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的烏蠻
大理國境內(nèi)民族眾多,從民族的分布區(qū)域、人口數(shù)量來看,由氐羌民族直接發(fā)展來的烏蠻是大理國的主體民族。和上一個歷史時期的南詔國相比,大理國時期對烏蠻的認識更加深入,但對于烏蠻在大理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烏蠻分布區(qū)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前人關(guān)注不多,故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以豐富烏蠻源流演變史的研究內(nèi)容,推動民族史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一
烏蠻在漢民族歷史文獻中出現(xiàn)于南北朝后期,但對烏蠻的情況反映不太具體,到了唐代對烏蠻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從文獻所載來看,烏蠻各部的分化在緩慢進行,通常以姓氏作為烏蠻內(nèi)部各支系的稱呼,一方面說明當(dāng)時漢民族對他們的社會發(fā)展程度、社會結(jié)構(gòu)的認識尚不清楚,另一方面也說明烏蠻社會的發(fā)展與分化還較為緩慢。史載:“勿鄧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皆烏蠻也……又有栗蠻二姓,雷蠻三姓,夢蠻三姓,散處黎、巂、戎數(shù)州之鄙,皆隸勿鄧。勿鄧南七十里,有兩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虧望三姓隸焉。其南有豐琵部落,阿諾二姓隸焉?!?sup>[1]顯然,這些分布在金沙江中下游兩岸各地的烏蠻是烏蠻的核心部分,他們最基層的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是“姓”,即“栗蠻二姓、雷蠻三姓、夢蠻三姓、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虧望三姓、阿諾二姓”等。
南詔國時烏蠻主體主要分布在南詔國境內(nèi),只有少數(shù)烏蠻分布在唐王朝境內(nèi),當(dāng)時烏蠻內(nèi)部的關(guān)系還較為松散,是以“姓”為紐帶的血緣關(guān)系民族群體。大理國建立以后,烏蠻仍然分布在宋王朝和大理國境內(nèi),處在民族分化的過程中,向著現(xiàn)代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民族發(fā)展。但由于烏蠻是大理國轄境內(nèi)人口數(shù)量眾多的民族,又都分布在以滇池和洱海東部為中心的地區(qū),所以大理國以烏蠻各部為基礎(chǔ)設(shè)置了相當(dāng)于縣級行政單位的“部”,這樣的變化其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到了蒙古帝國時,蒙哥汗又以大理國時期烏蠻的“部”為基礎(chǔ),設(shè)立了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至元十三年(1276年)云南行省建立后,又在萬戶府、千戶所的基礎(chǔ)上設(shè)立了行省之下的路府州縣,奠定了明清以后云南全省各級行政建制的基本格局,而這些都與大理國時期烏蠻的發(fā)展有關(guān)。
大理國建于973年,比宋朝的建立早23年,其東部邊境為宋朝廣南西路的潼川府路,西到今緬甸克欽邦,南到今越老邊界,北以大渡河作為宋、大理邊界。在這個疆域范圍內(nèi),大理國設(shè)有永昌府(駐今云南保山)、騰沖府(駐今云南騰沖)、謀統(tǒng)府(駐今云南鶴慶)、會川府(駐今四川會理)、建昌府(駐今四川西昌)、弄棟府(駐今云南姚安)、威楚府(駐今云南楚雄)、鄯闡府(駐今云南昆明)等八府,同時還設(shè)有善巨郡(駐今云南永勝)、石城郡(駐今云南曲靖市麒麟?yún)^(qū))、東川郡(駐今云南會澤)等三郡。大理國的烏蠻主要分布在大理國的會川府、建昌府、弄棟府、威楚府、鄯闡府、善巨府、石城府、東川郡內(nèi)。從當(dāng)代的地理角度看,上述各府、郡在東經(jīng)100~106度和北緯20~30度這個區(qū)域內(nèi),其核心又在東經(jīng)102~105度和北緯24~28度之間,大致相當(dāng)于今天四川涼山州,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六盤水市,云南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
