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層劃分總結
康鎮(zhèn)江等
(深圳市地質學會)
摘 要:通過深圳市1:5萬地質圖編圖,對深圳地層統(tǒng)一劃分為:中元古代長城紀,中-新元古代薊縣紀—青白口紀,新元古代南華紀、震旦紀;上古生代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及晚石炭世;中生代三疊紀晚三疊世,侏羅紀早侏羅世、早—中侏羅世、中侏羅世、中—晚侏羅世,晚侏羅—早白堊世、早白堊世及晚白堊世;新生代古近紀古新世,第四紀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共劃分為28個巖石(構造)地層單位。其中第四系采用時代+巖石地層剖面劃分系統(tǒng)和時代+成因類型平面劃分系統(tǒng)兩種劃分體系。
關鍵詞:深圳地層;巖石地層;生物地層;年代地層
Shenzhen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Kang Zhengjiang
(Geological Society of Shenzhen)
Abstract:Based on the 1:50 000geological map of Shenzhen,the Shenzhen stratum can be divided into Changchengian period of mesoproterozoic era,Jixiannian and Qingbaikouian period of mesoproterozoic and nesoproterozoic era,huananian and sinian period of nesoproterozoic era;middle-late devonian epoc in devonian period and early-late carboniferous epoc in carboniferous period of paleozoic era;late triassic epoc in triassic period,early-middle jurassic,middle and middle-late jurassic epoc in jurassic period,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and early-late cretaceous epoc in cretaceous period of mesozoic era;paleocene epoc in paleogene period,holocene and late pleistocene epoc in quaternary period of cenozoic era,which contains 28stratigraphic units(structure)in all.Specially,the stratum of quaternary system can be classified by two different systems,age-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vertical or age-stratigraphic origin in horizontal.
Key words:Shenzhen stratigraphy;lithostratigraphy;biostratigraphy;chronostratigraphy
1 前言
深圳市地層區(qū)劃屬華南地層區(qū)東江分區(qū)。以多重地層劃分與對比理論為指導,對本區(qū)地層進行了巖石(構造)地層、生物地層、年代地層的劃分。依據(jù)地層的巖性、巖石組合,巖相及火山作用特征,1:5萬深圳市地質圖統(tǒng)一劃分為28個巖石(構造)地層單位。深圳市多重地層劃分見表1,其中第四系采用時代+巖石地層(表1第四紀部分)和時代+成因類型(表2)兩種劃分體系。
表1 深圳市多重地層劃分表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表2 第四系成因類型劃分表
2 中元古界 長城系 福永片麻巖(ChFc)
2.1 巖石(構造)地層
根據(jù)巖性和同位素年齡資料可以分為:下部分布于深圳市西部虎背山南側企崗山以西至福永一帶。主要為片麻狀混合花崗巖、條痕狀混合巖、條帶狀混合巖及眼球狀混合巖;上部見于銀湖至九尾嶺一帶,主要是深肉紅色細粒、細中粒斑狀黑云混合花崗巖和細粒二長花崗質混合巖?;旌匣◢弾r中普遍見有片巖、變粒巖、片麻巖、條帶狀混合巖的殘留體或殘影體。巖系厚度不詳。
2.2 年代地層及時代討論
1985年1:5萬寶安幅等進行區(qū)域地質填圖時,在福永企崗山(虎背山西南側)按照層序地層的研究方法實測剖面,并建立了下古生界。1988年將下古生界更名為震旦系云開群。1998年開展1:5萬沙井幅區(qū)調填圖時,在福永(望牛亭西北)福永中學之西丘陵山崗,在定為片麻混染花崗巖中,采集同位素年齡樣品,用U-Pb法測定年齡值為(1 814±226)Ma,并命名為蝦山單元,時代歸屬長城紀。2007年以后編制《深圳地質》及編圖工作中,根據(jù)中深變質沉積-巖漿巖系的片麻巖雜巖的分布屬于總體和局部無序的構造巖石,而暫用非正式構造巖石單位“福永片麻巖”冠名,在銀湖混合花崗巖中采樣用鋯石U-Pb激光定年分別為(1 609±23)Ma、(1 430.8±25.3)Ma,時代均屬中元古代長城紀。
3 中-新元古界 薊縣系—青白口系 銀湖群(Jx-QbY)
3.1 巖石(構造)地層
下部分布于市區(qū)西部福永,經虎背山,至寶安立新水庫一帶,走向北西—南東。主要為條帶狀混合巖、條痕狀混合巖、眼球狀混合巖及混合花崗巖夾混合質變粒巖,厚度大于690m;中部分布于市區(qū)中部洞尾山,經搪朗山、橫龍山隧道、銀湖,至深圳水庫西側,呈東西向展布;此外,內伶仃島北部也有分布,由混合質黑云斜長片麻巖、鉀長混合花崗巖、斜長變粒巖、夾石榴石長石石英巖,偶夾混合質變質砂巖組成,厚度大于406m;上部分布于市區(qū)西部企崗山至寶安,大、小鏟島,孖洲,赤灣北面小南山等地。主要為淺肉紅色細中粒斑狀黑云母片麻狀混合花崗巖,常見變粒巖、石英巖、片巖、片麻巖及“石英核”殘留體或殘影體,巖系總厚度大于1 200m。
3.2 年代地層及時代討論
1985年1:5萬寶安幅等進行區(qū)域地質填圖時,在福永企崗山(虎背山西南側)按照層序地層的研究方法實測剖面,并建立了下古生界。1988年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正式出版的1:5萬深圳地質圖說明書,將其歸屬為震旦系云開群。1988年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正式出版的1:5萬深圳地質圖說明書中,將其定為加里東期混合花崗巖。
