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永不迷失的記者
鄭 惠
雙流電視臺建臺20周年之際,作為一名剛剛進入媒體行業(yè)的新人,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悟。記者是我的第一份職業(yè)。一開始工作時,對記者真正的含義并不懂,只知道盲目地仰慕記者的光環(huán)與自由。由于大學所學的并不是新聞專業(yè),因此從一個門外漢到現(xiàn)在的新聞記者,這個蛻變的過程極為漫長和艱辛。
“做永不迷失的記者”,是目前我努力的目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塞繆爾·弗里德曼的《給年輕記者的信》中,談到成為一位名記者的素質(zhì)修煉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感染力的觀點和建議。塞繆爾·弗里德曼說,要成為有道德的新聞記者,你必須永葆仁慈之心。在這個命題下,他批評了所謂的客觀主義態(tài)度,批評了所謂的對采訪對象要不偏不倚的主張,批評了所謂記者被要求不能動感情的戒律。他非常鮮明地寫道:“我個人總認為‘客觀’是一個錯誤的詞匯。因為人們不能回避主觀。無論你把在新聞中保持距離稱為客觀還是公正,或是其他什么詞,新聞距離不能也根本不應該超越人性的范疇。新聞是溝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于千里之外?!睂τ谶@個觀點,我非常贊同。雙流電視臺已經(jīng)成立20周年,而我來到這里學習、工作才一年多的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從最近的采訪過程中也認識到,想要做好每一則新聞,對于被采訪對象一定要做好感情上的溝通,分享別人的喜悅,感受別人的痛苦,盡可能地傳遞出更多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把事件呈現(xiàn)出來。站在他們的立場,踏踏實實地為他們解決問題,展現(xiàn)新聞的力量。
記者,一個記錄事實傳播事實的職業(yè),這個職業(yè)是一種責任,一種價值。會寫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名好的新聞記者。因為,新聞報道不是信手拈來,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是經(jīng)過對文字的精心錘煉,將思想和觀點隱藏在客觀事實中的絕妙詮釋。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記者肩負著“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尋理想、拷問真相、守望良知是新聞記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記者,不應該是簡單的記錄者,而應是一名善于交流的訪問者,反應敏捷的運動員,思想深邃的哲學家,溫厚善良的慈悲者,疾惡如仇的俠士。
其實,每次采訪的過程千篇一律,從接到任務到聯(lián)系采訪對象,再到采訪和寫稿,整個過程讓人感覺緊張、惆悵和疲憊。也許時間久了,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少了一份惻隱之心。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要服從社會大道德。固然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要求記者注重事實,把事實和觀點分開,避免自己的主觀傾向等等,要求記者爭取在第一時間把發(fā)生的新聞報道出去,但社會公德或曰社會大道德又要求我們“遇難相幫”“見危相救”。顯然,一個行業(yè)的道德,要服從全社會的道德原則,服從人性的法則,最好的辦法是把兩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一位純粹中立的記者是不存在的,相反,他的主觀的博愛之心、仁愛之心,則可以放射出人性的光輝。事實上我們應該遵循人性法則,篤行以人為本,因為我們自己就首先是一個社會人,然后才是一名新聞記者,一名傳媒人。
當有人肯定了我們的努力,所有的疲憊與惆悵便會很神奇地消失了,也會化成我們工作上進步的動力。社會賦予了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讓我們?nèi)ヒ娮C、去記錄社會上所發(fā)生的一切。我們需要不斷接觸新的事物,我們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煥發(fā)出一種青春的激情。孟子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弗里德曼先生關(guān)于永遠不要迷失人性的教誨,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