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蜚蠊的分類
蜚蠊是Plinus(公元23~79年)首先采集命名,以后沒有改動,一直沿用至今。對蜚蠊有正式記載和描述是在1671年,由Thomas Rartholini在其撰寫的醫(yī)學書中,首次對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形態(tài)特征作了描述,并繪有圖譜。到1758年,世界著名的分類學家林奈(Linne)開始對9種蜚蠊給予正式命名,其中包括東方蜚蠊和美洲大蠊,1767年又對德國小蠊給予命名。Brunner V.W(1865)將蜚蠊分為11科,之后(1893)又增加2科,計13科,1921年Kirby把一些古老的蜚蠊化石標本和當時現(xiàn)有的標本一起分類,共分5科25亞科,但這種分類方法受到當時世界分類學家的一致反對。直到1925年Habdkursch把蜚蠊由科晉為目,其理由是蜚蠊沒有產(chǎn)卵管,這樣可與直翅目中的蝗蟲、蟋蟀等區(qū)別,并把蜚蠊分為3科4亞科。自從1925年蜚蠊分類地位由科晉升為蜚蠊目以后,至今沒有變化,說明蜚蠊目已被承認。但在分科等方面世界昆蟲分類學家又持不同意見,1949年Chopard把蜚蠊分為10科,沒有亞科,他這種分類方法與Brunnet V.W的分類方法相似。原蘇聯(lián)(1950)編寫的蘇聯(lián)蜚蠊分為3科11亞科。Rehn(1951)又根據(jù)翅的構造把蜚蠊分為5科12亞科。以后被發(fā)現(xiàn)的蜚蠊種類逐年在增加,據(jù)Princis(1960)統(tǒng)計,全世界已記錄的蜚蠊種類約3 500種。Beier(1961)認為蜚蠊的分類總的不超過8科15亞科。Mckittrick(1964)根據(jù)蜚蠊雌雄蟲的生殖器、前胃的構造及產(chǎn)卵習性等,把蜚蠊分為5科20亞科。據(jù)James and Harwood(1969)統(tǒng)計約4 000種。從1969年至今已有35年余,在這35年中又有許多新屬種被發(fā)現(xiàn),所以,目前全世界蜚蠊已被記錄的總數(shù)估計近5 000種。我國對蜚蠊的分類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已記錄的蜚蠊種類有250種余,但對這些種類的采集、分類鑒別等,絕大多數(shù)是出自于外國人之手。新中國成立前,有許多外國人來華進行生物考察,在我國各地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標本,其中包括許多蜚蠊,他們帶回國后進行分類鑒定著書,到新中國成立前,由外國人記載了我國的蜚蠊達128種。到1935年,我國昆蟲學家胡經(jīng)甫撰著出版的《中國昆蟲錄》,其中記載了我國蜚蠊52種(不含臺灣省的種類)。
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lián)學者曾在我國福建、云南、四川等省收集了大量的蜚蠊標本,并著文發(fā)表我國蜚蠊155種,其中含8個新屬,107個新種。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學者朝比奈正二郎著文陸續(xù)發(fā)表我國臺灣產(chǎn)的蜚蠊種類50余種。我國對蜚蠊的研究從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70年代末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從事此項工作的科技人員太少,尤其分類人員更甚。盡管如此,仍可以看到一些有關蜚蠊生態(tài)習性、防制和疾病關系等方面的調(diào)研報告,但對有關蜚蠊分類鑒別方面的論述很少,幾乎空白。另外,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在昆蟲分類方法上,有人已采用染色體、同工酶方法,根據(jù)不同種類的昆蟲其染色體數(shù)量,酶譜不同進行分類。我國葉炳輝教授在這方面做了較多研究工作,并發(fā)表了不同種類蜚蠊其酶譜不同的有關文章。迄今已知我國蜚蠊253種,但絕大多數(shù)種類棲于室外,屬營野棲生活,只有少數(shù)種類棲于室內(nèi),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現(xiàn)僅對棲于室內(nèi)的20種重要蜚蠊進行論述。
