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重要性,無論是對于個體存在還是人類社會,大概都沒有人會懷疑。我們稍微引用幾句,或許就足以說明。先看中國的:在郭店楚簡中,徑直宣稱“道由情始”;《中庸》所謂的中和,也是針對“喜怒哀樂”而發(fā)。后來的文人墨客,更是進行了盡情的發(fā)揮,譬如元好問在《雁邱詞》中曾發(fā)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張潮在《幽夢影》中感嘆過:“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馮夢龍甚至在《情史》中試圖確立“情教”等等。
再看西方的:雖自柏拉圖始就將理性與情感置于對立的位置,且揚前者而抑后者,但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和《尼各馬可倫理學》均花費了大量的篇幅來探討情感問題。在漫長的中世紀,西方人將大量的激情投入到宗教之中,然而就在啟蒙運動高舉理性旗幟的時候,休謨宣稱“理性是而且應當僅是激情的奴隸”———當今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已證明休謨之言確為深刻的洞見①。后來薩特甚至說過,“人是一種無用的激情”②。如今則有社會學家宣布,人乃“情感癮君子”( emotional junkies),一切以情感的最大滿足為依歸,盡管經(jīng)常是以理性的方式來尋求這種情感滿足③。
在學理上,還有將情感的作用說得更為宏觀的,如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將“熱情”(passion)看做世界歷史的經(jīng)緯線之一:“我們簡直可以斷然聲稱,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yè)都不會成功。……第一是那個‘理念’,第二是人類的熱情,這兩者交織成為世界歷史的經(jīng)緯線”④。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則認為,社會在一定意義上“完全是由理念和情感(sentiments)組成的”⑤。
那么,情感現(xiàn)象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呢?似乎沒有。海德格爾在1927年付梓的《存在與時間》中認為,其實自亞里士多德以來,關于一般情感的原則性的本體論闡釋并未取得值得稱道的進步。⑥
當然,若從有關情感的純粹哲學探索來說,海德格爾的論斷或許不無道理;但如果考慮達爾文在1873年出版的《人類和動物的情感的表達》,這個結論就不能成立了。不惟達爾文,詹姆斯、朗格、弗洛伊德等人對于情感也有深入的探討。
本來我們完全可以期待,在20世紀初期應該掀起一場情感研究的狂飆突進——達馬西奧(2007)就是這么認為的——但實際上卻沒有發(fā)生?!扒楦醒芯康母锩币鹊?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了。⑦ 這場遲到的“革命”波及到諸多的學科,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學乃至經(jīng)濟學,概莫能免,各個學科中具有突破性和穿透力的研究不時呈現(xiàn)。到這個世紀之交,好像出現(xiàn)了某種范式轉移,情感問題一下子受到幾乎所有學科的關注,成為熱門的話題,而各類媒體也開始關注和報導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從大腦結構的研究到基因圖譜的繪制——它們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有關人的最先進科學的象征——都試圖解釋情感的發(fā)生與過程,其成果往往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尖雜志上得到率先披露。而有關情感和表情的心理學研究,特別是關于情商的研究,亦受到工商界人士的熱捧。
其中或許可以作為一種插曲的,是關于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的研究。這個概念是由艾克曼(PaulEkman)博士提出的,與之配套的表情技術得到了商業(yè)和刑偵上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測謊上的應用———據(jù)說一些技術還被有關情報部門列入保密的范圍。好事者根據(jù)艾克曼博士的研究發(fā)現(xiàn),拍攝了一部風靡一時的電視連續(xù)劇Lietome(中文片名譯為《別對我說謊》),艾克曼化身為萊特曼(Lightman)博士。這部連續(xù)劇除了展示神奇的表情洞察力之外,也隱隱提出了一個問題:借助于對表情的非凡洞察力而對他人內(nèi)心一目了然的萊特曼,在社會生活中尤其是與親密者的接觸中,不僅不可愛,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負擔。或許,社會生活本身就是充滿矛盾的過程,在曖昧中最有滋味,單純依靠理性之光,并不總能帶來陽光燦爛的日子。特別是,其中涉及的基本上是短暫的情緒,而對于持久而沉潛的感情,現(xiàn)在所謂的科學,其實也無能為力。
社會學對于情感的重視,本應是“社會人”(HomoSociologicus)假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情感論題在社會學中的命運卻是一波三折。本文首先從學科發(fā)展的角度檢討情感論題在社會學中的歷程,接著探討了現(xiàn)代性背景下情感的一般狀況,最后則嘗試著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探測中國社會目前的情感問題。
______________
①[美]達馬西奧:《笛卡爾的錯誤:情緒?推理和人腦》,毛彩鳳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②[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785頁?
