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西藏觀音文化的傳播

        西藏觀音文化的傳播

        時間:2023-12-14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西藏的觀音崇拜極為興盛,拉薩有“觀音凈土”之意,吐蕃歷代贊普和元代以來的達賴更被視作觀音的化身?;佞X、蒙古等地的觀音文化亦多受西藏的影響。這是觀音“稱名救難”教義的明顯表征。觀音二十一經(jīng)續(xù)中的七部顯宗經(jīng)部以稱名救難教義為主,包含般若智慧解脫教義,主要講述觀音的種種神力和稱誦觀音名號的功德。觀音文化使西藏初步脫離蒙昧。

        (一)前弘期藏地觀音文化的傳播

        西藏的觀音崇拜極為興盛,拉薩有“觀音凈土”之意,吐蕃歷代贊普和元代以來的達賴更被視作觀音的化身。回鶻、蒙古等地的觀音文化亦多受西藏的影響。

        據(jù)《舊唐書·吐蕃傳》,吐蕃系南涼禿發(fā)樊尼建立。樊尼在南涼被滅(414)后投奔北涼沮渠蒙遜。25年后北粱被北魏所滅(439)樊尼及其部眾在北涼25年后蒙遜被滅(439),樊尼又率部眾西奔,成為吐蕃第一位贊普——尼赤贊普。

        到了“吐蕃第二十八代贊普拉妥妥日年贊時期,《寶篋經(jīng)》[61]、《六字真言心經(jīng)》、《諸佛菩薩名稱經(jīng)》、一尊肘量高的黃金寶塔、旃陀嘛呢像印模、彌札手印等圣物伴隨著太陽的光芒從天而降,降落在贊普拉妥妥日年贊的宮殿之上”[62]。“贊普拉妥妥日年贊……不知是佛教經(jīng)典,還是苯教經(jīng)典,于是把寶篋經(jīng)裝在用金銀制成的寶篋內(nèi),命名為‘寧布桑瓦’(玄秘神物)”[63]。當時藏民多信奉專以咒語役使神靈祈禱禳福降禍的苯教,佛教并無傳播的空間。為掩人耳目,杜撰出“天降神物”的說法?!赌岵礌柦谭ㄊ贰氛f:“苯教喜歡天,所以說是天上降下來。其實是印度班智達羅灑措和藏族翻譯師黎特司帶到西藏,因為當時贊普不懂梵文,所以班智達和譯師將經(jīng)典和法像等物留在宮中?!?sup>[64]“寧布桑瓦”被放在王宮供養(yǎng)起來并等待時機。

        大多數(shù)文獻記載“寧布桑瓦”有五種圣物,即:《寶篋經(jīng)》、《諸佛菩薩名稱經(jīng)》、一尊肘量高的黃金寶塔、旃陀嘛呢像印模、彌札手印,也有說應(yīng)加上《六字真言心經(jīng)》共計六種。從形制上看:《寶篋經(jīng)》《六字真言心經(jīng)》《諸佛菩薩名稱經(jīng)》為經(jīng)書,黃金寶塔是佛塔,旃陀嘛呢像印模是佛像。佛經(jīng)、佛塔、佛像分別象征佛的身語意。事實上,作為宣傳觀音教義的《寶篋經(jīng)》和觀音心要陀羅尼的《六字真言心經(jīng)》是最早傳入西藏的佛教典籍。所以在西藏,“最早的契經(jīng)是《寶篋經(jīng)》,最早的陀羅尼是六字明咒”[65]。

        另有傳說,拉妥妥日年贊時期“兩位印度醫(yī)師來到吐蕃時,路上遇到一位年輕女子背一位生病的中年婦女,她們是前來就醫(yī)的……醫(yī)師就問:‘你們吐蕃人有上師嗎?’女子答:‘有,是觀世音。’又問:‘有佛陀嗎,有佛法嗎,有僧人嗎,有怙主嗎,有醫(yī)術(shù)嗎,有醫(yī)生嗎?’女子回答說:‘叭彌哄什……’”[66]吐蕃民間就把觀音菩薩和觀音陀羅尼“叭彌哄什”當作佛法、僧人、怙主來崇奉,視觀音為醫(yī)治百病的醫(yī)生和靈藥。這是觀音“稱名救難”教義的明顯表征。

        直到松贊干布時期,松贊干布派遣貴族弟子到迦濕彌羅學(xué)佛,土彌桑布札學(xué)習(xí)聲明學(xué),“土彌桑布扎從印度學(xué)成回來以后,松贊干布(617—650)取出了先王拉妥妥日年贊供奉在宮殿中的‘寧布桑瓦’,敕令土彌桑布扎等人辨認,并翻譯了《寶篋經(jīng)》等觀音經(jīng)典”[67]。傳統(tǒng)藏文文獻認為《寶篋經(jīng)》在西元7世紀由土彌桑布札譯為藏文。[68]

        據(jù)說土彌桑布札制成藏文字母和文法,并著了八部論,解釋藏文的用法。有了統(tǒng)一的藏文,藏地才開始翻譯佛經(jīng),建筑寺廟。藏地才真正有佛教。

        首先翻譯的是《寶篋經(jīng)》和另外20種觀音經(jīng)典,合稱《觀音二十一部經(jīng)續(xù)》(藏名《觀音二十一顯密經(jīng)》)[69]。

        觀音二十一經(jīng)續(xù)中的七部顯宗經(jīng)部以稱名救難教義為主,包含般若智慧解脫教義,主要講述觀音的種種神力和稱誦觀音名號的功德。

        7世紀中葉波羅王朝時,《大日經(jīng)》和《金剛頂經(jīng)》成書,密教成為獨立的思想體系和派別,密法逐漸興盛,由于波羅王朝大力支持而迅速發(fā)展,向周邊國家傳播。西藏不能不受其影響。觀音二十一經(jīng)續(xù)中,密宗續(xù)部就有14種。

