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可A可B”格式中“可”對“A、B”的影響和制約
1.3.1 A、B為體詞或體詞性語素
體詞性A、B包括名詞、代詞、方位詞、數(shù)詞等。
1.3.1.1 A、B分別為單音節(jié)名詞或名詞性語素
在“可A可B”格式中,體詞性的A、B數(shù)量不多,且A、B分別為單音節(jié)名詞或名詞性語素的占體詞性的多數(shù),如:
可心可意、可丁可卯、可人可物、可口可心、可工可干
“可”和名詞性成份搭配時有三種情況:
1)“可”是助動詞,表“可能,可以”義,如“可工可干、可人可物”。助動詞從功能上看不能直接用在名詞性成分前面。但實際上“可工可干、可人可物”格式里的名詞性的“工、干;人、物”已經陳述化了,意思是“做工人、做干部;取人、取物”。這說明如果名詞性的語素或詞要用在助動詞“可”的后面,必須謂詞化。實例如:
(1)協(xié)新毛紡公司打破原有的人事制度,引進競爭機制,做到編制上[可工可干],職務上能上能下,待遇上有升有降。
(2)就其取材,[可人可物]。
2)“可心可意、可口可心”是第二種情況?!翱伞弊鳛闃嬙~前綴,表示“合適”義,與“心、意、口”分別構成“可口、可心、可意”等形容詞,然后再兩兩組合成類固定短語“可心可意、可口可心”。如:
(3)她會盡心盡意照顧她,把孩子帶得結結實實,打扮得[可心可意]。
(4)此[可口可心]之食也
3)“可丁可卯”是較為特殊的一例,這個格式要整體來看才有意義,做“正好”解,單獨的“可丁”和“可卯”是沒有意義的。“可丁可卯”的語義融合度相對來說更高,具有成語的性質。如:
(5)雖說孤身一人,沒任何牽累,每月五十二元工資總是[可丁可卯]。
總體來說,因為“可”本身的語法性質和語義的限制,使得能進入“可A可B”格式的名詞性語素或詞非常有限。
1.3.1.2 A、B分別為代詞、方位詞、數(shù)詞
A、B為代詞、方位詞、數(shù)詞的實際用例并不多見。如:
(6)選擇短語的各聚合項不互相排斥,表達的是[可此可彼]的意思。
(7)“死”是“無意志動詞”,與之同現(xiàn)的名詞性成分位置[可前可后],語序靈活。
(8)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卻推戴馬致遠,把關漢卿列為“[可上可下]之才”。
(9)這種識大體的規(guī)勸,對于[可左可右]的知識分子是有說服力的。
(10)土八路就是土八路,[可一可二]不可再三。
代詞、方位詞在格式中雖部分保留了其本意,但在特定的語境中詞義已虛化,如例(8)(9)中“上、下”和“左、右”,已不再確指兩個方向,例(6)中“此、彼”的代詞意義也有所削弱,并不表示確定的“這、那”的意思,而是一種虛指。除此之外它們也有謂詞化的傾向。如例(8)(9)中“上、下”是指“升官和貶官”;“左、右”指“左傾和右傾”。而數(shù)詞的“一和二”也并非原義。
1.3.2 A、B為謂詞或謂詞性語素
1.3.2.1 A、B為單音節(jié)的動詞或動詞性語素
當A、B為單音節(jié)的動詞或動詞性語素時,“可”有被動的意義。A、B又可以分為兩類:
1.A、B為自主性的行為動詞或動詞性語素,“可”是助動詞。按A和B的關系,可分為三種情況:
1)A、B為同義關系,實際上是“可A”和“可B”的同義聯(lián)合,有表強調的作用,如:可知可曉、可言可說、可說可道、可頌可詠。例如:
(11)見著他以后,她沒多少[可說可道]的,可是幾乎要纏在他身上。
(12)對所有愛好完美勝于愛好生命的人們,它是[可喜可悅]的。
2)A、B為反義關系,例如:
(13)景東、克耶邦特別是毛淡棉附近皆有公路與泰國境內公路相銜接,為[可攻可守]的決戰(zhàn)地帶。
(14)方陣,兵書上稱為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可分可合],是一幅古代軍陣的生動圖譜。
另外,有少數(shù)是聯(lián)合式合成詞拆開進入此格式的,如:可進可出、可伸可縮、可進可退、可推可拉等等。
3)A、B為類義關系,“A、B”進入格式后表示相關聯(lián)的兩個動作。如:
(15)土族聚居區(qū)[可耕可牧],有釀酒習慣,所釀制的酒叫作“酩醪”。
(16)說它什么都沒有,卻又[可見可聞],分明顯現(xiàn)。
此類“可A可B”的“AB”往往構成合成詞,如“可驚可喜、可敬可佩、可恥可笑”等。
2.A、B為心理動詞或語素
A、B為心理動詞或語素“恨、悲、笑、嘆、氣、惱、怕、惡”等時,“可”為構詞前綴,與A或B構成形容詞后再兩兩搭配。能進入這個格式的心理動詞或動詞性語素的數(shù)量較多。如:
(17)從三爺這個[可笑可悲]的人物身上,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農民的復雜心態(tài)。
(18)這實在是一件極[可嘆可憐]的事。
1.3.2.2 A、B為單音節(jié)的性質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語素
經考察,能進入這類格式的“A、B”大多為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反義形容詞。如“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好可壞、可輕可重、可多可少”等。例如:
(19)在篇幅上,它[可長可短]。
(20)本來古體詩字數(shù)雖要整齊,句數(shù)卻沒有限制,[可多可少]。
1.3.2.3 體詞性A+謂詞性B
由體詞性A和謂詞性B構成的“可A可B”較為特殊,在檢索到的語料中只有兩例,均是由名詞A+動詞B。例如:
(21)那個女兒,每一個人她的長處短處,都很[可人可愛]。
(22)占領了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以衛(wèi)生快捷以及[可心可食]的飲食氛圍,將四周的面攤、小店等固有的顧客吸了過去。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可”本身性質和用法的特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體詞性成分A、B進入“可A可B”格式中。相對來說,謂詞性成分在進入格式時具有極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當然,從上文分析看,“可A可B”格式對謂詞性成分也是有所限制的。同時,雖然“可+X”的能產性較高,但“可A可B”格式卻并不是兩個“可+X”的簡單重復或疊加,受格式的影響,它們在組合時有所選擇,位序也有所限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