③Turner,JonathanH.&JanE.Stets,2005,TheSociologyofEmot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④[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三聯(lián)書店1956年版,第62頁?
⑤[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譯,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另參見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張明德?夏翼南?彭剛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頁?
⑥[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熊偉合譯,熊偉校,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170頁?
?、逺eddy,WilliamM.,2004,TheNavigationofFeeling:AFrameworkfortheHistoryofEmotio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⑧Shilling,C.,&P.Mellor,2001,TheSociologicalAmbition:Elementaryformsofsocialandmorallife.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P.34.
情感社會學的展開
在社會學的古典時期,情感論題并未缺席。無論是發(fā)軔之初的孔德,還是后來的涂爾干、韋伯和齊美爾,都以各自的方式應對了情感論題,揭橥了情感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及意義。譬如,首創(chuàng)了“社會學”一詞的孔德,不僅“視人類行動中的情感成分為社會學必不可少的要件”⑧,而且“歡呼著感情高于理性,感情高于智慧”①,最后則徑直倡導人性教(religion of humanity),將社會秩序的重建寄托于利他主義情操的提升。
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孔德精神衣缽的涂爾干,繼續(xù)將情感視為社會秩序的基礎,并深化了相關探索。特別是在其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爾干通過集體歡騰(collective effervescence)中產(chǎn)生的強烈情感能量,來說明超越個體的社會意識的起源。而向來被認為專注于理性化論題的韋伯,也至少從兩個方面涉及到情感,一是認為在科層制度之下,所有一切都經(jīng)過理性的計算,特別是針對似乎無法估量的、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就好像計算礦藏的產(chǎn)出,“旨在確保經(jīng)過統(tǒng)一調(diào)教的群眾的生理和心理的沖動力,達于理性計算下的最佳程度”②;二是韋伯憂心忡忡于現(xiàn)代人如何從最初的“良知人”到滿懷激情的“職業(yè)人”,再到被迫而為的職業(yè)人,最終成為馴順而冷漠的“秩序人”。其實,在韋伯所謂的理性化的背后和后果上,都閃爍著情感的魅影。至于齊美爾,則直接分析過諸如感激、羞愧之類的情感現(xiàn)象。③
古典社會學家之所以重視情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19與20世紀之交,歐洲社會正經(jīng)歷著巨大的政治和經(jīng)濟變遷,大眾社會中充滿激情的人群的涌現(xiàn),是他們不時面對的現(xiàn)實。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激情消退,工業(yè)秩序井然,白領劇增,“組織人”成為社會主流,相應地出現(xiàn)了重視理性的趨勢。于是,情感失去了在社會學中作為解釋變量的地位。④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古典社會學有關情感的思考,并未切入到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感,而是停留在抽象的論斷。換言之,盡管他們意識到情感論題的重要性,但卻未能真正著手在現(xiàn)實的社會背景中研究具體的情感問題。⑤
當然,隨著歐洲古典大師的紛紛辭世,社會學本身在歐洲也陷入低谷——埃利亞斯在二戰(zhàn)期間有關情感的探索確實值得稱道,雖然其獲得應有的承認要待數(shù)十年之后了。⑥
