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新聞報道的總體設計
中觀策劃包括可預見性報道的策劃與非預見性報道的策劃??深A見性報道策劃,是可以提前進行報道的籌劃與設計,如重大節(jié)慶、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賽事等。非預見性報道指的是突發(fā)事件與重大自然災害報道,這類事件往往事發(fā)突然,事前無法預知,更難以提前設計,事后情況大都瞬息萬變,編輯的策劃應迅速進行,像“9·11”事件、“非典”疫情以及洪澇災害等。本書主要講可預見性新聞報道的策劃。
一 理論知識
對于新聞報道策劃,應從總體上做好設計,這就要求編輯人員具有如下能力。
1.選題策劃能力
“好選題是成功的一半”,選題自身的質量與可操作性,決定著媒體產品的質量。選題策劃是一項極具創(chuàng)意性的工作,它需要編輯人員具備較強的政策觀念和事業(yè)心,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發(fā)現能力,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策劃時要遵循創(chuàng)新原則、市場原則、可行性原則、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等,如《焦點訪談》在進行選題策劃時就堅持了三種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遵循“政府重視(指政府重視的工作)、群眾關心、普遍存在”三原則。該欄目在選題策劃的實踐中,將政府關注、百姓關心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政府之意、民眾之意與《焦點訪談》之意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
2.確立報道的范圍、重點與效果的能力
報道的范圍主要指報道對象包括什么,報道重點指的是以報道什么為主,這是組織報道必須考慮的問題。如果沒有明確的報道范圍,報道活動則缺乏必要的控制。如果報道沒有重點,不分主次甚至主次顛倒,報道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報道效果是指報道者期望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為報道策劃框定了方向,因而確立報道范圍、重點與效果的能力,在新聞報道策劃中是不可或缺的。每年進行的“兩會”報道,其報道范圍基本相同,大都是國家大政方針、戰(zhàn)略部署與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但報道重點卻有所不同:2004年主要凸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等問題,2005年聚焦于構建和諧社會等問題,2006年主要關注對“十五”的回眸和對“十一五”的規(guī)劃等問題。就2006年“兩會”報道來說,各大媒體的報道顯出如下特色:第一,各主流媒體緊緊圍繞“兩會”主題,采用重大專題系列報道等方式,在對“十五”的回眸和對“十一五”規(guī)劃的展望中,將中央集中力量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傳遞給了全國人民并擴展至世界范圍,還詮釋了黨和國家新的方針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第二,關注民生。2006年“兩會”報道所選話題都是人們當前關注的問題,如代表們談到的生產安全、水污染治理、漲價問題、農民工生活環(huán)境等。這些內容切合實際,思想性、針對性很強。第三,出新出彩。這次“兩會”報道更多靠事實說話,新聞性強的稿件明顯增加,空話套話少了,信息量大了,現場感強了。報道方式采用多樣化手法,報紙版面稿件的編排、版面風格的協(xié)調、異體字的運用、照片的選擇處理、網紋及線框的使用,都非常講究。由于對報道重點、范圍的準確把握,報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報道規(guī)模、進程與時機的把握能力
