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南日報》的遷徙及胡健中其人
1937年7月,全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11月,侵華日軍逼近杭州,東南日報社即作撤退金華的準備。不久,《東南日報》所以能順利撤退金華出版,這也與社長胡健中施展“長袖善舞”手段分不開。當時他以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常委身份,借CC系掌控全省黨務之便,先期通過有關當局免除金華《浙東民報》社長職務,同時派《東南日報》秘書嚴芝芳接任。《浙東民報》是金衢嚴地區(qū)合辦的國民黨報紙,原社長被免職3天后,11月19日,《浙東民報》報頭便換成《東南日報》了,時人稱胡健中此舉為移花接木之術。12月24日杭州淪陷前兩天,留杭的《東南日報》出了最后一期號外,也隨省黨政機關遷到金華。社址始設婺城塔下寺蔣氏宗祠,1939年移址城外望府樓。劉湘女此時任副社長,朱苴英接替總編輯。這個時期,隨著抗日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在金華國共合作的形勢一度很好,集中了不少進步文化人。這里,有邵荃麟、駱耕漠等創(chuàng)辦和支持的《東南戰(zhàn)線》、《東南文藝》、《刀與筆》等進步刊物,有劉保羅等領導的流動劇團,還有國際新聞社、文化資料供應社和新知書店等,金華成了進步文化活動的一個中心。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胡健中又舞動起“長袖”,一面要保持其受制于CC系的基本立場,一面又不能不做些容許民主和進步的姿態(tài)。
根據(jù)《東南日報》老報人提供的資料,其時胡兼任設在金華的浙江省戰(zhàn)時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這個機構就是想把所有文化教育事業(yè)都管起來,可是對誰也控制不了。他還辦了國民通訊社、國民出版社和中心劇團,原來也想用來抵消進步力量,但這些機構實力單薄,起不了作用,還是《東南日報》較有影響。為適應當時成為主流的民主空氣,胡健中處處學步《大公報》,也以“文人辦報,中間偏左”相標榜。他又以“愛才”自命,各方人才都有,且敢于延攬進步文化人士,這是他比一般國民黨CC分子較為“開明”的地方。1940年至1941年,國民黨當局不斷掀起反共高潮,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金華剛剛高漲起來的民主空氣被一掃而光。這時,國民黨特務準備對報社的陳向平、錢谷風下手,指名兩人為共產黨嫌疑,要求進入報社予以逮捕,但被胡健中擋住。他說,陳、錢是報社的人,他們的問題由報社自己處理。當然,胡健中決非對進步文化人有什么特殊感情,而完全出于要控制和利用他們。胡健中也培植自己的骨干力量,如曾任總編輯的有房宇園、朱苴英,任秘書的有嚴芝芳。胡還有意培植復旦校友杜紹文、汪遠涵等。杜在金華時任評論課長,汪為國際版編輯,抗戰(zhàn)勝利后,杜、汪分別為《東南日報》上海版和杭州版總編輯。
《東南日報》遷金華正式出版后,著力宣傳抗日并組織“募捐勞軍”等社會活動,還派遣記者分赴平漢線、津浦線和淞滬前線采訪,及時刊登戰(zhàn)地記者發(fā)自抗戰(zhàn)前線的報道。同時幾乎每天1篇社論,每周1期國內和國際時事“座談”。鑒于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這期間,胡健中主持的《東南日報》抗日態(tài)度是鮮明和堅決的,如發(fā)表的相關社論和專論,有《發(fā)動全面抗戰(zhàn)》、《論抗日戰(zhàn)略》、《積極抗戰(zhàn)與長期準備》、《廣積儲備抗戰(zhàn)》等等。其中《發(fā)動全面抗戰(zhàn)》一文,批判了一些人的和平幻想,指出“現(xiàn)在國難日亟,已到了全民族非拼命不可之時,自衛(wèi)抗戰(zhàn),總是千真萬確的出路”。還曾刊登宋慶齡的專論,令人信服地分析了日本必敗、中國必勝的客觀趨勢。新辦的文化副刊《筆壘》,寓意在抗戰(zhàn)中起“墨堡筆壘”作用,辦得很有生氣也有特點。《筆壘》刊頭是由鋼筆組成的碉堡屹立江邊,內容富有戰(zhàn)斗精神,標題也頗尖銳潑辣,如《前方吃緊后方緊吃》、《救救孩子》等等。