        密宗續(xù)部經(jīng)以誦經(jīng)持咒的修持法門為主,講述陀羅尼的來歷以及念誦陀羅尼的種種功德。陀羅尼屬于雜密,是密宗初期的一種形式。據(jù)藏傳密宗教義說法,陀羅尼咒語是密宗本尊的三所依中的語所依,為秘密之主大日如來所授。用不能用言語說明的具有神力的秘密語向諸佛禱告,可使之禱告者免遭危難獲得利益。

        作為觀音修持法門的重要形式之一,持咒被視為修持得果的心法結(jié)晶。觀音二十一部經(jīng)續(xù)極力渲染觀音菩薩及其各種陀羅尼“廣大圓滿”“無礙”“神妙”的功用,如《六字大明咒經(jīng)》云:“何人若誦若作意‘唵嘛呢叭咪吽’之明咒,能避免一切疾病之損害,并能從中獲得解脫,清凈一切業(yè)障,獲得長壽,且受用財富增上?!蓖恿_尼具有特殊靈力,不但念誦者獲益,聽聞陀羅尼的有情眾生也和在百千萬佛前發(fā)愿一樣,一切罪孽由此得以凈除。加之陀羅尼一般極短,或一句或數(shù)句,或僅寥寥數(shù)字,因此極為流行?!捌矶\觀世音和誦讀六字真言在孩童以上的藏人中流行?!?sup>[70]觀音陀羅尼還進一步成為觀音修持法門乃至藏傳佛教一切法會的必備功課。

        當時藏地還翻譯了《寶集頂經(jīng)》《寶云經(jīng)》《吉祥天女法》《百拜經(jīng)》《白蓮華經(jīng)》《月燈經(jīng)》《十萬頌般若經(jīng)》《般若經(jīng)十萬頌》等。布頓法師在《佛教史大寶藏論》甲二《分說西藏佛教如何而來》一章中說:“藏王(指松贊干布)也在此閉戶專學(xué)了四年,繼后,也譯出了《寶篋莊嚴經(jīng)》《百拜懺悔經(jīng)》《寶云經(jīng)》等?!?sup>[71]

        前弘期初期觀音崇祀以稱名、持咒、譯經(jīng)為主要內(nèi)容。而作為觀音崇祀的一部分,造像建寺在王室內(nèi)部也十分盛行。松贊干布派人到錫蘭請來蛇心旃檀的十一面觀音像,往印度和尼泊爾交界處請來訶利旃檀的觀音像覺沃魯格肖熱[72],作為供養(yǎng)修福的對象。又使尼泊爾塑像匠人,按照松贊自己的身量,塑一尊觀音像。又建迦剎等十二寺于拉薩四周各要地。此外,又建筑了許多修定的道場。尼泊爾公主建筑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建筑了惹摩伽寺。

        松贊干布還依據(jù)佛教“十善法”制定了藏律二十條,“佛教光顯,邦正大張。依教立法,庶民咸尊”[73]。

        《青史》中云:“漢地是妙音(即文殊)菩薩所攝受的地方,而西藏疆土則是觀自在菩薩所教化的地方。”從松贊干布倡導(dǎo)的主要譯經(jīng)和主尊造像看,以觀音菩薩為本尊的特征十分明顯。觀音文化使西藏初步脫離蒙昧。

        赤松德贊(742—796)時期,吐蕃國勢達于鼎盛,出于西藏政治、文化的需要,赤松德贊大力扶植佛教翻譯事業(yè)。他曾派人入唐迎請經(jīng)典和僧人,受到唐朝皇室的款待,滿載而歸;唐朝派遣僧人良繡、文素等輪流到吐蕃傳法。唐朝僧人入吐蕃,與吐蕃佛教徒一起傳譯佛典,并為他們講經(jīng)說法,甚至將當時漢地盛行的禪宗也傳到了吐蕃,贏得了大批信眾。

        與此同時,大量的密宗經(jīng)典譯為藏文并進行登記編目,“至吐蕃中晚期,輯成秦浦、登迦、旁塘等三大目錄”[74]。這些佛典目錄記錄佛典的書名、著者、譯者和內(nèi)容等情況,是指導(dǎo)閱讀、檢索佛典的重要工具。其中收錄了不少觀音經(jīng)續(xù)部經(jīng)典。據(jù)《登迦目錄》密咒續(xù)部經(jīng)就有《不空羂索經(jīng)》等及注疏四部共18種(只有事部和行部[75]),還有密宗各種陀羅尼101種。

        赤松德贊派遣譯師去印度求法學(xué)佛,并迎請印度大師如寂護[76]來藏譯經(jīng)和傳法。寂護到藏后,為藏王等講說十善業(yè)、十八界、十二因緣等法門。鑒于藏地佛教雖流行,但苯教由于政治勢力的支持,依然存在,佛苯之爭激烈而復(fù)雜,寂護建議藏王禮聘深諳多種密宗神通成就的蓮華生[77]入藏壓服苯教。這一舉措把金剛密乘觀音法門首次引入西藏,使藏地觀音文化的形式和內(nèi)容出現(xiàn)了重大變化。

        金剛密宗,是修法理論和修煉方法高度結(jié)合的密宗教派,屬于密宗中更為完善的形態(tài),或名“純密”。在藏傳佛教中叫修部,與續(xù)部合稱瑪哈瑜伽(金剛密宗)。在形式上除了持陀羅尼咒之外,更注重觀修、祭祀、儀式、法印等一系列儀軌傳承,把大乘的慈悲智慧和密宗的咒語印契以及儀式方法相結(jié)合,把自己所依的佛和菩薩作為本尊來崇奉。

