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指兒子。如:“七爺的兩個少的趕緊叫人在院子里挖防空壕?!?/p>
當家的——舊時妻子對別人稱自己的丈夫。如:“我們當家的不在家,您改日再來吧?!?/p>
屋里的——舊指妻子。如:“我屋里的也是天津人,原先是老街坊?!?/p>
掌柜的——①舊時一些家庭婦女稱自己的丈夫。②稱商店老板或負責人。
帶把兒的——指男孩。如:“老娘就盼著我媳婦兒生個帶把兒的。”
老不死的——對老年人的詈稱。如:“這個老不死的,又來挑事兒了。”
大節(jié)下的——指過節(jié)的時候。如:“算了,別計較了,大節(jié)下的,都圖個素凈吧!”
大年下的——春節(jié),一般指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如:“好么,大年下的還看書!您了快歇歇吧!”
大忙忙的——十分忙碌。如:“這大忙忙的誰給你買去呀!我也沒吃飯哪,再等會兒吧?!?/p>
吃紅白口兒的——舊指專門從事為紅白事服務的人。
吃開口飯的——舊指靠表演戲劇曲藝說唱為生的人。
穿木頭裙子的——舊指大商店的店員,因舊式商店是木制貨柜,遮住店員腿部。舊時大商家的學徒,在嚴格店規(guī)、嚴密專業(yè)技能的歷練下,經優(yōu)勝劣汰和多年實踐,在進銷調存各流通環(huán)節(jié),業(yè)務純熟,技能高超;待人接物,文明禮貌;道德誠信,中規(guī)中矩。這種人被稱為“穿過木頭裙子”的,相當于商業(yè)科班出身。
撿場的——舊時劇場負責舞臺道具擺放、撤換以及伺候演員飲場(演唱間歇飲水)的專門人員。
叫街的——沿街高聲乞討的乞丐。
看廂的——舊指澡塘服務員。
看座的——舊指戲園子的服務員。
磕灰的——舊指到各居民院子收集運走糞便的工人。
撂地的——指街頭賣藝、擺地攤兒賣藥者。
推頭的——舊稱理發(fā)師。舊時推頭的用推子,稱為理發(fā)師;剃頭的用剃刀,稱剃頭匠。
站口的——舊時在某一地段,為商號、住戶包辦勤雜事務兼維護地面秩序的人。站口的為這一街區(qū)商號和住戶效力,如張羅婚喪嫁娶,協(xié)助搬運貨物,維持治安,驅趕乞丐等。由大小商號和住戶共同湊錢供給其生活。
瞭高兒的——舊時金銀首飾店、綢緞皮貨店等,站在高凳上指揮售貨員打點顧客,監(jiān)視營業(yè)中偷竊私弊行為的專職人員。
端盆兒的——把剛撈上來的小魚放在小木盆里叫賣的流動小販。
墩兒上的——墩兒,指菜墩,砧板。指負責切菜、配菜的廚師。與“灶上的”相對。
灶兒上的——指上灶烹調的廚師。與“墩兒上的”相對。
焊銅錫的——指焊銅器、焊錫器的小爐匠。
鋦碗兒的——走街串巷專門修補瓷、陶制品的手藝人。
拾毛襤的——舊指衣衫襤褸,手持前端裝一鋼針的短竹竿,背筐沿街揀廢品以謀生的貧苦少年。
養(yǎng)大船的——指經營海運的船主。
扛大個兒的——舊指在碼頭、車站用人力裝貨卸貨的工人。
喝雜銀兒的——走街串巷吆喝收購各類銀器及古玩玉器、舊家具、舊鐘表、舊皮貨等貴重物品的人。
拾煤繭兒的——舊時手拿小耙子,從鍋爐房或住家附近傾倒的爐渣里,拾取尚未燒盡的小煤塊兒的窮人家的老人或孩子。
帶出來的——指無意中順口說出來的(臟話)。如:“哎,同志!我給證明一下啊,他沒罵街。他那叫口頭語,帶出來的!”
倒霉催的——指自找倒霉。如:“星期天去逛商場,丟了新買的自行車,真是倒霉催的!”
充熟的——指不懂裝懂,含蓄地譏諷其人為生瓜蛋子。
“的”尾詞語,居于“的”字之前的詞語多數為動賓結構,如“撿場、叫街、看廂、看座、磕灰、撂地、推頭”等。
業(yè)已消失的歷史風貌,在天津方言“的”字尾詞語中還可留存下來,例如“拍花的”“養(yǎng)人兒的”“吃人兒的”“了事兒的”等。對于這些詞語的含義,當代讀者多一知半解。
拍花的——舊指用迷魂誘拐兒童的歹徒。
養(yǎng)人兒的——指舊時從人販子手中買來有姿色的幼女做“養(yǎng)女”,以求將來從中得利的人。延請師父培訓養(yǎng)女習得文化和戲曲表演,將女孩養(yǎng)到十三四歲后或送到劇團演唱,或送到妓院做清倌(賣藝不賣身),其全部收入均歸其養(yǎng)父母。如女孩后來唱紅了,其養(yǎng)父母則如獲得一棵“搖錢樹”,隨之大富大貴。
吃人兒的——舊指以色相騙取別人錢財的女人。
了事兒的——居于糾紛雙方的調解者。天津舊俗,遇到難崴的爭端和對峙,在大打出手,甚至頭破血流后,由第三方出面從中調停。
對天津方言詞語,尤其對反映業(yè)已消失事物的歷史詞語進行挖掘和研究,其意義在于保存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化遺產,留下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