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中國古代其他著名建筑

        中國古代其他著名建筑

        時間:2023-02-05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第五節(jié) 中國古代其他著名建筑考點1 樓閣建筑    重點等級★★樓閣,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藏書樓為我國古代收藏和保存圖書資料的建筑。其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唐代始稱岳陽樓。蘭亭、醉翁亭、陶然亭和愛晚亭并稱為我國四大名亭。佛教傳入中國后,佛塔建筑隨之興起,并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塔造型。
        中國古代其他著名建筑_旅游專業(yè)知識

        第五節(jié) 中國古代其他著名建筑

        考點1 樓閣建筑    重點等級★★

        樓閣,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是兩層以上的房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通常四周設(shè)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游憩、藏書之用。

        1.樓閣建筑類型

        城門樓及其他軍事防御性樓閣。城門樓,建在城臺之上,在功能上兼有行人出行和軍事防御的作用,如北京正陽門,是明清北京城內(nèi)城的南正門,由城樓、箭樓和之間的甕城組成;軍事防御性樓閣建筑,在我國樓閣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多以高臺式為主,包括城樓、箭樓、角樓、敵樓及城墻等。

        報時性樓閣。報時性樓閣是指鐘樓和鼓樓,屬于高臺式建筑。這類建筑在我國一些古城和寺廟中都有,保存完好的也有很多。有的鐘鼓樓在高臺下辟有門洞,通行人馬,兼有過街樓的作用。

        觀景性樓閣。觀景性樓閣在我國分布很廣,以南方居多。為便于觀賞風景,樓閣的體量比較高大,外部多修有平座、欄桿,以利眺覽。觀景性樓閣多建于江邊、湖邊、海邊或風景名勝區(qū)。觀景性樓閣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們會聚之所。因此,許多文學名篇,都因樓閣而感發(fā),文因樓而生,樓因文而名。

        藏書樓。藏書樓為我國古代收藏和保存圖書資料的建筑。浙江寧波天一閣修建于明代,是著名的私家藏書樓,為我國現(xiàn)存修建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藏書樓。清代宮內(nèi)四大藏書樓,即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遼寧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和北京圓明園的文淵閣,都是按照天一閣的樣式建造的。

        2.著名的樓閣建筑

        在眾多的古樓閣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位于湖北武漢市,故址在武昌蛇山的黃鶴磯頭。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歷代屢毀屢建。今重建的黃鶴樓在武昌長江岸邊,高51.4米,共5層,體量超過歷代舊樓,為附會黃鶴之意,全蓋黃瓦。樓前有雙鶴銅雕,樓西端置有搬遷來的元代白塔。

        岳陽樓,位于湖南岳陽市,為古岳陽西門城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唐代始稱岳陽樓。北宋時,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撰《岳陽樓記》,后由蘇舜欽書寫《岳陽樓記》,邵竦篆刻石碑立于岳陽樓上。人們稱滕修樓、范作記、蘇手書、邵篆刻為“天下四絕”,其碑被譽為“四絕碑”。《岳陽樓記》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F(xiàn)修的岳陽樓高19.42米,3層、飛檐、盔頂、純木結(jié)構(gòu)。岳陽樓文化內(nèi)涵深刻,景色壯美,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

        滕王閣,位于江西南昌市。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唐高祖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營造城閣,落成之日恰被封為滕王,故取名滕王閣。唐朝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勾畫出了滕王閣的美景,成為千古絕唱。后有王緒作《滕王閣賦》,王仲舒作《滕王閣記》,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被稱為“三王文詞”。

        考點2 古亭建筑    重點等級★★★

        亭,是一種開敞的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憩和觀景,可眺望、可觀賞、可休息、可娛樂。北京頤和園的廊如亭,是我國最大的木亭。蘭亭、醉翁亭、陶然亭和愛晚亭并稱為我國四大名亭。

        蘭亭,位于浙江紹興市西南蘭渚山下。蘭亭首先為東晉王羲之和謝安兄弟所造,王羲之撰書《蘭亭序》。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瑯琊山中。為北宋時期修建。北宋歐陽修被貶任滁州太守,常與賓客飲酒此亭中,自稱“醉翁”,故此亭遂名醉翁亭。

