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秋季大白菜生產(chǎn)有哪三大誤區(qū)?
8月是秋大白菜播種的季節(jié),秋大白菜是一種生產(chǎn)簡單、成本低、產(chǎn)量高、市場需求量大、食用時間長、適宜冬貯、“順季節(jié)”生產(chǎn)的蔬菜。農(nóng)民對大白菜的總體評價是可以高產(chǎn),但難以穩(wěn)產(chǎn),這主要是由氣候因素引起的,而農(nóng)民的傳統(tǒng)種植理念更加劇了氣候的不良影響。
(1)“三伏”種大白菜:“頭伏蘿卜(正確理解應指胡蘿卜)、二伏芥(芥疙瘩)、三伏大白菜”是百余年來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盛傳的一則種菜農(nóng)諺,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對喜冷涼、抗病性差、適宜冬貯的大白菜來說,“三伏”播種在其他地區(qū)就不適宜了?!叭币话阍?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立秋”前后,此時對山東以南來說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常出現(xiàn)35℃以上的高溫,地表溫度甚至在40℃以上,此時播種大白菜猶如種在“火上”。在這樣“烈日炎炎似火燒”的環(huán)境下,首先受到傷害的是大白菜幼嫩的根系,根系受損必定形成弱苗,為日后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三大病害的入侵埋下無窮隱患。如果播種后恰遇連陰雨,則氣溫下降、濕度增加,幼小的苗子可能會免遭劫難。
解決途徑:選擇早熟品種,適當晚播。讓品種的生長天數(shù)與當?shù)剡m宜的生長期之間多出十余天的時間,這樣就可推遲7~10天播種,免遭“立秋”前后高溫強光的危害,利于形成壯苗。進入9月隨著氣溫的下降,大白菜相繼進入幼苗期、蓮座期、結球期,各個時期都處在適宜大白菜生長的溫度下,可保證大白菜不患病、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
目前適宜秋播的早熟品種很多,如新鄉(xiāng)小包頭、豫藝早5號、豫藝冬白菜(生育期75~80天)等。有些夏播的抗熱大白菜品種,生育期多為55~60天,秋播表現(xiàn)也非常好,尤其是對一些騰茬晚的地塊,8月底播種仍能包成理想的葉球。
(2)用早播來彌補地力不足:有人認為自己的地“不壯”,于是就早播幾天,用加長生長期來彌補。這種做法事與愿違,其結果必定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對于喜冷涼怕高溫的大白菜來說,苗期受高溫危害形成弱苗后,會影響大白菜的一生,即使加長生長期也挽救不過來。
解決途徑:選擇早熟品種,降低種植密度。一般大白菜早熟品種都很小,即使讓它充分生長,也難趕上中熟品種。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人都喜歡中型大白菜,買棵大白菜3~4千克,不僅攜帶方便,而且三四天可吃完,這符合目前人們的消費心理。早熟品種小,這是在人為特定的密度下出現(xiàn)的。如果把種植密度降低,充分提供個體生長的空間,早熟品種同樣可以長到3~4千克。
(3)要求棵大選擇中熟品種:以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為例,適宜大白菜生長的天數(shù)大約有90天,若低溫來得早,有時還不足90天。大白菜中熟品種的生育期一般為90天,若選擇生育期為90天的中熟品種,則具有一定的冒險性,這也是造成大白菜產(chǎn)量、質(zhì)量不穩(wěn)的主要原因。
解決途徑:肥水跟上,高壟栽培?!按蟀撞耸莻€大肚漢,又能吃來又能干”是農(nóng)民對大白菜特性的形象比喻。一粒大白菜種子重0.003克,經(jīng)七八十天的生長,到收獲時一棵大白菜連同外葉(丟棄的幫子、根系除外)按5 000克計算,增長了約170萬倍,這樣驚人的增長速度沒有足夠的肥水供應是難以完成的。尤其是進入結球期,更要加強肥水管理。農(nóng)民對大白菜“能吃能喝”的特性非常了解,種大白菜時會把積攢一年的農(nóng)家肥撒施到地里,還要施用餅肥、油渣等,就怕長不好、包不緊實。大白菜高壟栽培有利于通風,而且水從溝中流過,可通過側滲滋潤根系。播種8~10天后,若無雨要澆水2~3次,以護根保苗。治蟲要貫徹始終。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