當社會學的中心從歐洲移向美國,呈現(xiàn)出日益增強的學科化和專業(yè)化趨勢,情感問題則成為社會學的 “剩余范疇”。執(zhí)美國社會學理論之牛耳的帕森斯,在引進和整合歐洲社會理論家的思想時,以偏重認知的規(guī)范和價值概念遮蔽了情感現(xiàn)象,甚至認為現(xiàn)代社會應當是情感中立的(affective neutrality)。事實上,無論是宏大理論還是抽象的經(jīng)驗主義,都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和體驗,除了極為個別的例外⑦,情感問題終究難以提上社會學的議事日程。再加上學科之間的分工,情感成為其他學科特別是心理學的專有主題,社會學無視情感現(xiàn)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轉機發(fā)生在1975年。是年,霍克希爾發(fā)表的一篇文章⑧、柯林斯出版的一本著作⑨以及謝夫(Thomas Scheff)在美國社會學會組織的一場有關情感的討論,象征著當代情感社會學的起步。特別有趣的是,上述三人都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都深受戈夫曼的影響———戈夫曼早在1959年就寫過《尷尬與社會組織》一文?;艨讼柕摹肚楦姓棧喝祟惽楦械纳虡I(yè)化》,標志著情感社會學已經(jīng)具備了成熟的著作。
1986年美國社會學會中“情感社會學分部”(Sociology of Emotions Section)的建立,則標志著情感這一研究領域在社會學中確立了合法地位。1998年特納在其影響甚廣的《社會學理論的結構》教材(第六版)中,專門增設了“情感理論”一章。 2002年度美國社會學會主席馬塞以“人類社會簡史:情感在社會生活中的起源與作用”為題發(fā)表就職演說,更是表明社會學主流對于情感這一研究主題在態(tài)度上的根本性轉變。2005年特納和斯戴茲合著了《情感社會學》一書,總結了情感社會學近30年來的研究進展,其中的內(nèi)容可謂洋洋大觀。翌年,他們又聯(lián)袂主編了《情感社會學手冊》,不僅薈萃了前一本書中所介紹的主要理論流派的直接論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石人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頁?
②Weber,Max,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P.1150.
③成伯清:《格奧爾格·齊美爾:現(xiàn)代性的診斷》,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④Barbalet,J.M.,1998, Emoti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 A Macrosociological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5.
⑤淡衛(wèi)軍:《發(fā)現(xiàn)情感之旅———情感社會學的當前概貌》,載蘇國勛主編:《社會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⑥Elias,1939/1969, The Civilizing Process, Vol.I. The History of Manners, Oxford: Blackwell.
⑦Mills,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⑧Hochschild,Arlie Russell, 1975,“The Sociology of Feeling and Emotion: Selected Possibilities”,Sociological Inquiry, 45:280 #307.
⑨Collins,Randall, 1975, Conflict Sociology: Toward an Explanatory Sci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1983, The Managed Hear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urner,JonathanH.,1998, The Struc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y (Sixth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assey,Douglas,2002,“A Brief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 The Origin and Role of Emotion in Social Lif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7.
述,而且還擴大視野,及時反映了諸多熱點研究領域。①
斯梅爾瑟和斯威德伯格主編的《經(jīng)濟社會學手冊》在1994年第一版時,“情感”一詞在“主題索引”中都沒出現(xiàn),而在2005年的第二版中,則在“總論”中專門增列了“情感與經(jīng)濟”一章,以反映情感如何回歸到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的分析之中。②
情感在社會學中的回歸,當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其中社會學日益重視和轉向日常生活,可謂是首要的條件。其他學科的相關研究,特別是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人類學上的進展,也為社會學分析情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概念工具乃至分析手段。而情感在當代社會之日益成為問題,使得直面現(xiàn)實的學者深感對情感進行社會學的研究實乃當務之急。作為后資本主義倫理的情商(EQ)說的流行,其實就反映了情感已經(jīng)成為困擾個人、組織乃至社會的一大問題。
