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亞洲各族語言

        亞洲各族語言

        時間:2023-07-14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本章中亞洲各民族的語系和語言主要按地理分布來描述,同時也考慮語言之間的親屬關(guān)系和相互影響。從西部的“阿爾泰語系”開始,向南經(jīng)過南亞到東南亞,再向西到西亞,亞洲各地使用的語言基本上可以囊括進(jìn)來。突厥語族除具有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共同特征外,還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土族語受到當(dāng)?shù)夭卣Z方言的一定影響。

        本章中亞洲各民族的語系和語言主要按地理分布來描述,同時也考慮語言之間的親屬關(guān)系和相互影響。從西部的“阿爾泰語系”開始,向南經(jīng)過南亞到東南亞,再向西到西亞,亞洲各地使用的語言基本上可以囊括進(jìn)來。本章至第十一章所用人口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Lyovin1997年出版的一書。[1]

        這一語族的語言,主要分布在從巴爾干(歐洲東南部)到中國和蘇聯(lián)的東亞地區(qū)。最古老的書面文獻(xiàn)形成于公元8世紀(jì),是用鄂爾渾突厥語寫成的。突厥語族除具有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共同特征外,還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語音方面,有元音和諧律;詞首很少出現(xiàn)r、l、n、m等濁輔音(9世紀(jì)以前);詞首、詞尾都不出現(xiàn)相連的兩個輔音;詞的重音一般位于最末一個音節(jié)。語法方面,在詞根或詞干上添加某種意義的后綴是構(gòu)詞及構(gòu)形的主要手段,名詞有多種范疇,動詞有多種形態(tài)變化。詞匯有共同的根詞詞素。分為以下5個語支。

        (一)布加爾語支

        包括一種語言即楚瓦什語,分布在伏爾加河流域、莫斯科以東楚瓦什自治共和國,使用人口144萬。這種語言和其他的突厥語支語言差別很大,根據(jù)一些學(xué)者的觀點,它可能是在其他突厥語支之前從原始突厥語分化出來的一個獨立的語支。

        (二)東突厥語支

        這一語支包括維吾爾語和烏茲別克語。維吾爾語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國,有721萬人,另有少量人分布在蘇聯(lián)。烏茲別克語使用人口1501.3萬,其中大部分在烏茲別克斯坦,少部分分布在中國境內(nèi)。

        (三)北突厥語支

        該語支的語言主要有:阿爾泰語,分布在俄聯(lián)邦的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區(qū),使用人口5.16萬。圖瓦語,使用總?cè)丝?9.1萬,其中16.6萬人分布在俄聯(lián)邦的圖瓦自治區(qū),2.47萬人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雅庫特語,分布在俄聯(lián)邦雅庫特自治共和國的勒拿河流域,使用人口31.6萬。

        (四)南突厥語支

        最典型的語言是土耳其語,使用總?cè)丝?000萬,其中4600多萬分布在土耳其境內(nèi)。阿塞語,使用人口至少有1400萬,其中775.7萬在伊朗,剩下的大部分分布在阿塞拜疆,在伊拉克、土耳其和敘利亞也有一些使用人口。克里米亞韃靼語使用人口37.5萬人使用,大多數(shù)分布在烏茲別克斯坦,在羅馬尼亞和其他地區(qū)也有少量分布。撒拉語分布在中國西北部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使用人口約8.8萬。加告茲語,使用人口16.6萬人使用,大多數(shù)分布在摩爾達(dá)維亞,其余的分布在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土庫曼語使用總?cè)丝?13.1萬,其中202.8萬人在土庫曼斯坦,38萬人在阿富汗。

        (五)西突厥語支

        包括以下一些語言:卡拉恰伊—巴爾干語,分布在俄聯(lián)邦的卡拉恰伊—切爾克斯自治區(qū),有19.1萬人使用。庫梅克語,分布在南達(dá)吉斯坦自治共和國,有18.9萬人使用。巴什基爾語,分布在俄聯(lián)邦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有100萬人使用。伏爾加韃靼語,使用人口549.3萬人,主要分布在韃靼斯坦共和國??ɡ柵量苏Z,分布在烏茲別克斯坦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共和國的阿姆河流域和咸海南部地區(qū),有29.3萬人使用。哈薩克語,使用人口760萬,大多數(shù)分布在哈薩克斯坦,中國境內(nèi)的哈薩克族也使用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使用人口205萬,其中190.6萬人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14.1萬人分布在中國新疆(中國稱為柯爾克孜語)。