        金剛密乘觀音修法以觀音為本尊。蓮花生大師奉觀音菩薩為三世一切諸佛的本體性的化身,視六字大明咒為萬能的靈咒。所授觀音法門以舊密乘[78]法門、蓮華部馬頭金剛法門為主。據(jù)載,“蓮花生打開‘八法如來齊聚壇城’[79]為贊普、王妃王室,七覺士等二十五位王室和貴族灌頂傳法,后來,為贊普和王室成員傳授了無量壽灌頂法”[80]。這是金剛密乘灌頂在吐蕃的首次傳承。

        蓮花生修過《大瑜伽續(xù)·語續(xù)》中的《蓮花馬頭金剛續(xù)》,并獲得成就。入藏后,經(jīng)他的積極推崇,馬頭金剛教法及圖像的傳播很快。由于吐蕃王赤松德贊崇奉觀音忿怒像——馬頭金剛,蓮花生大師將蓮花語壇城中的馬頭金剛部法門傳授與他修行傳承,《青史》記載:“蓮花生親自將金剛普巴和馬頭金剛的密法傳給國王(赤松德贊),國王修習(xí)此法,并修成成就……”[81]據(jù)說在赤松德贊修行時有人聽到三聲馬鳴。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贊派七位貴族子弟剃發(fā)出家,其中溫咱·杰瓦喬央得到蓮花生親傳的馬頭金剛教法。蓮花生還在墨竹建了一座馬頭金剛像,以降伏龍王。由于蓮花生對馬頭金剛及教法的宣傳與推崇,馬頭金剛不僅被視為觀音忿怒相的化身,也被視為蓮花生的化身之一。在以蓮花生為傳承祖師的寧瑪派,馬頭金剛既是重要的本尊,又是護法,地位極高。

        據(jù)說蓮花生還親作三面二臂如意輪觀音之儀軌,由虛空藏大譯師(南喀寧波)譯為藏文并且伏藏[82]。

        有了大師的傳法,學(xué)修密宗流行,“在赤松德贊父子時期,依止密乘而成就者甚多”[83]。藏人因此尊蓮花生為藏密的開基祖。而觀音密宗法門主要在吐蕃王室和貴族中傳承,是寧瑪派的。其所傳承的幻網(wǎng)觀音和馬頭金剛法門成為寧瑪派密法傳承中主要的觀音法門。

        在赤松德贊的大力扶持下,寂護和蓮花生大師模仿印度高翔寺的圖樣興建桑耶寺,接著,又建立了正式的僧團組織。最初受戒七人,稱為七覺士。此后復(fù)度官民子弟300余人,出家受戒。從中選拔優(yōu)秀者學(xué)習(xí)梵文,培養(yǎng)譯經(jīng)人才。桑耶寺因此成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史家因此將寂護、蓮花生與赤松德贊合稱“師君三尊”,贊譽三人大力奠定和襄助了藏傳佛教之功。

        赤松德贊又派人赴印度留學(xué),并迎請印度高僧無垢友、佛密[84]、靜藏、清凈獅子等入藏,廣譯三藏教典。又請來密宗大德法稱論師傳授瑜伽部金剛界、大曼荼羅等灌頂。又請迦濕彌羅[85]國勝友、施戒等,傳授戒法,又請漢僧傳授參禪修定。無論大小、顯密、禪教、講修,藏地兼收并蓄,實為前弘期的極盛時代。

        隨著佛教被定為吐蕃的國教,印度瑜伽行中觀自續(xù)派(主張漸悟的漸門)和漢地禪宗(主張頓悟的頓門)兩大宗派同時在吐蕃傳播。781年沙州禪宗名僧摩訶衍被赤松德贊請到邏些城(今拉薩)傳教,他在吐蕃大倡禪學(xué),追隨者甚眾,與僧人因修行方法的不同而起爭執(zhí)。藏王召寂護弟子蓮花戒入藏(約在唐德宗時,較佛密稍后)破之,在赤松德贊末年,792年,蓮花戒與摩訶衍那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激烈辯論,最終蓮花戒獲勝,把禪宗趕回內(nèi)地,確定了中觀佛學(xué)思想在西藏的堅實基礎(chǔ)。這就是藏傳佛教史上的“頓漸之爭”。息滅頓漸的爭端后,赤松德贊明令宣布,只許學(xué)寂護所傳的龍樹的中觀見,修十法行與六度行,不準學(xué)頓門的見行。同時應(yīng)赤松德贊之請,蓮花戒著《修習(xí)次第論》[86],開創(chuàng)了藏傳佛教修道次第理論的先河,整頓了吐蕃佛教理論體系和修持方式,

        此時所譯的教典,大小、性相、顯密、大體都已完備。小乘經(jīng)律論大小乘共學(xué),其余都屬大乘。顯教方面除《阿含經(jīng)》類及一部分《中觀》《因明論》外,密教方面除無上瑜伽部外,顯密經(jīng)論大體完備。

        大乘教典中唯識宗的經(jīng)論雖完備,但因弘傳佛法的主要人物,多是中觀宗的大德,如寂護、蓮花戒,就是中觀瑜伽行派的創(chuàng)始人,蓮花生、無垢友、佛密等也都是中觀宗人,加之中觀宗的經(jīng)論,除月稱[87]的論疏外,很多都有了。故而此時的見解,都是屬于中觀宗的。