目前的情感社會學研究,在繁榮的外表下,也潛藏著深刻的問題。一則情感作為一種模糊而難以清晰界定的體驗,跟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關。雖然關于基礎情感的普遍性得到一定的承認,但是,對于人類社會生活來說,更為重要的顯然是社會文化建構起來的復雜微妙的情感。而就在這一點上,現(xiàn)有的社會學范式似乎力有不逮。其次,對于情感的研究也受到時下風氣的影響,相較于歷史上強烈的、持久的、富有道義和宗教意涵的情感,如今的情感意象,則更多地帶有生理的和轉瞬即逝的情緒色彩。雖然現(xiàn)在其他學科出現(xiàn)了眾多的關于情感的歷史研究,但在社會學中,對于情感附著的歷史維度,特別是情感對于生命的深層意蘊,缺少應有的關注。譬如有關情感的現(xiàn)象學分析,就未能有效地進入到社會學話語之中。在上文提到的特納和斯戴茲傳播甚廣的著作中,現(xiàn)象學取向就付諸闕如。而事實上,現(xiàn)象學在對情感體驗本質的精確刻畫上,其他取向都不能望其項背。正如情感社會學研究者中堪稱元老級人物的謝夫所說,“在使用諸如實驗、量表和照片之類的精致方法或者諸如進化與交換之類的抽象理論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清晰地界定具體的情感”③。而在對于情感的精確界定上,現(xiàn)象學可以貢獻甚多。
當代情感社會學面臨的挑戰(zhàn),還包括如何將微妙的體驗與宏大的結構聯(lián)系起來,特別是揭示情緒氛圍與社會系統(tǒng)漲落之間的關系。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為以往難以想象的研究策略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比如通過超級計算機對新聞報道中的情緒信息進行收集、分類和編碼,最終可以精確地預測重大事件的發(fā)生;又如,利用軟件程序來處理海量網(wǎng)絡情感信息,以監(jiān)測網(wǎng)絡上的公共情感趨勢等等。現(xiàn)在已有很多新技術可供選擇,關鍵在于我們?nèi)绾翁岢鼍哂猩鐣W意味的問題,以有效透視我們的時代精神。
情感與現(xiàn)代性體驗
從根本上來說,情感在社會學中的命運,與現(xiàn)代性本身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按照吉登斯的說法,社會學即是研究現(xiàn)代性的學科。其實,社會學本身就是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物,而現(xiàn)代社會科學之間的分工,也是現(xiàn)代性的布局之一?,F(xiàn)代性除了迥異往昔的宏觀制度之外,也包含了所謂的現(xiàn)代性體驗。而在現(xiàn)代性體驗中,情感居于何種地位?哪些情感及其問題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突顯出來?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對于情感在現(xiàn)代性狀況下的命運,赫希曼曾經(jīng)在《激情與利益》一書中提供了有用的線索,特別是揭示了利益馴服激情的緣起和機制。④當然,利益與激情之間其實是循環(huán)往復的關系,而且有關激情的話語也存在著一個演變的過程,激情可能變?yōu)橄鄬ψ灾鞯念I域,甚至成為商業(yè)操控的對象。⑤此外,制約著情感體驗形成和表達的文化規(guī)則,也會不斷變化。譬如在當今所謂的“云”時代,“酷”和“炫”的規(guī)則左右著賽博空間里的情感表達乃至情感形成?!翱帷保╟ool)是一個外來詞,也是一個難以準確界定的詞,大概是“瀟灑中帶點冷漠”,還要有點“特立獨行、充滿個性”的味道;“炫”則是指必須引人注目,以浮出蕓蕓眾生之海面。但在這個千人一面、信息爆炸的時代,酷炫何其不易!此外,虛擬世界中的貌似激情奔放,可能映襯著現(xiàn)實世界中的情感饑渴和情感壓抑。當然,虛擬空間誘發(fā)的情感體驗和身心效應,無疑是真實的,甚至可能導致成癮的發(fā)生。但是,網(wǎng)絡成癮的蔓延,一定程度上也是現(xiàn)實社會日趨個體化所致。所以,歸根結底,我們應從現(xiàn)代性的一般狀況來審視當代情感現(xiàn)象的普遍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Turner,JonathanH.&JanE.Stets(eds),2006,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LLC.
②Smelser,NeilJ.&RichardSwedberg(eds),2005,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Second E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③ThomasScheff,“Strategies for Social Science of Emotions”,see http://www.soc.ucsb.edu/faculty/scheff/main.php?id=31.html.