報道的規(guī)模指報道需要運用多少采編力量、持續(xù)多長時間、占據報紙多少版面與節(jié)目多長時段;報道進程指報道分幾個階段、何時開始、何時推進、何時結束。同時,對稿件的內容、體裁、篇幅以及刊發(fā)順序,都要有一定計劃與設計。這些,都需要很強的把握報道規(guī)模與進程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推出了“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對此,《經濟日報》確定了具有特色的報道思路、規(guī)模、方式與進程。早在1999年11月29日,該報就以《西部大開發(fā),四川怎么辦》發(fā)軔,揭開了規(guī)模性報道的序幕。其后的“產經透視”專版以整版篇幅集中報道《西部大開發(fā),商機有多大》,將幾十個部委的最新政策告知了受眾。從2000年1月開始,又在頭版推出了“東人西行記”、“西部開發(fā)新亮點”兩個系列報道和“西部大開發(fā)看重慶”的重點報道,之后對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做了報道和評述,形成了累積性效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報同時還策劃了空前的大型活動——《經濟日報》首屆高層經濟論壇。2000年2月,來自各政府部門、西部各省的領導人和著名經濟學家、知名企業(yè)家聚集一起,圍繞“西部大開發(fā)”這一中心議題進行討論。編輯抓住這一難得的題材,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兩期“西部大開發(fā)”特刊,全面系統(tǒng)地報道了西部大開發(fā)決策出臺的歷史,闡述了西部大開發(fā)的各種優(yōu)惠政策,介紹了與會人士對“西部大開發(fā)”的設想等?!督洕請蟆穼τ凇拔鞑看箝_發(fā)”的報道規(guī)模之大,在國內新聞媒體中并不多見;自1999年這一報道開展以來一直延續(xù)至今,僅當初規(guī)模性的集中報道就逾數月。此外,該報還邀請各界權威人士研討,對有關人員進行專訪。這些方式的采用強化了報道的效果?!督洕請蟆愤@一規(guī)模性報道的進程是一步緊跟一步、步步推進的:先是宣傳國家關于西部大開發(fā)的大政方針與有關政策,然后報道西部各省在大開發(fā)中的新思路與新亮點,再是對“高層經濟論壇”的報道??梢钥闯?,《經濟日報》對報道規(guī)模與進程的把握相當到位。
此外,報道時還存在一個把握時機的問題。這里的時機一方面指及時性,另一方面指適時性,后者尤其需要注意?!督裹c訪談》在輿論監(jiān)督中就很注意適時性。一則批評報道,孤立看是一個樣子,聯(lián)系社會大環(huán)境看可能是另一種樣子。因此,報道時機不當,就會產生偏差;時機得當,則會強化效果?!督裹c訪談》做了一期節(jié)目叫《見利忘法》,內容是個體經營戶趙某租賃張家口市建聯(lián)商場經商,因長期拖欠商場租金而被建聯(lián)商場告上法庭。趙某用行賄的手法使本來非常清楚的案件經過4年反反復復的審理,是非顛倒了。最終結果是,見利忘法的法官站在了被告的位置上。該節(jié)目擬播出時,正逢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將對香港富豪張子強做終身判決,執(zhí)行死刑。如果此時《焦點訪談》播放這樣一個有關司法腐敗的節(jié)目,可能會引起境外新聞媒體和有關人士產生張子強案審理是否公正的聯(lián)想?!督裹c訪談》接受了有關部門的提醒與建議,將《見利忘法》推遲將近20天后才播出,避免了當時背景下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
4.避免報道同質化、凸顯報道差異性的能力
在同源新聞報道中,往往存在報道同質化的問題。一位資深媒體人對美國“9·11”事件后新聞媒體的報道評價說:“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報紙的頭版只做了一篇報道?!币晾饲翱偨y(tǒng)薩達姆被捕的第二天,又重演了同樣的一幕。有人曾對當天93家國際報紙和54家國內報紙進行了統(tǒng)計,以薩達姆被捕作為頭版且占版面顯要位置與大部分空間的,約占98%,重大同源新聞在內容上同質化現象非常明顯。但一些報紙通過精心設計,卻顯出自己的個性。當時各報的頭版大都是一組文字或一兩幅圖片。