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豬,哲學豬
汶川地震中有頭在地下36天后卻獲救的豬。由此,人們對豬兄弟另眼相看。這只豬有了小名“36娃兒”,大名是“朱堅強”。
在人的眼里,豬是好吃懶做膽小好色的代表。以前人們嘲笑《西游記》中的老豬。隨著消費主義的興盛,人們覺得老豬最具有“人性色彩”,很多人喜歡上了豬的個性。為此找到了老豬諸多的“人生合理性”。
難道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渴望做個老豬?在古代印度神話中,豬曾經(jīng)是上帝的一個化身、拯救過我們這個地球。那是神話傳說。如今,誰可以做上帝豬呢?汶川的幸運豬被博物館接納了。看看朱堅強的命運,我多么希望也能成為一頭被某某博物館收藏的豬啊。我也很愿意做頭教授豬嘛!
要是我做了教授豬,那會得到什么待遇呢?顯然地,不用為飯碗而擔心發(fā)愁,不用沒完沒了地被考核,不用寫那么多垃圾文章,不用起早摸黑地上班,不用在乎人們的評價,因為我已經(jīng)是博物館里的寶貝了。不時還有來自各界的參觀者、合影者。我的名將傳遍大學、傳遍世界,美名在天堂傳播。
但很遺憾,我是哲學的。估計無論我怎樣學著去做豬,也斷不會被某個博物館接收。我做不了博物館里的教授豬。
據(jù)說有次哲學家皮浪和人們一起渡海,船上還有一頭豬。起風了,浪很大,人人懼怕不堪。風過去了,人們才安心下來。大家發(fā)現(xiàn),哲學家皮浪和那頭豬沒有被海風嚇壞。詢問皮浪,他說,我們向這頭豬學習,我們就可以安靜。在皮浪眼里,似乎哲學的最高智慧就是豬的智慧。
我再三思考了皮浪的話。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我們應該向豬學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