)。今擇兩類加以考釋,不妥之處,尚祈方家正之。
一、“烏氏”類陶文
圖1 “烏氏援”陶文?? ?? ?
圖2 “烏氏工昌”陶文
此兩陶文均出土于秦始皇陵周圍,鈐抑于板瓦內(nèi)壁。[2]學(xué)界對于這種資料以前多不歸屬為璽印一類。此論有失公允。這種戳記實際上還屬于璽印,只不過是僅用于陶器磚瓦之上而已,實際與常見的鈐印封泥上的璽印在功用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周曉陸先生在《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一書中便有大量的以前僅被認為是陶文一類文字的著錄[3],這是很有見地的。
帶有烏氏內(nèi)容的文物此前也有發(fā)現(xiàn)。1979年固原古城鄉(xiāng)出土的銅鼎有銘文:“平,二斗一升,烏氏”,“入,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兩”,“第廿有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兩”。[4]另外在居延破城子遺址中出土的簡牘中也有“月氏至烏氏五十里,烏氏至涇陽五十里”[5]的記載。
烏氏本為西戎之一部。《史記·匈奴列傳》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于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薄墩x》引《括地志》云:“烏氏故城在涇州安定縣東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也?!?span id="kqhwvmt" class="super" id="ref217">[6]《漢書·地理志》,安定郡有烏氏縣,“烏水出西,北入河。都盧山在西。莽曰烏亭?!卑捕闈h武帝時期所置,在秦代屬于北地郡。東漢時烏氏改名烏枝。《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七·平?jīng)龈贰肮淘荨睏l載:“烏氏城,《括地志》:在安定縣東三十三里。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氏,音支。漢因之,屬安定郡。后漢建武初,隗囂追破赤眉于烏氏、涇陽間,是也?!逗鬂h志》亦作烏枝。晉仍為烏氏縣。后魏皆因之。西魏時,廢,后為烏氏驛。唐武德九年,突厥屯河南,入寨,圍烏城,即烏氏也。肅宗初,自馬嵬北行,至烏氏。亦即此?!?span id="omaavis" class="super" id="ref218">[7]秦漢烏氏縣城遺址位于今固原東南。[8]張多勇先生認為,烏氏縣在平?jīng)鰱|十里鋪涇水南岸的閻吳溝一帶。[9]
關(guān)于秦代陶文,袁仲一先生曾有深入研究,“烏氏援”“烏氏工昌”這類,袁先生歸之為官營徭役性質(zhì)。[10]能在皇帝的宮室和陵墓建筑上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上鈐印的工匠,不是普通的人員,而是有著相當技術(shù)水平,屬于匠師的身份。
秦代在修建陵墓時,曾在全國征發(fā)了大量的人員,除了服徭役的平民之外,絕大多數(shù)是刑徒。《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二世“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shù)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fā)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庇帧陡咦姹炯o》:“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边@些刑徒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有爵位的,而這類人員的墓地在始皇陵附近的趙北戶村曾有發(fā)現(xiàn)。刑徒墓中出土的板瓦上刻有類似后世墓志性質(zhì)的文字,如“東武居貲上造慶忌”“楊氏居貲武德公士契必”。[11]這其中東武、楊氏分別為瑯琊郡、巨鹿郡屬縣。居貲是秦代令犯人或債務(wù)人居于配所勞作,以抵償贖罪之金或債務(wù)的制度。睡虎地秦簡《司空律》記載:“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于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12]上造、公士是爵位,在秦二十等爵中第二等和第一等。慶忌、契必是人名,他們在服勞役過程中,因種種原因最后不幸身亡,被埋葬在建筑工地附近。
秦始皇陵周圍出土的磚瓦類陶文顯示,當時在征發(fā)的人員中,既有關(guān)中的秦人,也有原山東六國人,但還是以秦國故地的人最多。[13]這似乎說明在營建秦始皇陵寢時,各種工匠還是以秦地為主,這些人在施工時,對秦人的習(xí)俗最為熟悉,制作出的建筑材料以及營建的宮殿,是秦人所熟知的形制。這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磚瓦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屬于始皇陵出土的瓦當紋樣,基本上還是與戰(zhàn)國晚期秦國瓦當紋樣一脈相承。這說明,秦始皇內(nèi)心所崇尚的,還是秦人舊俗。雖然在咸陽北阪曾大量仿六國宮室進行營建,但這僅僅是一個表面現(xiàn)象。
烏氏在秦漢時期可能是以畜牧為主?!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盀跏腺佬竽?,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彪m然烏氏一帶以畜牧為主,但其建筑應(yīng)當不會是便于拆遷移動的簡易廬舍,而是有一定的水準,在其附近的戎王宮殿也不會非常簡陋。建造這些宮室,肯定也需要大量的磚瓦,從而也產(chǎn)生了一大批具有相當水準的制陶匠師。在秦始皇營建他的陵寢時,每個郡縣必定會征發(fā)一部分匠師前往酈山,否則不會選擇這些人去專門管理燒造磚瓦。