        同時觀音造像作為一種重要的信奉形式開始盛行。不但赤松德贊興建桑耶寺,建造了以六字觀音為代表的眾多佛教塑像,繪制了佛教壁畫。吐蕃王朝781—847年間占領(lǐng)甘肅莫高窟沙洲期間,在莫高窟開鑿大量佛像洞窟。民間信眾也大量制作觀音石刻造像、金銅造像、塑像、擦擦等各種形式的造像。以卡薩巴尼觀音像[88]、蓮花手觀音、世間自在王觀音、如意輪觀音和觀音菩薩忿怒相——馬頭金剛等的樣式較為流行,

        觀音像的本土化也已悄然開始,突出體現(xiàn)在造像上。桑耶寺的雕塑師問赤松德贊,佛像是鑄成印度式的還是漢地式的。寂護大師說佛陀降生在印度,所以塑成印度式的。贊普希望讓吐蕃喜歡黑業(yè)(指黑苯波教)的人對佛法產(chǎn)生敬仰,所以無論如何也請把佛像塑成吐蕃式的。怎樣才能塑出吐蕃式的佛像呢?寂護大師建議將全體吐蕃民眾召集起來,照著塑成吐蕃人模樣的佛像。從中“挑出最英俊的男子枯達檫,照著他的模樣塑造了二手觀音,挑出最美麗的覺若妃子布瓊,照著她的模樣在左邊塑造了光明天女,挑出最美麗的覺若妃子拉布門,照著她的模樣在右邊塑造了度母,造塔桑達勒的模樣在右邊塑造了六字觀音(即四臂觀音)”[89]

        前弘期的藏地觀音文化還與漢傳密宗觀音文化在吐蕃占領(lǐng)的敦煌發(fā)生交流與交集。管法成在觀音經(jīng)咒的翻譯和河西地區(qū)藏族觀音文化的傳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于“公元833年到達沙洲永康寺,開始翻譯佛經(jīng),842—848年到了甘州的修多寺翻譯佛經(jīng),后來回到了沙洲,住在沙洲的開元寺”[90],直到去世。他在敦煌期間翻譯觀音經(jīng)典,或譯漢為藏,或譯藏為漢。同時圍繞觀音法門講經(jīng)說法。他譯自漢文本的《不空羂索觀音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十一面觀音陀羅尼》在敦煌和吐蕃同時流行,而其弟子張議潮開鑿的“觀音洞”(即莫高窟第161號洞窟),其中繪制了密宗的千眼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和馬頭觀音,壁畫題材和風(fēng)格都極具藏傳佛教特色。這些都標志了漢藏觀音文化的互動和成功接受。

        赤松德贊時,藏人出家受戒,建立僧伽制度,廣譯經(jīng)論,講學(xué)修行。佛教的真正規(guī)模,此時才算完備。又在耶巴、欽樸等處,建立專修道場。后來阿底峽尊者曾贊嘆說,此時西藏佛法之盛,就是印度好像也比不上呢。

        到了赤祖德贊,依然深信佛教,敬仰三寶,尤尊僧寶,經(jīng)常舉辦齋僧法會,并制定了“七戶養(yǎng)僧制度”。大力發(fā)展譯經(jīng)事業(yè),令人重新整理舊譯經(jīng)論,務(wù)令義理無誤,名詞統(tǒng)一,便利修學(xué)。又將大小乘教各種名詞,詳加審定,匯為專書。對于戒律,還是只弘一切有部,不許弘譯他部,以免爭端。但是此時倡導(dǎo)的佛法乃印度晚期之佛學(xué)即大乘之精粹,普通民眾難以接受。關(guān)于密部典籍,尤其無上瑜伽部,未經(jīng)藏王批準的,不許隨意翻譯。

        早在松贊干布死后,信奉苯教的貴族就開始激烈地排斥佛教。赤祖德贊重用僧人,甚至把國家大權(quán)都交給僧人,更引起了藏地苯教徒的不滿。社會矛盾的極端尖銳化,終于釀成了政變。赤祖德贊王被謀殺,即位的朗達瑪王在838—842年間,發(fā)動了一場毀寺驅(qū)僧的禁佛運動,他們破壞佛寺、焚毀佛經(jīng)、強迫僧尼還俗或棄佛歸苯,使佛教受到致命的打擊。

        (二)后弘期觀音文化的傳播

        經(jīng)朗達瑪滅佛之浩劫,10世紀中葉,魯梅等十人從多康學(xué)法后返回衛(wèi)藏地區(qū)傳教,藏史稱這一路佛教復(fù)興活動為“下路弘法”。與此同時在古格王益希沃放棄王位,自行剃度出家的垂范下,眾多青年被派到鄰近的克什米爾和尼泊爾學(xué)法取經(jīng),大批印度僧人入藏傳法,史稱“上路弘法”。10世紀下半葉至11世紀初,佛教從上部阿里和下路多康開始復(fù)興。

        古格王朝在札達縣修建了后弘期第一座重要的寺院托林寺。在益希沃和繼任國王祥曲沃叔侄的大力倡行下,衛(wèi)藏地區(qū)從佛經(jīng)的翻譯開始了佛教全面復(fù)興之路。古格王朝不僅成為佛教圣地,而且由此將佛教的教義和戒律傳向了西藏的腹地拉薩和日喀則等地,觀音文化也由此重興。

        1.譯介觀音經(jīng)典

        當時印度佛教高度密宗化,大量金剛乘密宗修法部被翻譯成藏文。后弘期初期最有成就的譯師當屬洛慶·仁欽桑布[91],所譯的密宗觀音修法有:

        阿阇黎龍樹著,仁欽桑布與阿底峽合譯《千手觀自在成就法》。

        比丘尼巴莫著,仁欽桑布與阿底峽合譯《十一面圣觀自在尊成就法》。

        與巴日譯師合譯《修法百部》

        《觀音菩薩贊》《觀自在菩薩贊》《大悲觀音贊》。

        巴日仁欽扎[92]翻譯了《觀自在儀軌》和《不空羂索五尊贊》兩部觀音經(jīng),此外還有“《事部》《不空羂索觀音修法》《五部護法修法》《尊勝佛母修法》《修法百部》等”[93]密宗經(jīng)典和觀音經(jīng)典。