1941年4月底,日軍進窺浙贛線,金華一度告急?!稏|南日報》曾分兩路轉移,到麗水的出麗水版,到江山的則發(fā)行號外,不久均歸金華。次年5月浙贛戰(zhàn)役打響,5月20日,金華民眾緊急疏散,《東南日報》停版,其人員、物資再度撤遷麗水、江山。麗水的一路,劉湘女具體負責,于23日復刊麗水版,后因敵機轟炸和麗水陷落,???次共計6個月又21天。1944年12月,東南日報社麗水分社遷往云和程宅,改為云和分社,出云和版,至1945抗戰(zhàn)勝利。江山的一路,也即東南日報總社,胡健中自行率領。這時公路已經破壞,笨重器材無法運走,人員到了江山仍出號外。1942年6月初,金華失守,危及江山,總社過龍游撤至浙閩邊境,再越仙霞嶺進入福建浦城,最終到了南平。從江山出發(fā)到此地,千里跋涉,備受艱辛,途中又遭日軍飛機轟炸,報社員工?。ㄕǎ┩龆嗳?。在南平,來自江浙滬等地的避難者相當多,城里市面上頗為熱鬧,又有西門外10多間平房可用,于是就駐此籌出閩版。8月21日,南平版《東南日報》創(chuàng)刊,錢谷風(式微)為總編輯,出版到1945年底。南平雖是山城,水陸交通尚稱方便,北上可達建甌、浦城、邵武,南下從閩江可通福州和閩東地區(qū),西北經沙縣、永安、長汀直通贛南。這些地方連同廣東、廣西一部分,都是南平版《東南日報》發(fā)行所及之處,不失為戰(zhàn)時東南一大報,每期銷量達萬份以上。
八年抗戰(zhàn)期間,《東南日報》輾轉遷徙,堅持在奔波中辦報,出過金華版、麗水版、云和版和福建南平版。尤其南平版得以保持在東南半壁——閩、贛、粵、桂的發(fā)行優(yōu)勢,除了胡健中有靠硬的政治后臺和有賴于報社同仁的努力,自然也少不了他那善舞的“長袖”。
1942年初秋,胡健中一行到了福建南平,只經過短時間的準備,南平版《東南日報》即于8月下旬刊行。在這生疏之地,為什么南平版很快就能出版?這從兩件小事可以看出奧妙,個中胡的“長袖”功不可沒。其一是通過報紙,對福建省當局又打又拉。起初作些小批評,如當時南平因戰(zhàn)火未波及,依然歌舞升平,報紙即以《福建應立足于戰(zhàn)》的社論批評之。過后不久,胡健中覺得批得夠了,就示意寫文章加以全面肯定,旋即發(fā)表吹捧福建“德政”的社論。其實福建省政府主席劉建緒就在當年6月,大肆屠殺舉行赤石暴動的新四軍抗日將士和共產黨員(他們是從上饒集中營被押至福建的),正激起福建人民的極大憤慨,何來“德政”?另一件事是,當報社剛遷至南平時,在晝錦坊一所平房中落腳,想租用鄰居某一企業(yè)公司空著的樓房,該公司經理不予理睬,很瞧不起這群叫花子似的報社隊伍。后來胡健中探知這經理家剛出了件自殺案,便讓編輯部打個電話去問問。那經理怕家丑外揚,忙不迭要求別發(fā)表新聞,并表示他那樓房自愿出租了。
國民黨CC系對于東南日報能在戰(zhàn)火紛飛中,跋涉千里到福建出版而感到滿意。1943年春,CC頭子陳立夫來南平,胡健中為陳舉行盛大招待會,會上福建黨政要員云集,爭著要求胡健中介紹并引見這位中央大員。陳立夫又親臨東南日報社,在胡陪同下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參觀。自此以后,胡健中一步青云,先后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地位遽然提高了。同年夏天,胡出任重慶中央日報總社社長,這是陳果夫、陳立夫和陳布雷所推薦,也是蔣介石所屬意。胡開始頗為惶恐,曾借口東南日報正在流徙而請辭。旋經“三陳”力促就任,蔣親自接見,并允許胡健中仍兼東南日報社長。胡健中在重慶期間,并未放松對東南日報的遙控,書電往還從不間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