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孔子弟子子夏

        孔子弟子子夏

        時間:2023-01-06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篇名“子張”取于《論語》第十九篇第一章首句“子張曰”前二字。此子張所言,均系孔子思想再現(xiàn)。然而子張雖述夫子之論,卻也有自己著重突顯的觀點。子張將孔子多處所論的內(nèi)容揀出四點集中加強論述,前兩點“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頗有墨家為正義而獻身的殉道精神,也對戰(zhàn)國時期四君所養(yǎng)之客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子張很強調(diào)踐行。但子夏許仁之論與孔子確有不同之處。所以此章子夏主張有欠踐行之憾。

        題 解:

        篇名“子張”取于《論語》第十九篇第一章首句“子張曰”前二字。該篇共25章,選用15章,該篇最大特點:都是孔子學生的論說。子張、子夏、子游、曾參分別論述了為政治民與修德誠信的自己觀點??词墙钥鬃铀枷氲姆从?,仔細品味,各有特色。諸如:子張說:“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弊酉恼f:“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弊佑握f:“喪,致乎哀而止。”曾子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痹撜伦顬橹匾幵谟谧迂暥啻尉S護老師孔子的形象與思想。對社會不同看法予以澄清,使孔子的偉大形象更為鮮明,確定了圣人的地位。在此問題上,子貢之功不可沒。后來孟子在子貢基礎(chǔ)上,更肯定了孔子“生民未有”,諸圣之集大成者的地位。

        19.1原 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也?!保ㄔ?9.1)

        譯 文:

        子張說:“讀圣賢書者為挽救國家之危不惜犧牲性命;每遇得利,思考是否合乎道義;每次祭祀活動考慮尊敬程度如何;每遇喪事思考是否真正哀悼。那就可以了?!?/p>

        評 論:

        子張,孔子弟子有成就者之一。士,此指讀書人,有理想、有抱負者。子張說讀書人當以天下為己任,當天下傾頹、君主危險、生民倒懸之時,就應(yīng)該奮不顧身,將生命交給天下即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力挽狂瀾,為安定天下貢獻自己的一切。但一旦利益在前,則要深思是否應(yīng)得,決不能見利即得。一定要在合乎道義的前提下,才能適當取利。讀書人尤其應(yīng)該慎終追遠,由衷尊敬的去祭祀天地君親師。這樣,利于使讀書人不忘先人的教誨與經(jīng)驗,也利于讀書人始終有軌范,不亂來。讀書人每遇喪事,則必由衷哀悼,如此則益于培養(yǎng)自己的同情心,容易得眾合群。子張說,做到以上四方面,為士者也就可以了。此子張所言,均系孔子思想再現(xiàn)。《憲問》:子曰:“見利思義,見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薄都臼稀罚骸翱鬃釉弧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薄栋速罚骸白釉唬骸笤諉?!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薄白釉唬骸由喜粚挘瑸槎Y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充分說明子張是在傳述孔子的學說。這一點,錢穆先生早已發(fā)現(xiàn)。然而子張雖述夫子之論,卻也有自己著重突顯的觀點。子張將孔子多處所論的內(nèi)容揀出四點集中加強論述,前兩點“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頗有墨家為正義而獻身的殉道精神,也對戰(zhàn)國時期四君所養(yǎng)之客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前兩點是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但子張畢竟是孔子之徒,所以“祭思敬,喪思哀”又鮮明地保留了孔門的修養(yǎng)特征。

        19.2原 文: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原19.2)

        譯 文:

        子張說:“踐行德不弘大,信仰道不篤誠,怎能算有德有道?怎能算無德無道?”

