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是成功之母
至于悔罪、信道和行善的人,或許是成功的。
——《古蘭經(jīng)》(28:67)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不然。假如一個人,失敗之后不及時地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繼續(xù)錯下去,就會重蹈覆轍,照樣會再次失敗。只有在失敗之后及時檢討,發(fā)現(xiàn)并糾正錯誤,最后才有可能成功。所以,檢討才是成功之母。失敗的人缺乏檢討,他還會繼續(xù)失敗的。
《古蘭經(jīng)》說:“至于悔罪、信道和行善的人,或許是成功的?!保?8:67)這里的“悔罪”就是穆斯林常說的做“討白”即懺悔和檢討。伊斯蘭教認為,人生活在世上,受著情欲的驅(qū)使和各種引誘,每天難免要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故要求每一個人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行為,戒除所犯的錯誤或罪過,有錯即改,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漢語成語大詞典》中對“失敗是成功之母”是這樣解釋的:母,先導。指善于從失敗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才能成功。據(jù)考證,它源于鯀禹治水的神話。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說鯀偷了天帝的息壤(可以生長的土)來擋洪水,沒有成功。天帝命祝融殺死了鯀,但他雖死猶生。《歸藏·啟筮》云:“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是以出禹?!边@幾句話是說:“禹是從鯀肚子里生出來的。他的父親死后三年尸體不腐爛,最終生出了兒子禹。”這些神話故事只是為了說明失敗的英雄壯志未酬,精神不滅,他把不屈的奮斗精神傳給了下一代——禹。而禹是在總結(jié)上一代人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經(jīng)過艱苦不屈的奮斗,用疏導的方法治服了洪水,獲得了成功。鯀雖然失敗了,但鯀卻生出了禹,禹后來成功了。后世人們正是根據(jù)鯀禹治水的傳說,創(chuàng)造了成語: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這并不是說中國文化不講檢討,《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五年》:“帝曰:‘前代亦合有宰相舉官故事,可令史館檢討之?!薄墩撜Z》里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些都證明了,中國文化也是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檢討。
我們無論做什么工作,一旦出現(xiàn)不順利的狀況,一定是有原因的,假如你在遇到阻礙的開始就立刻查找原因,反思自己的做法中哪里出了問題,及時的檢討,及時的調(diào)整,就可以避免由小錯變成大錯的結(jié)果,這也是成功的必備條件。而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在遭遇到失敗時,并不是積極地檢討自己的錯誤,而是本能地為自己找個理由,把問題推給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這樣的自我辯解雖然能讓自己“心安理得”,但無助于事情的順利發(fā)展,對于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這是不可取的。
人往往容易注意到別人的缺點,發(fā)生問題的時候也容易把責任歸咎到別人的身上,而很少責備自己。實際上,自己完全沒有責任的情況并不多。即使認為自己可以完全置身于事外,那恐怕也只是自己主觀的看法。如果能夠超越人性中的私欲,那就可以在發(fā)現(xiàn)別人過失的同時,也能夠看到自己的缺點。一個人只有勇敢地徹底反省、檢討自己,才能夠快速的成長。
美國培訓大師安東尼·羅賓說:“假如你一年中每一個月給自己一次檢討的機會,你一年有十二次修正錯誤的機會;假如你每天給自己檢討一次的話,一年你有三百六十五次檢討的機會;假如你每天早晚各檢討一次,你一年有七百多次修正的機會?!庇纱丝梢?,一個人的成功幾率有多少,既在于他是否設立了明確的目標,也在于他是否采取了行動,更在于他有沒有對自己過去的失誤進行檢討,只有檢討才是成功之母。
我們是否能做到每天都檢討自己,這并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而是一個人的境界高低所決定的。所以,只要我們每日能留一點時間,對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有所檢討,有所反思,相信我們一定會離成功不遠。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