和南詔國時期相比較,大理國時期的烏蠻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分化的步伐加快,表現(xiàn)為烏蠻內(nèi)部發(fā)生更為迅速的分化與重組。因為人口數(shù)量眾多、勢力強大,才有了東爨烏蠻三十七部(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shù))的說法。對此,可看以下兩個十分具體的實證:
第一,唐代的阿芋部到宋代分化為易溪部(地在今四川敘永縣、貴州黔西和云南鎮(zhèn)雄縣的連接地帶)、茫布部(地在今云南鎮(zhèn)雄縣)、易娘部(地在今云南彝良縣)、烏蒙部(地在今云南昭通市昭陽區(qū)、魯?shù)榭h一帶)、烏撒部(地在今貴州威寧縣)、阿頭部(地在今貴州赫章縣)。上述各部的分布區(qū)為唐代的羈縻州曲州和靖州,曲州是唐武德八年(625年)改恭州置,治朱提(今云南昭通市昭陽區(qū)),轄境為今以云南昭通市昭陽區(qū)為中心的滇川黔三連接地;靖州也是唐初置,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北部,天寶戰(zhàn)爭后廢。
第二,到大理國時,金沙江中游北岸的烏蠻各部已經(jīng)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邛部、勿鄧部、兩林部、豐琶部都處在分化的態(tài)勢之中,如阿都部就是南詔時落蘭部小酋長阿都據(jù)地自強,到大理國時發(fā)展為阿都部的;又如巴翠部南邊又出現(xiàn)了盧魯(按,羅羅的又一記音形式)蠻的三個部:沙窩普宗部、烏孫泥祖部、媧諾龍菖蒲部。
對于為什么到大理國時將烏蠻原來以“姓”為中心的基層社會組織稱為“部”,尤中教授認為:“部是一個地方民族集體,大理國的統(tǒng)治者保留了它原有的組織形式,以其內(nèi)部的貴族分子充當(dāng)統(tǒng)治者而隸屬于所在地的府或郡,就接近于縣一級的政區(qū)?!?sup>[2]對此,部分學(xué)者也有類似的看法:“大理國時,將以滇中為核心的地區(qū)所分布的民族群體(按,實指烏蠻)統(tǒng)稱三十七部,進而將民族群體的名稱轉(zhuǎn)而作為地名,甚至是行政區(qū)名,因而今天云南的許多地名和縣市名在歷史上是民族群體的名稱?!?sup>[3]
以上的見解是可信的,因為在其他文獻記載中也反映了這一史實:
《道光云南志鈔》載:“澄江府……宋時為段氏所據(jù),號羅伽部?!奔创罄韲碱I(lǐng)這一地區(qū)后,以當(dāng)?shù)貫跣U部落為基礎(chǔ),設(shè)立了羅伽部。同書又載:“元謀縣……五代至宋,為段氏華竹部?!庇帧暗搫窨h……五代至宋,為段氏之洪農(nóng)碌券部及羅婺、掌鳩、法塊諸部地。”[4]
《元史·地理志》也有諸多類似的記載:
江川縣,“至段氏,么些徙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5]。
總之,南詔國時期對烏蠻的治理還較松散,而大理國時期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將烏蠻的各部作為大理國府、郡之下縣一級的行政區(qū)來進行管理,所以出現(xiàn)了烏蠻眾多“部”的名稱,這可以理解為是大理國行政體制中縣一級的烏蠻自治地方。
二
結(jié)合烏蠻的地理分布特點和自身的發(fā)展情況,可以從北向南將大理國境內(nèi)的烏蠻分為北部烏蠻、中部烏蠻、南部烏蠻。
大理國的北部烏蠻主要分布在大理國北部的建昌府(駐今四川西昌)、會川府(駐今四川會理)、東川郡(駐今云南會澤)。
大理國的建昌府設(shè)立于南詔國時期,這一地區(qū)曾經(jīng)在唐肅宗年間(756—761年)被吐蕃占領(lǐng),后復(fù)之。正因為如此,南詔國設(shè)立建昌府后,遷移了大量的烏蠻、白蠻到建昌府,這一狀況到大理國時也沒有多少改變,造成了烏蠻和白蠻在局部地區(qū)的流動。