        從總體上說,突厥諸語言彼此之間至今仍很相似,其中一些語言大體上都能相互通話。

        蒙古語族的主要特點是:語音上,都有元音和諧律,各有兩套清濁對立和送氣不送氣對立的塞音和塞擦音輔音;在構(gòu)詞和語法上,使用3種“后置手段”,即,1.派生詞的構(gòu)詞附加成分在詞根之后;2.表示形態(tài)變化的語法附加成分在詞干之后;3.表示詞與詞關(guān)系的虛詞也在實詞之后(又稱后置詞);在詞匯上,有很多同源詞。分為兩個語支,即東蒙古語和西蒙古語。

        (一)東蒙古語

        這一語支可以分為3個語群。

        (1)達(dá)斡爾語

        達(dá)斡爾語主要分布在從內(nèi)蒙古到新疆的中國西部地區(qū),使用人口約12萬。達(dá)斡爾語的一些方言受到鄰近的通古斯語的影響,有些學(xué)者因此也認(rèn)為達(dá)斡爾語是一種通古斯語言。

        (2)土族語

        這一語群的代表語言是土族語,分布在中國的青海省,使用人口約有19萬。土族語受到當(dāng)?shù)夭卣Z方言的一定影響。

        (3)額魯特—哈拉哈語

        這一語群的語言至少可以分為兩個分支。

        A.哈拉哈—布里亞特語

        代表語言是哈拉哈—蒙古語,使用人口188.5萬,主要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布里亞特語分布在俄聯(lián)邦環(huán)貝加爾湖的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有35.3萬人使用。

        B.額魯特—卡爾梅克—達(dá)卡特語

        代表語言是額魯特—卡爾梅克語,使用人口27.4萬,主要分布在俄聯(lián)邦頓河與伏爾加河之間的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二)西蒙古語

        代表語言是瀕臨滅絕的蒙古利語,在阿富汗赫拉特的兩個村子中,不久前只有200多人還會說這種語言,而且大部分是老年人。蒙古利語和其他任何一種蒙古語都不能通話。

        用蒙古語書寫的最早文獻(xiàn)是《蒙古秘史》,成書時間約為公元1240年。

        通古斯語族的語言有以下共同特點:元音方面,有共同的a、?、i、o、u元音,有元音和諧律,但嚴(yán)格程度各有不同,大多數(shù)語言中,詞的第一個音節(jié)有輕微的重音。語法上,屬使用后加成分的黏著型語言。詞匯上,有豐富的構(gòu)詞附加成分和利用合成法構(gòu)成的各種復(fù)合詞。代表語言有滿語,盡管中國的滿族人口有982萬,但現(xiàn)在只有70人到500人還會說滿語,這一語言差不多要消亡了。錫伯語使用人口2.7萬,分布在中國西部的新疆。此外還有在東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一些小民族使用的語言,如貢迪語或納奈語,有7190人把它用作母語,這些人大部分分布在俄聯(lián)邦境內(nèi)的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地區(qū),另有小部分分布在中國境內(nèi)。鄂溫克語使用人口約4萬,其中1.2萬人分布在俄聯(lián)邦庫頁島,2.6萬人在中國境內(nèi),另有2000人在蒙古國。埃文語或拉穆特語使用人口約71710人,散居在俄聯(lián)邦雅庫特自治共和國和堪察加半島。

        這個語族有兩個分支。

        (一)朝鮮語

        朝鮮語使用總?cè)丝跒?515.5萬,其中4200萬人在韓國,2000萬人在朝鮮,另有192萬人在中國境內(nèi),60.4萬人在日本,38.9萬人在俄羅斯,24.9萬人在美國。朝鮮語的主要特點是:塞音塞擦音各分松、緊和送氣音3套,擦音只分松緊。有元音和諧現(xiàn)象,主要用附加成分表達(dá)語法范疇,尊稱和階稱是其語法的重要特點。有大量的漢語借詞。