2007年以后編制《深圳地質》及編圖工作中,采用鋯石U-Pb激光定年先后獲得年齡值為:(1 007±25)Ma(虎背山西南坡)、(980±87)Ma~(926±36)Ma、(958±26)Ma以及(897±11)Ma(橫龍山隧道南口、銀湖以及內伶仃島)、(1 080.2±56.6)Ma和(1 047.5±63.4)Ma(虎背山北坡和南坡)、(889.82±24.19)Ma(銀湖群第17層混合花崗巖中)、(826.4±13.9)Ma(赤灣北面小南山淺肉紅色細中粒斑狀黑云母片麻狀混合花崗巖)。
綜合以上同位素定年資料,年齡值為826Ma~1 080Ma,將本系歸屬中-新元古代薊縣紀—青白口紀。
4 新元古界 南華系 筆架山群(NhB)
4.1 巖石(構造)地層
見于西部虎背山、桃源、鐵崗;中部搪朗山、蓮花山至銀湖筆架山,以及深圳水庫西南側。底部為灰白色厚層狀中粒石英巖或變質砂礫巖,下部為混合質黑云母斜長片麻巖,上部為變質中細粒石英砂巖、石榴石石英巖、混合質變粒巖夾條帶狀混合巖、石英云母片巖。其中變質砂巖變質程度相對較低,原巖的結構構造部分可見清晰的粒級韻律和層理。巖系總體有序局部無序。厚度大于1 080m。
4.2 年代地層及時代討論
1985年進行1:5萬深圳市幅等區(qū)調地質填圖時,測制了銀湖—筆架山變質巖剖面,并在1988年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正式出版的1:5萬深圳地質圖說明書中,將其歸屬為震旦系云開群。2012年補充調查工作在筆架山群第30層混合質變粒巖中采集樣品用鋯石U-Pb激光定年為(758±8)Ma,時代應屬新元古代南華紀。
5 新元古界 震旦系(Z)
5.1 石嶺巖組(Zs)
5.1.1 巖石(構造)地層
見于西部寶安區(qū)沙井碧頭南附近,市區(qū)北鄰東莞長安一帶分布較廣。由淺灰至灰白色石英巖(硅質巖)、云母石英巖、云母長石石英巖、薄層狀矽線石長石石英巖等組成。與下伏南華系筆架山群(NhB)沒有直接接觸,接觸性質不明。厚度大于445m。
5.1.2 時代討論
1998年開展1:5萬沙井幅、大朗幅區(qū)調填圖工作時,將分布在東莞石嶺、蓮花山、長安—五點梅、深圳沙井碧頭等地一套以石英巖為主的巖石,定名為石嶺石英巖。
2007年以后在編制《深圳地質》及編圖工作中,根椐上述的巖石基本特征,認為巖性以石英巖(硅質巖)為主,屬區(qū)域變質綠片巖相,基本未發(fā)生混合巖化作用。變質巖石原巖大體以碎屑巖類夾泥質巖類為特色,基本屬局部有序總體無序的構造地層單位系統(tǒng),在區(qū)域上具有巖相、巖性和變質作用類型的共同性。因此,采用石嶺巖組命名。與粵西地區(qū)壩里組(含微古植物化石)可以對比。
5.2 黃婆山巖組(Zh)
5.2.1 巖石(構造)地層
分布于寶安區(qū)松崗塘涌第二工業(yè)區(qū)及光明鵝頸水庫一帶,以淺灰、灰綠、紫灰色長石云母片巖、石英片巖為主,夾堇青石黑云母石英片巖、矽線石黑云母片巖以及炭質板巖。與下伏石嶺巖組接觸關系不清楚。厚度大于1 150m。
5.2.2 生物地層與時代討論
(1)生物地層。在炭質板巖中含微古植物化石,見表1。
(2)時代討論。本組巖石組合原巖可能相當于近岸、近源的濱—淺海相沉積。巖石變形變質改造程度較低,屬區(qū)域變質綠片巖相?;緦儆诰植坑行蚩傮w無序的構造地層單位系統(tǒng),故命名黃婆山巖組。所含微古植物化石中,球藻Leiopsophosphaera minorschep.-L.solidasinet Liu-Trachysphaeridium hyalinumsin et Liu組合,為震旦紀較常見的微古植物化石組合,其年代屬晚震旦世。本組巖石可與粵西老虎塘組對比。
6 上古生界 泥盆系(D)
6.1 中統(tǒng) 鼎湖山群(DDh)
6.1.1 巖石地層
分布于東部赤澳水庫—田心山南、求水嶺(徑心背)—釣神山、排牙山、西沖等地。由灰色、灰綠色(風化后紫紅色)薄層狀—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及粉砂質泥巖(板巖)夾含炭質頁巖,局部見含鈣質砂巖等組成。與下伏震旦系黃婆山巖組沒有直接接觸,但是在區(qū)域上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觸。厚度大于607m。
6.1.2 生物地層
深圳市內雖未發(fā)現(xiàn)化石,但在大鵬半島徑心背南西方向相隔約16km、香港赤門海峽白沙頭洲與本組可對比的黃竹角咀組的黃綠色泥質頁巖透鏡體中,找到盾皮魚類(Placodermi)、雙殼類、植物、介形類、豆石、魚鱗、骨片及少量的腹足類、葉肢介、海百合莖等化石。
1959—1962年廣東省地質局761隊進行1:2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時,將這套巖層劃分為下—中泥盆統(tǒng)桂頭群下部;1985年廣東省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二分隊進行1:5萬王母圩幅區(qū)域地質調查時改為泥盆系上統(tǒng)雙頭群下亞群;1991年1:5萬惠陽縣幅區(qū)域地質調查時,將南部田心山(田頭山)以南一帶,一套細粒石英砂巖、石英質粉砂巖夾粉砂質斑點板巖、砂質千枚巖等,劃為泥盆系中統(tǒng)鼎湖山群。
近期進行野外補充調查,將求水嶺(徑心背)剖面與西沖泥盆系地層進行仔細對比,確定求水嶺(徑心背)剖面附近,原劃分的泥盆系上統(tǒng)雙頭群下亞群應為泥盆系中統(tǒng)鼎湖山群。巖性和香港的黃竹角咀組可以對比。
6.2 上統(tǒng) 雙頭群(DSh)
6.2.1 巖石地層
見于深圳斷裂帶以東鹽田坳隧道一帶、赤澳—田心山、求水嶺—吊神山、排牙山等地。底部由復成分礫巖等組成,主要為黃白、灰紫色厚層狀—巨厚層狀石英砂礫巖、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靠上部夾透輝石石英角巖(原巖為鈣質砂巖)、斜長透輝石巖、透輝石綠簾石巖(原巖為泥灰?guī)r)。雙頭群(DSh)與鼎湖山群(DDh)呈整合接觸。厚度大于900m。
6.2.2 時代討論
1959—1962年廣東省地質局761隊進行1:2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時,將這套巖層劃為下—中泥盆統(tǒng)桂頭群上部;1985年廣東省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二分隊進行1:5萬深圳市幅、王母圩幅區(qū)域地質調查時改為泥盆系上統(tǒng)雙頭群上亞群。2007年以后在編制《深圳地質》及編圖工作中,根椐廣東省區(qū)域地質志的劃分,粵東地區(qū)劃為雙頭群,粵中地區(qū)則分別稱為春灣組(以碎屑巖為主)及大烏石組(以泥灰?guī)r為主)。其中春灣組相當于雙頭群的下部,而大烏石組和那扶組則相當于雙頭群的中上部。屬淺海相砂泥質巖夾碳酸鹽巖沉積。本區(qū)基本與粵東區(qū)的巖性可以對比,故統(tǒng)稱雙頭群,時代屬晚泥盆世。