建昌府以大渡河和宋朝成都府路的黎州接界,而在大渡河南邊的烏蠻邛部則在大理國的宋朝之間左右事之,大理國對此極為不滿,以武力脅之,使之最終歸服大理國。所以,從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開始,宋朝和大理國的北部邊境就以大渡河為界穩(wěn)定了下來,大理國北部的烏蠻分布區(qū)也因此穩(wěn)定了下來。
建昌府內(nèi)有烏蠻的十二個部,接受建昌府的管理,這十二個部是[6]:
虛恨部,在今四川峨邊縣境內(nèi);邛部,在今四川越西縣東北;勿鄧部,在今四川昭覺縣境內(nèi);落蘭部,在今四川瀘沽縣;阿都部,在今四川美姑縣;沙麻部,在今四川金陽縣北部瓦崗一帶;兩林部,在今四川布拖一帶,也稱山后兩林蠻,為世居的烏蠻;科部,在今四川寧南縣;風(fēng)琶部(又記為豐琶部),在今四川普格縣至德昌縣一帶,為世居的烏蠻;巴翠部,在今四川德昌縣東南巴松一帶,其下又分為三個小部落;赪綖部,在今四川德昌縣;屈部,在今四川德昌縣城南。大理國的會川府在建昌府南邊,府駐今四川會理縣,府內(nèi)有烏蠻的三個部:絳部,在今四川會東縣;黎彄部,在今四川會理縣西南的黎溪,是一個漢族、烏蠻、白蠻雜居區(qū),“初,烏蠻與漢人雜處。及南詔閣羅鳳叛,徙白蠻守之。蒙氏終,羅羅逃去。白蠻段氏興,令羅羅乞夷據(jù)其地”[7]。麻籠部,在今四川會理縣城東,地名槕羅能,城名麻籠。麻籠部是從東川郡遷到會川府的,“烏蠻蒙次次之裔,祖居閟畔東川,后普恐遷苗臥籠”[8]。筑城而居,自為一部。
大理國的東川郡與宋朝的潼川府路相接,有烏蠻的七個部:烏蒙部,在今云南昭通市昭陽區(qū);烏撒部,在今貴州威寧縣;易娘部,在今云南彝良縣;茫布部,在今云南鎮(zhèn)雄縣;易溪部,在今四川敘永與貴州黔西相接處;阿頭部,在今貴州赫章縣;閟畔部,在今云南會澤縣。
由于大理國對上述七部管理控制得松弛,所以易溪部、易娘部、烏蒙部、烏撒部、茫部部、阿頭部便投向宋朝,但宋朝因為與北方契丹、女真、黨項各民族的戰(zhàn)爭是其民族關(guān)系的主要矛盾方面,不能對易溪等六部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易溪等六部實際上是處于相對獨立發(fā)展的狀態(tài)之中,只有東川郡閟畔部還在大理國的控制之下。
大理國北部烏蠻共有二十個部,這二十部見諸唐代史書的只有豐琶、邛部、勿鄧、兩林、阿頭、茫布?!缎U書·云南界內(nèi)途程》載:“邛部東南三百五十里至勿鄧部落,大鬼主夢沖,地方闊千里。邛部一姓。白蠻五姓,烏蠻初止五姓,在邛部臺登中間,皆烏蠻也。烏蠻婦人以黑繒為衣,其長曳地……勿鄧南七十里有兩林部落?!?sup>[9]這兒只記了邛部、勿鄧、兩林三部,未提到豐琶部。而《新唐書·南蠻傳下》卻有豐琶部:“勿鄧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皆烏蠻也……又有栗蠻二姓,雷蠻三姓,夢蠻三姓,散處黎、巂、戎數(shù)州之鄙,皆隸勿鄧。勿鄧南七十里,有兩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虧望三姓隸焉。其南有豐琶部落,阿諾二姓隸焉。兩林地雖狹,而諸部推為長,號都大鬼主?!?sup>[10]為什么唐代烏蠻只有六個部,而到了大理國時卻有二十個部呢?這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當(dāng)時對烏蠻的了解不深入;第二是南詔國時烏蠻的分化沒有大理國時快。
中部烏蠻主要分布在大理國中東部的弄棟府(駐今云南姚安)、威楚府(駐今云南楚雄市)、石城郡(駐今云南曲靖市麒麟?yún)^(qū))、善闡府(駐今云南昆明市市區(qū))。
弄棟府在會川府之西南,是南詔國的弄棟節(jié)度駐地,但大理國的弄棟府轄地遠遠小于南詔時,僅領(lǐng)有今永仁、大姚、姚安一帶。雖然在今天的永仁、大姚、姚安一帶烏蠻后裔眾多,但歷史上對弄棟府境內(nèi)的情況記載幾乎為零。
威楚府在弄棟部之南,是大理國在南詔拓東節(jié)度西部、弄棟節(jié)度南部、開南節(jié)度的基礎(chǔ)上設(shè)置的,其境內(nèi)有烏蠻十三部[11]:白鹿部,在府境內(nèi),今地不詳;羅部,在今云南羅茨;華竹部,在今云南元謀縣;羅婺部,在今云南祿勸縣北部;洪農(nóng)碌券部,在今云南祿勸縣;掌鳩法塊部,在今云南祿勸縣東部;馬籠部,在今云南新平縣漠沙鎮(zhèn);羅盤部,在今云南元江縣;因遠部,在今云南元江縣因遠壩;步日部,在今云南普洱縣;思摩部,在今云南普洱市;羅陀部,在今云南普洱市西南;步騰部,在今云南景洪市北部普文。
