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與《廊橋遺夢》
《花樣年華》與《廊橋遺夢》
《花樣年華》講述了一個相逢恨晚的錯愛故事:1962年的香港,兩對年青的白領(lǐng)夫妻成為鄰居,但周太太和陳先生竟然早就勾搭成奸,而周先生周慕云和陳太太蘇麗珍被蒙在鼓里。終于慕云和麗珍發(fā)現(xiàn)了各自配偶的秘密,兩個被配偶遺棄的人開始見面,共同商量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事情。時光平平淡淡地過去,但別人的閑言碎語,竟讓兩人發(fā)現(xiàn)自己心底最不愿發(fā)現(xiàn)的秘密:他們已互相地深愛上對方。于是就有了糾纏躲避刻骨相思,孤獨難耐,有了雨中重逢的痛苦… …終于,周慕云要離開香港,電話里他問麗珍: “如果我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這將是他們之間,永遠的秘密… …多年后,周慕云再回舊居,卻聽說當(dāng)年的鄰舍已換成一個商人的太太帶著兒子住著。慕云帶著惆悵離開舊地,卻不知道他再次永遠地錯過心中的最愛。
《廊橋遺夢》講述的是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獨自在家。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的車停在門前,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她帶他來到橋邊,完成工作后他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她以表謝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種特別的滋味,于是邀請他喝茶。夜色降臨,她送走他后竟有一種依戀的心情。于是前往羅迪遜橋,將一張紙條訂在橋頭。次日,羅伯特發(fā)現(xiàn)了紙條,并接受弗朗西斯卡的邀請。入夜后,兩人在弗朗西斯卡家中共進晚餐,伴著音樂,兩人相擁共舞,最后一起走進了臥室。此后兩人整日廝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不愿舍棄家庭,兩人痛苦地分手了。當(dāng)她在1982年3月得知羅伯特的死訊后,收到了他的項鏈和手鐲以及當(dāng)年的紙條。弗朗西斯卡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其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
《花樣年華》和《廊橋遺夢》相同的是都講述了一段婚外情,卻反映出了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觀念。 《花樣年華》演繹了一出東方式的《廊橋遺夢》 ,洋溢的是含蓄陰柔之美。影片中的周先生和陳太太,是20世紀(jì)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他們的生活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電影卻緊緊把握住了中國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達方式。周先生和陳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拋棄的孤男寡女,他們從相識到相依、相戀,但這些并沒有直白、赤裸地表現(xiàn)出來。甚至他們各自的另一半——陳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樣都沒露面,只有聲音和背影,都使影片看來更含蓄。
《廊橋遺夢》讓觀眾都為之感動。美國人的感動,是在經(jīng)歷了空虛迷茫的一代之后,對于純樸真情的渴望和向往;是反思和回歸。從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國文化對美國人愛情觀的影響。愛情首先是一種激情。 “真愛”是“墜入”的,像閃電從天而降,個人毫無準(zhǔn)備,失去理性,唯有聽從愛的召喚。 “真愛”是激情的釋放,是靈與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實現(xiàn)。雖然美國人也搞性革命,但他們依然認為浪漫愛情應(yīng)成為性愛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浪漫愛情,婚外性行為也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沒有的話,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廊橋遺夢》中,一場婚外情與性愛被渲染得如此崇高美麗、可歌可泣。而這一切在中國人看來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很含蓄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對影視作品產(chǎn)生著很大的影響,并且一般要符合國人的欣賞習(xí)慣。了解這樣的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用正確的眼光欣賞影視作品。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