        綽普強巴貝譯的觀音法經(jīng)論有:“《大悲觀音修法百部》《卡薩巴尼觀音修法》(注:系一面二臂立像觀音)計兩種(注:此兩種未列入《論藏》)及《七百品中所出馬頭金剛修法》?!?sup>[94]

        此外有缺名的觀音譯著多部,如“翻譯缺名的《大悲觀音法門中所譯一百零五種》未列入《論藏》”[95]

        2.“顯密雙修”“悲智雙運”的觀音法門

        后弘期佛教譯傳并行,顯密并重。翻譯佛教經(jīng)論之外,迎請克什米爾班智達釋迦什利入藏譯經(jīng),迎請達瑪巴拉師徒、阿底峽[96]等大師入藏傳道。

        阿底峽是后弘期入藏傳授觀音密宗法門的第一人。1046年阿底峽向絳曲沃進行觀音自在王的灌頂,傳授了觀音法門。據(jù)《青史》:“阿底峽在阿里時,古格王拉喇嘛絳曲沃向阿底峽說:‘我對于《密集續(xù)》有信解,對于觀音菩薩也有信解?!癁榇税⒌讔{尊者寫了以智足[97]傳承的密集曼陀羅觀音自在王所做的修持法,結(jié)合密咒的嘛尼叭咪引導(dǎo)以及曼陀羅贊,顯見于依止此曼陀羅而做的密集灌頂四百五十頌是相順的,這一傳規(guī)遂成為藏區(qū)一切智者所傳稱。”[98]許多僧人得到阿底峽所授觀音密法的傳承,如納措譯師次成結(jié)瓦,“阿底峽在聶塘給他傳授了觀音修法、密集修法等二十多種密法傳承”[99]。18世紀編纂的《修法寶源》中收編了阿底峽所傳承的觀音修法。

        阿底峽主張以顯教教理修持為基礎(chǔ),依密乘“依次修起”“圓滿次第”,以達到與佛平等不二的境界,他的修法本如《觀自在菩薩修法》《蓮花六臂馬頭金剛修法》《四臂馬頭金剛修法》等將大乘菩薩行和金剛乘的密法修行結(jié)合起來修行。阿底峽等人所傳馬頭金剛教法,多為依其理論創(chuàng)建的噶當派及后來格魯派所吸收,而且后來完全繼承了這種先顯后密、實際是顯密雙修的修行方法。

        阿底峽的傳教,既不講解“空”觀,也不宣揚密教金剛乘,更不渲染密教的神秘色彩,而是借“顯密雙修”“悲智雙運”宣傳簡明的道德教理。一再強調(diào):欲入大乘之道需先發(fā)菩提心。無論顯密宗,證悟前,一切懺罪、積資的訣竅中,力量最大、最殊勝的是發(fā)菩提心?!镀刑岬罒粽摗芬云刑嵝淖鳛榈来涡扌兄械暮诵膬?nèi)容,貫穿三士道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淺近通俗,易于修持,成為后來密宗修行寶典。

        隨著阿底峽提倡的“顯密雙修”“悲智雙運”的修行法的傳播,顯宗觀音修持法門在一些教派中興盛起來,密教也得到相應(yīng)發(fā)展。當時舊密寧瑪派的觀音法門主要是蓮花生傳下的幻網(wǎng)觀音和馬頭金剛,而印度和克什米爾的僧人傳來印度最為流行的密乘觀音法門,主要有:

        ①阿底峽傳承的觀音法門。

        ②巴日譯師仁青扎(1040—1111)傳承的不空羂索觀音法門。

        ③至尊彌扎佐格傳承的觀音法門,“有:觀音如意寶修法二千三十尊、智慧寶輪五十五尊、賢劫修法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世間燈六字觀音、卡薩巴尼世間自在、卡薩巴尼四偈句、不空羂索、獅子吼觀音等多部觀音密法”[100]。

        ④《金剛蔓》[101]的觀音法門。

        ⑤克什米爾班智達·斯瑪尼西日的觀音蓮化網(wǎng)的修習(xí)法門。

        ⑥雅隆扎巴堅參傳承的世間救主(觀音自在王)的生起次第修習(xí)法和灌頂法五十偈及其注解等法門。

        ⑦大成就者彌扎佐格傳承的密法六法口訣法門。

        此外還有菩提達瓦、拉堆瑪布、比丘尼巴穆分別傳承的大悲觀音法門以及伏藏派觀音傳承?!坝^音修習(xí)密法埋藏在地下,后有大成就者歐珠掘出,并在白郎寺傳授于若·西熱沃,若·西熱沃傳給自己的兒子和弟子,使此法門得以傳承?!?sup>[102]

        馬頭金剛修法也是觀音法門之一,從藏傳佛教密宗的觀修儀軌來看,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都有觀修馬頭金剛的傳承,屬于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部修行之一。

        這些觀音法門把金剛乘的密法修行和大乘菩薩行結(jié)合起來修行,修行的內(nèi)容深奧、儀式復(fù)雜,尤為注重上師傳承。

        3.提倡度母崇拜

        藏傳佛教中的觀音呈男相,而阿底峽提倡對觀音的女性變化身——度母的崇拜。傳說,度母是由觀世音菩薩淚水澆灌的蓮花中化現(xiàn)而生,被觀世音菩薩的悲憫之情感化,而作為其臂膀共同救度眾生有情,脫離生死輪回苦海。并弘發(fā)誓愿:救度無邊眾生、斷除無盡煩惱??梢?,度母實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化相,她在不同時空隨應(yīng)現(xiàn)相,或安詳,或溫和,或美麗,或忿怒,或怖畏,或丑陋,以不同法相出現(xiàn),從而形成了不同身色、不同標識的形態(tài),由此衍生出108個不同名號的度母。而綠度母是所有度母的本原和母體。