        (二)日本—沖繩語

        這一分支包括:日本語,使用人口1.17億,其中1.16億人在日本,52.7萬人在美國,38萬人在巴西。日語的語音特點是:語音系統(tǒng)整齊,有清濁對立,但無送氣與不送氣的對立,音節(jié)構(gòu)造簡單。語法上,詞分為獨立詞和附屬詞兩類,助詞和助動詞地位重要。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有詞尾變化。詞序較自由,敬語用法十分發(fā)達(dá)而且復(fù)雜。詞匯分四類:固有詞、漢語詞、外來詞和混合詞,其中漢語詞占半數(shù)以上。沖繩諸語中的每一種語言,使用人口都比較少,但使用總?cè)丝趧t有90萬人。

        盡管各種沖繩語(方言)和日本語之間,甚至各沖繩語言之間都不能通話,但毫無疑問,沖繩語和日本語是有親屬關(guān)系的。不過要在朝鮮語和日本語中找到同源關(guān)系,即使是很遠(yuǎn)的同源關(guān)系,也非常不容易。

        阿依努人有1.5萬,主要分布在日本北部,俄聯(lián)邦的庫頁島等太平洋地區(qū)有1500人。阿依努人最初分布在日本所有主要島嶼及本州北部地區(qū),現(xiàn)在他們大都已經(jīng)融入了日本文化。

        在人種方面,阿依努人和日本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是高加索人種,比日本人有更多的體毛。語言之間也沒有表現(xiàn)出親屬關(guān)系,大多數(shù)學(xué)者目前仍然傾向于認(rèn)為阿依努語是一種獨立語。阿依努語現(xiàn)在只是老年人的第二語言。

        這不是一個業(yè)已建立的語系,而是一個基于地理概念的語群,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東北部。

        在這些語言中,其親屬關(guān)系已被承認(rèn)的是楚科奇—堪察加語系(過去稱楚科奇—堪察加語),包括:楚科奇語(楚科奇半島,1.4萬人),堪察加語(堪察加半島,4000人),科里亞克語(堪察加半島,7900人),克雷克語(納瓦里安角,400人),阿留托爾語(堪察加半島,2000人)。其余各種語言一般認(rèn)為都是孤立的語言,只是在地理分布上構(gòu)成一個語言群。

        克特語,有時也稱葉尼塞奧斯恰克語,使用人口不到1100人,分布在葉尼塞河沿岸。

        尤卡基爾語,使用人口800人,分布在科雷馬河口地區(qū)。

        吉尼亞克語或尼夫克語,使用人口1500人,主要分布在庫頁島。

        有時候?qū)W術(shù)界也將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和阿依努語歸入這個語群之中。

        上述語言除了其地理分布外,將它們歸為一個組(即便它們根本沒有親屬關(guān)系)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們有著類型上的相似性,這大概是由于語言的擴(kuò)散而形成的。

        漢藏語的共同特點是:每個音節(jié)都有固定的聲調(diào),聲調(diào)能區(qū)別詞匯意義;語法上,以詞序和虛詞為表達(dá)語意義的重要手段,詞序比較固定,虛詞種類多,在句子中能表達(dá)各種復(fù)雜的語法意義。大多數(shù)漢藏語有量詞,詞有重疊形式。詞匯系統(tǒng)主要由單音節(jié)的單純詞和多音節(jié)的復(fù)合詞組成,多音節(jié)的單純詞少。

        (一)漢語

        包括許多方言,其中一些方言之間不能通話。使用人口分布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另外,在越南、泰國、緬甸以及包括北美洲在內(nèi)的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社區(qū)也使用漢語。

        (1)官話(中國北部及內(nèi)地)

        使用人口為7億,也就是說,中國人口的70%使用官話方言。它有4個分支。

        北方方言,使用地區(qū)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北部、東北各省以及內(nèi)蒙古的部分地區(qū);西北方言,使用地區(qū)包括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以及內(nèi)蒙古的部分地區(qū);西南方言,使用地區(qū)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廣西西北部、湖北和湖南西北部;東部方言(江淮方言),使用地區(qū)包括安徽中部、江蘇的長江以北地區(qū)及南京。

        (2)吳方言(包括上海在內(nèi)的中部沿海)