善闡府(駐今昆明市城區(qū))是大理國東部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其境內(nèi)共有烏蠻八個部:嵩盟部,在今云南嵩明縣;羊林部,在今云南嵩明縣南的楊林鎮(zhèn);陽城堡部,在今云南晉寧縣晉城鎮(zhèn);阿寧部,在今云南安寧市;羅伽部,在今云南澄江縣;強宗部,在今云南澄江縣的陽宗海周圍;步雄部,在今云南江川縣;落蒙部,在今云南石林縣。
以上各部,基本是由烏蠻中的些莫徙人組成,他們是近代彝族支系撒摩都、撒梅、撒尼的先民。[12]
石城郡(駐今云南曲靖市麒麟?yún)^(qū))在善闡府的東部,是大理國最東邊的一個郡?!皷|部烏蠻三十七部”的十一個部分布在石城郡內(nèi):落溫部,在今云南陸良縣;普么部,在今云南曲靖市麒麟?yún)^(qū)之越州鎮(zhèn);羅雄部,在今云南羅平縣;納茍部,在今云南馬龍縣;磨彌部,在今云南宣威市、沾益縣、富源縣境內(nèi);新丁部,在今云南尋甸縣境內(nèi);于矢部,在今貴州盤縣、普安、晴隆一帶;彌鹿部,在今云南瀘西縣;師宗部,在今云南師宗縣;彌勒部,在今云南彌勒縣;夜苴部,在今云南富源縣。
大理國中部的烏蠻三十二個部,都是今天彝族的先民。
大理國的南部烏蠻主要分布在秀山郡(駐今通??h)和最寧府(駐今開遠市)。秀山郡的烏蠻主要有:寧部,在今云南華寧縣;嶍峨部,在今云南峨山縣;阿僰部,在今云南建水縣;納樓部,在今云南建水縣南之官廳。
最寧府為今以文山縣為核心的地區(qū),是大理國后期從秀山郡分出另立為府,和宋朝的廣南西路相接,宋朝與大理國的馬市通道通過這里,境內(nèi)多民族雜居,以百越后裔僚人和烏蠻為主,烏蠻主要有:哈迷部,在今云南開遠市;舍資部,在今云南蒙自縣。
大理國烏蠻的分布情況有一個大致的規(guī)律:北部轄境內(nèi)烏蠻二十部,中部有烏蠻三十二個部,南部只有烏蠻六個部,呈現(xiàn)出北部、中部多,而南部分布少的規(guī)律。這說明北部是烏蠻的核心分布區(qū),居住的時間最長;中部是烏蠻的主要分布區(qū),到達的時間稍晚;而南部烏蠻則到達的時間最晚,人數(shù)也呈遞減趨勢。
從文獻所載來看,有許多烏蠻支系的名稱是用本支系祖先的名字來命名的,具有濃厚的祖先崇拜色彩,而且這些名稱對后來的政區(qū)命名有重要的影響。從以下幾個部的得名可以看出:
羅雄部,史載“羅雄州……夷名其地為塔敝納夷甸?!辛_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13]。元代又以之為羅雄州。
新丁部,“后烏蠻之裔新丁奪而有之。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以為部號。語訛為仁地”[14]。蒙古帝國同時又以之為仁德萬戶府,元代又改為仁德府。
師宗部,“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師宗據(jù)匿弄甸,故名師宗部”[15]。蒙古帝國時立為師宗千戶所,元代改為師宗州(今師宗縣)。
彌勒部,“昔些莫徙蠻之裔彌勒得郭甸、巴甸、部籠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彌勒”[16]。蒙古帝國時立為彌勒千戶所,元初改為彌勒州(今彌勒縣)。
烏撒部,“烏撒者蠻名也……后烏蠻之裔折怒始強大,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17]。
其他與此情況類似的還有阿都部、科部、赪綖部、屈部、絳部等。
三
現(xiàn)在我們再討論大理國時烏蠻為什么會呈現(xiàn)中部多、北部次之、南部遞減的分布特點。從族屬源流上講,南詔國的建立者蒙氏集團也是烏蠻,蒙氏集團與烏蠻各部有著十分緊密的政治關(guān)系,貴族間多以婚姻關(guān)系來進一步強化政治關(guān)系,《新唐書》載:“烏蠻與南詔世婚姻。”[18]因此,當(dāng)南詔國建立后,必定要以烏蠻各支系作為自己重要的政權(quán)基礎(chǔ),特別是在天寶戰(zhàn)爭后,唐和南詔的關(guān)系破裂,南詔國的勢力快速向東和東南發(fā)展,其所依托的力量就是同族屬的烏蠻各支系,在此情況下烏蠻得到了一次極好的向南發(fā)展的機遇,在南詔政權(quán)強大的支持下,烏蠻獲得了一個空前廣闊的生存空間,他們隨著南詔政權(quán)的推進,向南詔國的東部、東南部擴張。對這個,以往的研究者不太留意的事件,歷史文獻并沒有將之遺忘,記載頗多,《元史》就記載了元朝云南行省中的許多路府州縣都是天寶戰(zhàn)爭以后被烏蠻占領(lǐng),現(xiàn)列出一些典型的事例以證明上述觀點。
