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16日)
《韓非子·說林上》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管仲跟隨齊桓公討伐孤竹。春天去,冬天才回來。在回來的時候,迷失了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有用的呵!”于是把老馬放開,讓它自己在前邊走,而人們在后邊跟著前進,結果找到了正路。
老馬氣衰蹄笨,雖然失去了當年的駿容、剽悍和敏捷,似乎一無可取。但管仲卻發(fā)現(xiàn)“老馬識途”,重視和利用了它的智慧,從而在迷惘中找到正路,這的確是一件發(fā)人深思的事。所以韓非子感慨地說:“像管仲這樣大智慧的人,還要以老馬為師;今天人們不知師法圣人,不是大過錯嗎?”
在我們青年人中,像管仲那樣眼睛向下、虛心求教,從而得正路而前進的人是很多的;但確乎也有些青年人還缺乏管仲的品質。他們平時雖然把向老教授、老專家們請教,看成求之不得的事,對學習系統(tǒng)的理論,聽有名的學術報告,也舉雙手歡迎;然而,一提去向不知名的老工人、老農民請教,去學習他們好像平凡、零碎的經(jīng)驗和體會,則皺緊眉頭,頗有幾分抵觸情緒了。為什么?據(jù)說那都是“人們共知的老一套”,沒有什么出奇的。
“人所共知的老一套”果真“沒得用”了么?最近在鄉(xiāng)下看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后生趕著牛車過河,河里漲水淹沒了原來的路,不敢通過。這時來了一位六十多歲的老漢,他上了車,搖晃了幾下鞭子,牛車便涉過河水。后生又喜又驚,不知所以。老漢說:“十五年前打游擊時,我就把這一帶的河套走熟了,哪深、哪淺、哪硬、哪軟,都在肚子里裝著呢!”其實,這些老人的經(jīng)驗何嘗只在過河上,由于他們年高德重,閱歷豐富,見多識廣,走山灣、穿樹林,養(yǎng)羊飼畜,種地積肥,勤儉過日子等等,對于他們可能是“老掉牙”的事,但對缺乏經(jīng)驗的青年,也許有好多是全新的,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真理哩。
當然,老年人的經(jīng)驗里,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可用的,也有不可用的,有精華,也會有糙粕。這就需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去接受。如果一概認為是人所共知的“老一套”,采取置之不理、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固然不會受到糙粕的侵害,但也得不到精華的滋養(yǎng)?!胺N天花可以取得免疫力”,分析和批判糙粕也能提高人的認識能力。但是,那些老工人、老農民的經(jīng)驗,精華部分還是主要的,是不可缺少的借鑒、前進的階梯和迷途時引導我們找到正路的“老馬”,萬萬不可輕視!
[又添一樂] 此文發(fā)表在《河北日報》上,它針對當時有些青年干部不珍惜老年干部的智慧和經(jīng)驗,而使自己在工作中走了彎路的問題而寫的。近些年來,高興地看到科技界、文藝界、傳播界有許多已經(jīng)退了休的老專家又被反聘擔任一些力所能及的職務,對青年人茁壯成長起到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遺憾的是不少老的行政管理干部離退休后卻受到冷落。其實這些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也是很寶貴的。試想,那些風華正茂的青年大貪官們,如能早些時候稍微虛心一點向這些老干部了解并感悟一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廉潔奉公的事跡,使自己在權、利、色面前有所警覺,不會這么快就淪落到如此可悲的下場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