        使用人口為7717.5萬,即全國人口的7.5%。可以分為兩個分支:北部方言,包括江蘇長江以南地區(qū)使用的各種方言;南部方言,包括浙江使用的各種方言。這兩個分支的差別基本上表現(xiàn)為它們保持吳方言特有詞匯的多少。南部方言保持得多一些,而北部方言則更多地受到鄰近的官話方言的影響。

        (3)湘方言(湖南?。?/p>

        使用人口為3601.5萬,即全國總?cè)丝诘?.5%。通??梢苑譃槔舷嬲Z和新湘語兩個分支。就像吳方言一樣,老湘語保留了較多的湘方言特有成分,而新湘語則受到官話方言的強(qiáng)烈影響。

        (4)粵語或廣東話(廣東和廣西的南部沿海及內(nèi)地)

        使用總?cè)丝跒?390萬,分布如下:中國5000多萬人、馬來西亞74.8萬人、越南50萬人、新加坡31.4萬人、印度尼西亞18萬人、泰國2.94萬人、新西蘭1.28萬人、菲律賓6000人,還有其他地區(qū)的一些小社區(qū)也多使用粵語。美國的華人大多都操粵語。廣州話一般被認(rèn)為是粵語的標(biāo)準(zhǔn)音。

        (5)客家方言(散布在中國南方各?。?/p>

        使用人口在中國有2572.5萬,占漢語使用人口總數(shù)的2.5%??偟氖褂萌丝趧t有2736.5萬。

        (6)贛方言(江西省和湖北的東南角)

        使用人口2058萬,占漢語使用總?cè)丝诘?%。

        (7)閩方言(福建、廣東省部分地區(qū)、中國臺灣、海南南部沿海)

        這種方言有以下幾個分支:西部方言,包括福建西部地區(qū)如邵武等地使用的各種方言:東部方言,這一分支又細(xì)分為閩北話(福州),使用總?cè)丝?053.7萬,其中1029萬人在中國(占漢語使用總?cè)丝诘?.2%);閩南話(廈門、中國臺灣),使用總?cè)丝?530.5萬,其中2572.5萬人在中國大陸(占漢語使用總?cè)丝诘?.5%),該分支在境外的分布情況是:馬來西亞1948581人、新加坡117萬人、泰國1081920人、印度尼西亞70萬、菲律賓49.35萬人、文萊1萬人。

        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海南島使用的閩方言是其東部方言的第3個分支。

        以北京話為標(biāo)準(zhǔn)音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話的基礎(chǔ)方言。普通話是標(biāo)準(zhǔn)的官方語言。在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它都是學(xué)校教育所用的主要語言,盡管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地方(特別是廣東方言地區(qū)),學(xué)校里也使用當(dāng)?shù)卣Z言。在海外的華人社區(qū)(其中大部分人講閩方言和粵方言)學(xué)校里,也越來越多地使用普通話。

        盡管通過教育,全中國的人都可以使用同一種書面語言,但是,各個方言區(qū)的口頭語言有時差別很大,以致不能相互通話。不過,由于漢字是一種詞符文字,它并不直接描寫語音,特定的符號并不表示特定語音。因此,一個漢字盡管在多個方言里可以念成不同的音,但它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語音差別最大的地區(qū)是沿海地區(qū),而不是內(nèi)地。從緬甸到中俄交界的廣大內(nèi)陸地區(qū),使用的都是官話,至今這些不同的官話方言之間仍能相互通話。

        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很大程度上都是單音節(jié),在類型上屬分析/孤立型語言?;驹~序是SVO(即主語+動詞+賓語),修飾詞在被修飾詞之前。最早的書面文獻(xiàn)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2000年。

        (二)藏緬語族

        藏緬語的共同特點是:語音方面,多數(shù)語言有聲調(diào),聲調(diào)數(shù)目一般是三四個,很多語言分清濁,元音分松緊,有的還有豐富的復(fù)輔聲母,單元音韻母豐富,復(fù)合元音韻母不發(fā)達(dá)。語法方面,虛詞和語序是表達(dá)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形態(tài)變化比其他語族豐富,動詞有人稱、時、體、態(tài)、式、趨向等多種范疇,都有量詞。詞匯方面,各種語言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同源詞。