秦人對于各種手工業(yè)制品的質(zhì)量有嚴格的管控。睡虎地秦簡《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桼書之?!?span id="y9djywv" class="super" id="ref225">[14]《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命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毋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span id="byvkf34" class="super" id="ref226">[15]對于始皇帝陵寢的各種器物質(zhì)量的管理,同樣不能放松。因此在制成器物上必須要有這類戳記,以便于質(zhì)量檢查。除了一些大型的陶俑使用之外,在出土的磚瓦上也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類戳記。這些數(shù)量繁多的戳記,正是秦始皇在修建陵寢時在全國征發(fā)大量夫役的一個縮影。
二、“朝那左尉”印章
圖3 “朝那左尉”印章
此印為故宮博物院藏品。[16]朝那縣秦置,屬北地郡?!妒酚洝ば倥袀鳌罚呵囟阑实墼辏ㄇ?09年)冒頓“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fù)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guān)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span id="o4fubv8" class="super" id="ref228">[17]《漢書·地理志》安定郡,“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span id="vms4rsw" class="super" id="ref229">[18]朝那東漢沿置?!独m(xù)漢書·郡國志》安定郡有朝那縣。[19]《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七·平?jīng)龈贰肮淘荨保骸俺浅?,在府東南。春秋時地名也,為秦之北境。漢置縣,屬安定郡?!妒酚洝罚骸疂h初匈奴強,復(fù)收蒙恬所奪匈奴故地,南至朝那、膚施。文帝十四年匈奴入犯朝那蕭關(guān),殺北地都尉,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孔氏曰:‘朝那故城,在今百泉縣西七十里。曰朝那蕭關(guān)者,蕭關(guān)屬朝那也。’胡氏曰:‘朝那故城,在原州花石川?!鬂h仍為安定郡屬縣,晉因之。后魏亦屬安定郡。后周改置于故城東南二百余里,屬涇州。隋因之,大業(yè)初,屬安定郡,義寧初廢。”[20]朝那縣治在今固原市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zhèn)。[21]
《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span id="kfnbm3a" class="super" id="ref233">[22]《續(xù)漢書·百官志五》:“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本注曰:丞署文書,典知倉獄。尉主盜賊。凡有賊發(fā),主名不立,則推索行尋,案察奸宄,以起端緒?!闭聭炎ⅲ骸皯?yīng)劭《漢官》曰:‘大縣丞左右尉,所謂命卿三人。小縣一尉一丞,命卿二人?!?span id="ypdl9yo" class="super" id="ref234">[23]朝那縣有左尉,則當亦有右尉,一縣有兩尉,可知屬于大縣。朝那之所以在漢代屬于大縣,除了人口等因素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是地理因素。
朝那正處在關(guān)中西北的門戶,漢代在其境內(nèi)設(shè)有蕭關(guān),蕭關(guān)的安危在漢初對于中央王朝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殺北地都尉卬,戰(zhàn)火一度燃至回中宮,而匈奴騎兵的前鋒甚至到了甘泉宮。戰(zhàn)國晚期,秦國為了抵御西戎,就已經(jīng)在這里構(gòu)筑長城,并駐重兵把守。雖然如此,這種威脅卻并沒有最終得以解決,而且一直影響到漢初。這種威脅直至漢武帝置河西四郡之后才得以改觀。
朝那和烏氏,都處在涇水上源,沿著涇水河谷的這條線路,向東南可直通咸陽和長安,向西傍長城可至河西四郡以及西域各國。因此,這條線路在當時是溝通關(guān)中和河西走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這也正是西漢在朝那縣設(shè)有兩尉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保證關(guān)中安全,西漢還在朝那縣設(shè)置蕭關(guān)。對于蕭關(guān)的地望,《元和郡縣圖志·關(guān)內(nèi)道三》“原州平高縣”載:“蕭關(guān)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span id="9l4zyiw" class="super" id="ref235">[24]《讀史方輿紀要》載:“蕭關(guān),在平?jīng)龈?zhèn)原縣西北百四十里?!?span id="qqtjttm" class="super" id="ref236">[25]許成先生等結(jié)合文獻和考古資料認為,漢代蕭關(guān)故址在今固原東南的古城鄉(xiāng)。[26]其說可從。
朝那縣有湫淵,這個湫淵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朝那湫。秦人對此湫曾有祭祀?!妒酚洝し舛U書》:“湫淵,祠朝那?!薄都狻罚骸颁袦Y在安定朝那縣,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薄墩x》:“《括地志》云:‘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縣東南二十里。湫谷水源出寧州安定縣?!?span id="u4skhkh" class="super" id="ref238">[27]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曾做過一次巫祝活動,當時把詛詞共刻在三塊石頭上,后人將這個詛詞統(tǒng)稱為詛楚文。其中的一塊,被埋在朝那湫。北宋治平年間,耕者得之于湫淵側(cè),時人根據(jù)文詞,又將此石名為《告大沈厥湫文》。詛楚文原石今已不存,后人所見到的是《絳帖》等的翻刻本。[28]
朝那湫在古人看來是一個非常神圣的地方。《史記索隱》稱朝那湫是“龍之所處”。[29]唐人也曾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傳奇《靈應(yīng)傳》,記載了善女湫九娘子神在夢中請涇原節(jié)度使周寶屬下鄭承符與朝那神作戰(zhàn)的故事,而湫九娘子神和朝那神兩者都是龍神。[30]