        陶然亭,位于北京宣武區(qū)西南,為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江薄所建。初名江亭,后取唐代詩人白居易名句“更待菊花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定名陶然亭。現(xiàn)辟為陶然亭公園。

        愛晚亭,位于湖南長沙市岳麓山,建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后取唐代詩人杜牧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意,改名愛晚亭。愛晚亭檐下“愛晚亭”三字為毛澤東于1952年題寫。

        考點3 佛塔建筑    重點等級★★

        1.塔的起源與發(fā)展

        佛塔,起源于印度,音譯窣堵波、浮屠、浮圖,意譯為圓冢、方墳、靈廟等,簡稱為“塔”。最初是佛教為藏置佛祖的舍利和遺物而建,形狀為一半圓形的墳冢。佛教傳入中國后,佛塔建筑隨之興起,并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塔造型。我國佛塔的發(fā)展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

        從東漢到唐初,是印度窣堵波與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相互結(jié)合階段,由木構(gòu)架式樓閣與率堵波結(jié)合而成的方形木塔,是這一時期佛塔的主要樣式。

        從唐至兩宋、遼、金,是我國佛塔發(fā)展的高峰階段。這一時期,佛塔從木塔轉(zhuǎn)向磚石塔。塔的形制出現(xiàn)多樣化,樓閣式、密檐式及亭閣式塔的發(fā)展達到了高峰。

        從元代經(jīng)明代到清代,是我國佛塔建設(shè)漸趨衰落的階段。這一時期,隨著喇嘛教的傳播,瓶形的喇嘛塔進入了佛塔的行列。

        2.佛塔的主要類型

        中國佛塔從結(jié)構(gòu)上一般是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的,現(xiàn)存佛塔在形制上主要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等類型。

        樓閣式塔,源于我國傳統(tǒng)多層木架構(gòu)建筑中的樓閣形式,可以登高遠眺。樓閣式塔在我國出現(xiàn)最早、數(shù)量最多,是我國古塔的主流。早期為木結(jié)構(gòu),隋唐以后多為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代表性樓閣式塔,有山西應(yīng)縣木塔、西安大雁塔、河北定縣開元寺塔、蘇州虎丘塔等。

        密檐式塔,以外檐層數(shù)多且間隔小而多得名。密檐式塔下部第一層塔身比例特別大,以上各層距離很近,塔檐緊密相連,層層重疊。大部分密檐式塔為實心,一般不能登臨眺望。代表性密檐式塔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寧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尋塔等。

        亭閣式塔,也叫單層塔。平民百姓出資修建的佛塔和高僧墓塔,多采用這種形式。塔身內(nèi)設(shè)龕,安置佛像或主人的塑像。宋代以后亭閣式塔逐漸衰落。代表性事閣式塔有山東濟南四門塔、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祖師塔等。

        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或藏式塔,為藏傳佛教所常用。其塔身是一個半圓形的覆缽,上部安置有長大的塔剎,覆缽之下,建有高大的須彌座承托。覆缽式塔流行于元朝,明清繼續(xù)發(fā)展。代表性覆缽式塔有北京妙應(yīng)寺白塔、北京北海大白塔、山西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等。

        金剛寶座式塔屬于佛教密宗建筑,具有濃厚的印度風格。因供奉金剛界五方佛,故名。其塔的下部為一方形巨大高臺,臺上建5座正方形密檐式塔,中間塔大,四邊塔較小。代表性金剛寶座式塔有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剛寶座塔、云南景洪曼飛龍塔等。

        3.中國現(xiàn)存著名古塔

        我國現(xiàn)存古塔有上萬座,著名的代表性佛塔件,見下表。

        img6

        真題回顧

        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古老的石塔是(A)