7 上古生界 石炭系(C)
7.1 下統(tǒng) 巖關階 大湖組(C1d)
7.1.1 巖石地層
分布于龍崗區(qū)北部青林徑水庫、大鵬半島排牙山北面田寮下等地。由黃褐色中厚層狀含礫石英細砂巖、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等組成。與下伏上泥盆統(tǒng)雙頭群呈整合接觸,厚度大于653m。
7.1.2 生物地層
大鵬半島排牙山北面田寮下等地,在砂質頁巖中含植物化石,見表1。
7.1.3 時代討論
1994—1995年進行1:5萬雁田幅區(qū)域地質調查時在龍崗區(qū)的西北部清林徑水庫一帶,將一套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砂巖劃分為大賽壩組。2007年以后在編制《深圳地質》及編圖工作中,根據(jù)《廣東省區(qū)域地質志》在粵東、粵東北地區(qū),本組地層通常定為大湖組,故將本組巖石地層沿用“大湖組”一名。產于大湖組砂質頁巖中的植物化石Sublepidodendronsp.-Rhodeacf.hsianghsiangensis Sze-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atus(Schloth)Sew組合,常見于早石炭世地層,其年代屬早石炭世。
7.2 下統(tǒng) 大塘階 石磴子組(C1s)
7.2.1 巖石地層
見于橫崗大康大理石場、龍崗舊水泥廠、碧嶺等地的采石坑內,經工程鉆探揭露,又在福田保稅區(qū)南深圳河北岸、羅湖區(qū)發(fā)展中心大廈、冶金大廈、文錦渡北高架橋下、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西坑、葵涌等河谷平原的低地覆蓋層下都有發(fā)現(xiàn)。由深灰色白云質灰?guī)r、含生物碎屑白云巖、厚層狀灰?guī)r夾薄層狀灰質白云巖組成。受熱液變質或動熱變質作用,常形成結晶灰?guī)r、大理巖化灰?guī)r、大理巖。區(qū)內石磴子組與大湖組沒有直接接觸,但是從區(qū)域上看為整合接觸關系。厚度大于377m。
7.2.2 生物地層
在龍崗荷坳煤礦區(qū)鉆孔揭露的灰?guī)r及夾層粉砂質頁巖中,采到珊瑚、類、有孔蟲等化石,見表1。
7.2.3 時代討論
產于荷坳石磴子組中的珊瑚化石Syringopora aff.dingmanae-Kueichouphyllumsp.-Lithostrotion portlocki var.sinensis組合,是較標準的早石炭世分子組合。有孔蟲化石Eoluborilinasp.-Palaeotextulariasp.-Endothyra ex gr.globulus組合,常與珊瑚Syringopora,Lithostrotion,Kueichouphyllum組合共生。荷坳石磴子組微?;?guī)r中還采獲類化石:Eostaffellasp.。時代均屬早石炭世。
7.3 下統(tǒng) 大塘階 測水組(C1c)
7.3.1 巖石地層
出露于羅湖火車站、羅芳、蓮塘、橫崗、西坑、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等丘陵山地,以及分布在龍崗、坪山等河谷平原,地表下覆蓋在石磴子組之上。巖性分上下兩段,下段為灰、深灰色砂泥質頁巖,粉砂巖夾炭質粉砂巖及含礫砂巖或薄煤層,底部夾灰?guī)r透鏡體,厚度大于377m;上段以石英砂巖為主,夾少量泥質頁巖,厚度大于197m。
在龍崗的西南面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場址鉆孔觀察,發(fā)現(xiàn)石磴子組基巖面被沖制、溶蝕呈波狀起伏,在波面凹部上覆測水組局部見有底礫巖,其上的砂巖、粉砂巖中,偶夾灰?guī)r或炭質頁巖透鏡體。呈局部平行不整合接觸。
7.3.2 生物地層
在荷坳剖面砂頁巖中,采獲腕足類、三葉蟲、苔蘚蟲、植物等化石,見表1。
7.3.3 時代討論
產于測水組下段灰白色粉砂質泥巖中的植物化石Neuropteris cf.gigantea Sternberg-?Alethopteris sp.組合,為早石炭世植物化石組合;產于荷坳測水組粉砂巖、頁巖中的腕足類Schuchertellasp.-Choristites weiningensis(Chao)-Kansuella maxima(McCoy)組合,其共生分子還有:Chonetes sp.,Echinoconchus elegans(McCoy),為較標準的早石炭世化石組合。苔蘚蟲和三葉蟲Fenestellasp.和Phillipsiasp.兩屬均共生于腕足類Schuchertella-Choristites-Kansuella組合帶內。時代均屬早石炭世。
7.4 上統(tǒng) 壺天組(C2h)
7.4.1 巖石地層
出露于荷坳龍口水庫西南及東北面,巖性為灰白、淺灰至灰色,局部淺紫紅色白云質灰?guī)r、結晶灰?guī)r。與下伏測水組呈斷層接觸。厚度大于153m。
7.4.2 生物地層
在龍口水庫附近及荷坳煤礦區(qū)鉆孔資料發(fā)現(xiàn)類及海百合莖化石,見表1。
7.4.3 時代討論
2007年在編制《深圳地質》時命名為壺天群。產于荷坳壺天組白云質灰?guī)r中的類化石Quasifusulinasp.為晚石炭世的較標準分子。
2012年根據(jù)《中國年代地層表》,并參考江門幅,將石炭系中上統(tǒng)壺天群改為石炭系上統(tǒng)壺天組,時代屬晚石炭世。
8 中生界 三疊系(T)
8.1 上統(tǒng) 小坪組(T3x)
8.1.1 巖石地層
出露于深圳市西北部寶安區(qū)松崗—公明一帶。巖性下部為灰白、淺灰色中厚層狀砂礫巖、含礫砂巖、中細粒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底部砂礫巖;上部為紫紅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炭質頁巖薄層及煤線。底部砂礫巖不整合于早古生代侵入巖之上。厚度大于341m。
8.1.2 生物地層
在松崗—公明一帶,炭質頁巖中含植物化石,見表1。
8.1.3 時代討論
1998年進行1:5萬沙井幅區(qū)調填圖時將這套巖石組合命名為小坪組。產于小坪組炭質頁巖中的植物化石Ctenophyllumsp.-Taeniopteris sp.-Neocalamites sp.組合時代屬晚三疊世。
9 中生界 侏羅系(J)
9.1 下統(tǒng) 金雞組(J1j)
9.1.1 巖石地層
