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的大躍進
人造生命:生物科技的大躍進
●人造生命的出現(xiàn)將給人類的倫理和物種帶來沖擊,那它和前幾年開始爭論的克隆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〇區(qū)別很大。我們先來看看人造生命的過程,見圖14-2人造生命通過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圖14-2 人造生命原理示意圖
科學家選取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將它的染色體解碼,利用化學方法重新排列DNA。
將重組的DNA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
將人造DNA放入另一個受體細菌中。通過生長和分離,受體細菌產(chǎn)生兩個細胞,一個帶有人造DNA,一個帶有天然DNA。
培養(yǎng)皿中的抗生素將帶有天然DNA的細胞殺死,只留下人造細胞不斷增生。
幾個小時之內(nèi),受體細菌內(nèi)原有DNA的所有痕跡全部消失,人造細胞不斷繁殖。[1]
而克隆則完全不一樣。克隆,是Clone的譯音,意為無性繁殖。英語“Clone”一詞起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現(xiàn)在“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簡單的“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經(jīng)過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寺⌒⊙颉岸嗬钡倪^程如下(見圖14-3):
圖14-3 “多利”的克隆過程
①使成年的6歲白臉母羊正常交配、受精、懷孕。妊娠至3個月取出乳腺的上皮細胞進行特殊培養(yǎng)。
②與此同時,從一只黑臉母羊卵巢中取出一個未受孕的卵細胞,將卵細胞的核吸出,保留卵細胞質(zhì)。
③將白臉母羊乳腺的上皮細胞注入黑臉母羊去了核的卵細胞質(zhì)中。
④用電激法將兩者融合在一起(一個是含核的成熟的體細胞、一個是去了核的雌性生殖細胞),使其重新組合成為一個新細胞。
⑤新細胞開始進行無性生殖,發(fā)育成為早期胚胎。
⑥大約6天后,將胚胎植入第三只黑臉母羊的子宮內(nèi)發(fā)育,直至出生。
我們從人造生命的原理和“多利”的克隆過程不難看出,人造生命與克隆存在著質(zhì)的區(qū)別,克隆是利用現(xiàn)有遺傳信息“復制”生命,而人造生命則是利用核苷等組成脫氧核糖核酸的基本要素創(chuàng)造新生命。如果說克隆帶來的是人類倫理上的沖擊,那人造生命則既帶來倫理上的沖擊,又帶來物種上的沖擊。
●既然在克隆問題上人類都還沒達成一致的意見,那人造生命的出現(xiàn)豈不帶來更大的爭論?
〇是啊,科技的發(fā)展總是超前于人類倫理、道德的發(fā)展水平,這是毫無疑問的。以前人類有關(guān)器官移植也曾發(fā)生過爭論,但最終器官移植還是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寺栴}的爭論正在進行,其實,我們在克隆問題上的爭論主要集中于“克隆人”的問題上。
●最近,在媒體上總是聽到人造生命會像打開潘多拉魔盒一樣?這是什么意思?
〇潘多拉其實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潘多拉是宙斯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人類女人,主要是要報復人類。因為眾神中最后的泰坦神(巨人)普羅米修斯過分關(guān)心人類,盜取火種,幫助人類,惹惱了宙斯。宙斯首先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使用水土合成攪混,依女神的形象做出一個可愛的女人;再命令愛神阿佛洛狄忒淋上令男人瘋狂的激素;女神雅典娜教女人織布,制造出各種顏色的美麗衣物,使女人看來更加鮮艷迷人;完成這一切后,宙斯讓使神赫爾墨斯(Hermes)在這個女人身上放上狡猾多詐、欺騙耍賴、偷竊的個性。一個完完全全的女人終于完成了。赫爾墨斯給她取了個名字就叫潘多拉(Pandora),也就是諸神送給人類的禮物。于是宙斯就將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伊皮米修斯,伊皮米修斯沒有聽從普羅米修斯的勸告,接受了潘多拉。在舉行婚禮時,宙斯命令眾神各將一份禮物放在一個盒子里,送給潘多拉當禮物。而眾神的禮物是好是壞就不得而知了。從結(jié)婚以后,潘多拉就不斷地想打開眾神送的小盒子,而伊皮米修斯卻要時時刻刻提防她的好奇心,因為他知道盒子里的禮物未必都是好的。等伊皮米修斯出門后,潘多拉被好奇心驅(qū)使,打開了那只盒子,立刻里面所有的災難、瘟疫和禍害都飛了出來。人類從此飽受災難、瘟疫和禍害的折磨。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為了挽救人類命運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層的美好東西“希望”還沒來得及飛出盒子,慌亂的潘多拉就把盒子關(guān)上了。
圖14-4 潘多拉打開魔盒
人們用潘多拉魔盒來比喻人造生命帶給人類的東西不可預知,極有可能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過,人造生命確實在科學上有很大的突破,正如人造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指出:首先,人工合成的細胞能夠讓科學家截取出生命細胞復雜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其次,雖然人造基因組細胞不能用于再造已滅絕的生物,但可以用其來制造已滅絕生物的組織,甚至是地球早期的生命。因此,此舉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然生命以及生命的起源。[2]正所謂“科學無禁區(qū)、技術(shù)有限制”,作為科學知識,人類應(yīng)該不斷地求索,在技術(shù)應(yīng)用方面還是要慎重,一定要與當時的倫理、道德和諧,漸進式地讓人們接受一些技術(shù)成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