        A.四門塔  B.嵩岳寺塔  C.開元寺塔  D.小雁塔

        考點4 石窟建筑    重點等級★★★

        石窟來源于印度,但從布局、構(gòu)造與裝飾藝術(shù)上都已中國化。道教也有了石窟建筑,但佛教石窟是石窟的主流和代表。我國石窟現(xiàn)存100多座,開鑿約始于公元3世紀,盛行于58世紀。主要分布在新疆、中原地區(qū)和南方三個地區(qū)。中國早期的石窟寺出現(xiàn)在古絲綢之路沿途,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爾石窟,開鑿于公元3世紀末或4世紀初。敦煌莫高窟開鑿從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一直到14世紀的元代,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石窟。黃河流域比較著名的石窟有甘肅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及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等。這時的鑿窟技術(shù)與藝術(shù)都有了進步,出現(xiàn)了中國本土化的明顯特征。唐代末年發(fā)生唐武宗的禁佛滅法事件后,中原地區(qū)佛教受到打擊,石窟的建設(shè)轉(zhuǎn)向南方,四川地區(qū)成了石窟的集中地區(qū),先后開鑿了廣元千佛崖石窟、大足石刻等,一直延續(xù)到明朝。

        1.四大石窟

        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麥積山石窟,合稱中國四大石窟。

        (1)敦煌石窟,位于甘肅敦煌,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群。敦煌石窟是由建筑、壁畫和雕塑組成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以莫高窟為主。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歷時千年。以壁畫和泥塑著稱的莫高窟,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美術(shù)史畫廊,又是世界藝術(shù)史上的偉大奇跡。

        (2)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歷經(jīng)40年。第20窟大佛是云岡石窟的代表作,具有北魏早期佛像的典型風格。云岡石窟以氣勢雄偉、內(nèi)容豐富的石雕造像聞名于世,是我國最大的石刻藝術(shù)寶庫之一。

        (3)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龍門山和香山,是北魏文帝遷都洛陽后開鑿的,以后歷代有開鑿?,F(xiàn)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9.7萬多尊,2/3的造像是唐朝時期開鑿的,最大的佛像高17米余,最小的僅2厘米。奉天寺為唐代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最精美的代表性石窟。其盧舍那佛像是龍門石窟的象征。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合稱我國三大石窟。

        (4)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縣東南麥積山上,開鑿于北魏?,F(xiàn)存190多個洞窟,造像7000多尊,塑像精美,風格清新、秀麗。麥積山石窟以敷彩泥塑造像著稱于世,有“東方雕塑館”之稱。

        2.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樂山市,又稱凌云寺大佛,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石佛像,開鑿于唐。石像依凌云山天然巖石雕成,從江邊崖底直至山頂,總高約71米,人稱“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3.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大足縣,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作。創(chuàng)于晚唐、盛于兩宋,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造像并存,石刻造像70余處,總計10萬尊。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保存最完好。北山石刻以人物造像個性鮮明為特色,轉(zhuǎn)輪經(jīng)藏窟為宋代石刻的精華和代表;寶頂山石刻以經(jīng)變故事的連環(huán)組雕為特色,故事性、趣味性強。

        考點5 橋梁建筑    重點等級★★

        橋梁,是指架于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從漢代開始,我國橋梁形成了梁橋、索橋、浮橋和拱橋等四大基本類型。

        1.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于河北趙縣城南汶河上,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敞肩式單孔石拱橋。建于隋朝,由李春設(shè)計建造。橋拱肩敞開,拱肩兩端各建兩個小拱,即拱肩拱,開創(chuàng)了橋梁的新類型,是世界橋梁工程中的首創(chuàng),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敞肩橋。

        2.洛陽橋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于福建泉州市東北洛陽江上,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始建于北宋。因洛陽橋建筑規(guī)模巨大,工程十分艱難,造橋時,為了使橋基和橋墩石膠結(jié)牢固,采用了“種蠣固基法”。這種方法為我國古代的重要科學創(chuàng)新。

        3.廣濟橋

        廣濟橋,又稱湘橋,位于廣東潮州的韓江上,是中國古代第一座開合式梁橋。始建于南宋,明代重修。東西兩段為石梁橋,中間一段為木船搭板的橋面,是由梁橋與浮橋相結(jié)合的橋梁。

        4.安平橋

        安平橋,又稱五里橋,位于福建晉江安海鎮(zhèn),是我國現(xiàn)存最長的古石橋,也是古世界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于南宋,明清兩代曾重修。橋用花崗石砌筑而支。初建時,長度約2.5公里,稱“五里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贊譽。