④Hirschman,Albert,1997,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 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⑤成伯清:《沒有激情的時代?———讀赫希曼的〈激情與利益〉》,《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4期。
那么,所謂現(xiàn)代性狀況究竟包括哪些關鍵性的維度和機制?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視角可能會有無數(shù)種不同的回答。我們以為,就對情感的影響而言,產(chǎn)業(yè)化(industrialization)、市場化(marketization)、城市化(urbanization)、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等方面尤為值得關注。
產(chǎn)業(yè)化涉及到勞動過程中的情感意義的改變。在傳統(tǒng)手工藝中,個體勞動者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凝結在作品之中,它們體現(xiàn)了制作者的價值,制作者也在其中投注了感情;而在產(chǎn)業(yè)化背景下,不僅個體勞動者跟產(chǎn)品之間內(nèi)在的價值聯(lián)系被切斷,而且勞動本身也因日趨細化的分工和科學管理方法的推廣,造成了單調(diào)無聊之感。如果說機械勞動消耗的僅是時間和體力,那么,如今服務業(yè)中越來越多的情感性勞動(emotionalla bour),則更深一層地剝奪了個人對于自發(fā)情感的主權。跟情感特別相關的還有所謂本真性產(chǎn)業(yè)(authenticityindustry)的開發(fā),這也就意味著情感的制造和操縱已經(jīng)徹底商業(yè)化了。①
市場化涉及意義賦予和價值認定方式的改變。原先的社會意義來源于稠密而具體的人際網(wǎng)絡,價值判斷也依據(jù)于特定的倫常觀念,而現(xiàn)在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抽象的市場體系。按照舍勒的說法,現(xiàn)代世界也是一種競爭體系。競爭體系將一切事物和行為都置于中途,視為通往不確定未來的墊腳石,同時抽取了一切事物自身內(nèi)在價值的基石,交由市場來予評判。于是,基于情感紐帶的社會團結解體了,內(nèi)在的價值消失了,基于內(nèi)在價值的品格也銷蝕了②,一切都成為買賣的對象。個體作為消費者充當了買方的角色,而在人格賣場中又是賣方;買賣關系中,所有人都淪為滿足他人需要的工具。當然,在市場中的不同生計機會(lifechances),導致不同群體的體驗結構存在著重要差異。但總體而言,情感的社會形塑機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孤獨的個體益發(fā)強烈地感受到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的異己和陌生。
城市化主要涉及生存空間的變化,實際上也是產(chǎn)業(yè)化和市場化的集中體現(xiàn)。城市生活的匿名化和陌生化,導致人群中的孤獨;理智至上的相互算計,導致情感的無著無落。為填補空虛而不斷追求刺激,又帶來倦怠。都市的快速流動性,也導致自我定位和認同的參照系統(tǒng)的紊亂。現(xiàn)代城市日益變?yōu)橐惶准夹g裝置。在技術至上的時代,清醒而明智的意識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這既是技術優(yōu)勢的原因也是結果。事實上,科學-技術時代的喧囂輝煌,窒息了精神和沉思。而在這種意識之下,則潛藏著朦朧的緊張感和茫然的渴望感。這種意識閾限之下的隱秘不安和無助的焦躁,既是現(xiàn)代生活的忙碌緊張所致,也是內(nèi)心最深處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征兆和發(fā)泄。“靈魂的中心缺乏某種確定性的東西,這驅使我們在常新的刺激、感覺和外在活動中尋求短暫的滿足。于是,我們不由自主地陷身于動搖不定、無所著落的混亂狀態(tài)之中,這時而表現(xiàn)為都市的喧囂,時而表現(xiàn)為旅游的狂熱,時而表現(xiàn)為競爭的激烈角逐,時而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人特有的對于趣味、風格、主張和個人關系的不忠”③。
信息化在此主要涉及人際互動模式的變化。經(jīng)由電子化媒體作為中介的情感體驗的新形態(tài),一個重要的后果,就是直接經(jīng)驗的喪失,而這導致現(xiàn)實感和確切感的喪失。這實際上可能進一步強化了上述因素導致的心靈的漂泊無根,也就是深層情感的缺失。所謂的深層情感,并不一定是指強烈的情感,而是指作為心靈基座的情感,是本體論層面的體驗結構。其所指涉的,是帶有永恒性和超越性的價值和意義體系,是人生于世的定位,即安身立命的所在。連根拔起的心靈,不再與深層情感發(fā)生關聯(lián),而是越來越依賴于當下的刺激,成為隨波逐流的存在。深層持久的情感聯(lián)系變?yōu)槎虝阂资诺那榫w波動?;ヂ?lián)網(wǎng)時代的淺薄化,首要地就體現(xiàn)在情感的浮薄和澆薄。
與上述趨勢相呼應的,則是當代情感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這種轉變可用從誠摯(sincerity)到本真(authenticity)的轉變來概括④,也可用從“認識你自己”轉向“成為你自己”來概括。誠摯性要求對別人誠實,公開表露的東西要同私下感受的東西相一致,但并不要求把任何東西都公開出來;而本真性要求對自己誠實,可以向陌生人袒露內(nèi)心最隱秘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必為此感到內(nèi)疚。前者要求披露的事情必須是真的,后者則是說只要是自身的真實感受,什么事情都可披露。這種情感表達的新規(guī)則,實際上崇尚的是做一個赤裸的人(nakedman),在其極致,就是所謂的情感族(EMOs)。另一方面,由于當代享樂主義的興奮焦點從感覺(sensation)轉移到情感(emotions),尋求形形色色的情感體驗,也成為當代人的生活風尚,而情感體驗領域也變?yōu)樯虡I(yè)化開發(fā)的沃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Metrovi,StjepanG.,1997,Post emotional Society. London:Sage.