出露于葵沖、壩光、南澳水頭沙、松崗、公明、觀瀾等地。東部的葵涌坪頭嶺、水頭沙的巖石普遍變質或輕微變質,巖性下部為石英質砂礫巖、蝕變石英砂巖、透輝石石英角巖;上部為空晶石斑點板巖、石英砂巖、含紅柱石石英砂巖、炭質粉砂質斑點板巖、含礫粗砂巖等。西北部的松崗、公明一帶,巖石基本未受變質,底部為含礫石英砂巖;下部為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頁巖;中上部為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粉砂巖。與下伏小坪組呈整合接觸。厚度大于600m。
9.1.2 生物地層
南澳水頭沙剖面的炭質斑點板巖中,曾采獲雙殼類、菊石等化石,見表1。2005—2012年補充調查工作,在南澳水頭沙剖面中部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的薄層夾層中發(fā)現(xiàn)大量植物化石,見表1。其后據(jù)《深圳特區(qū)報》報道:在上述化石層中,由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為罕見的本內蘇鐵“花”化石。
9.1.3 時代討論
1985年在1:5萬王母圩幅等區(qū)調報告中,將本組劃為金雞組下段。1998年在1:5萬沙井幅區(qū)調地質圖說明書中,劃為早侏羅世金雞組。
2007年在編制《深圳地質》時,根椐與粵中、粵東地區(qū)對比,將東部原金雞組下段、西部金雞組確定為早侏羅世金雞組。
產于金雞組靠上部層位的雙殼類:Luciniola hasei(Hayami)和Protocardiacf.kurumensis Hayami曾分別見于日本西部里阿斯統(tǒng)下部的Higashingana(東長野組)和Shizukawa群,屬于早侏羅世赫唐日階—辛涅繆爾階。雙殼類:Pseudotrapezium triangularis(Terquem)-Astarte consobrina Chapuis et Dewalque-Luciniola hasei subtrigona Chen et Huang組合,曾發(fā)現(xiàn)于法國東部和盧森堡地區(qū)里阿斯統(tǒng)赫唐階;Luciniola hasei subtrigona Chen et Huang在粵北曲江天門坳金雞組下段也有發(fā)現(xiàn)。該化石層大體與粵北的早侏羅世金雞組相當。Hongkongites sp.帶化石,廣泛見于廣東大部分地區(qū)早侏羅世金雞組的中下部層位。本內蘇鐵“花”化石時代距今1.8億~2億年。所有生物群的出現(xiàn),均說明其時代屬早侏羅世。
9.2 下統(tǒng) 橋源組(J1q)
9.2.1 巖石地層
分布于西北部公明西北及東北一帶,巖性為灰、灰白、紫灰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巖、細粒長石石英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炭質頁巖;東部龍崗區(qū)葵涌坪頭嶺一帶,巖石受動、熱變質,巖性由石英粉砂巖局部夾含礫粗粒石英砂巖、含炭質頁巖、硬綠泥石泥質石英粉砂巖、粉砂質斑點板巖、絹云母千枚巖、變質石英粉砂巖、砂質絹云母板巖等組成。與下伏金雞組呈整合接觸。厚度大于1 018m。
9.2.2 生物地層
在含炭質頁巖中,含植物化石,見表1。
9.2.3 時代討論
1985年在1:5萬王母圩幅等區(qū)調報告中,將本組劃為金雞組上段。1998年在1:5萬沙井幅區(qū)調地質圖說明書中,劃為橋源組。
2007年編制《深圳地質》時,根椐與粵中、粵東地區(qū)對比,將東部原金雞組上段、西部橋源組確定為橋源組。其中Cladophlebis是橋源組的主要植物化石,構成早侏羅世晚期的植物化石組合。
9.3 下—中統(tǒng) 塘廈組(J1—2t)
9.3.1 巖石地層
分布于羅湖區(qū)黃貝嶺一帶,龍崗區(qū)的布吉、李朗、沙灣、橫崗、南澳、平湖以及寶安區(qū)的觀瀾等地。下部以黃褐色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為主;中部為灰綠色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及砂質泥巖,層間夾多層礫巖、砂礫巖及火山巖;上部為灰色厚層石英砂巖夾紫紅色砂質泥巖、長石石英砂巖,層間礫巖及火山巖夾層減少。本組巖相巖性變化很大,在深圳斷裂帶西北鉆探揭露本組夾多層火山碎屑巖,包括火山碎屑巖質角礫巖、沉凝灰?guī)r、砂質凝灰?guī)r、凝灰質砂巖等。與下伏橋源組呈整合接觸??偤穸却笥? 257m。
9.3.2 生物地層
本組含植物、葉肢介等化石,見表1。
9.3.3 時代討論
產于塘廈組泥質頁巖中的植物化石Brachyphyllumsp.-Pagiophyllumsp.-Elatides sp.組合,以短葉杉占優(yōu)勢,在地史上分布于晚三疊世—白堊紀。但在廣東惠來的中侏羅世地層中亦富含Brachyphyllum,可見短葉杉屬在中侏羅世已甚繁盛。塘廈組所產的葉肢介Nestoria sp.-Euestheriaaff.shandanensis Chen-Palaeolimnadia sichuanensis Chen組合,共生分子還有Palaeolimnadia houjieensis chen,Palaeolimnadia baitianbaensis chen等,其中古漁鄉(xiāng)葉肢介一屬在中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多出現(xiàn)于晚二疊世—中侏羅世,但以該屬為主的組合在亞洲多見于早侏羅世地層。
1:5萬雁田幅地質圖填圖中,在塘廈組的上部,還發(fā)現(xiàn)含Paranestoria anhuiensis,Paranestoria,其地質年代為中侏羅世早期。因此,含上列化石組合的塘廈組,可能屬早侏羅世晚期—中侏羅世初。
9.4 中統(tǒng) 吉嶺灣組(J2jl)
9.4.1 巖石地層
見于觀瀾高爾夫大道東北市外的鳳崗附近,在1:5萬雁田幅北鄰的樟木頭幅南山村及黃泥塘一帶較為發(fā)育。巖性以灰色安山巖為主,底部為含集塊角礫凝灰質泥巖,與下伏塘廈組為火山噴發(fā)角度不整合接觸。厚度大于109m。
9.4.2 時代討論
在梧桐山頂流紋斑巖、大甲島海邊流紋斑巖中,據(jù)2009年和2012年獲得同位素年齡的資料揭示,在(172.0±1.9)Ma、(174.1±4.2)Ma、(181.8±1.9)Ma曾發(fā)生過火山活動,也就是說,中侏羅世早期在這些地區(qū)可能發(fā)生過火山噴發(fā),可能被后期噴發(fā)所破壞已蕩然無存或被覆蓋掩埋,該火山噴發(fā)物應該與中侏羅世吉嶺灣組火山巖時代相當。
9.5 中—上統(tǒng) 梧桐山組(J2—3w)
9.5.1 巖石地層
