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草原說書
一、烏力格爾
蒙古族曲種。也音譯為“烏勒格日”或“烏勒格爾”,意譯為“蒙語說書”。約形成于13世紀中葉。烏力格爾形成初期,以蒙古族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為演唱內容,如《蟒古斯》《江格爾》等。關于它的形成傳說有二:一說起源于12世紀蒙古地區(qū),起初只說唱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后來出現(xiàn)了職業(yè)說書藝人,說唱自己編創(chuàng)的故事,逐漸增加漢族的內容和改編漢族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至清末最為興盛;二說清代嘉慶年間,內憂外患,戰(zhàn)禍頻起,一些貧苦的蒙古族牧民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只好手持馬頭琴,浪跡四方,以說書糊口,他們稱這種演唱形式為“烏力格爾”。清中葉以后,藝術形態(tài)大致有以講說為主的散文體、以演唱為主的韻文體和說唱結合的散韻相間體。表演形式主要為一人表演,自拉自唱,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和四胡。以講說為主的曲目也有音樂伴奏,以配合語言節(jié)奏,烘托氣氛。曲調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可隨時變換。唱詞可長可短,一般以蒙古語三至五字為一句,四句為一節(jié),每句押韻。說白也有一定的音調和節(jié)奏。
但是,作為職業(yè)說書藝人,有師承關系,正式收徒授業(yè)的已知第一位烏力格爾藝人是蒙古貞(今遼寧省阜新蒙古自治縣)人旦森尼瑪,他生于清道光十六年。收徒朝玉邦和白音寶力告,當代內蒙古著名說書藝人琶杰,是旦森尼瑪?shù)牡谌鷤魅恕?/p>
二、好來寶
蒙古族曲種,音譯也為“好力寶”。約形成于13世紀中葉。早期流行于喀喇沁、科爾沁(含今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區(qū))一帶。好來寶是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曲種,其起源一說由蒙古族民歌、祝詞、贊詞等民間口頭文學發(fā)展而成;一說派生于蒙古族曲種烏力格爾,即摘其長篇唱段,以詼諧風趣,富于轍韻的語言演唱人物和故事。它的演唱形式為:一人坐唱,自操馬頭琴或低音四胡,敘事曲目,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比較重情節(jié),重刻畫人物。敘情的曲目,都是即興而唱,或唱場面,或唱事物,都是有感而發(fā),情真詞美。唱到激情處,偶爾站起來,慷慨激昂。其藝術形態(tài)大體可分為敘述式、問答式、論戰(zhàn)式三類。原為一人自拉自唱。伴奏樂器主要是馬頭琴和四胡。在流傳發(fā)展中,逐漸增加了對唱、重唱、合唱等形式。伴奏樂器也有所增添。唱詞一般為聯(lián)頭韻、兩行一韻、四行一韻,其間夾以有節(jié)奏的韻白。早期流傳的曲目《燕丹公主》等,多以蒙古族民間傳說編演而成。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專業(yè)和業(yè)余文藝活動多以好來寶演唱,且編演的現(xiàn)代曲目多于烏力格爾。影響較大的專業(yè)演員有包向文、寧布等,演出曲目主要有《巴圖應征》《選勞模》《馬頭琴上的傳說》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