        評 論:

        執(zhí)德,踐行德。不弘,踐行德不弘大,小家子氣,范圍很窄。篤,篤誠,非常誠。子張很強調(diào)踐行。踐行德、恪守信,不弘不篤之人飄忽有無之間,難可有所成就。而真正修德者,必須踐德廣泛弘大,信仰儒道要篤誠不移。不然就不是真修德、真信道。子張于此提出一個“弘”字、一個“篤”字。修德、信道問題上如能做到“弘”、“篤”二字,方可謂有所成就??梢姡訌埿薜滦械赖闹鲝堊⒅貙嵺`、實效,執(zhí)著不移,堅定果決。在儒家學派中確有自己的特色。墨家思想有與此相類之處。

        19.3原 文: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原19.4)

        譯 文:

        子夏說:“即使農(nóng)圃醫(yī)卜、百工技藝之人,一定都有其值得稱道之處。但用其實現(xiàn)治國利民的遠大目標,是難以行通的。因此,君子人不務(wù)小道?!?/p>

        評 論:

        泥,滯礙,行不通。子夏說:即使是小道也一定有其優(yōu)長之處。此小道,朱熹講得恰當,“農(nóng)圃醫(yī)卜之屬”,當然百工技藝之人也當列其中。農(nóng)圃醫(yī)卜、百工技藝之人雖與治國興邦、為人處世的大道相比較是小道,但都有其各自的優(yōu)長之處,而其優(yōu)長之處又不是別人能代替得了的,所以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但如欲實現(xiàn)遠大的興國利民之志,則恐專靠一門技藝是難以行得通的。即“致遠恐泥”。所以有宏偉奮斗目標者絕不操小道,而修大道。即“君子不為也?!钡耸篱g、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乃至絕大多數(shù)人應(yīng)各自精通一門以上的小道,安于職守,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工作才能精益求精,提高人們的生活、工作質(zhì)量,利于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如果人們都務(wù)求治國興邦的大道,那么,生產(chǎn)生活資料則將日趨減少,可能學大道傳大道者都將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無房可住,無車可坐了。所以,此章子夏并未倡導(dǎo)人們都去學大道,且肯定了小道即百工技藝的可觀之處,不可少。只是說社會上少數(shù)君子即賢達之士不能被小道所局限,而應(yīng)目光遠大,去求大道,做大事。這也是社會分工的需要,社會需要百工之人,也需要統(tǒng)攝全局的高瞻遠矚之君子。子夏于此章并未否定小道之人的作用,只不過強調(diào)了君子當有更宏大的追求而已。

        19.4原 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ㄔ?9.6)

        譯 文:

        子夏說:“廣博地學習而立志不移,懇切地請教而切實解決思考中的疑問。仁德就在其中了?!?/p>

        評 論:

        廣博地學習,而以不移的志向為統(tǒng)攝之綱。這是后世公認的好的治學方法。一般人興趣一旦廣泛,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后,容易動搖信念,思想游移。所以子夏強調(diào)“博學而篤志”。不篤志,博學就會散,就會多種主旨。切實發(fā)問,而所發(fā)問的內(nèi)容緊緊貼近自己所思考的問題,即自己所問的問題正是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又是整個思考的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問題。子夏認為這樣“仁”就在其中了。其理由則在于篤學大道、篤守行大道之志,探討問題一貫不離開所追求的大道。但子夏許仁之論與孔子確有不同之處。即孔子重行,如:“克己復(fù)禮為仁”、“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仁者,其言也讱”、“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等等?!抖Y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睂W、問、思、辯四者最終落到“行”上。所以此章子夏主張有欠踐行之憾。

        19.5原 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保ㄔ?9.9)

        譯 文:

        子夏說:“君子形象內(nèi)涵豐富:遠望他威嚴不可犯;接近他,和藹可親;聽他講話,嚴格不茍。”

        評 論:

        君子形象有三種內(nèi)涵。其實這三種內(nèi)涵是糅合在一起的,難于分割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所突出的內(nèi)涵不同罷了。遠遠觀望他,威嚴而不可犯的樣子;一旦接近他,方覺和藹可親;而聽其言語,則一絲不茍,毫不含糊。后世以此喻佛主釋迦牟尼像,常稱其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既有不可侵犯的一面,也有溫暖眾生的一面。不可侮,不可狎;只可敬,方得其溫暖。而不能因其關(guān)愛萬眾,就可以無原則的索取。所以不要忘了“其言也厲”。

        19.6原 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保ㄔ?9.10)

        譯 文:

        子夏說:“君子人取得信譽后才能使役人民;沒有信譽,人民就覺得虐待自己。取得信譽后再給上司提建議;沒有信譽,上司就認為是誹謗自己?!?/p>

        評 論:

        君子,賢人君子,非國君,乃中層管理者,既對上負責,又要對下負責。賢人君子一定要樹立信譽,有了威望,而后調(diào)動他的民眾從事公益事業(yè),才見成效。如果管理者本身沒有信譽,民眾就以為是欺騙、戕害自己。賢人君子要做好管理工作,對上級必須取得信任,而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議。如在上級沒有信譽,所提建議再好,也將被視為是毀謗之言。一個人無論以上位或下位的身份去處理問題,都必須有信譽、有威信,不然,真是寸步難行。正如《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輪,其何以行之哉!’”無信譽的人,即使講得煞有介事,了解他的人也是不會信任他的。真是行不通。任何執(zhí)法部門、任何法官,均需以誠信為本,失去了根本,就是失去群眾。尤其領(lǐng)導(dǎo)者,不講誠信,只能是孤家寡人。人心離散,難成大事。

        19.7原 文: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保ㄔ?9.11)

        譯 文:

        子夏說:“在重大節(jié)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小節(jié)上有些變通是可以的。”

        評 論:

        閑,柵欄,這里指界限。高尚之君子不是僵化教條的,在大節(jié)上堅持原則,小節(jié)上不能刻板式的行事為人。馮夢龍《古今笑史》:“兩程夫子赴一士大夫宴,有妓侑觴。伊川拂衣起,明道盡歡而罷。次日,伊川過明道齋中,慍猶未解。明道說:‘昨日坐中有妓,吾心中卻無妓;今日齋中無妓,汝心中卻有妓?!贝思础按蟪绦闹袩o妓”之由來。大程,明道,程顥;二程,伊川,程頤。兄弟二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學家,恪守儒道,兼學釋氏、老莊。二程與朱熹是宋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此則野史外傳,也道出了大程學儒融通,出神入化之外的“小德出入可也”的作為。大程不拘泥刻板于清規(guī)戒律,能做到大則固守,小則變通。當然,此亦為后世對儒家思想的“適中”、“時中”的修正與發(fā)展??鬃拥闹杏怪溃旧砭蛷娬{(diào)“適中”、“時中”,所以子夏說“小德出入可也”。出入,可作變通、靈活解。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必死守固定教條?!靶〉鲁鋈肟梢病苯^不是說小德就可以違犯,也不是小節(jié)就可以稍稍放松一些,而是“小德”、小節(jié)可以變通、靈活一些。至于怎么變通?怎么靈活?要看當事、當時的情況而定。

        19.8原 文: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保ㄔ?9.13)

        譯 文:

        子夏說:“做官做得好者,就在于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受到很好教育者,就能做好官?!?/p>

        評 論:

        學,在此是教育的意思。參見《學而》關(guān)于“學而時習之”“學”字的考證。此章“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兩句話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而廣泛。此言雖出自子夏之口,但揭示的是孔子及其后世儒家辦教育的真實目的與意義??鬃赢敃r或后來子夏自立門戶辦學時,教育的目的確立為培養(yǎng)管理者、統(tǒng)治者、帶頭人,這是歷史發(fā)展的需要。當時通過教育培養(yǎng)社會的管理人材,開辟了以學入仕之路。使文化人、有教養(yǎng)者逐漸進入靠武力征伐、殺戮取勝為官者的行列。使當官者的文化成分愈來愈大,官吏的質(zhì)量漸漸提高,這對中國文明史的發(fā)展是大有積極意義的。