        5.盧溝橋

        盧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橫跨永定河上,是北京現(xiàn)存最古老的聯(lián)拱石橋,始建于金,清初重修。橋旁建有石欄,其上刻有精美的石獅485個,生動雄偉。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此制造了盧溝橋事變,發(fā)動了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中國人民的抗日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從此開始。1987年在橋東的宛平城建立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6.寶帶橋

        寶帶橋,位于江蘇蘇州市吳縣境內(nèi),是我國古代橋孔數(shù)量最多的連拱石橋,始建于唐朝,后多次整修。相傳,唐朝刺史王仲舒捐寶帶籌資建橋,故名寶帶橋。全長318米、寬4.1米,共53孔。寶帶橋橫跨運河和澹臺河口,為纖道橋。橋體不設(shè)攔板,極富江南水鄉(xiāng)特色。

        7.霽虹橋

        霽虹橋,位于云南永平縣和保山縣交界處的瀾滄江上,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鐵索橋,也是世界最早的鐵索橋。東漢永平元年(58)已架起藤篾橋,明成化初年改為鐵索橋。采用18根鐵鏈承重索,其中16根為底索,凈跨60米,左右兩根為扶欄,總長106米。兩端的橋臺上各建有關(guān)樓2座,橋亭1座。橋與閣樓式的建筑相互映襯,表現(xiàn)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古代橋梁匠師的高超技藝。

        真題回顧

        中國古代第一座開合式梁橋的是(D)

        A.趙州橋  B.安平橋  C.洛陽橋  D.廣濟橋

        【解析】廣濟橋,又稱湘橋,位于廣東潮州的韓江上,是中國古代第一座開合式梁橋。

        考點6 水利工程建筑    重點等級★★

        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最早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般可分為3種類型:灌溉及生活用水工程、運河工程和堤塘工程。春秋中期楚國興建的“期思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的水利工程。

        1.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境內(nèi),為岷江上的大型無壩引水樞紐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至今仍造福一方的多功能大型水利工程。開鑿于戰(zhàn)國末期,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興建,已有2200多年歷史。

        2.靈渠

        靈渠,又稱湘桂運河,位于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nèi),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開鑿于秦朝?,F(xiàn)已成為桂林附近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

        3.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建成于隋代,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的人工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南北貫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47千米。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1293年全線通航。歷史上開鑿大運河經(jīng)歷了三次興修過程。第一次在春秋末期,吳國在揚州邗城開鑿邗溝,長約150千米。第二次在隋朝,完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城),南至余杭,長約2700千米的南北大運河。第三次在元代,對隋代運河進行改建,將原來的運河取直,全程縮短900多千米,這就是現(xiàn)今的大運河。

        4.海塘

        海塘,是為抵御海潮侵襲,保護沿海城鄉(xiāng)安全和生產(chǎn)的一種堤防工程,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省市。浙西海塘(浙江海塘以錢塘江口為界,北岸稱浙西海塘,南岸稱浙東海塘)是我國古代海塘建筑最具規(guī)模的代表,長達130多千米。

        5.坎兒井

        坎兒井,是我國新疆干旱地區(qū)的特殊灌溉水利工程,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哈密、庫車、木壘和吐魯番盆地,尤以吐魯番盆地分布最多,現(xiàn)存1100多條,總長約3000千米??矁壕傻厣锨馈⒌叵虑篮蜐硥稳糠謽?gòu)成。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與京杭大運河、海塘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考點7 書院建筑    重點等級★★

        書院起源于唐朝,興盛于宋代。全國留存的古代書院有相當數(shù)量,它們都是中國書院文化的歷史實物。書院建筑一般選址在山林名勝之地,由講學、藏書和祭祀三部分建筑組成。我國古代著名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睢陽書院,被稱為古代四大書院。

        1.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因唐代李渤曾在此隱居讀書,馴鹿自娛,故名。南唐時為廬山國學,北宋初擴建為白鹿洞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朱熹為振興白鹿洞書院精心主洞,多次登臺講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影響巨大。

        2.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現(xiàn)湖南大學校園內(nèi)。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太守朱洞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賜“岳麓書院”匾額,成為世人公認的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南宋時期,張栻主教,確立了“造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的辦學方針,將湖湘學派發(fā)展到極盛。張栻、朱熹在書院講學期間學生達千余人,名噪一時,有“瀟湘洙泗”之稱。

