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和1960年,王成玉、馬貴齡以優(yōu)異的成績分別從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系和農機系畢業(yè),他們報名支邊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自從認識“枸杞”以來,夫婦二人幾十年里就圍繞著它做了一輩子的文章。
1961年,王成玉首次在枸杞樹上用遠緣雜交的原理,進行茄科植物的屬間嫁接研究,大膽地把教科書中從未記載的木本植物枸杞與草本植物紅番茄嫁接成活,興奮之余的他們,卻遇到了史無前例的特殊時期,正順利的試驗就這樣被中斷了。
1999年5月,夫婦二人穿著自制的價值25元的運動服,赴京參加全國性蘆薈培訓班。一般的父母出差時總會給孩子買東西,但他們卻用僅有的一點錢引進了10株10厘米高、價值20元的庫拉索蘆薈苗??恐晒ε嘤@些蘆薈,他們?yōu)榻f人治好了“青春痘”,給很多人治好了皮膚頑疾和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人士贊譽她為“寧夏蘆薈種植第一人”。
2007年,蘆薈項目結束了,老兩口商量重新開啟中斷了47年的枸杞嫁接之旅??墒菦]有經費,生活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犯難了……經過慎重思考,兩位老人作出了賣掉自己唯一的住宅,搬到女兒家合住的驚人決定。有了經費,老兩口又在女兒家樓下申請了一塊不到20平方米的綠地充當微型試驗田。到了冬季,王成玉騰出臥室作試驗室,用電褥子、電暖器升溫,而他自己卻懷抱難發(fā)芽的發(fā)芽罐睡在客廳的沙發(fā)上,用自己的體溫催芽,爭取著每分每秒的寶貴時間。
功夫不負有心人,6年的堅持終于有了回報,他們又有四項研究申請國家專利,這也標志著他們的遠緣雜交試驗成功。微型試驗田里的枸杞樹結出五彩繽紛的果實。2010年,老兩口將畝產達六七千斤、價值60萬元、味美色鮮的“枸杞辣椒”技術以25萬元的低價轉讓給農民企業(yè)家丁學保。當別人提出疑問時,王成玉回答說:“我們不為名和利,只為發(fā)展,讓農民受益?!?/p>
當人們再三追問二老一輩子不為名利、只默默奉獻的原因時,他倆對視后笑了,他說:“一個人要講良心、道德,其實人人都在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為什么非要突出自己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