分布于梧桐山、壩光筆架山、大鵬半島南澳等地。下部為含英安巖、流紋巖、石英砂巖、泥質巖集塊的火山集塊巖、火山角礫巖、流紋質、英安質凝灰?guī)r、英安巖、流紋巖、球粒流紋巖,在第三韻律層爆發(fā)相中夾凝灰質礫巖、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粉砂巖及泥巖;上部為火山角礫巖、流紋質、英安質凝灰?guī)r、角礫熔巖、凝灰熔巖、流紋巖、流紋斑巖。與下伏地層泥盆系上統(tǒng)雙頭群為噴發(fā)角度不整合接觸。厚度大于2 400m。
9.5.2 年代地層及時代討論
1959—1962年廣東省地質局761隊1:20萬惠陽-寶安幅區(qū)測工作中,中生代火山巖系被稱為高基坪群,屬晚侏羅世噴發(fā)堆積物。1985年1:5萬深圳市幅等區(qū)調報告中,梧桐山巖區(qū)的火山巖系被稱為高基坪群上亞群,并根椐火山噴發(fā)旋回,劃分為上、下兩個段。
2006—2007年在梧桐山、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七娘山火山巖區(qū)進行多次調查,經過綜合研究和對比,本組地層共獲得鋯石激光定年值分別為:(156.9±2)Ma、(159.8±1.7)Ma、(160.3±1.6)Ma、(161.19±0.99)Ma、(165.8±2.9)Ma、(168.4±1.1)Ma等,將市區(qū)內火山巖系重新進行劃分,確定梧桐山火山巖區(qū)、南澳火山巖區(qū)、大甲島海邊流紋斑巖、壩光筆架山下亞群等為新建“梧桐山組”,時代屬中—晚侏羅世。
10 中生界 侏羅系—白堊系(J—K)
10.1 侏羅系上統(tǒng)一白堊系下統(tǒng) 七娘山組(J3—K1qn)
10.1.1 巖石地層
分布在七娘山和壩光筆架山。下段主要為含火山角礫凝灰?guī)r、流紋質、英安質凝灰?guī)r、流紋質晶屑、玻屑、漿屑凝灰?guī)r、流紋質熔結凝灰?guī)r,球粒流紋巖、石泡流紋巖、流紋巖、少斑珍珠巖、霏細巖,底部流紋斑巖,未見底。厚度大于1 670m;上段下部為含黑曜巖、流紋巖、石英砂巖、泥質巖集塊的火山集塊巖或英安質火山角礫巖,流紋巖,中部為火山角礫巖、流紋質含火山角礫凝灰?guī)r、球粒流紋巖、流紋巖、多斑流紋巖,上部為流紋質含火山角礫凝灰?guī)r、氣孔狀流紋巖、球粒流紋巖、石泡流紋巖、流紋巖,頂部出現(xiàn)巖流自碎角礫巖、泡沫狀角礫熔巖、球粒流紋巖、石泡流紋巖。厚度大于1 510m。與下伏梧桐山組之間沒有直接接觸,接觸性質不明??偤穸葹? 180m。
10.1.2 年代地層及時代討論
1959—1962年1:20萬惠陽-寶安幅區(qū)測工作中,僅采用地層法填圖,將七娘山巖區(qū)火山巖劃為高基坪群。
1985年1:5萬深圳市幅等區(qū)調報告中,壩光-筆架山巖區(qū)的火山巖系被稱為高基坪群下亞群和上亞群。后者頂部獲Rb-Sr等時線年齡值131±2Ma。并認為球粒流紋巖、石泡流紋巖是劃分高基坪群上亞群下段(高基坪群第三亞旋回)的區(qū)域性特殊標志層。
2006—2009年在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七娘山火山巖區(qū)等地進行多次調查,分別在楊梅坑、東沖獲得鋯石激光定年結果為(145.6±2)Ma、(144.4±2)Ma、(141.9±2)Ma;其后又在七娘山山頂搖擺石、大燕頂火山口、馬料河河口火山集塊巖、大甲島七娘山組頂部凝灰?guī)r中,經鋯石激光定年結果分別為(145.4±1.7)Ma、(146.2±2.9)Ma、(146.3±3.0)Ma、(139.1±1.4)Ma。
經過綜合研究和對比,本組地層共獲得鋯石激光定年值為146Ma~131Ma等。據(jù)此將市區(qū)內火山巖系重新進行劃分,確定七娘山火山巖區(qū)、大甲島原劃分之七娘山組、壩光筆架山上亞群,新建立地層時代為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
11 中生界 白堊系(K)
11.1 下統(tǒng) 官草湖組(K1g)
11.1.1 巖石地層
見于大鵬下沙海邊秤頭角周圍及大甲島山頂。巖性主要由紫紅色復成分粗礫巖夾復礦砂巖、流紋質含角礫凝灰?guī)r、流紋質弱熔結凝灰?guī)r、砂礫巖等組成,以角度不整合覆蓋在七娘山組上段。厚度大于210m。
11.1.2 生物地層
在下沙秤頭角的細砂巖中含植物化石,見表1。
11.1.3 年代地層
在大甲島山頂復成分粗礫巖之上黃白色凝灰質細砂巖中,采樣用鋯石激光定年結果為107.3±1.8Ma。
11.1.4 時代討論
1985年1:5萬深圳市幅等區(qū)調報告中,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植物化石Laricopsis angustifolia Fontaine,鑒定者認為屬白堊紀,將本組劃歸早白堊世官草湖群。
2012年在大甲島進行編圖補充調查工作,觀察本組巖性與大鵬下沙海邊秤頭角的巖性基本可以對比。在該島出露的復成分粗礫巖之上,黃白色凝灰質細砂巖中采樣用鋯石激光定年結果為107.3±1.8Ma,時代為早白堊世晚期,并將官草湖群改為官草湖組。
11.2 上統(tǒng) 大塱山組(K2d)
11.2.1 巖石地層
分布于西部沙河街東南的白石洲附近(“錦繡中華”旅游景區(qū)內)、深圳灣(西部通道工程海上鉆探中)、龍崗北部清林徑水庫以北等地。主要巖性為褐紅、磚紅色花崗質礫巖及花崗質砂礫巖。與下伏官草湖組沒有直接接觸,性質不明。厚度大于943m。
11.2.2 時代討論
1985年1:5萬深圳市幅等區(qū)調報告,將在深圳市西部沙河街的東南白石洲附近(錦繡中華旅游景點內),劃分為白堊系上統(tǒng)南雄群。
1991年1:5萬惠陽縣幅地質圖說明書將分布在深圳市東北五聯(lián)村清林徑水庫的北部,巖性以紫紅色厚層狀礫巖為主,下部夾中厚層狀礫質粉砂巖、細砂巖,劃為白堊系上統(tǒng)大塱山組。
2007年編制《深圳地質》時,認為深圳市西部沙河街東南的白石洲附近的南雄群與清林徑水庫北部的大塱山組巖性、層位均可對比,屬于同一巖石地層單位,命名為大塱山組,時代屬晚白堊世。
12 新生界 古近系(E)
古新統(tǒng) 莘莊組(E1x)
(1)巖石地層。出露于東部坑梓、松子坑水庫一帶。巖性第一段以紫紅色砂質礫巖為主,中部夾含礫砂巖、粉砂巖薄層或透鏡體,厚度大于324m;第二段為紫紅色含砂礫鈣質粉砂巖夾砂質礫巖、礫質粉砂巖、細砂巖。與白堊系上統(tǒng)大塱山組沒有直接接觸,但根據(jù)區(qū)域對比,二者應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偤穸葹? 379m。
(2)生物地層。本組上部粉砂巖內的腹足類化石及介形類化石,見表1。
(3)時代討論。1991年1:5萬惠陽縣幅地質圖說明書將本組稱為白云坑組。
2007年編制《深圳地質》時,編者根據(jù)廣東省區(qū)域地質志中三水盆地、龍歸盆地、東莞盆地等這一時期的沉積層,均劃為莘莊組,故采用莘莊組命名。