        就勝義而言,度母于無量劫前即已成佛,法身是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之本“般若佛母”,報身為“金剛亥母”(另一說為五方佛母),化身乃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事業(yè)之化現(xiàn)。

        據(jù)藏文古籍《柱間史》記載,“(尼泊爾赤尊)公主騎著大象,手秉旃檀度母像,隨行攜帶著不動金剛像、慈氏法輪像和《白蓮花經(jīng)》等各種佛經(jīng)以及五部陀羅尼”[103]等入藏,這是帶來了藏族歷史上第一尊度母像,度母崇拜隨之傳播。據(jù)《西藏王統(tǒng)記》等藏文史籍記載,松贊干布在西北部建造了智慧度母神殿,東北部建造了蓮花度母神殿,康區(qū)建了隆塘度母經(jīng)堂等,專門供祭度母。

        和漢地的女像觀音一樣,度母不僅形象典雅端莊、美妙動人而又仁愛慈祥,還以其無邊的慈愛和神通護佑救度眾生,可滿足虔誠信徒們的一切心愿,直至命終將他們送往極樂世界。而其崇拜形式又十分簡單樸素,無論何時何地,只需呼喚她的名號,念誦她的真言便會產(chǎn)生感應(yīng),因而吸引著眾生的崇拜。

        8世紀下半葉有3部關(guān)于度母的經(jīng)文《觀世音之母》《贊揚多羅菩薩一百八名贊》《救一切大難之崇高度母贊》被譯成藏文,但度母崇拜未在當時的西藏產(chǎn)生影響。

        阿底峽說度母法功德:可令遠游者避一切災(zāi)難;可止息一切戰(zhàn)爭、傳染病、瘟疫;以毫不懷疑之心誦念此法可免除一切煩惱,祈愿皆可順遂;具足息、增、懷、誅[104]四種事業(yè)。

        阿底峽不僅將度母作為自己的修行本尊,還撰著了4部關(guān)于綠度母、白度母、救八難度母、二十一度母的頌贊、喚請、供養(yǎng)、濟世之法等內(nèi)容的教法儀規(guī)經(jīng)典,傳授給以仲敦巴、俄·絳曲迥乃為首的眾弟子。此外阿底峽與弟子俄·絳曲迥乃及其他譯師將白度母修持法、如意輪護持法、明咒消除儀規(guī)等譯成藏文,廣傳度母修持法;仲敦巴將二十一度母修持法,譯成藏文。達瑪札、仁欽札布和12世紀晚期的卻吉贊波等也陸續(xù)譯出度母的相關(guān)經(jīng)文如《救度佛母二十一禮贊》《為一切如來之母——度母的一切作用之源的怛特羅》等。

        阿底峽還建立了度母崇拜的基本模式,后弘期自認是阿底峽的直系傳人的主要教派如寧瑪派、薩迦派、格魯派、噶舉派也都奉度母為教派的保護神。

        到14世紀蔡巴·貢噶多吉《紅史》成書時,度母已作為藏人的始祖母被載入史冊。在藏傳佛教中,度母已與觀音菩薩、蓮花生大師同為“世間三殊勝之神”。她以一個大慈大悲的女性形象和“度諸苦之母”的身份存在于廣大信徒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之中,給予信徒們溫柔與溫暖的力量和支持,成為比男相觀音菩薩更廣受熱愛的菩薩。

        4.民間觀音文化的盛行

        密宗經(jīng)典認為念誦六字真言,威神無比:“唵,除天道生死之苦;嘛,除阿修羅道斗爭之苦;呢,除人道生老病死之苦;叭,除畜生道勞役之苦;咪,除餓鬼道饑渴之苦;吽,除地獄道寒熱之苦?!敝灰终b六字真言,供養(yǎng)六字的守護神,就可使六道眾生離苦得樂?!都t史》記載了12世紀六字真言在民間流行的情況:“(倉杜瓦欽波[105])對覺臥地方的貴族祈請說:‘如果我在覺臥地方能立住的話,要建立施粥的制度。立不住的話,我把現(xiàn)有的十六克[106]糌粑面施舍一頓六樣粥,請把你的地方借給一處?!寿F族敬獻了施粥之地。從此以后,凡是在有人煙的地方經(jīng)常設(shè)有施粥誦嘛呢六字真言的住地,每一尊佛像之香燈師都安置一僧人。他到強增寺后,強增寺寺主贈給他寺廟莊園,他建立了整夜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之法規(guī)。此后,以幫地方十戶長為首的幫地農(nóng)民和施主噶爾巴等人亦奉獻雪普寺廟莊園,興建寺廟后,立文殊菩薩和通夜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之制。裴頂寺的喇嘛杰瓦喜饒祈請他傳授了不少教法,并在杰瓦喜饒之南傳部中建通夜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之制。后來,施主貢巴夏牟等人獻莊園和匝興地方,建牟巴寺,一施主立通夜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制。?,敨I莊園,建通夜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之寺。阿頂?shù)胤揭皇┲鳙I莊園,建通夜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之寺。阿頂?shù)胤揭皇┲鳙I莊園,建通夜誦嘛呢六字真經(jīng)之地。他在貢秀期間立施粥之制,離開貢秀之后,眾僧集中于貢卻寺,寫造了《廣中略三種般若經(jīng)》、《發(fā)菩提心經(jīng)》、《百字頌》、文殊經(jīng)、摧破金剛經(jīng)、度母經(jīng)、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等很多誦經(jīng)僧團,立誦經(jīng)二十通宵之制。他在迥達地方建噶尼大佛塔。施主仁欽袞邀請他到貢塘地方,敬獻貢塘寺,并在其莊園建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之地。此后,祁地方施主桑珠邀請他,敬獻札秀包之地,建寺后,立誦嘛呢六字真言經(jīng)之地。此后,藏地方施主羅追邀請他,敬獻波孔莊園,建誦經(jīng)之地。此后,祁地方的芒噶瓦等人邀請后,由施主打地基,他在此地基上建其日寺,并設(shè)誦經(jīng)之地……他到卻赤塘講法,施主們奉獻寺廟莊園,建文殊菩薩像和誦嘛呢經(jīng)之地,施主和福田們建立每五天印造一次查查之善規(guī)。受古塘地方杰施主之邀請,在卓地建寺,設(shè)誦嘛呢經(jīng)之地?!?/p>