中慶路的昆陽州(今云南昆明市昆陽),“閣羅鳳叛唐,令曲縛蠻居之”[19]。中慶路的安寧州(今云南安寧市),“閣羅鳳叛唐后,烏、白蠻遷居”[20]。
鎮(zhèn)南州(今云南南華縣),“唐時蒙舍詔閣羅鳳合六詔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鎮(zhèn)南州是也”[21]。
陸涼州(今云南陸良縣),“南詔叛后,落溫部蠻世居之”[22]。
沾益州(今云南沾益縣),“天寶末,沒于蠻,為僰、剌二種所居”[23]。
臨安路的寧州(今云南華寧縣),“天寶末沒于蠻……步雄部蠻些么徙據(jù)之”[24]。
以上是《元史·地理志》所載,清代的《道光云南志鈔》也有一些相同的記載:
廣西直隸州,“天寶末沒于蠻,仍為(烏蠻)師宗、彌勒、維摩三部所據(jù)”[25]。昭通府,“唐烏蠻仲由牟之裔阿統(tǒng)遷此,傳至十一世孫烏蒙強盛,號烏蒙部”[26]。江川縣,“蒙氏叛唐,徙曲旺蠻居此,以白蠻首治之,后為么些徙蠻所據(jù)”[27]。安寧州,“唐武德初,設(shè)置安寧縣,仍屬昆州,后陷于蠻,遂為蒙氏(烏蠻)所據(jù),段氏因之”[28]。與元史相對照,說明是天寶后期烏蠻才到達這里的。
此外,在中部烏蠻、南部烏蠻的分布區(qū),廣泛流傳著諸葛亮的傳說,留有許多與諸葛亮有關(guān)的遺跡,但很多地方是諸葛亮根本沒到過的。眾所周知,諸葛亮在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由越巂郡(駐今四川西昌)渡過瀘水(今金沙江),抵達滇池地區(qū),再沒有向南進軍,那么諸葛亮沒有到的地方為何廣泛流傳著與諸葛亮有關(guān)的傳說和遺跡呢?對此,我們認為是烏蠻在南遷過程中將與諸葛亮有關(guān)的傳說進行傳播,為了表明其傳說的真實性,還“創(chuàng)造”出許多諸葛亮遺跡,如“諸葛營”“諸葛臺”“諸葛山”“武侯祠”等。這在明清的許多地方文獻中多有記載,《滇南志略》就有許多這樣的記載。
諸葛亮到過滇池區(qū)域,云南府昆明縣城內(nèi)有諸葛武侯祠的記載,“道光中,大學(xué)士總督阮元重修,額曰:‘諸葛武侯祠堂’”。
富民縣有“諸葛營,在城南小石嶺,諸葛亮南征時嘗置營于此,今名諸葛營”。
嵩明州有諸葛盟蠻臺,“在城南四十里,世傳諸葛武侯七擒孟獲,與諸蠻盟,州守瞿唐建祠其上,萬歷辛亥,州守孫汝正以石鐫‘古盟臺’三大字,立于其地”[29]。上述地區(qū)可以認為是諸葛亮到過的地方,烏蠻子孫留有關(guān)于諸葛亮的歷史記憶不足為奇,但滇南烏蠻分布區(qū)諸葛亮雖不曾到過,卻也有關(guān)于諸葛亮的傳說和遺跡就值得思考。如臨安府通??h有“諸葛山,一名駐軍城,在縣南二百里,昔諸葛武侯南征,駐兵于此,濠塹尚存,上有懸崖石窟”。普洱府寧洱縣有多處武侯傳說:“錦袍山,一名光山,在城東二里,山勢雄峙,上有壘址,相傳武侯南征,結(jié)營于此?!逼斩济d有“孔明山,在攸樂北三百里大川原旁,曰‘孔明寄箭處’,有石碑,傳為孔明碑”[30]等等。
以上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信史,但這些傳說一方面反映了三國時分布在越巂郡和建寧郡的烏蠻曾與諸葛亮有過接觸,并留下良好的政治印象,于是便把代表漢民族文化的諸葛亮進行美化,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特有的“諸葛文化”,還作為一種歷史積淀了下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南詔國建國后,烏蠻各部在南詔政權(quán)的支持下,帶著“諸葛文化”由北向南擴張的歷史進程,烏蠻所到之處,“諸葛文化”也就隨之傳播。
原載《云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第5期
【注釋】
[1]《新唐書·南蠻傳下》,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5年版,第6317頁。
[2]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頁。