莘莊組上部粉砂巖內產腹足類化石Sanshuispirahexalamellasp.nov.-Amnicola sp.-Pupoides(Ischnopup-Oides)aff.antiguus Yu et Wang組合,以及介形類化石Eucypris sanshuiensi zhang。其中的介形類Eucypris sanshuiensis在粵中三水盆地莘莊組相當繁盛;而腹足類以陸棲肺螺類為主的Amnicola,Sanshuispira等在莘莊組中亦頗常見。因此上列化石組合,可與古新世的莘莊組對比。
13 新生界 第四系(Q)
第四系平面地質圖填圖,采用兩分法即根據(jù)地貌特征和形態(tài)與14 C年齡值劃分為上更新統(tǒng)及全新統(tǒng);而在垂直剖面上的劃分,主要根據(jù)巖性及14C年齡值由老至新分為晚更新世中期石排組和西南鎮(zhèn)組、晚更新世晚期三角組、早全新世杏壇組、中全新世橫欄組和萬頃沙組、晚全新世燈籠沙組。
13.1 按垂直剖面由下而上劃分
13.1.1 晚更新世中初期 石排組(Qp3sh)
(1)松散沉積地層。分布在海河積平原、水下淺灘、古瀉湖、河流Ⅱ級階地等處,以西海岸沙井一帶最為發(fā)育,由灰白、灰黃色粗砂和砂礫層組成,上部有時為粉質黏土。砂礫成分多為石英,粒徑2~10mm,次棱角狀、次圓狀。埋深14~26.3m,厚1.5~8.4m,與下伏殘積層呈不整合接觸,為河流沖積相沉積;在蛇口南山北麓,埋深1.6m鉆孔揭露由砂及黏土組成,局部夾泥炭,厚度2~8.5m,不整合覆蓋在殘積高嶺土層之上,屬古瀉湖相沉積;位于羅湖之北、橫崗、龍崗、坪山、王母等地的河流Ⅱ級階地,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下部以砂礫、礫石層為主,上部多為砂質黏土或黏土質砂,或夾泥炭、腐木層,厚5~15m,為河流階地相沉積。
本期濱岸和內陸區(qū)基本以河流沖積相為主,局部為海陸交互相瀉湖沉積環(huán)境。
(2)生物地層及氣候環(huán)境。含Ⅰ帶孢粉組合帶,見表1。出現(xiàn)沿岸丘陵植被和少量紅樹花粉和植物,表明具海濱海、陸環(huán)境,氣候濕熱。
(3)年代地層。本期獲得14 C測年值共8個,其中有龍崗河(龍崗文體中心工程地質勘察)Ⅱ級河流階地,鉆孔取樣測試泥炭埋深35~36m,為(38 500±570)a;泥炭埋深44~45m,為(38 120±540)a;泥炭埋深35.6m,為(37 850±520)a;泥炭埋深31~32m,為(37 406±520)a;腐木埋深18~19m,為(36 770±500)a;腐木埋深13~14m,為(36 660±480)a;腐木埋深11~12m,為(36 530±450)a;蛇口南山北麓《深圳地貌》古瀉湖腐木埋深1.6m,為(32 610±1 650)a。
(4)時代討論。珠江三角洲本期稱石排組,命名于東莞石排下沙,以河流相沉積砂礫或中粗砂層為主,區(qū)域14C年齡值為(37 000±1 480)a~(30 000±2 800)a。韓江三角洲稱為南社組。
1:5萬沙井幅區(qū)域地質圖采用石排組作為第四紀地層組級單位。本組在巖性、巖相、14 C年齡等方面,都可與珠三角石排組對比。本區(qū)14 C測年值為:(38 500±570)a~(32 610±1 650)aa,應屬晚更新世中初期。
13.1.2 晚更新世中期 西南鎮(zhèn)組(Qp3xn)
(1)松散沉積地層。分布在海河積平原、水下淺灘等地,前者在沙井、松崗一帶為深灰、淺灰、灰黃色含淤泥質細砂、中細砂,夾深灰色砂質淤泥及粉砂質黏土互層。上部有時夾粗砂層,表明由粗—細—粗的反粒序特征。與下伏石排組為連續(xù)沉積。埋深13~21m,厚3~6.04m;后者在大鏟灣水下鉆探揭露埋深15~25.33m為粗砂、粉質黏土互層夾有機質粉質黏土,代表海進層,與下伏石排組為連續(xù)沉積。厚15m。
(2)生物地層及氣候環(huán)境。含底棲類有孔蟲化石,屬種為河口-濱海相種,結合沉積層特征,說明沉積環(huán)境為海積—沖積過渡的濱海相沉積。含Ⅱ帶孢粉組合帶,見表1。具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及紅樹植物,氣候暖熱濕潤,反映海濱環(huán)境。
(3)年代地層。本期共獲得14C年齡值5個,其中有沙井西北Qz5號孔(1:5萬沙井幅區(qū)域地質圖)淤泥質黏土為(30 360±580)a;深圳灣西部通道大橋(場地工程地質勘察取樣),海底下粉質黏土埋深23m,為(27 100±2 000)a;粗砂埋深22m,為(25 070±1 880)a;大鏟灣前灣燃機電廠(場地工程地質勘察取樣),海底下有機質粉質黏土埋深17~18m,為(25 010±400)a;有機質粉質黏土埋深15~15.5m,為(22 750±360)a。
(4)時代討論。珠江三角洲本期稱西南組,起名于三水西南鎮(zhèn)剖面,以砂質黏土或中細砂層為主,為間冰期海侵的濱海相沉積,區(qū)域14 C測定年齡值為(28 240±2 220)a~(15 000±550)a。韓江三角洲稱為賈里組。1:5萬沙井幅區(qū)域地質圖采用西南鎮(zhèn)組作為填圖地層單位。與整個珠江三角洲劃分的西南組,大體可以對比。本區(qū)14C測定年齡值為(30 360±580)a~(22 750±360)a,年代為晚更新世中后期。
13.1.3 晚更新世晚期 三角組(Qp3s)
(1)松散沉積地層。分布在海河積平原、近岸水下淺灘、河谷平原沖積和洪積Ⅱ級階地。主要為黃、紅、白等雜色花斑狀砂質黏土、有機質粉質黏土,具黏、韌、硬、塑等特點。上部有時夾淺灰、灰黃色淤泥質粉砂薄層。雜色黏土中含長石、石英、絹云母、白云母及鐵質氧化物,埋深6~12.4m。海河積平原之下沙井地區(qū)分布有雜色花斑狀黏土,厚1.85~2.36m。在大鏟灣和深圳灣海域水下鉆探揭露,有雜色有機質粉質黏土,底部常有粗砂與粉質黏土互層。深圳灣口揭露厚1.5~13.4m;大鏟灣揭露厚13.8m。在坪山湯坑、龍華橫朗等河流Ⅱ級階地,具明顯的二元結構,下部由砂礫、礫石層組成,上部為砂質黏土、黏土質砂、黏土夾泥炭、腐木,厚5~10m。為河床、河漫灘相沉積。葵沖、壩光、王母等Ⅱ級洪積階地,多由紅黃色礫石層組成,礫石成分因地而異,層厚5~10m不等。與下伏西南鎮(zhèn)組為連續(xù)沉積。
(2)年代地層。本期獲得6個14C年齡值,其中前灣燃機電廠,海底下雜色有機質粉質黏土埋深11~11.5m,為(20 030±370)a,雜色有機質粉質黏土埋深8~8.5m,為(14 380±280)a;龍華橫朗《深圳地貌》Ⅱ級階地腐木埋深1.4m,為(21 840±720)a;坪山湯坑河流Ⅱ級階地,泥炭埋深2m,為(18 750±550)a;深圳灣西部通道大橋,中粗砂埋深16m,為16 600a;坪山蘆屋南(1:5萬惠陽縣幅區(qū)域地質圖),河流Ⅱ級階地泥炭層為(14 532±227)a。
(3)時代討論。本組命名于中山三角?!渡钲诘孛病穼⒑恿麟A地沉積層劃為坪山組,在粵東地區(qū)名為陸豐組,上部被稱作“老紅砂”。本組為劃分更新統(tǒng)與上覆全新統(tǒng)的標志層。以河流相堆積為主,雜色黏土代表晚大理冰期低海面、后期紅土風化作用的產物,氣候比前期涼爽。本區(qū)14C年齡值為(21 840±720)a~(14 380±280)a,年代為晚更新世晚期。