        19.9原 文: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保ㄔ?9.14)

        譯 文:

        子游說:“喪事,達到真正的哀悼就可以了?!?/p>

        評 論:

        喪事,一不要過分悲痛,以致傷害性命;二不要鋪張浪費。這一點不但《墨子·節(jié)葬》篇中明確表明反對厚葬,倡導(dǎo)節(jié)葬,反對鋪張,反對以死害生;而且孔子也明確談了自己的觀點?!栋速罚骸皢逝c其易也,寧戚。”“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二者均為孔子遇喪事要悲哀的觀點。但此章的意思還有一層,即不能因悲哀就不惜浪費財物。這也反映了孔門師生對喪事的中庸態(tài)度,“無過無不及”。

        19.10原 文: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音今jīn)而勿喜。”(原19.19)

        譯 文:

        孟氏委派陽膚為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如何做這個官。曾子說:“國君喪失了治國安邦之道,民心早已渙散。如得知犯法的情由,就應(yīng)該憐憫同情而不要高興?!?/p>

        評 論:

        孟氏,孟孫氏。陽膚,曾子弟子。士師,獄官。問于曾子,陽膚向曾子請教如何當好獄官。曾子說:君主失去了為君之道,既不作民眾的表率、楷模,又不能為民生計著想;只貪圖安逸享樂,不惜耗盡民脂民膏。百姓對君主當然就失去了信心,思想離析,各揣心腹事。國家的章法失去了約束力。百姓為生計而拼搏,自然不避刑法?!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所以,眾民犯法有其緣由,不得已而為之。曾子對此教導(dǎo)弟子陽膚,若審案了解了真情,即官逼民反時,就應(yīng)該哀憐犯法的民眾,而不要感到破案的喜悅。充分反映了孔門師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情懷。

        19.11原 文: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原19.20)

        譯 文:

        子貢說:“商紂是個壞人,但他不像所流傳的那樣壞。所以君子人非常怕居于下流,因為幾乎天下所有的罪惡都將算在他頭上。”

        評 論:

        此章子貢既正定了一個事實,又揭示了中國文化的一種現(xiàn)象,即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一旦表彰某人,就將其說成完人,毫無瑕疵;一旦誰犯了錯誤,簡直他從娘胎里就壞,其父兄亦壞,干過的好事也成了假的了,其子女自然跟著受苦受難。所以子貢說,君子就怕犯錯誤,因為他們知道犯錯誤的嚴重性。此章子貢本旨是使君子謹慎從事,千萬別犯錯誤,同時也展示了孔門師生兩千五百多年前即能注重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真是難能可貴。至今尚有直接借鑒之必要。

        19.12原 文:

        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原19.22)

        譯 文:

        衛(wèi)公孫朝向子貢發(fā)問說:“仲尼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治國理民之道,并未失傳,在于人的心目中。賢達之士掌握道之綱領(lǐng),民眾傳記道之細目,到處都有文武之道。夫子何處不能學?而哪有固定的老師?”

        評 論:

        衛(wèi)公孫朝,衛(wèi)國的公孫名朝??追蜃硬还潭◤囊晃粠熼L那里求學。他多方面學習,誰有道誰就是他的老師?!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短┎罚骸白釉唬骸畮煋粗迹P(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種種史實證明了孔子無常師。也進一步說明了孔子知識來源廣泛,知識豐厚。此章可見,子貢回答衛(wèi)公孫朝的問話非常深刻、非常巧妙,可知子貢了解孔子的程度至為深廣,捍衛(wèi)老師的學說與形象至為有力有理,尤其以下三章更加充分地反映出子貢衛(wèi)師衛(wèi)道的巨大作用。

        19.13原 文: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弊臃安愿孀迂?。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原19.23)

        譯 文:

        叔孫武叔在朝上告訴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賢明?!弊臃安畬⒋耸赂嬖V給子貢。子貢說:“比如宮墻,我端木賜的墻剛到肩膀,別人很容易看到家中的好物件。我老師的墻幾丈高,一般人找不到入門處,根本看不見宗廟的壯美、房舍的富麗。能找到他門的人太少了。您所講的,不也很正常嗎?”