        后弘期初期六字真言的風(fēng)行,表明對六字真言法力的虔誠信奉。以至于倉杜瓦欽波將持誦六字真言作為寺院制度,還有的寺廟因通宵念誦六字真言成為名剎。

        而以歷史人物為觀音化身,更是獨具特色。

        傳說,藏歷第一甲子土鼠年(1094),阿底峽67歲時,從拉薩大昭寺的寶瓶柱柱下附近掘出三卷文書,分別是記載松贊干布臣子業(yè)績的《飲光明月》、記載王妃業(yè)績的《圣潔素絹》和松贊干布傳記《遺囑首卷錄》。《遺囑首卷錄》史稱《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傳》,又稱《松贊干布遺教》《大悲觀世音菩薩別記》。

        差不多與此同時,托名松贊干布口授的伏藏《瑪尼全集》被發(fā)掘。該書實則以較多篇幅,用寧瑪派觀點宣揚觀音諸佛神通、密咒教誡要義、寧瑪派教理等。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傳》和《瑪尼全集》均為藏地觀音文化的撰述,其中不約而同地把觀音當作是一切菩薩的慈悲的化身,是藏地之祖,祂化身為松贊干布,為藏地帶來律法并引導(dǎo)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到達最終的圓滿?!端少澑刹紓鳌泛汀冬斈崛凡粌H將佛教的觀音菩薩表述為藏人始祖,更將歷史人物松贊干布描寫成能帶領(lǐng)和引導(dǎo)人們通向佛教更高目標、實現(xiàn)最終覺悟的精神領(lǐng)袖。

        藏人關(guān)注本民族的起源,信任和重視歷史典籍及其傳承,對《松贊干布傳》和《瑪尼全集》深信不疑,認為“在雪域蕃地有許多觀音菩薩的轉(zhuǎn)世作為贊普或大臣出現(xiàn),如贊普松贊干布等”[107],松贊干布確是慈悲化身,觀音菩薩的化現(xiàn)。比如《王統(tǒng)世系明鑒》記載:“國王(指松贊干布)自現(xiàn)十一面觀音相前……除去頭巾,用頭觸抵本尊神像的心間,并祈請說:‘圣者,請垂世漂流三界輪回之苦惱眾生?!谶@悲淚啼泣,猛力祈禱的時候,由于誠信之力,使國王化為光明溶于自現(xiàn)十一面身像的胸中。松贊干布已經(jīng)化為了十一面觀音?!?sup>[108]

        由于社會整體宗教化,到了后弘期中期(13—14世紀末,相當于元朝),特別是到了西藏政教合一時候,有人相信觀音菩薩不再以贊普而是以宗教領(lǐng)袖的身份轉(zhuǎn)世。在松贊干布之后被認為是觀音菩薩轉(zhuǎn)世的第一位宗教大德是噶當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仲敦巴杰微迥乃,他也是后弘期時期被認為觀音菩薩化身的唯一一位宗教大德。

        15世紀,宗喀巴與弟子賈曹杰、克珠杰等創(chuàng)立格魯派。宗喀巴圓寂后,弟子根敦珠巴(1391—1474)和克珠杰(1385—1438),分別傳出達賴、班禪兩大轉(zhuǎn)世系統(tǒng),成為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達賴喇嘛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在人間的化身,班禪喇嘛則認為是無量光佛在人間的化身。

        益西孜莫的《一世達賴喇嘛傳》最早提到達賴喇嘛根敦珠巴為觀音化身。到了五世達賴羅桑嘉措,他率先宣布自己為觀音菩薩的化身,還進而宣布從一世達賴根敦珠巴開始的前四位化身全都是觀音菩薩的轉(zhuǎn)世。由于一世達賴已被認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五世達賴把第三、四世都定為觀音的化身,得到藏族及蒙古族佛教徒的認可。

        自1642年起,五世達賴在佛教儀式中頻繁主持觀音修法活動(包括六字觀音主從三尊隨許法、六臂觀音隨許法、大悲觀音隨許法、白度母隨許法,甚至只是念誦六字真言等),通過觀音修法儀式,達賴向信眾顯示了自己與觀音的關(guān)系。1652年五世達賴進京朝覲,每至一地,便召集當?shù)貋碜悦?、藏、漢、滿等不同族群和社會各階層的僧俗信眾,為其隨許、灌頂,使其進入實修觀音的儀式中。

        五世達賴重修觀音道場布達拉宮,在吐蕃時代遺留下來的“曲吉竹普”[109]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畫像,在帕巴拉康(意即圣者之殿)供奉圣羅格肖熱觀音菩薩像作為鎮(zhèn)宮之寶。