13.1.4 杏壇組(Qhx)
(1)松散沉積地層。分布于福永、寶安中心區(qū)、福田保稅區(qū)海河積平原之下、深圳灣水下淺灘。由黑灰及黃灰色礫砂、淤泥質砂組成,局部為圓礫,含少量淤泥或黏性土,厚0~6.9m,沿走向呈透鏡狀產出。與下伏上更新統(tǒng)呈不整合接觸。
(2)生物地層及氣候環(huán)境。含Ⅲ帶孢粉組合帶,見表1。具南亞熱帶常綠針葉、闊葉林,同時出現(xiàn)海灘植物紅樹,植被特征和氣候與現(xiàn)代十分接近,氣候暖熱潮濕。屬濱海相沉積,另外,在深圳河、沙灣河等河岸平原,底部常見灰白至灰色砂或粗砂礫石層,含化石硅藻淡水種日本橋彎藻、半咸水種條紋小環(huán)藻。粒度參數(shù)指相偏河相,表明河流作用較強,反映海面已開始回升。
(3)年代地層。深圳灣海底下淤泥質砂14C年齡值為8 750±600a。
(4)時代討論。本組在珠江三角洲稱為杏壇組(廣東省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1987),《深圳地貌》將河岸平原底部的砂礫層劃為松崗組,粵東、韓江三角洲稱蓮下組,14C年齡值為(12 390±370)a~(8 330±170)a。代表粵東、南部早全新世海進沉積。本區(qū)14 C年齡值為(8 750±600)a,時代屬早全新世。
13.1.5 中全新世 橫欄組(Qhh)
(1)松散沉積地層。分布于近岸水下淺灘、海灣老砂堤、海河積平原、河流湖沼、洪積Ⅰ級階地等。在沙井地區(qū)海河積平原之下,埋深8~12.95m為灰黑色含貝殼腐木淤泥、淤泥質砂,厚度為3.25~4.06m。與其下的杏壇組為連續(xù)沉積。在赤灣附近鉆孔揭露為淤泥質砂及粉砂質淤泥,厚5~10m;砂堤堆積以中細砂為主。湖沼沉積為黏土、含炭質黏土、泥炭。洪積Ⅰ級階地堆積分布在黃田、草埔、橫崗、鹽田、葵涌、王母等地,洪積物與上述三角組的洪積Ⅱ級階地礫石顏色稍淺,以黃或黃褐色為主,由礫石及砂泥堆積而成,膠結稍差,厚度大于5m。
(2)生物地層及氣候環(huán)境。本組含Ⅳ帶孢粉組合帶,見表1。海濱紅樹林發(fā)育,先是氣候濕熱,后期氣溫比前期低。大致為河口-濱海相沉積。深圳河下游平原為粉細砂、腐木粉細砂含化石硅藻咸水種卵形菱形藻、半咸水種爭條紋小環(huán)藻,代表海水作用很強的環(huán)境。
(3)古文化地層。在咸頭嶺,土洋大黃沙,大、小梅沙,上硐等海灣老砂堤上,發(fā)現(xiàn)Ⅰ期文化層,黃褐、黃、灰色砂層,埋深0.25~2.8m,厚度大于2.8m。出土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胎厚重兼厚薄不勻,石器較少,打制刮削器和用河卵石制作成亞腰型的網(wǎng)墜,均具一定的原始性,遺址14C測年為距今(6 100~6 795)a,屬新石器時代中期。
(4)年代地層。本期獲得14C年齡值共8個,其中沙井西北Qz5號孔(1:5萬沙井幅區(qū)域地質圖)腐木淤泥,為(7 080±957)a;赤灣53號孔(《深圳地貌》),淤泥埋深14m,為(7 080±160)a,同上地點淤泥埋深8.9m,為(6 470±180)a,松崗S2號孔紅樹腐木埋深8.2m,為(6 120±160)a,舊石廈S11號孔貝殼淤泥埋深6.9m,為(5 530±160)a,沙井石圍A6孔蠔殼淤泥埋深15m,為(5 510±170)a,沙井共和S1號孔蠔殼淤泥埋深13.5m,為(5 220±140)a,漁民村S4號孔淤泥腐木埋深4m,為(5 090±160)a。
(5)時代討論。此期珠江三角洲稱為橫欄組,命名于中山橫欄?!渡钲诘孛病芬粫鴮⑵渑c上覆萬頃沙組統(tǒng)稱為赤灣組。韓江三角洲稱為潮洲組。珠三角14 C年齡測定為距今(8 050±200)a~(5 020±150)a。本期代表粵東、南沿海海進較昌盛時期。本區(qū)14 C年齡測定為距今(7 080±957)~(5 090±160)a,時代屬中全新世早期。
13.1.6 中全新世 萬頃沙組(Qhw)
(1)松散沉積地層。分布于沿海水下淺灘、砂堤、瀉湖、海河積平原、河流Ⅰ級階地。其中海河積平原沙井一帶埋深7~10m,為灰黑色含貝殼淤泥質細砂、粉砂及砂質淤泥,與下伏橫欄組為連續(xù)沉積,厚5.5~5.63m。砂堤堆積主要由石英砂層組成,有時出現(xiàn)底部黏土層為砂堤的早期沉積。厚16~25m。沖積-沖洪積物為礫石層、砂礫層、砂、砂質黏土。本組早期為河流-濱海相沉積,后期以濱海相沉積為主。
(2)生物地層及氣候環(huán)境。含有孔蟲化石,并含兩個孢粉組合帶:Ⅴ帶孢粉組合帶(表1),以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為主,紅樹林數(shù)量比前期略有減少,海水作用相對減弱,針葉樹松的增多,反映氣溫比前期低一些,濕度也略??;Ⅵ帶孢粉組合帶(表1),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紅樹植物比前期增多,海水作用又有所加強,并反映氣候熱而潮濕。為河流-濱海相沉積。深圳河下游平原含礫混合砂層,含化石硅藻半咸水種、淡水種百分比超過了咸水種,前者為史密斯雙壁藻和橢圓雙壁藻;后者為淡褐雙壁藻,反映海水作用減弱的環(huán)境。
(3)古文化地層。共分為Ⅱ、Ⅲ兩個文化期。Ⅱ期文化包括上洞、赤灣、鶴地山下層等20余處砂丘、山崗、墓葬遺址。此期出土的陶器在砂丘遺址中,夾砂陶仍占較大的比例,使用慢輪加工,器形規(guī)整;山崗遺址受雨水沖刷嚴重,夾砂不易保存,故較少發(fā)現(xiàn)。雙肩石器在各遺址中普遍存在,磨制石器占絕對多數(shù),打制和天然石料工具甚少。本期文化從幾何印紋陶出現(xiàn)至發(fā)展到比較成熟盛行階段,上承Ⅰ期文化,下接青銅時代,其上限約距今5 000a左右,下限約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商周時期。Ⅲ期文化包括鶴地山上層、大梅沙、西麗水庫等20余處山崗和砂丘遺址。以夔紋為主題的兩種花紋組合的陶器紋飾普遍存在,種類繁多,有陽刻、陰刻之分,陶器制作明顯進步,工藝高,使用快輪加工,陶胎厚薄均勻,陶土質純,硬度大,此期陶類遺址,常伴有青銅器出土,已屬青銅時代,其年代當在春秋時期。
(4)年代地層。本期共獲得7個14 C年齡值,其中沙灣河下游《深圳地貌》,腐木埋深6.8m,為(4 930±120)a;西部通道大橋東角頭-鰲勘石Zk7號孔(工程地質勘察取樣),海底下含粉砂淤泥埋深6~6.3m,為(4 840±360)a;大鵬龍岐S8號孔《深圳地貌》,淤泥腐木埋深8m,為(4 340±140)a;白石洲貝殼埋深4m,為(3 980±110)a;赤灣53號孔淤泥埋深4.4m,為(3 860±110)a;大鵬龍岐S8號孔貝殼埋深5.4m,為(3 360±120)a;南頭灣水下淺灘淤泥埋深4.6m,為(2 890±120)a。