圖片盡管都是蒼老憔悴、胡須花白的薩達姆,然而有些報紙卻突出了圖片的差異性,選取了薩達姆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低頭沉思的,或者是一臉茫然的,或者是一臉絕望的。新聞標題也盡量避免趨同:《齊魯晚報》為“薩達姆地下室被捕”,《解放日報》是“薩達姆被挖出來”。域外報紙的新聞標題也五花八門:《底特律新聞》是“我們抓住他了”,《衛(wèi)報》是“階下囚薩達姆”,《洛杉磯時報》是“侯賽因被捕”。再以“神舟六號”發(fā)射的報道為例,2005年10月13日即“神六”發(fā)射的第二天,《京華時報》、《新京報》、《競報》對“神六”的報道大面積鋪開,各報均程度不等地增版,并在報道上顯出差異?!毒┤A時報》打通了兩個版面,以《航天隊伍沒有失敗者》為題,做得全面而且有獨特之處,但稿源來自央視,這在原創(chuàng)性上不如《新京報》?!缎戮﹫蟆吩谶@幾家報紙中投入最大,在發(fā)射場、著陸場、控制中心還有航天員家鄉(xiāng)都派有記者,信息量大,報道中的細節(jié)突出?!陡倛蟆返摹?0克中國“團員土”隨“神六”上天》,是整個“神六”報道中唯一涉及搭載物中的泥土、湘繡、東巴文圖案、中文報紙的。這幾家報紙在這日的報道中,以其獨特的策劃,避免了同源新聞的同質化,在差異化中呈現了各自的個性。編輯應掌握這種能力,使報道在競爭中勝出。
5.報道分寸與報道平衡性的把握能力
報道分寸也叫報道的“度”,是新聞媒體在報道和評論中必須恰當把握的問題,尤其批評性、輿論監(jiān)督性報道和評論更應如此。在語言分寸、情感控制上都要把握一個合理的“度”,要尖銳又不能咄咄逼人,要執(zhí)著又不能感情用事。此外,把握政策與法律上的“度”也非常重要。因為輿論監(jiān)督是以政策、法律為準繩的,每一次報道某件事、揭露某個問題,都要自覺學習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做到在采訪、調查中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嚴防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報道的平衡性,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不是平均地選擇報道對象。這里說的平衡性,指的是報道內容、報道對象、報道涉及的地域,要在突出報道重點的前提下適當平衡,避免出現報道盲區(qū)。
6.報道組織管理的優(yōu)化能力
報道策劃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有大量的組織管理工作要做,其中最主要的是三項:一是成立臨時組織機構,負責人力、資金和技術裝備的配備與調度;二是制訂包括工作流程與相應管理制度在內的報道計劃;三是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調整報道計劃和處置臨時出現的意外情況。這種能力對于重大報道策劃至關重要。1998年夏季,我國發(fā)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災,主流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策劃了連續(xù)性報道,其中《解放軍報》在具體報道中的組織管理工作比較到位。當時該報成立了“抗洪搶險宣傳報道協(xié)調小組”,確定重點報道選題,制訂報道方案。軍報派出50名采編人員奔赴抗洪一線,將報道的點站分布到各重災區(qū)。后方人員也打破了工作常規(guī),全部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領導與有關編輯晝夜值班,傳真室24小時收稿不間斷。因此,該報在抗洪救災中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影響的獨家報道和攝影新聞。隨著報道重點的轉移,報道規(guī)模、報道方式、報道的組織機構也要不斷調整。同時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臨時組織機構對報道重點、報道規(guī)模、報道方式也要做出適應調整。也就是說,組織機構以及組織管理工作處于動態(tài)之中,不可拘泥于定規(guī)。因此,對于報道的組織管理能力中包含著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樣才能使組織管理工作不斷得到優(yōu)化,使報道產生更好的效果。
