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再現(xiàn)“濕地之城”畫卷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源頭。一座城市,有水便有靈氣。黑河流經張掖,賦予張掖一大片天然濕地,使這座城市水韻十足,民生安詳,也正因為水的豐盈和靈性,才有了“金張掖”的美譽。
春夏之際,走近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遍野瑞草披翠,滿目流光溢彩,成群結隊的水鳥翔游天際,婉囀唱和;一批批休閑避暑的游人,或坐電瓶觀光車,或漫步觀景棧道,親近濕地,體驗皈依自然的別樣樂趣。這一切,都在生動地演繹著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之歌。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張掖城區(qū)北郊,占地6.2萬畝,其中濕地2.6萬畝,這里是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的復合體,有常見動物116種、植物195種,是一片天然的生態(tài)園區(qū)。過去,因利用和管理不善,這一片濕地被分割成不相連的污水池、蘆葦蕩、垃圾場,湖沼池塘內常常垃圾遍布,臭氣熏天。為了重現(xiàn)濕地生機,張掖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國家濕地公園,以“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為宗旨,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自然和諧、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力求恢復“甘州城北水云鄉(xiāng)”的如畫美景,建成張掖生態(tài)建設的地標性工程、城市的后花園和重要的避暑度假勝地。
張掖自古就是座落在濕地之上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區(qū)地勢低平,形如盆地,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比周邊地區(qū)低100~1000米,地下徑流匯聚這里,形成了葦溪連片、山光倒映的水韻之城,古人曾譽為:“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睋?jù)史料載,明清時期,城內水湖約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城區(qū)東、南、西、北均有湖泊環(huán)繞,由南而北,穿城而過,湖中皆蘆葦,春天碧波蕩漾,水鳥棲息;夏天綠葦茵茵,翠色濃郁;秋天荻花搖曳,魚躍雁鳴,“葦溆秋風”、“甘泉觀魚”都是古時甘州八景的優(yōu)美風光。城南甘泉,是城區(qū)水溪的主要源頭,泉水從南城墻下流出,這股清澈的泉水,使甘州城區(qū)水韻十足,素有“河西第一泉”之稱。城北護城河橋頭牌樓曾有一聯(lián)云:“橋頭看月色如畫,田畔聽水流有聲?!边@更加印證了舊時張掖濕地的原生態(tài)面目。城北常年溪流潺潺,形成了稻米種植的天然條件。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代,甘州刺史李漢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種水稻,城北烏江鄉(xiāng)很早就有了“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味道純正的烏江米曾一度成為貢米。明代詩人郭紳在詩中寫到:“甘州城北水云鄉(xiāng),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垅有余香。”在歷代詩文中,吟詠張掖水韻的文字屢見不鮮。這些優(yōu)美的文字,更賦予了張掖獨特的文化魅力。
千百年來,張掖豐富的濕地資源卻是“鎖在深宮人未識”,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在過去的建設和發(fā)展中,人們盲目地排干濕地,擴展耕田,填湖造路、造房,與生態(tài)爭水爭地,造成了濕地的不斷退化,許多地方成了排污池、垃圾場,一座水韻十足的城市失去了應有的光澤,“甘州城北水云鄉(xiāng)”的美景漸漸淡出文化記憶,遺失在歷史的時光中。2008年7月,張掖市委、市政府以獨到的遠見,發(fā)現(xiàn)這片渾然天成的資源,提出了“順應自然,建設生態(tài)張掖,塑造張掖新形象”的新戰(zhàn)略和“保護黑河濕地、打造國家濕地公園、再現(xiàn)張掖水城風光”的構想,由此,張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未來。
濕地棧道
2009年3月1日,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開工建設。按照“順應自然、簡單梳理、恢復原生態(tài)”的理念,通過實施退耕還濕地、水系疏浚、植被恢復、植物造景、觀景棧道、非機動車道、園林建筑小品等工程,形成連片整體性濕地景觀。
后期工程還將在濕地公園內建設大片保育區(qū),以原生態(tài)濕地為眾多水生動植物提供庇護所,建成鳥的天堂,讓游人在觀鳥塔觀鳥亭欣賞群鳥紛飛的景象,讓游人充分感受濕地生態(tài)和濕地文化的魅力。
2009年9月3日,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林業(yè)局濕地管理中心評審,評審組認為: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一個類型多樣、空間布局豐富、季相變化顯著的濕地區(qū)域,特別是沙漠戈壁環(huán)繞之下的綠洲濕地和生物景觀的獨特性,使其具有較高的濕地景觀資源價值,有利于濕地生態(tài)旅游的開展。濕地公園植被與森林、草原、荒漠植被鑲嵌分布形成的綠洲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我國西北干旱區(qū)具有典型性,世界范圍內也具有獨特性,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
2009年12月23日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林業(yè)局批復命令,成為甘肅省首家國家濕地公園,也是內陸河流域的首個國家濕地公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