對于朝那湫的地望,《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七·平?jīng)龈贰肮淘荨陛d:“朝那湫有二:一在舊縣東十五里;一在舊縣東北三十里。俱出山間,土人謂之東海、西海。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增減,兩岸不生草木。《封禪書》:湫淵祠朝那。即此?!端?jīng)注》:湫水西北流,出長城北,與次水會,徑魏行宮故殿西,又東注若水。若水,亦作苦水?!锻ㄖ尽罚航皲兴辉谥輺|南四十里,一在州西南四十里。似誤?!?span id="4ngsv4i" class="super" id="ref242">[31]朝那湫位于今莊浪縣鄭河鄉(xiāng)上寨村東北湫頭山,是當?shù)匾惶幹娘L(fēng)景名勝區(qū)。
(作者系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館長)
[1](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八,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802頁。
[2]“烏氏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劉寨遺址,即秦麗邑遺址。見陳曉捷:《臨潼新豐鎮(zhèn)劉寨村秦遺址出土陶文》,《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盀跏瞎げ背鐾劣隰~池遺址。見袁仲一:《秦代陶文》,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18頁、351頁。
[3]周曉陸:《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56-162頁。
[4]韓孔樂、武殿卿:《寧夏固原發(fā)現(xiàn)漢初銅鼎》,《文物》1982年第12期。
[5]甘肅省考古所:《居延新簡》,編號破城子E·P·T59·58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8-50頁。
[6]《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1959年,第2883-2884頁。
[7]《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八,第2793頁。
[8]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462頁。
[9]張多勇:《從居延漢簡E·P·T59·582看漢代涇陽、烏氏縣、月氏道城址》,《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
[10]袁仲一、程學(xué)華:《秦中央官府制陶業(yè)的陶文》,《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3期。
[11]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fā)掘隊:《秦始皇陵西側(cè)趙北戶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
[1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4頁、51頁。
[13]陳曉捷:《臨潼新豐鎮(zhèn)劉寨村秦遺址出土陶文》,《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
[14]《睡虎地秦墓竹簡》,第44頁。
[15](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卷一七,載(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第1381頁。
[16]孫慰祖:《兩漢官印匯考》,上海書畫出版社、大業(yè)公司,1993年,第128頁。
[17]《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第2890頁。
[18]《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15頁。
[19]《續(xù)漢書·郡國五》,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519頁。
[20]《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八,第2777頁。
[21]《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2518頁。
[22]《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頁。
[23]《續(xù)漢書·百官志五》,第3623頁。
[24]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8頁。
[25]《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八《陜西七》“平?jīng)龈?,?790頁。
[26]許成:《寧夏考古史地研究論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8頁。
[27]《史記》卷二八《封禪書》,第1372-1373頁。
[28]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2年,第282頁。
[29]《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湫淵,祠朝那”《正義》引《括地志》,第1373頁。
[30]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卷五,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129-136頁。
[31]《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八,第2806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