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認真嚴肅,而且要有耐心,有毅力;玩耍,可以輕松自由,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做到隨心所欲。學習和玩耍是兩個完全相反的行為,也是孩子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行為。
說到學習對孩子的必不可缺,很多爸爸媽媽會相當贊同。即便是剛入學的小學生,我們也更希望他能表現(xiàn)出令人滿意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狀態(tài),幾乎不用我們催促和監(jiān)督,他就可以主動認真并且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學業(yè)。
然而,現(xiàn)實卻并不能使我們那么滿意,幾乎很少有孩子,尤其是剛開始上小學的孩子,能夠不被催促就自己主動學習,所以我們會格外操心孩子的學習。而在我們眼里,孩子似乎總是在玩,一點兒也沒有學習的意思,這也是我們無法放開嚴管的手的重要原因。因此,若說起學習對孩子的重要性,我們的確是深有體會的。
可是,如果說玩耍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就會有爸爸媽媽產生疑問了,而且也會覺得焦慮。比如,有一位媽媽是這樣說的:“我天天都在擔心孩子只顧著玩而不知道學習,現(xiàn)在居然說不能耽誤他的玩。那這要放開了手,孩子還不得玩瘋了?。 边@位媽媽的想法,絕大多數(shù)的爸爸媽媽恐怕都會認同。
玩耍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玩耍中的孩子也不光是傻傻地瘋玩,在玩耍中也能有很多收獲。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的天性,就好像我們有時候還想要玩耍一樣,孩子對玩耍的渴望會更勝。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只是讓孩子學習而不準他玩耍,那么他很快就會感到厭煩。因為長時間做同一件事,這對于剛成為小學生的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如前所說,學習都是嚴肅的,有一些知識還是枯燥的,孩子不可能長時間對學習保持興趣。如果孩子因為長時間學習而對其產生了厭煩心理,那么這種情緒就會導致他再也不愿意學習。即便是被強迫著坐在書桌前、面對著書本,他可能也會拒絕看書,而將這段時間白白浪費。
我們想必都知道,勞逸結合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那何不允許孩子學習一段時間之后,通過玩耍來實現(xiàn)休息的目的呢?玩耍會讓孩子的大腦暫時離開緊張的狀態(tài),經過一段時間的放松之后,再重新投入學習中,才能保證孩子繼續(xù)學下去。
雖然是學習、玩耍兩不誤,但是這其中還是要有時間上的主次分配的。也就是說,孩子不能把他腦子最清醒、最容易記住東西的時候拿來玩耍,而把玩累了最不愿意動腦子的時候留給學習。最好的時間應該用來進行學習,也就是說,孩子要保證對“黃金時間”的合理利用。
根據(jù)生理學家的研究,人在一天之內可以有4個“黃金時間”,分別是清晨起床后,上午8:00—10:00,下午18:00—20:00,晚上入睡前一小時。根據(jù)這個“黃金時間”的分配,就可以提醒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安排合適的行動。
比如,早上起來,孩子可以讀讀經典、古詩詞、名句名篇、英語單詞、公式等;上午的時候,如果是在上學,就要好好聽講,如果是在家里,也最好是投入一段時間的學習;下午的“黃金時間”剛好在臨睡前,孩子還可以再安排看一些書,晚上臨睡前還可以回憶一下當天所學。這樣的安排才算是將“黃金時間”利用了起來。
雖然玩耍也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內容,可是孩子也應該玩得有意義。比如,同樣是休息,一個孩子只是在操場上瘋一樣地追跑打鬧,另一個孩子則做起了簡單的健身動作,還和別人聊起了天。顯然,第一個孩子可能玩一會兒就感覺沒意思了,而且還會加重身體負擔;第二個孩子的玩,讓身體得到了休息,同時通過聊天,也讓他與朋友之間加深了了解和友誼。
這就是說,即便是休息,也不能毫無顧忌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意義地調養(yǎng)身體和大腦,能讓玩耍變得更有意義,這樣的休息才不會顯得虛度時光。
有的孩子對玩耍有著極其強烈的渴望,所以一旦到了可以玩的時候,他就會毫不顧忌地瘋玩,大量的運動、高聲叫喊、渾身冒汗……結果一次玩下來,自己累得氣喘吁吁。還有一種孩子,對待玩太過認真,比如玩一個游戲,到了休息時間結束時還沒玩完,于是他就不惜占用學習時間,也要好好地結束游戲,結果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玩上,學習時反倒沒什么精神了。
這樣的一些做法,都意味著孩子玩得太瘋了。我們所說的勞逸結合中的“逸”,應該是一種安逸的狀態(tài),而不是讓孩子猶如飛出牢籠的鳥一樣盡情揮灑汗水。否則,玩得太瘋會影響孩子的身體,他會覺得更加疲憊,等到了學習的時候也就徹底沒了精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