        評 論:

        官,宮之誤,此指房舍。孔子去世后,有人有意貶低他,有人由于不了解他而貶低他,有人借抬高子貢而貶低他。叔孫氏武叔公然在朝廷上向眾大夫講“子貢賢于仲尼”,反過來講,即“仲尼不如子貢”。此時子貢挺身衛(wèi)師衛(wèi)道。他以生動的比喻有力地宣傳了老師的博大精深。他說:一般人不會了解我的老師有多么高深。而叔孫武叔先生對我的老師了解得很少,講了此番語,不也很正常嗎?《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fù)盡哀;或復(fù)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笨芍迂晫鬃拥那楦杏壬?。其原因就是他最了解老師的品德之高,學問之高,仁心禮行;愛生之盡心,誨人之盡心,感化弟子之至深;為天下“均、和、安”奮斗終生,至死不渝。

        19.14原 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保ㄔ?9.24)

        譯 文:

        叔孫武叔詆毀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我老師孔子是不可詆毀的!別的賢德之士像小山一樣高,還可以逾越過去。而我的老師孔子,是日月一樣的人,人們是無法超越的。有人想與日月斷絕關(guān)系,那對日月有什么傷害呢?更充分地反映了他不自量力罷了?!?/p>

        評 論:

        如果說前章叔孫武叔毀謗孔子還講求方法的話,此章就明目張膽、直截了當了。子貢對此批駁得更為有力,衛(wèi)師衛(wèi)道更為有力。子貢是商人出身,習辭善辯。開始入師門,有些觀望,后來漸得孔子之道,由衷崇敬之??鬃尤ナ篮螅伙@子貢衛(wèi)道之大作用。

        19.15原 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保ㄔ?9.25)

        譯 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您太謙恭了吧?老師哪里比您賢明呢?”子貢說:“君子人一句話可以看出智慧,一句話可以表現(xiàn)愚蠢。講話不可以不謹慎。老師是趕不上的,猶如天是不可用梯子攀上去的。老師如得到一個諸侯國、一個大夫家,他就能去立人達民,他就能去導(dǎo)民從善,使‘近者悅,遠者來’,調(diào)動百姓和諧統(tǒng)一。他生在天地間,萬眾感到光榮,他死了萬眾悲哀。怎么能趕得上老師呢?”

        評 論:

        陳子禽即陳亢,見《季氏》;子禽見《學而》。加上此章陳子禽共三處發(fā)問,均見其問與眾不同。總是帶著疑問的眼光來探究問題的。于《學而》篇“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于《季氏》篇“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此章“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三則問話,均反映了陳子禽在觀察研究老師孔子。老師真的那么賢圣嗎?真的那么高明嗎?陳子禽是以探究的角度來提出問題的,不是想否定孔子。與前兩章叔孫武叔反對攻擊孔子不是一回事。所以列于此,則在于都是以不同語言方式引發(fā)出子貢對老師的充分肯定,為孔子作了不可動搖的結(jié)論。《論語》二十篇最后是《堯曰》,其中只有三章:“堯曰”、“子張問于孔子曰”、“子曰”,《堯曰》是全書的結(jié)語。而第十九篇末尾四章是對孔子的偉大功績、高大形象,作以全面深刻的高度評價,為后世正確認識孔子奠定了基礎(chǔ)。因此,第十九篇子張篇最后四章是畫龍點睛之筆。顯然,總結(jié)孔子的高深學識,仁圣之道,又將其傳示給后人,子貢之功莫大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