二 能力訓練
案例分析
案例
《今傳媒》雜志2005年第10期刊登了《報道著重點的拓展與報道策劃理念的刷新》一文,現節(jié)錄一部分。
自2005年“兩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大型媒體以及省級諸多媒體,圍繞這一議題進行了一系列報道。與以往相比,其著重點有了明顯的拓展,報道策劃理念也隨之刷新了。
一、由“白領”拓展到“藍領”:展現了現代工人的嶄新形象?!八{領”在報道中的頻頻出現,是各大媒體在為構建和諧社會而鼓與呼中引人注目的一點。在這方面,相繼推出了“從搬道工人到鐵路信息自動控制領域專家”的羅東元,他通過自學創(chuàng)造了5項國際領先的技術,完成了大小技術革新120多項;推出了“駕駛著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紡織設備”的電器修理工鄧建軍,他能排除各類故障,使價值幾億元的洋設備長期、穩(wěn)定地投入生產運行……新聞媒體對“藍領”的報道,不僅體現出對“藍領”職業(yè)的崇敬,謳歌了“藍領”的執(zhí)著追求,指明初級“藍領”轉化為高級“藍領”的有效途徑,而且還蘊含著黨和政府對于青年踴躍投身“藍領”行列的殷切呼喚。
二、由“精英”人物拓展到普通百姓:人民群眾的困難和疾苦成為關注的焦點。人民群眾的生活、健康、權利維護、脫貧致富等等,成了媒體報道的熱門話題。各地各部門關注基層、服務普通百姓的新舉措不斷出現于媒體:成都市已故的社保局長向志雄“在困難群體中播送希望”,遼寧本溪“‘零失業(yè)家庭’計劃讓就業(yè)困難家庭感受溫暖”……新聞媒體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對切入點與著重點的選取,是深思熟慮的,也是別有洞天的。
三、由繁華地區(qū)拓展到荒野邊陲:貧窮落后的陸地邊境與邊遠地帶在報道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央視5月29日《新聞聯(lián)播》發(fā)布了我國三分之一陸地邊境縣重點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的消息說,中央財政自2004年開始投資2.6億元,逐步解決了這些縣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和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問題,使2100多萬邊境人口從中受益。而最讓人難忘的是6月初《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大型媒體對于“馬班郵路”的報道,其出彩之處在于向廣大受眾再現了一個大家崇敬和愛戴的人物——王順友。媒體對他事跡的報道波瀾壯闊,場面宏大,而且有記者對他的工作與生活作了實地體驗。體驗者用他們的親歷親感,聲情并茂地敘說著王順友的異常艱辛與巨大奉獻,在向受眾傳遞事實信息的同時也傳遞了情感信息,引來廣大受眾對這些地區(qū)的關注。
四、由城市拓展到農村:“三農”報道緊扣農村深層問題?!叭r”報道作為老話題也有諸多亮點,《中國青年報》7月11日報道的“全國萬名大學生志愿服務贛州新農村建設”的活動,激動人心。而這類報道中更可贊譽的,是對于農村基礎教育這一深層次問題的緊扣。農家子弟文化素質的低下乃至文盲的再度出現,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全然相悖。新聞媒體獨到的視角與前瞻性目光,使農村基礎教育尤其貧困地區(qū)的基礎教育成為今年報道的重要方面。各大媒體大都從熱心山村學校教育的典型個人切入,對這一深層次問題展開鋪敘與評析。在眾多典型中,有用十幾萬元的獎金與積蓄建造學校并使附近子女入學率達100%的教師徐本禹,有被譽為“讓農村教育充滿活力”的退休教師鄭琦,有到甘肅定西支教的同濟大學碩士生徐建,等等。新聞媒體組織的這些報道,不僅抓住了關鍵,而且事實翔實典型,有著很強的感召力量。
分析
