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作風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工作者承擔著“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神圣使命。堅守職業(yè)操守,培育作風一流的記者隊伍,是新聞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根本。
《漢書·李尋傳》里面有一句話:馬不伏櫪,不可以驅道;士不素養(yǎng),不可以重國??梢姡粋€人的良好素養(yǎng)是立世為人的根本。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體現在作風上。記者的作風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隱性作風,即記者內在的品德修養(yǎng),包括情感傾向、心理趨向、道德水準、思想水平、知識結構、求實精神。一個是顯性作風,即記者外在的行動風格,包括采訪作風和寫作作風。所以說,我想從兩個層面談一談做一個優(yōu)秀記者的基本作風要求。
一、以堅定的政治品質,形成忠誠敬業(yè),求真務實的思想作風。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講了,新聞事業(yè)屬于上層建筑。它必然帶有階級性。那么,社會主義社會共產黨的新聞媒體,你就是這個階級、這個黨的宣傳工具。所以,我們就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者的新聞觀,忠誠于黨的新聞事業(yè)。最初,我們學的新聞的定義是什么?最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前一段時間,在省臺學習,一些學者對新聞的解釋是新聞是以宣傳為手段反映當前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認真分析是有一定的道理。范長江在《怎樣做記者》中說,首先應有一個堅定的政治方向,否則就如航海的船沒有了指南針。做記者就要時刻與黨的大政方針保持高度一致。關注大事、大情、大理,深刻地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們通常說做央視記者要站在天安門的城樓上看全局,做省臺記者要在鐘樓上看問題,對于我們,就是圍繞縣委、縣政府的決策,中心工作圍繞主要領導所思所想找思路、作選題。省臺學習,新聞中心的一個主任說,拍領導,拍領導所想的一定沒錯。這并不是一些人所想的巴結奉迎、媚俗。這是記者的職責使然,是你的職能所需。我們都知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個真實我理解,應該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的真實,是政治的真實,而不是你想咋寫就咋寫,想咋拍就咋拍的“原生態(tài)”真實。解決了思想上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要敬業(yè),才不會把職業(yè)僅當謀生的飯碗,而當成追求的事業(yè)去孜孜以求,才能忠誠、勤奮、上進,尋找規(guī)律走向必然。
二、以良好的職業(yè)操守,形成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工作作風。
良心和正義是記者必需的基本職業(yè)品德和職業(yè)操守。我們經常說的,鐵肩擔道義,什么是道義?就是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社會實踐,要擔好道義,一要靠直面實踐和生活的勇氣,二靠記者的作風和水平。范長江說,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基礎在群眾,前進也在群眾。所以我們必須記群眾所盼、寫群眾所憂、呼群眾所急。古人說: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中央現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高度關注民生,我們的媒體,我們的記者,就需要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要求,深入、深入、再深入。要愿意下去,下得去,貼得近、抓得住、拿得準。對群眾打的熱線,反映的問題,不能馬虎應付,切實反映好群眾呼聲當好“傳達員”;對群眾困難,不能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當好“信息員”;反映群眾的疾苦,更不能麻木不仁,要深入調查采訪做好“調研員”。對群眾反映的糾紛,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繞道走的思想,要當好正義的“監(jiān)督員”。長期以來,我們許多記者一個共性問題是只滿足于圖解文本,命題作文,習慣于拿著花籃去找花朵,按照花籃的形狀去取舍花朵。這樣一來,我們的新聞報道就少了鮮活,缺了生動,就會離人民群眾越來越遠。慢慢地失去了群眾的信任,更有甚者,很可能還會招之無須有的打擊報復、誣陷。也許不是你本身做錯了什么,而是沒有滿足大多數群眾的需求。古人說,沉得下去得蛟龍。評判一個優(yōu)秀記者的關鍵是你的腳站在哪里?走得深就能看得遠,寫得活。另一個方面,新聞的本身也需要我們時刻心系群眾。中央電視臺的孫玉勝在《不可失落的新聞性》里面有這樣一段話,貼近新聞還是遠離新聞不是欄目自身興趣取向的個人問題,而是這個欄目有沒有生存必要的“生死問題”。怎樣貼近,就是到第一現場去,到群眾中去。
三、以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形成品行端正,奉獻向善,為而不爭的生活作風。
胡錦濤在八個作風的最后一條講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講操守、重品行。應該肯定地說,人格缺乏,道德失范,作風漂浮的人是做不好記者的。從廣義的生活作風來看,我覺得作為一個記者首先要正直善良。有正直的品行,才能客觀地對事律己,才能坦坦蕩蕩,一身正氣,不為名累、不為利誘。有善良之心,才能真誠待人,才能體微知疾苦,惜弱關民生。其次是要有奉獻在前,吃苦耐勞的作風。記者這個職業(yè),注定與勞苦、艱辛、奔波連在一起。選擇這個職業(yè)就只能不舍晝夜、默默奉獻、不問收獲,甘為人梯、以身當燭、為人作嫁。第三,要有為而不爭的大境界。老子的《道德經》最后一句話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不是說苛求每個記者都去做圣人,但至少可以追求一種境界:不在小事上計較,不在小利上圖謀,不在得失上盤算,更不為誹謗、威脅所嚇倒,淡定從容為文為人,就能做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
(2006年臺上業(yè)務輔導文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