我國室內(nèi)蜚蠊目已知6個科,即蜚蠊科、光蠊科、姬蠊科、蔗蠊科、地鱉科和尖翅蠊科(表3-26)。
表3-26 我國室內(nèi)蜚蠊目分類系統(tǒng)簡表
附錄3-S 我國蜚蠊目分科和重要屬種檢索表
1.中、后足股節(jié)腹面前、后緣均具刺………(2)中、后足股節(jié)腹面前、后緣無刺,如具刺則前、后緣刺不同時存在………………………(15)
2.雄蟲下生殖板不特化,多呈橫長方形,后緣稍呈弧形凹陷,左右各有1個細長而對稱的尾刺;雌蟲下生殖板呈巨大的瓣狀……蜚蠊科Blattidae…………………………………(3)雄蟲下生殖板非上述特征;雌蟲下生殖板一般不呈巨大的瓣狀…………………………(11)
3.腹部背板第6~7節(jié)后緣凹陷,側(cè)緣向上傾;雌、雄蟲均無后翅,前翅退化呈小葉片狀,其長僅達中胸背板后緣…斑蠊屬Neostylopyga本屬目前僅知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1種。主要特征:大型種類,體表有由黑黃色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狀不規(guī)則的斑紋。前翅退化呈小葉片狀,位于中胸背板兩側(cè),其長僅超過中胸背板后緣,翅面黑色,但在中部的外側(cè)有1條縱向的上寬下窄的黃色條紋。后翅缺。雄蟲肛上板呈三角形,其后緣中部向內(nèi)約呈直角凹陷,下生殖板橫寬,后緣緩弧形,腹刺細長。雌蟲肛上板與雄蟲相似。腹部背板第6~7節(jié)后緣不凹陷,側(cè)緣不向上傾;至少雄蟲具翅,前翅發(fā)達……………(4)
4.爪墊退化,幾乎不存在;雌、雄蟲明顯異形;雌蟲前翅短,后翅缺;雄蟲腹部第1節(jié)背板不特化………………………………蜚蠊屬Blatta本屬目前僅知東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Linnaeus,1758)1種。主要特征:雌、雄蟲明顯異形,體色較深呈黑褐至黑色。雄蟲前翅端部平截,其長僅超過腹部第7腹背板后緣。雌蟲前翅呈葉片狀,其長僅達后胸背板的中部,爪墊很小。爪墊發(fā)育完全,雌、雄蟲異形通常不明顯;雌雄蟲翅發(fā)育相同;雄蟲腹部第1背板特化………………………………………………(5)
5.雌、雄蟲前、后翅長均不達腹部末端,前翅結(jié)實近角質(zhì),翅中域及臂域脈序不清晰,徑域R脈分支較遠離……………郝氏蠊屬Hebardina本屬目前僅知麗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Hann,1842)1種。主要特征:小型種類,體呈黑褐色至黑色。前胸背板具金屬光澤,略呈梯形。前翅寬短,末端寬而圓,其長僅達第5腹節(jié)背板,后翅與前翅等長。第1腹節(jié)背板特化,中央有1個毛叢。雄蟲肛上板近梯形,下生殖板寬闊,后緣弧形,腹刺較長,雄蟲肛上板近三角形,后緣有較深的三角形凹陷。至少雄蟲前、后翅達到或超過腹部末端,前翅革質(zhì),脈序清晰,徑域R脈分支較接近……大蠊屬Periplaneta…………………………(6)
6.前胸背板淡黃色或褐色,中部有較大的赤褐色或黑色蝶形斑……………………………(7)前胸背板色一致,中部無斑………………(9)
7.前胸背板赤褐色,中部具不甚清晰的赤褐色蝶形斑,淡色部分呈鐵錨狀;………………………………………………褐斑大蠊brunnea前胸背板淡褐色或淡黃色,中部具明顯赤褐色或黑色蝶形斑……………………………(8)