②Sennett,Richard,1998,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 .New York:Norton.
③Simmel,Georg,1990.The Philosophy of Money.Translated by David Frsi by.Routledge.P.484.
④Trilling,Lionel,1974.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其實,韋伯早就指出,現(xiàn)代人“對于體驗的無孔不入的追求,源于一個弱點,即不能夠直面我們時代命運可怖的嚴肅性”①。
此外,作為現(xiàn)代性體驗核心構成部分的情感,也值得關注。雖然基本情緒有其普遍性,但幾乎每種情感都有自己的歷史。譬如快樂,雖亙古有之,然而將之視為人生的目標和意義所在,卻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事實?,F(xiàn)代性條件導致哪些情感體驗更為常見,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社會意義的喪失,是否容易滋生無聊與厭倦(boredom)?由于首屬群體關系的解體、日益頻繁的移民、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社會流動的增強以及新型的媒體消費方式,是否強化了存在的孤獨感(loneliness)?競爭的加劇、不確定性的增強以及穩(wěn)定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瓦解,會使恐懼和焦慮(fearandanxiety)的體驗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嗎?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社會學尚未作出有力和有效的診斷,遑論解決其中的關鍵問題了。
當然,現(xiàn)代性體驗中并非都是消極因素,也蘊含著新的可能性。例如被人稱為現(xiàn)代社會之護衛(wèi)艦的友誼,在當代條件下,就可能真正發(fā)揮此前難以比擬的作用,擔任新型共同體建構的情感基礎。
中國情感問題初診
對于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情感問題,在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之前,我們僅能給出印象式的初診。任何一個社會在特定的時代,都會有自身獨有的情感韻律?,F(xiàn)在有人甚至嘗試著勾畫全球情感版圖,試圖通過情感沖突來說明世界大勢。根據(jù)莫伊西的說法,相較于伊斯蘭世界的羞辱和基督教世界的恐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蒸蒸日上,沉浸在美好希望之中。但對置身于急劇轉型過程中的中國人來說,巨大的經(jīng)濟成就和日益上升的世界影響力,并不代表我們生活的全部。最近30多年來,我們的體驗真正是五味雜陳,有希望也有絕望,有狂喜也有焦慮,我們的“情感結構”(structureoffeelings)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有些與現(xiàn)代性體驗有關,有些與中國社會特定的結構性問題有關,有些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關。我們下面簡要地來加以探討,同時也檢驗情感社會學視角對于中國社會研究的意義。
對于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就以及輝煌意識形態(tài),對于我們在社會管理中喜歡營造和引導幸福感的形成和表達,已有一些論述,不復贅述。我們且來看結構性問題導致的一種后果嚴重的情感。在目前的中國社會,普遍彌漫著怨恨情緒,不僅由此導致惡意的破壞性事件頻發(fā),而且在公共話語中大有演變?yōu)樵购奘脚u之勢。對于怨恨形成的社會學原因,我們曾經(jīng)分析了情感支持的匱乏、認知尊重的不足、權利保障的缺失、社會團結的瓦解、榮譽體系的紊亂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并指出招致怨恨的最大根源是未被關進制度籠子的公權力。權力的不恰當行使導致承認分配的扭曲,進而導致個體尊嚴的缺失、意義感和價值感的匱乏,而它們是怨恨產(chǎn)生的核心根源。②