        藏緬語族可以分為以下7個語支。

        (1)迪摩縷波語支

        這一語支又可分為3個組。

        ①庫基—欽—那加語

        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薩姆邦、緬甸和孟加拉國的交界地區(qū)。主要語言有:盧夏語,使用人口印度33萬人、緬甸1.25萬人、孟加拉國1041人。塔多語,使用人口印度12.5萬人、緬甸2.62萬人。阿奧那加語,分布在印度阿薩姆邦,使用人口8萬人。塞馬語,在印度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共有6.5萬人使用。阿加米那加語,那加蘭邦西部,43569人??颇醽喛四羌诱Z,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東北部,9.5萬人。唐庫爾那加語,印度曼尼普爾、烏克魯樂、那加蘭邦,7.5萬人。雷布查語或隆語,使用人口6.5萬,大部分分布在錫金和不丹,尼泊爾也有少量分布。

        ②阿博爾—米里—達(dá)夫拉語

        包括3種語言。阿迪語(11萬人)和米里語(33.4萬人),這兩種語言主要分布在阿薩姆邦,一部分在中國西藏。此外還有達(dá)弗蘭語或尼西語,分布在阿薩姆邦,使用人口3.3萬人。

        ③博多—加羅語

        包括3種語言。阿薩姆平原地區(qū)的博多語,使用總?cè)丝?00938人,其中60萬人在印度,其余在尼泊爾。迪馬薩語流行于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使用人口約7萬。加羅語,使用人口50.4萬,其中41.4萬人分布在阿薩姆山區(qū),孟加拉國境內(nèi)有9萬人。

        (2)喜馬拉雅語支

        這一語支的主要代表是藏語及其方言,使用總?cè)丝?76萬,其中中國459萬,尼泊爾6萬人,印度10萬人,不丹3000人,此外在瑞士和美國還有少部分人使用。

        尼泊爾的一些小民族使用多種語言,其中尼瓦爾語(50萬人,尼泊爾)有很多方言,大都受到印度—雅利安語言的很大影響。

        (3)羌語支

        主要成員是羌語,分布在中國四川省西部,使用人口198252人。羌語有很多方言,這些方言也有可能是獨立的不同語言。

        (4)景頗語支

        主要包括卡欽語或景頗語,使用總?cè)丝诩s為66萬人。分布情況是:緬甸北部530900人、中國云南12萬人、印度7200人。

        (5)彝緬語支

        包括兩個分支:

        ①緬語支

        包括緬甸語及其方言,使用總?cè)丝?200萬,其中緬甸有2155.3萬人把它用作第一語言,另有300萬人把它作為第二語言,此外孟加拉國還有10萬人使用緬甸語。該分支的其他語言有:載瓦語,使用人口6.3萬,其中緬甸有1.3萬,中國境內(nèi)有5萬人。拉喜語,緬甸有5.55萬人使用。馬魯語,使用人口9.87萬人,分布于緬甸北部及中緬交界地區(qū)。

        ②彝語支

        包括以下語言:傈僳語,使用人口約73萬人,其中緬甸有12.6萬人、中國有574856人、泰國有13萬人。彝語使用總?cè)丝?57萬,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哈尼語,使用總?cè)丝诩s113萬,其中100萬分布在中國云南省。境外一般稱為阿卡語,分布如下:緬甸100200人、泰國2.5萬、老撾5000人。拉祜語使用總?cè)丝诩s70萬,其中緬甸67400人、中國411476人、老撾約2500人、泰國2300人。另外還有納西語278009人,絕大部分在中國云南。有人認(rèn)為,中古時期西夏國的唐古特語也屬于這一語支。

        (6)白語支

        只包括一種語言,即白語或民家語。在中國云南有159萬人使用。由于受到漢語一些方言的深刻影響,白語中的漢語借詞在其總詞匯中占到70%,因此現(xiàn)在還很難確定它在這一語系中的確切位置。

        (7)克倫語支

        該語支的語言及使用人口分布情況如下:普沃語,緬甸1209800人、泰國6萬人。唐圖語,緬甸56萬人、泰國600人。斯高語,1284700人,主要集中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艘Z或紅克倫語,緬甸21萬人、泰國7.79萬。

