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記憶是如何形成的,人們曾提出過很多不同的模型,最早的可追溯至古典時代。柏拉圖將記憶看作一塊蠟版,上面可以留下印記或編碼,隨后存儲下來,以便我們日后提取這些印記(即記憶)。編碼、存儲和提取這三者的區(qū)分,直到今天仍被研究者們沿用。其他古典時期的哲學家還曾將記憶比作鳥舍里的鳥,或是圖書館里的書,這強調了“追憶”的難度:提取特定的信息,猶如抓到特定的那只鳥或找到特定的那本書,難度可見一斑。
現(xiàn)代的理論家們已經開始認識到,記憶是一個選擇性、解釋性的過程。換言之,記憶不僅僅是被動地儲存信息。在學習和存儲新的信息之后,我們可以對其進行選擇、解釋,并將不同的信息相互整合,從而更好地運用我們學會和記住的信息。這或許就是為什么象棋專家能輕松地記住棋盤上各個棋子的位置,而足球迷能輕松地記住周末球賽比分的原因:他們在相關領域內擁有豐富的知識,而他們知識體系內的不同要素之間又彼此關聯(lián)著。
然而我們的記憶力遠遠談不上完美。正如作家、哲學家C.S.劉易斯概括的那樣:
我們有五種感官,有抽象得無可救藥的智力,有片面選擇的記憶,還有一系列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假設,多到讓人只能察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根本無法全盤覺察。這樣的配置,能觀照出多少事實的全貌呢?
圖2 鳥舍中的鳥:提取正確的記憶曾被喻為從裝滿鳥的鳥舍里抓到特定的某只鳥
要在這個世界上有效地運轉,有些事情我們需要記住,有些則無須記住。前面我們已經留意到,需要記住的事情常常具有進化上的重要意義:在與“威脅”或“獎賞”相關的情形下(無論是實際存在的,還是自己認為如此的),相應的大腦機制會被激活,從而令我們能更好地進行記憶。
沿著這一線索來思考,許多當代學者認為,記憶機制最重要的特點在于: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活動,或者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靜態(tài)的實體或事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