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論語·先進》
譯文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賢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表現(xiàn)太過,子夏表現(xiàn)不及?!弊迂曊f:“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與不及是一樣的?!?/p>
闡釋
“中庸”是孔子重要的方法論。
在孔子看來,“過”與“不及”都是錯誤的,都走了極端。
孔子認為,防止極端,就是要平衡兩端而取其中。
孔子十分贊賞堯命舜時所說的“允執(zhí)其中”。他強調,人不應固執(zhí)己見和偏走極端,而是應適中、適當、適度、適可而止。偏離“中”,就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失誤或錯誤:“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所以,他堅決杜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四種自以為是、固執(zhí)偏見的現(xiàn)象,認為“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裾哌M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他贊賞的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而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實際上,孔子本人也正是給人留下一個執(zhí)中適中的印象:“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
孔子曰:“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就是說“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所謂“中”,即肯定事情有一個適當的標準,超過這個標準就是過;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是不及;處理事情時合乎這個標準就是執(zhí)中。所謂“庸”即常也。“中庸”即認定這個標準是經常性的。
孔子教育門人,主張各個方面都應以“中庸”來嚴格要求自己。
在學與思上,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本褪且髮W思結合而取其中,不可偏廢。
在待人接物上,孔子主張“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在審美判斷上,孔子主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即使對待“不仁”的人,孔子也認為不能嫉恨其人過度:“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p>
而在健康養(yǎng)生上,孔子更是注重把握“中庸”??鬃釉唬骸白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币馑际钦f,吃得太飽,住得太好,對身體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孔子重視“中庸”,認為“中庸”是一種德行至高的境界,但即使是孔門高足子貢也很難達到“中庸”的境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盡管“中庸”簡易可行,但人們的各種欲望和訴求常常蒙住人們的雙眼,迷惑人們的心靈,讓人們過于執(zhí)著富貴、名利和各種欲望……
養(yǎng)生之道
中國的養(yǎng)生學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也以“中庸”為重要的指導原則。
七情不過
所謂“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在正常范圍內,七情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么病變。《內經》里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币馑际钦f,一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fā)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干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發(fā)生多種疾病。
五味不偏
所謂“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fā)生。如: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苦味太過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氣;甘味太過很容易造成脾胃過旺而克制腎氣;辛味太過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克制肝氣;咸味過多很容易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所以,平時要注意各種味道的搭配,做到五味調和。
適中飲食
肥胖病、心腦血管病等越來越年輕化,所以要注意及早防治,飲食以適中為宜,飽而不過,更不可飲酒過量。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晚餐大吃一頓而引發(fā)心腦血管病的例子不少。糖尿病與肥胖癥更是許多疾病的基礎病,因此,飲食方面,應堅持以素為主、肉為輔、多換品種的原則,達到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不缺,纖維量足,達到熱量不超而體型適中,睡眠充足的健康狀態(tài)。
適量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F(xiàn)代人若要延年益壽,必須克服危害身體健康的大敵——動不足靜有余,只能求助于體育鍛煉,但是,進行健身運動必須遵循因人而異、量體裁衣的原則,掌握合適的運動量,否則往往事與愿違。
藥療適量
有病不可忌醫(yī),但也不可迷信藥物,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理特點,適當補充一些鈣及維生素等,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但過多依靠藥療,往往適得其反。
此外,日常養(yǎng)生把握“中庸”還應注意,要有節(jié)制地參加社會競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休息,勞逸結合,學會放松,忙中偷閑,懂得休養(yǎng)生息,并不斷消除負面思想情緒,才能適者生存,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之,孔子所說的“中不偏,盈不溢”,是健康養(yǎng)生的重要原則,無論是飲食、運動,還是情緒與心態(tài),均應以“中庸”為準。
養(yǎng)生典范
影視劇三棲的演藝名家嚴翔,從藝50余年,演了146部戲,曾以《日出》中的李石清與《上海的早晨》中的徐義德等人物贏得美譽。他1933年生于哈爾濱,今天仍神采奕奕活躍在熒屏之上。嚴翔緣何年逾古稀,仍能青春煥發(fā)?探其養(yǎng)生之道,答曰“中庸之道”。
“中庸”,即我國儒家傳統(tǒng)的“中庸養(yǎng)心法”。據史載:清代文學家姚鼐恪守“清心寡欲,待人極和諧,無貴賤皆樂與盡歡”的“中庸之道”,壽至85歲。
率真達觀、寬容仁厚的嚴翔立身處世決不離開“中庸”原則,一言一行,力求恰如其分:“自信但不自負,自謙但不自卑,自強但不自傲,自尊但不自大”。以此處世,人際和諧,以此養(yǎng)心,夢穩(wěn)神怡。
嚴老頗有感悟地說:“中庸的心態(tài)極為重要。遇上不如意的事應盡快排解。做事不當,吃了虧,不怨不悔,怨悔最傷神。你說我好,我自知沒那么好,不沾沾自喜;你說我壞,我也知道沒這么壞,不惱不怒不生氣。不惱不喜,順其自然,安之若素,按部就班地去做自己的事?!?/p>
由此,身心雙健,藝樹常青,足見“中庸之道”確實益于“處世、養(yǎng)生”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