        苗瑤語通常被歸為漢藏語系的一個語族,但由于在發(fā)生學(xué)關(guān)系上還有很多問題,國外一些學(xué)者把它分為一個獨立的語系。很顯然,這些語言在歷史上曾經(jīng)受到漢語或者鄰近的臺—卡岱語的影響。苗瑤語的共同特點有:語音上,都有鼻音韻尾,聲調(diào)系統(tǒng)和漢語相同,元音不分松緊。語法上,基本語序為主—謂—賓,形容詞在被修飾詞之后。詞匯方面,有相同數(shù)量的同源詞。

        苗瑤語有兩大分支。

        (一)苗語

        包括以下幾種方言:湘西苗語,使用人口44萬,主要分布在中國湖南省西部;白苗語,泰國有3萬人、美國有7萬人使用;青苗語,老撾有10萬人、泰國3.3萬人、美國約有4000人;黔東苗語,使用人口90萬,主要分布在貴州東南部、云南東北部、湖南和廣西(在越南和泰國也有少量分布);川黔滇花苗語,使用人口115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西南部、廣西、云南和越南北部、泰國、老撾。根據(jù)1990年的人口普查,操苗語支語言的人口在中國就有739.8萬人。

        (二)勉語或瑤語

        由許多不同的方言構(gòu)成,使用人口分布如下:越南30萬人、泰國3萬人、老撾6萬人、中國213萬人。在中國境內(nèi)說該語言的人口分布在廣西、廣東、云南、湖南和貴州各省。操該語言及方言的人口估計達(dá)到1000萬。

        由3個語群組成。

        (一)臺語支

        臺語支的主要成員有:泰語或羅語,泰國有2000萬人使用。北部泰語使用人口泰國有600萬人、老撾有3000人、中國有少量人口;南部泰語,泰國有455萬人使用;黑泰語,使用人口50萬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撾語使用人口30萬人;撣語使用總?cè)丝?53萬人,其中250萬人在緬甸,其余的分布在泰國境內(nèi)。

        (編者注:“臺”主要用于這一語支的名稱,而“泰”則專指泰國使用的主要語言。)

        (二)侗水語支

        主要包括兩種語言:侗語,使用人口251萬,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貴州東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水語,使用人口345993人,分布在中國的貴州和廣西。此外還有一些小語言,都分布在中國境內(nèi)。

        (三)卡岱語支

        以下是部分卡岱語:黎語,使用人口111萬,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沿海的海南島;仡佬語在中國南部的使用人口有44萬,在越南也有少量仡佬族人口;拉伽語,越南有5000人使用。

        南島語系的語言大多數(shù)分布在大洋洲,作為一個整體,詳細(xì)情況將在“大洋洲各族的語言”這一章中介紹。南島語系在亞洲大陸(東南亞)的主要語言是馬來語和占語。

        南亞語系的主要特點是:語音方面,輔音系統(tǒng)比較整齊,塞音清濁對立普遍。元音比較豐富,可分為高、前、中、后四級。長元音很常見。除越南語有聲調(diào)外,南亞語系各語言大多不分聲調(diào)。語法方面,一般為主—動—賓,像蒙達(dá)語則是主—賓—動;形容詞在其修飾的名詞之后。句法中有唯被動結(jié)構(gòu),較多使用前置詞。詞匯上,大多數(shù)根詞為單音節(jié),前綴和中綴較普遍。這一語系可分為兩個主要的分支,即西支和東支,在類型上彼此完全不同。

        (一)西支(蒙達(dá)語族)

        該語族可分兩個語支:

        (1)納哈利語支

        在印度的中央邦和東北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有5000人使用這一語支的語言。

        (2)蒙達(dá)語支

        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主要語言及其使用人的分布情況如下:桑塔利語,使用總?cè)丝?84萬,其中印度3693558人,孟加拉國10萬人,尼泊爾4萬人;蒙達(dá)里語,印度阿薩姆邦、比哈爾邦,85萬人;霍語,印度比哈爾邦、奧里薩邦,749793人;索拉語,印度奧里薩邦,27萬人;科爾庫語,印度中央邦,32萬人;朱昂語,印度奧里薩邦,1.3萬人;科爾瓦語,印度比哈爾邦和中央邦,14246人。說蒙達(dá)語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印度比哈爾邦、中央邦、奧里薩邦的山地和高原地區(qū),周圍是印歐語和達(dá)羅毗荼語民族,后兩者的社會地位較高。

