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溜粉坨的做法
九、飲食文化
古樸的沙溪九連糍
九連糍是沙溪洞鄉(xiāng)村特有的美食糕點之一。它分為咸甜兩種,其制作非常煩瑣,材料甚多。先采摘山雞乸葉(野生樹葉,又叫牛棒葉,葉寬有手掌大,長約20厘米)或蕉葉回來后,把葉的頭尾剪去,清洗干凈,放到鑊里用清水煮沸后,再用清水浸泡去掉苦澀之味,然后晾干備用。當?shù)厝朔Q之為糍葉。
九連糍的外皮用糯米粉搓成一個個小球狀粉團(每個約2.5—3厘米)。咸糍用生花生肉或用熟紅豆作餡料,加些許姜汁和食鹽一齊搗爛拌勻。甜糍用炒香的花生肉(60%)、黑芝麻(20%)、片糖(20%)一起搗爛捏成小丸作為餡料,然后塞入各個糯米粉團中搓成圓形。在塞放餡料入粉團時要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把餡料粘到粉團外面或弄破,否則,蒸熟的九連糍外觀非常不雅,甚至里面的餡料會流出外面來,令人有食之無味的感覺。入餡料工作完成后,把所有制成的生粉丸放到盆里,再放入生油把粉丸撈拌均勻,然后使用竹篾制成疏眼圓形的竹篩做底承著,把糍葉一片一片沿篩邊,擺放成瓦坑形狀,粉丸一個接一個排放上去,拉起葉邊做成半筒狀,再放第二、三行……一行接一行,排滿一篩,然后放進鍋里蒸煮約30分鐘,便大功告成。蒸熟的九連糍一個個潔白無瑕、晶瑩油亮,食糍時一葉一葉取出來吃。咸的甘香柔軟,潤滑味美;甜的香甜可口,耐人尋味。
九連糍是沙溪洞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美食,又是村民們代代相傳的族例。每年清明、冬至兩個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依例制作九連糍,其含意非常深遠。清明節(jié)是用來供奉祖先、家神,祭祀祖墳,意為年年(年年和連連諧音)不間斷,都有后人繼承香火拜祭先人,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四季出入平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冬至所制的九連糍是用來參拜天地,祈求上蒼神靈濟世人間,如九連糍一樣施予,年年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客家龍糍
龍糍是年糕的一種,是客家人過春節(jié)時待客的特有食品,取龍馬精神之意。親朋好友來訪,主人端上一盤黃澄、油潤、香甜的龍糍招待客人,更顯出主人的盛情和好客。
做龍糍工作量很大,用米也多,做一板(籠)龍糍要大約10公斤糯米。先用水將糯米浸泡幾天,撈起來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用礁舂成米粉曬干。用紅糖煮成糖漿與糯米粉拌搓成粉團,把粉團放在鋪上了芭蕉葉的竹編糍籃里,用手壓平、壓實。一板龍糍有半尺厚,十多公斤重。蒸煮前先在大鍋里放一個粗木條做成的框架來承托起糍籃,把生龍糍放在木框架上,蓋上高腳的鍋蓋,用稻草或破布編成辮子團團圍住鍋蓋并將其壓牢,防止蒸氣泄漏。一切安排妥當后,就可架柴點火,開始蒸煮了。蒸煮龍糍須十個小時左右,要向鍋里加水多次。為了避免把糍蒸焦,把鍋燒爛,就要事先在鍋里放上一條湯匙,水快干時,便會發(fā)出湯匙與鍋底碰撞的聲音。此時,就要立刻加水,然后再繼續(xù)蒸煮。
龍糍蒸好后,讓它冷卻后變硬,再用刀切成幾大塊備用。做龍糍一般都是在正月年初幾天,是家庭主婦們施展才藝的大好時機。大年初二“開年”以后,各家各戶開始探親訪友,相互拜年,你來我往,好不熱鬧。龍糍是年糕中的上品,常相互饋贈;親朋自遠方來時,則把龍糍切成小塊蒸煮或放在鍋里用花生油煎香招待客人。煎香的龍糍味道更佳,甜而不粘,又香又脆。
每年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蒸龍糍。家中蒸了龍糍,人們吃了龍糍,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龍精虎猛,龍馬精神,天天行好運,四季平安,萬事勝意。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