        3.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登封縣城北的太室山,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北宋時達到鼎盛,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北宋程頤、程顥曾在此講學,創(chuàng)立了“洛學”,是中國新儒學的發(fā)祥地之一。嵩陽書院現(xiàn)存有歷代碑刻百余通,院內(nèi)現(xiàn)存有漢武帝所封的三株“將軍柏”的二株。

        4.睢陽書院

        睢陽書院,又稱應(yīng)天府書院,原址在今河南商丘縣城,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北宋時,睢陽書院人才輩出,百余名學生在科舉中及第的竟達五六十人。

        考點8 會館建筑    重點等級★

        會館,是我國古代城市中具有特殊用途的建筑,是隨著明清工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廣泛興建的,具有辦公和居住等綜合功能。

        1.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位于天津南開區(qū)南門里大街,是清代廣東旅津人士(以商人為主)設(shè)立的集會、寄寓機構(gòu)。建筑規(guī)模宏大,屬嶺南營造風格,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F(xiàn)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

        2.開封山陜甘會館

        開封山陜甘會館,位于開封市中心,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起初是晉、陜兩省的富商為擴大經(jīng)營、保護自身利益而籌結(jié)的同鄉(xiāng)會,后加入甘肅籍商人,遂名“山陜甘會館”。會館布局嚴謹,建筑富麗典雅,以磚雕、石雕、木雕藝術(shù)“三絕”譽冠中原,是河南明清時期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

        3.自貢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位于自貢市解放路,因會館主供關(guān)羽神位,亦名關(guān)帝廟,俗稱陜西廟。為陜西籍在自貢經(jīng)營鹽業(yè)的商人集資修建,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歷時16年。道光年間曾大規(guī)模增建和擴建。建筑形成多層次封閉式布局,地方特色明顯,木雕遍及全館?,F(xiàn)辟為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

        考點9 民居建筑    重點等級★

        民居,是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我國古代民居形式主要類型有如下幾種:

        1.合院式

        合院式民居,是傳統(tǒng)民居中最主要的形式,數(shù)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使用。這種民居在南北主軸線上建正廳、正房,左右布置廂房,形成東西向次軸線。這種一正兩廂組成的院子,就是“四合院”、“三合院”的民居(見圖8-11)。還可根據(jù)需要沿軸線形成多進院落。

        2.窯洞

        窯洞式住宅,流行于陜北、隴東、豫西、晉中等黃土高原地區(qū)。按照地形、用材等不同情況,其形式有靠崖窯、地坑窯、錮窯。

        3.土樓

        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和江西東部,是我國古代北方南遷的中原移民客家人的住宅。建筑體量龐大,多為土木結(jié)構(gòu),35層,高達10多米,外墻用厚達l米以上的夯土磚承重墻,與內(nèi)部木構(gòu)架相結(jié)合。土樓分布很廣,各地的建筑形式略有差別,有圓形、方形、組合型等。其主要特征是以祠堂為中心,采用中軸對稱形式,基本居住模式為沿周邊布置并分割成一個個單元的房間。大型土樓,占地可達上千平方米,平面前方后圓,內(nèi)部由中、左、右三部分組成,院落重疊,屋宇參差,直徑達70多米,房宇300多間。

        4.干欄式

        干欄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qū),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干欄式是用竹、木等構(gòu)成的樓居,為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yǎng)牲畜或存放物品,上層住人。這種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如傣族竹樓,以具有家庭活動用、多功能的平臺為特點,當?shù)胤Q平臺為“展”。

        5.碉房

        碉房,是青藏高原的住宅形式。因其采用土筑或石砌,形似碉堡,故稱碉房。

        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yǎng)牲畜,樓上住人。結(jié)構(gòu)為一間一根柱,俗稱“一把傘”。

        朝南臥室常開大窗,外觀樸素和諧。

        6.氈帳

        氈帳,是過游牧生活少數(shù)民族的住房形式,為便于裝卸運輸?shù)目梢苿拥膸づ瘛?/p>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帳房。

        7.阿以旺

        阿以旺,系新疆維吾爾族民居,土木結(jié)構(gòu),密檐式屋頂,房屋連成一片,平面布局靈活,庭院在四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