        (二)孟—高棉語族(東支)

        這一語族由多個語支組成。

        (1)尼科巴語支

        包括6種語言,使用總?cè)丝?2100人,主要分布在由印度管轄的尼科巴島上。

        (2)北孟—高棉語支

        可分為很多分支:卡西語使用人口53.5萬,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國和印度阿薩姆邦。勃朗語,使用人口廣泛分布在泰國、老撾、緬甸和中國云南。布朗語的使用人口約70萬,其中34.8萬人在緬甸,82280人在中國,是該分支中最有代表性的語言??四菊Z,主要分布在老撾北部和泰國北部,最主要的語言是克木語,使用人口34萬。

        (3)東孟—高棉語支

        可進(jìn)一步分為3個小分支:高棉語,只包括一種語言,即高棉語。使用人口700萬,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另外越南有70萬人、馬來西亞1萬人、泰國4000多人。巴納語,由大約35種小語言組成,主要分布在越南中部和南部、老撾南部、柬埔寨東部。巴納語在越南的使用人口約8.5萬,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種語言??▓D語,由散布在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的一些小語言組成。

        (4)越—芒語(越語)語支

        主要成員是越南語,使用總?cè)丝?543.8萬,分布如下:越南5445萬人、美國60萬人、柬埔寨30萬人、中國11995人,該語支另外還包括分布在越南北部和老撾北部的一些小語言。

        (5)孟語支

        該語支的語言有:孟語,使用總?cè)丝诩s93.5萬,其中83.51萬人在緬甸、泰國有7000人到1萬人;尼亞庫爾語,分布在泰國中部,300人到1000人。

        (6)阿什利語支

        包括一些較小的語言,主要分布在泰國南部毗鄰的馬來西亞地區(qū)。代表語言有:肯休語,馬來西亞3000人、泰國300人;特米亞爾語或北部薩凱語,馬來西亞11593人;其他的小語言使用總?cè)丝诩s4萬。

        達(dá)羅毗荼語的主要特點有:語音方面,元音有長短之分,有后起的鼻化音,輔音有特有的頂音摩擦音和齒音卷舌音。形態(tài)方面,總的來看都屬于粘著型語言。名詞分為人類名詞和非人類名詞兩種,有兩個基本格,即直接格和間接格,加上人稱詞綴形成的派生名詞是達(dá)羅毗荼語的重要特征之一。代名詞第三人稱和指示代名詞有陽性、陰性、中性之分,動詞有3個基本形式:①現(xiàn)在不定時,②過去時,③將來時。其構(gòu)成方法是在根詞上加詞綴。句子語序是主—賓—謂。達(dá)羅毗荼語的另一個特點是分開的否定的動詞變位變化。達(dá)羅毗荼語大多分布在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唯有使用人口有20萬人的布拉灰語,在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斯坦形成了一小塊達(dá)羅毗荼語區(qū)。達(dá)羅毗荼語能夠深入印歐語區(qū)并形成孤立的小塊語區(qū),說明在史前時期印歐民族侵入并將達(dá)羅毗荼語排擠到南部以前,達(dá)羅毗荼語曾經(jīng)分布在更遠(yuǎn)的北部地區(qū)。

        不久以前,一些斯堪的納維亞語言學(xué)家宣稱,哈拉巴和摩享朱達(dá)羅(印度河谷城市)的最早居民是達(dá)羅毗荼人。盡管這些假設(shè)并非空穴來風(fēng),但仍需進(jìn)一步論證。斯堪的納維亞學(xué)者提出的論據(jù)包括在上述兩個地點發(fā)現(xiàn)的兩塊金石印章的譯文,但這兩個文獻(xiàn)太短了,釋讀極為困難,人們還不敢斷言能否成功釋讀這兩種文獻(xiàn)。

        布拉灰語是達(dá)羅毗荼語西北支的一種語言,它受到俾路支語(一種伊朗語)的極大影響。其他達(dá)羅毗荼語,特別是有悠久書面語言傳統(tǒng)的語言,則因為印度教的傳播而受到印度語支語言的深刻影響,其中以梵語的影響最為突出。反過來,達(dá)羅毗荼語也影響了鄰近的印度語支語言(印歐語系)和蒙達(dá)語(南亞語系)。達(dá)羅毗荼語系分為4個主要的語族。

