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風
暑假伊始,外國語學院團委、學生會組織同學“三下鄉(xiāng)”活動,邀請我參加。其時,我離開云大到嶺南執(zhí)教已一年有余,能有機會與母校的師生聚會,自然是件令人頗感愜意的事情。再說,參與者大都是生機勃發(fā)的青年學子,這也使我產生了一種“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之感。于是,便欣然答應前往了。
這次要去的地方是迤西鳳慶的魯史鎮(zhèn),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古鎮(zhèn)名,還是在多年前閱讀《徐霞客游記》時。從書中了解到,明朝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于1639年8月到云州,即現(xiàn)在的鳳慶縣境內進行游歷考察。其本意則是“以《一統(tǒng)志》言瀾滄從景東西南下車里,而于元江府臨安河下元江,又注謂出自禮社江,由白崖城合瀾滄而南。余原疑瀾滄不與禮社合,與禮社合者,乃馬龍江及源自祿豐者,但無明證瀾滄之直南而不東者,故欲由此窮之”。正是在對正確答案的孜孜探尋中,他來到了魯史,在那里度過了旅途中的中秋節(jié)。在日記中,他對魯史周圍的山川地貌都做了詳盡的描述,給人極深的印象。這種不迷信權威定論,帶著懷疑批判的眼光閱讀經典的精神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而徐霞客為證實自己的猜想,不畏艱險,步行數(shù)千公里親臨現(xiàn)場考察論證的求實作風更是讓人由衷地欽佩。
歷史上,鳳慶就是著名的茶葉產區(qū),目前境內尚有數(shù)千年樹齡的“茶樹王”,數(shù)百年的茶樹更是比比皆是。為把產自深山的茶葉運往國內各地和世界各國,一隊隊的馬幫硬是在崇山峻嶺間人行馬踏走出了一條連綿數(shù)千千米,縱貫數(shù)省甚至通達國外的“茶馬古道”。至今,在魯史尚有古道遺存。有的隱存于草木茂密的山嶺之間,有的就在鎮(zhèn)中居民每日行走的腳下。
沿著當年的悠悠古道,我們也走了幾程,以體驗當年茶農馬夫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同時也為了傳承先輩目標堅定,不畏險途,勇于行走的大無畏精神。在我們所走過的這些古道中,我認為最能體現(xiàn)當年茶馬貿易風貌的,應該是鎮(zhèn)中的那條“樓梯街”。那是一條建在山坡上,用青石鋪就的馬路,在現(xiàn)代人眼中,不過是條并不寬敞的小街道,可在當時,這已經算是上好的陽關道了。道路中央用長條石鋪就,平坦、整潔,供官員車馬行走,兩邊用小塊的石塊堆砌,那才是平民百姓行走的通道。經過數(shù)百年的風雨滄桑,長條石依然平滑如鏡,光可照人。而千萬次的人行馬踏,堅硬的石頭已被踏出了一個個深深淺淺的窩坑。有的地方甚至可看到深達十多厘米的馬蹄印,也不知要經過多少年的行走,多少次的踩踏才能在這條歷史的古道上留下這些清晰可見的腳印??!
“樓梯街”兩側,一座座老宅鱗次而建,有的門戶寬大,一望便知家道殷實,有的則樸實無華,自有一份平實自然的氣韻。這些老宅,有的是像“俊昌號”那樣聲名顯赫的老商號,有的是出售山貨特產的小商鋪,還有的則是醫(yī)館、茶店、食肆。這些老宅,有的已經物是人非,有的則仍舊由他們的后人居住。每座老宅后面,都應該有著一個個意味深長的故事,等待著后人去挖掘,去記載。在當前房地產業(yè)橫蠻肆行,古建筑、古民居迅速消失的趨勢下,這些百年老屋得以原樣保存,也實在是難能可貴了。而在現(xiàn)代化、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轉的大背景下,如何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傳承歷史文化,理順民族精神與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關系,對于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正走向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來說,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這也是我們當代中國人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當年,中華民族的先輩們通過一代代人的探索行走開辟了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歷史之道,今日的中國人也應該沿著這條道路繼續(xù)前行,書寫屬于自己的行走之路的歷史。從此意義上來說,在全國范圍開展的青年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確實有其深遠的意義和切實的功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