[3]《云南辭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頁。
[4]《道光云南志鈔》,云南社科院文獻所1990年內(nèi)部版,第56、12、13頁。
[5]《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69頁。
[6]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189頁。
[7]《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74頁。
[8]《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75頁。
[9]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2卷,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頁。
[10]《新唐書·南蠻傳下》,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5年版,第6317頁。
[11]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192頁。
[12]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頁。
[13]《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68頁。
[14]《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70頁。
[15]《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78頁。
[16]《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78頁。
[17]《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83頁。
[18]《新唐書·南蠻傳下》,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5年版,第6317頁。
[19]《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59頁。
[20]《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59頁。
[21]《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60頁。
[22]《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67頁。
[23]《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68頁。
[24]《元史·地理志四》,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1974年版,第1477頁
[25]《道光云南志鈔》,云南社科院文獻所1990年內(nèi)部版,第65頁。
[26]《道光云南志鈔》,云南社科院文獻所1990年內(nèi)部版,第63頁。
[27]《道光云南志鈔》,云南社科院文獻所1990年內(nèi)部版,第57頁。
[28]《道光云南志鈔》,云南社科院文獻所1990年內(nèi)部版,第10頁。
[29]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13卷《滇南志略》,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0、55頁。
[30]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13卷《滇南志略》,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98、202頁。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