(5)時代討論。本組珠江三角洲稱萬頃沙組,以番禺萬頃沙A23號孔為代表?!渡钲诘孛病穼⑵渑c下伏橫欄組統(tǒng)稱為赤灣組,韓江三角洲稱為澄海組。珠三角萬頃沙組14 C年齡測定為距今(4 940±250)a~(2 510±110)a。本區(qū)14 C年齡測定為距今(4 930±120)a~(2 890±120)a,屬中全新世晚期。
13.1.7 晚全新世 燈籠沙組(Qhd)
(1)松散沉積地層。分布于海河積平原、水下淺灘、砂堤、海灣瀉湖、砂灘、現(xiàn)代河床、河漫灘等地。在海河積平原沙井、松崗一帶,埋深0.5~1.6m。下部為含蠔、貝殼灰黑色砂質黏土及含粉砂淤泥;上部以砂質黏土為主,淤泥有時直接分布在地表填土與植物層之下。含植物根系,厚0.5~1.6m。與下伏萬頃沙組可能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2)生物地層及氣候環(huán)境。由下而上分4個孢粉帶,其中Ⅶ帶孢粉組合帶(表1),以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林-蕨類草叢植被為主,濱海紅樹植物比前期減少,氣候暖熱稍干;Ⅷ帶孢粉組合帶(表1),以常綠闊葉林—草地植被為主,濱岸有紅樹生長,但由于海水迅速退卻,平原地區(qū)蕨類及草本群落發(fā)育,氣候暖熱稍干;Ⅸ帶孢粉組合帶(表1),以常綠闊葉林—草地為主,海濱紅樹植物比前期少,氣候暖熱而潮濕;Ⅹ帶孢粉組合帶(表1),以針葉混交林—次生性草地植被為主,常綠闊葉成分紅樹植物數(shù)量減少,氣候暖熱稍干。在深圳河下游平原埋深3~5m,為灰色含泥粉砂或粉砂黏土,含化石硅藻既有半咸水—咸水種的條紋小環(huán)藻、舟形菱形藻,又有淡水種的北方羽紋藻、纖細橋彎藻等。含貝殼類既有潮間帶的海月、蠔殼,又有淡水的河蜆,還有陸相原生動物有殼變形蟲刺盒蟲。從沉積相到生物組合,均表明具海、河混合相特征。
(3)古文化地層。南頭茶光村疊石山、石仔堆山、內伶仃島東灣、鳳凰巖等10余處遺址,屬于Ⅳ期文化,其主要特征是青銅器、鐵器、夔紋陶與米字紋陶共存,具有典型意義的疊石山遺址,14C年代為距今2 250±110a(經樹輪校正),相對年代在戰(zhàn)國時期。
(4)年代地層。本期共獲得14C年齡值12個,其中舊石廈S11號孔(《深圳地貌》),貝殼埋深5.2m,為(2 530±90)a;大鵬西沖海灘巖埋深2.5m,為(2 170±85)a;南頭灣水下淺灘淤泥埋深3.7m,為(2 150±90)a;沙井和S1號孔蠔殼淤泥埋深共5.4m,為(2 040±95)a;松崗S2號孔腐木淤泥埋深2.4m,為(1 460±80)a;南頭后海瀉湖淤泥埋深0.5m,為(1 280±70)a;南頭灣水下淺灘淤泥埋深2.5m,為(1 260±90)a;沙灣河下游腐木埋深2.5m,為1 200±80a;福永灘淤泥埋深2.6m,為(1 130±90)a;沙井西北Qz5號孔(1:5萬沙井幅區(qū)域地質圖)砂質淤泥,為(957±100)a;沙井新橋以東河漫灘泥炭埋深2.4m,為(790±60)a;福永灘淤泥埋深1.8m,640±70a。
(5)時代討論。本組珠江三角洲稱為燈籠沙組,以斗門燈籠沙D6孔為代表。《深圳地貌》劃分為沙井組,韓江三角洲稱為東里組。珠三角的燈籠沙組亦為典型的河?;旌舷喑练e,區(qū)域14C年齡值集中在距今(2 350±110)a~(1 260±90)a。本區(qū)14C年齡值為距今(2 530±90)a~(640±70)a,年代屬晚全新世。
13.2 按平面地質填圖劃分
根據(jù)地質年代及其成因類型,劃分為上更新統(tǒng):海積層、瀉湖沉積層、沖積層、洪積層;全新統(tǒng):海積層、瀉湖沉積層、沖積海積層、沖積(沖洪積層)、洪積層等。其分布及巖性特征,見表2。
參考文獻
[1]黃國鎮(zhèn),等.深圳地貌[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3.
[2]廣東省地質礦產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地質專報-區(qū)域地質第9號《廣東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3]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1:50 000深圳地質圖說明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4]深圳博物館.深圳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5]李作明.香港地區(qū)地層的研究進程及劃分對比[J].廣東地質,1997,12(4):1.
[6]林建南,彭少梅,凌秋賢.粵西高州巖群的劃分及年代討論[J].廣東地質,1998,13(1):12-21.
[7]趙汝旋.高州-化州地區(qū)變質巖系研究的思考[J].廣東地質,1998,13(4):18-25.
[8]吳舜卿.香港淺水灣群的植物化石與地質時代[J].廣東地質,1999,14(3):1-5.
[9]鄺永光,黃繼春,卓偉華.淺淡粵西鎮(zhèn)安地區(qū)震旦紀變質地層[J].廣東地質,2000,15(4):1-10.
[10]金建華,王曉明,廖文波.深圳地區(qū)第四紀地層及古植被特征,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及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補充論文摘要,2001.
[11]康鎮(zhèn)江,王慧楨.深圳地層劃分與對比[C].∥深圳市地質學會2001學術年會論文集.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12]劉建雄,莊文明.粵中前震旦紀基底鋯石Pb-Pb蒸發(fā)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華南地質與礦產,2003(2):52-57.
[13]劉建雄,陳紹前,莊文明.粵中地區(qū)早奧陶世花崗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廣東地質,2003(4):1-8.
[14]《深圳地質》編寫組.深圳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15]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等.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古火山地質遺跡調查研究[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