而怨恨情緒的消解,僅僅通過利益調(diào)整是不夠的,因為怨恨一旦形成,便會脫離成因,變?yōu)橐环N心靈毒素蔓延開來。我們惟有通過重建道義系統(tǒng)和價值體系,亦即重建心靈秩序,方可有望紓緩乃至清除這種毒素。如果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情感,則可有不同的切入點。譬如我們可從貼近經(jīng)驗的層面來分析情感在中國特色的“關系”中的作用和意義③,也可從歷史的角度來闡釋中國文化的情本體取向④。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情本體”的內(nèi)核其實揉合了中國儒道釋的傳統(tǒng)思想。儒家倫理歸根結底是從親情出發(fā)擴而充之,道家關注的是存在于世的基本體驗,而佛教雖然強調(diào)出世,但實質上也是重視存在體驗的調(diào)理。而非常巧合的是,西方后現(xiàn)代思潮之中具有關注存在體驗的類似趨向。事實上,在撤出了任何外在目的和意義之后,存在本身就是最終的意義來源了。而存在,就是七情六欲的展現(xiàn)和滿足,就是跌宕起伏的悲歡離合,人就是由此類情感交匯而成。生活,就是情感體驗之流,生活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舍此之外,別無他求。所以,情本體,確實是在人一無依傍之后的最終歸屬。當然,中西到達這個相似點的進路并不相同,由此開出的未來取向也可能不一樣。社會學角度對于情感的理解和挖掘,或許可以彌補和校正現(xiàn)有關于情本體的哲學論述的理想色彩和蹈空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Weber,Max,1948,From Max Weber :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Gerth and C.Wright Mill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②成伯清:《怨恨與承認:一種社會學的探索》,《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③李林艷:《關系、權力與市場———中國房地產(chǎn)業(yè)的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④參見李澤厚:《歷史本體論》,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
對于情感維度在目前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我們也可有所期待。社會建設的核心要旨,其實就是重建生命和生活的共同體。目前對于共同體精神的普遍訴求,恰恰顯示了當代社會對于共同情感的渴望和需求。
不過,正如我們不能期待于特定形式的共同體的復興,我們也不能期待所有的情感都會原樣回歸。那么,就當代社會的情形而言,我們需要強化哪些共同情感呢?顯然,這是一個無法給予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大致來說,這種情感肯定要關乎人與人之間的持久聯(lián)系、個人與集體之間的互惠關聯(lián)。譬如,我們需要仁愛,這不僅可以化解當代社會中的怨恨和戾氣,也可以養(yǎng)成浩然之氣;又如,我們需要倡導古典意義上的友誼,其中不僅蘊含著美德,而且也包含著公共精神。①對于中國社會來說,有一種情感似乎特別值得討論,即對社會群體的忠誠(loyalty)。曾幾何時,我們的 “忠誠”遭到濫用,慢慢地似乎成為嘲弄的對象,遭人棄如敝屣。其實,忠誠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情感,與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文化有關。在西方,忠誠最初出現(xiàn)在封建社會農(nóng)奴對于領主的依賴之中,而隨著民族國家的誕生,忠誠的對象逐漸擴大到國家。事實上,忠于自己的國家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理想。這跟民族國家作為“想象的共同體”的建構有關,國家忠誠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共享的體驗、集體記憶、慶典儀式、傳統(tǒng)、語言等等。當然,社會結構的變遷也使人身依附性的忠誠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高度情感性的忠誠依賴。②
借由忠誠的作用,我們與他人和制度確立聯(lián)系,也有助于形成我們的個人和集體認同。至關重要的是,忠誠是一種層狀的情感,即在一系列不同層面的社會互動中發(fā)揮作用,從對家庭的忠誠到對朋友的忠誠,從對教會的忠誠到對國家的忠誠,都有可能存在?;蛘哒f,個人可能從屬于不同層面的共同體,甚至還有 “共同體的共同體”。在現(xiàn)實中,不同層面的忠誠有時難免發(fā)生沖突,需要作出痛苦而無奈的情感選擇。但如果更高層面的共同體如果能夠對其下的共同體的需要具有足夠的回應性,這個問題并非不能解決,而且我們也是在解決此類問題的過程中,走向更大的共同體。③
如果不能洞悉一個時代的情感基調(diào),也就無從把握這個時代的脈動。情感社會學的視角無疑有助于我們觸摸之、感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②Connor,James,2008,The Sociology of Loyalty .Springer.
③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