各大媒體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報道有諸多可贊之處:在內容選擇的策劃、報道時機的把握、報道內容的組織、報道方式的選擇、報道重點的確定與報道平衡性的把握等等方面,各顯其能也各顯個性,使同源新聞避免了同質化;在報道著重點方面,拓展到基層、農村、邊遠落后地區(qū)的人民群眾。這些都顯示出媒體策劃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報道總體設計上的不斷優(yōu)化、調整。
課堂訓練
下面摘錄了《中國記者》2004年第9期任美榮的文章《以深度報道體現宣傳價值》的部分內容,從中可以看出《重慶日報》關于災難報道的策劃情況。請對該報的報道策劃做出評價。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重慶發(fā)生了兩起震驚中外的惡性災難事故。一次是2003年12月23日川東北氣礦天然氣井噴事故(簡稱開縣井噴),最終造成243人死亡;另一次是2004年4月15日在重慶天原化工廠發(fā)生的氯氣泄漏和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傷,15萬城市居民緊急疏散。面對這兩次突如其來的惡性事故,《重慶日報》進行了兩次災難報道的重大實踐和探索。
……
在獲得開縣井噴的信息后,《重慶日報》迅速派出7名記者組成的采訪組,連夜趕赴事故現場。從2003年12月25日到2004年1月17日,共刊發(fā)文字稿101篇,圖片53幅,全方位反映了事故產生的原因、受災情況、死亡人數、事故搶險、搜救行動、群眾轉移、災民安置、八方支援等等情況,這些來自現場的報道不但時效性強、可信度高,極大地滿足了廣大讀者的知情需求,而且體現了相當的深度……在這次災難報道接近尾聲時,《重慶日報》總編輯牟豐京同志親赴災區(qū),帶領記者采寫了長篇通訊《生死時速》和《極大關注》,用兩個跨版即四個整版刊登這兩篇通訊。兩篇通訊氣勢恢宏,材料翔實,回答了人們對這次災難事故的種種疑問,在國內外引起了良好的反響。
重大突發(fā)災難事件的深度報道是媒體的組織能力、策劃水平、編輯出版技巧、隊伍素質等方面的綜合反映。以《重慶日報》天原化工廠氯氣泄漏和爆炸事件的報道為例,4月16日下午5時多,一氯氣貯氣罐發(fā)生爆炸,致使9人死亡,3人受傷,并造成相鄰的3個貯氣罐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吨貞c日報》立即抽調了10多名精兵強將,組成了內線報道組和外線報道組。內線報道組負責事故核心區(qū)現場和領導現場指揮活動的報道任務;外線報道組負責居民疏散、安置、返家、傷員救治、環(huán)境狀況、社會反應等方面的報道任務。報社對內外線報道組采訪做出了題目到人的策劃方案。由于新聞策劃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各路記者對自己的報道任務和重點十分清楚,各司其職,整個采訪行動高效而有條不紊。這些報道的組織和策劃工作的效果,在4月19日的《重慶日報》上得到集中的體現——一版頭條主消息:《天原廠污染與爆炸源清除》,與主消息配合的是5幅現場新聞圖片構成沖擊力極強的專欄,下方是通訊《回家》,報道了疏散群眾回家的情景和喜悅心情;二版頭條是由5幅圖片構成的專欄,下方有反映消防官兵搶險和公安民警搜救的通訊。該版的邊欄報道也很有特色;三版頭條是主通訊《“天原之戰(zhàn)”驚心動魄10小時》,詳細報道了清除炸彈源的全過程,該通訊精彩紛呈,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僅4月19日《重慶日報》一至三版就刊登氯氣泄漏和爆炸事故搶險救災的消息4篇、通訊7篇、新聞圖片16幅,全面深入地報道了搶險一日所發(fā)生的新聞事實。
從這一天的報道不難看出,本次災難報道的特點:以動態(tài)消息牽頭,以深度報道為支撐,用新聞圖片構成視覺沖擊力,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報道模式。
提示
對于案例,應著重抓住其體現出的策劃理念的變化,從報道關注點的拓展體會選題策劃的原則;訓練題偏重于報道策劃的組織,要培養(yǎng)宏觀的協(xié)調、管理能力。
三 思考與實踐
思考
怎樣確立報道的范圍、重點與效果?怎樣把握報道規(guī)模、進程與時機?如何避免同源新聞報道上的同質化?
實踐
自選2005年10月中下旬對于“神六”發(fā)射成功進行規(guī)模性報道的一個新聞媒體,分析其報道策劃的特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