        (一)南部達(dá)羅毗荼語族(德拉維達(dá)語)

        這一語族的主要代表有:泰米爾語,使用總?cè)丝诩s5000萬,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此外斯里蘭卡有334.6萬人,越南有100萬人,其他少量人散布在東南亞國家及南非、斐濟(jì)和毛里求斯;馬拉雅拉姆語,印度克雷拉邦,2600萬人;坎納達(dá)語,2689萬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地區(qū);此外還有一些小的語言如科達(dá)古語,印度卡納塔克邦9.3萬人;圖盧語,印度卡納塔克邦115.7萬人;托達(dá)語,800人;科他語,900人。后兩種語言是尼爾吉里山區(qū)和泰米爾納德邦(印度南部)的一些民族部落的語言。

        (二)中南部達(dá)羅毗荼語族(安得拉語族)

        包括語言有:泰盧固語,使用人口5400萬人,大多數(shù)分布在印度安得拉邦及鄰近地區(qū);庫伊語,使用人口50.8萬人,分布在印度的奧里薩邦、安得拉邦、中央邦和泰米爾納德邦;貢迪語,使用人口200萬人,分布在印度的中央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里薩邦。

        (三)中部達(dá)羅毗荼語族

        這一語族包括中央邦、卡納塔克邦、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使用的一些語言,如帕吉語,使用人口2萬人;科蘭語,使用人口8.8萬人;奈基語1000人。

        (四)北部達(dá)羅毗荼語族

        這一語族的主要語言及其使用人口分布情況如下:布拉灰語20萬人,分布在巴基斯坦,在地理上和其他達(dá)羅毗荼語言相互隔絕,并受到鄰近的一種伊朗—俾路支語的很大影響。庫魯克語126.4萬人,分布在印度的比哈爾邦、中央邦和奧里薩邦;馬爾托語9.5萬人,分布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比哈爾邦。

        布魯沙斯基語分布在受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罕薩—那噶爾地區(qū),使用人口約4萬,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它的周圍分布有達(dá)爾德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屬印歐語系)、藏語(屬漢藏語系),但由于其分布地區(qū)十分偏遠(yuǎn),與外界隔絕,基本上只和達(dá)爾德語(尤其是希納語)有接觸。這一地區(qū)許多說達(dá)爾德語的人歷史上曾經(jīng)使用過和布魯沙斯基語有關(guān)系的其他一些語言。

        舊譯閃含語系,其大多數(shù)語言都分布在非洲,因此在“非洲各族的語言”一章中再詳細(xì)討論。這一語系的原始分布地在非洲。

        亞非語系分布在亞洲的現(xiàn)代語言有:東部阿拉伯語,在阿拉伯半島、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以色列希伯來語、亞述語或東敘利亞語,分布在敘利亞、伊拉克等國,此外還有主要分布在敘利亞和黎巴嫩使用的阿拉米語。

        這一語系的大部分現(xiàn)代語言都分布在歐洲,因此這一語系作為一個整體將在“歐洲各族的語言”一章中討論。屬于這一語系的亞洲語言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及斯里蘭卡,大多屬于該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

        該語系較有代表性的語言如芬蘭語、匈牙利語等,大多分布在歐洲。該語系在亞洲的代表語言屬于薩莫耶德語族,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北部。東西伯利亞和堪察加半島的尤卡吉語如果和烏拉爾語確有關(guān)系的話,那它也屬于這一語系。該語言通常被劃入“古西伯利亞語”。

        這一語系的語言基本集中在阿拉斯加,因此這一語系將在“美洲本土語言”一章中討論。這是一個唯一在美洲和亞洲都有分布的語系。人們認(rèn)為美洲本土著語言基本上都是在幾次移民浪潮中,由亞洲移民通過白令海峽帶到美洲去的。阿留申語是亞洲移民從阿拉斯加回遷亞洲大陸以后才得以在亞洲保存的,并非因為一部分人沒有移居美洲才得以保存在亞洲。

        把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歸入古西伯利亞語,則是一種基于地理分布特點所作的分類。

        [1] Anatole Lyovin,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