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個緊急電話
引語:購物時,我們除考慮價格和實用性以外,還會選擇售后服務好的生產商,因為這代表著他們對產品的責任心。
一位名叫吉埃絲的美國記者,有一天來到日本東京。她在奧達克余百貨公司買了一臺唱機,準備送給住在東京的婆婆家作為見面禮。售貨員彬彬有禮、笑容可掬地接待了她,特地挑了一臺尚未啟封的機子給她。
然而回到住處,她拆開包裝試用時,才發(fā)現機子沒裝內件,根本無法使用。吉埃絲火冒三丈,準備第二天一大早立即去百貨公司交涉,并迅速寫了一篇新聞稿《笑臉背后的真面目》。
第二天一大早,一輛汽車趕到她的住處,從車上下來的是奧達克余百貨公司的總經理和一位拎著大皮箱的職員。他倆一走進客廳就俯首鞠躬、連連道歉,吉埃絲搞不清楚百貨公司是如何找到她的。
那位職員打開記事簿,講述了大致的經過。原來,昨日下午清點商品時,公司發(fā)現將一個空心的貨樣賣給了一位顧客。此事非同小可,總經理馬上召集有關人員商議。當時只有兩條線索可循,即顧客的名字和她留下的一張美國快遞公司的名片。據此,百貨公司展開了一場無異于大海撈針的行動。打了32次緊急電話,向東京的各大賓館查詢,沒有結果。于是,又打電話到美國快遞公司的總部,深夜接到回電后,得知了顧客在美國父母的電話號碼。接著,打電話到美國,得到顧客在東京婆婆家的電話號碼,終于找到了顧客的落腳地。
這期間,奧達克余百貨公司共打了35個緊急電話。職員說完,總經理將一臺完好的唱機外加唱片一張、蛋糕一盒奉上,并再次表示歉意后離去。吉埃絲的感動之情可想而知,她立即重寫了新聞稿,題目就是《35個緊急電話》。
啟示: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商家清點商品時,雖然發(fā)現了錯誤,卻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并沒有采取措施;或者在打了幾個電話后無果,干脆放棄。那事情會是怎樣的結局?吉埃絲會寫下斥責的新聞稿,這家公司的形象會在消費者心中大打折扣。
延伸問題:家長詢問孩子,有沒有做過錯事卻不去補救的情況?要孩子回答未補救可能引起的后果,加強他的責任心。
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不要慌亂,不要馬上想著掩蓋錯誤,只有勇敢地承認錯誤和積極彌補,才能將錯誤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家長要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強調他必須對錯誤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進行補救。這樣,清晰、明確地將孩子的過錯與補救聯系起來,使孩子容易接受要他進行補救的建議。
家長要給孩子提倡坦白承認錯誤的精神,防止他們采取以下策略:否認錯誤行為(“我沒有做什么錯事”),把錯誤行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解(“是他先開始的”),以推卸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的不良后果應負的責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受害者的困難處境上,看到自己應負的責任,讓孩子做一些事情來挽回。彌補錯誤的方式有道歉、賠償等多種,不管選擇哪種方式,孩子的態(tài)度都要真誠。
其次,家長要說明,自己不贊成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把批評限制在孩子的一定行為上。例如,“你打碎了鄰居家玻璃是犯了錯,我要你去道歉”,而不是說“你這個壞孩子又惹禍了!”如果只把批評針對于孩子本身,孩子容易和家長產生對立情緒。
最后,發(fā)現孩子犯錯的處理要及時。研究表明,緊接著孩子的錯誤行為之后,父母要求孩子進行補救,是促使孩子從中受到教育的最有效的辦法。尤其是當孩子正在采取行動的時候加以制止,則更為有效。如孩子傷害了別的小朋友,家長應該立即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而不要說“我以后再和你算賬”或“等你爸爸回來再說”。因為延誤會使孩子把自己的錯誤行為忘掉。
不少人認為錯誤是壞事情,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問題就在于當事者怎樣去看待它們。事實上,錯誤不僅是負擔,也是財富。如果你能正確地對待它,它會使你不斷成長,正所謂“從錯誤中學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