        他還編寫《西藏王臣記》《三世達賴喇嘛傳》《四世達賴喇嘛傳》,以及日記,致力于宣揚觀音崇拜。在撰寫日記中,五世達賴自述,當1641年秋從寧瑪派喇嘛曲央讓卓那里接受長壽灌頂時,在其面前示現(xiàn)成“自在觀音”。

        通過一系列具體行動,五世達賴即為觀音菩薩的化身這一說法廣被藏蒙信徒認可。五世達賴逐漸被人們接受為西藏全境的政教合一的精神領(lǐng)袖。

        (三)后弘期中后期藏傳觀音文化的外傳

        吐蕃時期,藏傳佛教開始傳入黨項人居住地。據(jù)《賢者喜宴》,松贊干布曾命人在黨項熱甫剛修建佛寺,并以彌藥人[110]為監(jiān)工在康區(qū)建造了隆塘準瑪寺,[111]藏傳佛教在黨項人中開始傳播。此后黨項羌人都前往吐蕃學(xué)法,藏文文獻中,記載了不少在吐蕃的黨項僧人。據(jù)《青史》,赤松德贊為弘傳佛法而迎請的高僧中就有來自彌藥的大德。

        朗達瑪滅法之后,衛(wèi)藏僧人為避禍害,紛紛來到包括黨項人雜居的吐蕃東北部多康地區(qū),使之成為藏傳佛教弘傳的一大中心。后弘期下路傳法系統(tǒng)傳人拉欽·貢巴饒色在此培養(yǎng)出了十大著名弟子,即衛(wèi)藏傳法十人。

        西夏立國后,王室陸續(xù)邀請西藏各教派的僧人傳法,仁宗在位期間(1140—1193)噶瑪噶舉派藏索哇和薩迦派迥巴瓦國師覺本,先后來到西夏傳授藏傳佛教的經(jīng)義和儀軌,被西夏王尊為上師。同時西夏僧人繼續(xù)前往西藏地區(qū)求法學(xué)經(jīng),這些使得藏傳佛教文化在西夏得到了大規(guī)模的傳播。

        藏傳觀音文化也進入西夏,如《圣觀自在大悲心總持功能依經(jīng)錄》在仁宗時期從藏文本譯成西夏、漢文文本,并被西夏信徒反復(fù)刻印、傳抄,保存下來的殘卷及文獻版本數(shù)量遠在《觀世音普門品》之上。以《依圣觀自在大悲心燒施法事》為代表的觀音修習(xí)儀軌也系藏地僧人傳授。西夏傳世的完整的的漢文修法儀軌《親集耳傳觀音供養(yǎng)贊嘆》教導(dǎo)修行者禮贊、召請、供養(yǎng)、觀想觀音本尊,獲得加持力以作勾招亡魂、施財安位、通念五夫、攝授眾生等功德,其修法過程與三摩地觀想也具有明顯的密宗特點。

        藏地流行六字觀音經(jīng)咒如《圣六字增壽大明王陀羅尼經(jīng)》《觀自在菩薩六字大明心咒》《圣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jīng)》《六字大明王功德略》《圣六字大明王心咒》和六字真言在河西地區(qū)流行不衰,元至正八年(1348)西寧王速來蠻重修莫高窟功德碑,即用梵、藏、八思巴、回鶻、西夏、漢文六種文字刻寫六字真言。

        隨著藏傳佛教藝術(shù)傳到了西夏,以十一面千手觀音為代表的密宗觀音雕塑、壁畫、唐卡和版畫等,也大量出現(xiàn)在賀蘭山、莫高窟、榆林窟、馬蹄寺和黑水城等地。

        元朝統(tǒng)一藏區(qū),扶植薩迦派建立地方政權(quán)。先是薩迦班智達和八思巴伯侄,繼而噶瑪拔希與蒙古宮廷交往。噶瑪拔希[112]受忽必烈邀請到了蒙古,“受觀世音之見地之護持,顯無數(shù)奇特之神變,故蒙古全體王臣百姓自動敬信,從外道之邪見轉(zhuǎn)到皈依佛教”。還寫成《觀世音本尊修法》,由八思巴的弟子、畏兀兒翻譯家木雅失里依據(jù)藏文本翻譯成回鶻文,1336年元大都普慶寺刻印完成。[113]將藏傳觀音信仰傳播到蒙古上層。

        西夏人楊璉真珈在杭州飛來峰造像,更是將度母崇拜引入江南。但藏傳觀音文化并未在廣大蒙古族和漢族人中扎下根基,因而隨著元朝的滅亡而逐漸消失。明代晚期西藏佛教傳入蒙古,17世紀中期,在清朝政府和蒙古貴族的扶持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發(fā)展到鼎盛,觀音和度母(蒙語呼作“達日哈”)才廣被接受。

        觀音經(jīng)典傳入西藏以后,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藏族人創(chuàng)造了不同于其他民族觀音文化的一套內(nèi)容和方式。藏傳佛教文獻典籍中關(guān)于觀音的經(jīng)典、經(jīng)咒、儀軌、法門、圖譜等,門類繁多,汗牛充棟;藏區(qū)寺廟中就有了各種形態(tài)和各種材質(zhì)的觀音造像,其中有的是精美絕倫的傳世藝術(shù)精品;就有了歷代文人志士、大德高僧的文集中各類觀音贊、觀音偈等文學(xué)作品。在藏區(qū),觀世音菩薩的六字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隨處可見,印在紙上、刻在巖石上、鑲嵌在建筑物上,甚至出現(xiàn)在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詞中。千手千眼觀音的形象被搬上舞臺,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藏傳佛教觀音文化,觀音文化可謂內(nèi)容豐富、體系龐大。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