8.前胸背板淡褐色,近前緣處有“T”形淡黃色斑,中部有赤褐色蝶形斑…美洲大蠊americana 前胸背板淡黃色,中部具黑色蝶形斑,前翅前緣域淡黃色…………澳洲大蠊australasiae
9.前胸背板寬大而較平整,暗黑色有光澤………………………………黑胸大蠊fuliginosa前胸背板稍小,黑褐色或色稍淡,表面平滑呈凹凸不平…………………………………(10)
10.前胸背板黑褐色,表面凹凸不平,雌、雄異形,雄蟲翅遠超腹部末端,雌蟲翅僅達腹部之半………………………日本大蠊japonica 前胸背板淡赤褐色,表面平滑………………………………………淡赤褐大蠊coylonica
11.前胸背板或多或少具黑色刻點,前翅端部常平截具一淺缺刻,亞前緣脈部分分叉……………………………光蠊科Epilampridae本科僅知土鱉屬Opisthoplatia。主要特征:大型種類,體扁平,橢圓形,前胸背板多為半圓形,前緣弧形,后緣平直。雌、雄蟲的前、后翅均退化呈葉片狀,翅端銳角狀,跗節(jié)盤較大,尾須很短。下生殖板呈片狀。本屬目前僅知金邊土鱉Opisthoplatia orientalis(Burmeister,1838)1種。主要特征:蟲體具金屬光澤,橢圓形,頭頂不外露。前胸背板寬大半圓形,前緣弧形,后緣平直,前緣及側(cè)緣具淡黃色帶。前、后翅均退化呈小葉片狀,近三角形,端部呈銳角狀,其上密集刻點;前翅長僅超過中胸背板后緣,后翅長僅達第2腹節(jié)背板中部。前、后翅均為黑色,但其內(nèi)、外緣為褐色。腹部背板黑色,側(cè)緣棕色。前胸背板無特殊刻點,前翅端部一般不平截,無缺刻,亞前緣脈一般不分叉……姬蠊科Blattellidae……………………………(12)12.小型種類;前胸背板上常有2條黑色縱斑,后翅CuA脈平直,其上無不完全脈,前足股節(jié)前下緣刺A型;雄蟲下生殖板左右不對稱;腹刺退化成小顆粒狀……小蠊屬Blattella………………………………………(13)中型種類;前胸背板上無2條黑色縱斑;后翅CuA脈上具4~6條完全分支和6條不完全脈;前足股節(jié)前下緣刺B型,雄蟲下生殖板左右對稱;腹刺發(fā)育正?!瓉喼摅箤貯siablatta本屬目前僅知京都亞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Asahina,1985)1種。主要特征:中型種類、體暗褐色。前胸背板橫橢圓形,兩側(cè)緣淡色半透明,形成2個新月形的淡色斑。前翅狹長,肩域淡色,與前胸背板側(cè)緣新月形淡色斑相連,形成1條淡色帶。雄蟲肛上板短于下生殖板,下生殖板呈半圓形,對稱;雌蟲肛上板呈三角形。
13.前胸背板2條縱斑較寬,常寬于2條縱斑間距,后端稍向內(nèi)彎,2條縱斑之間淡色區(qū)呈細頸瓶狀…………………廣紋小蠊latistriga前胸背板2條縱斑較窄,常窄于2條縱斑間距,后端不向內(nèi)彎………………………(14)
14.兩復眼間無斑或有不明顯的赤褐色斑,左側(cè)腹刺退化呈小顆粒狀……………………………………………德國小蠊germanica兩復眼間橫斑明顯,黑色或黑褐色,面部常具“T”形斑,左側(cè)腹刺退化呈小顆粒狀…………………………擬德國小蠊lituricollis
15.面部唇基正常,不加厚,與額間無明顯界限,后翅臀域折疊時呈扇狀………………(16)面部唇基加厚,與額間有明顯界限,后翅臀域折疊時平置,不呈扇狀…地鱉科Polyphagidae………………………………………(17)
16.下生殖板橫寬,對稱…………………………………………………尖翅蠊科Oxyhaloidae本科僅知花蠊屬Nauphoeta,主要特征:蟲體粗短,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緣近平直,后緣緩弧形,側(cè)緣緩弧形,后側(cè)角鈍圓。雌、雄蟲翅雖發(fā)達,但其長僅達腹端。雌、雄蟲腹部寬短,厚實,其肛上板均橫寬;雄蟲略呈四方形,雌蟲后緣中部呈鈍角淺凹陷。本屬僅知灰花蠊Nauphoeta cinerea(Olivier,1789)1種。主要特征:中型種類,體呈黃褐色。雌、雄蟲體色斑紋相同。前胸背板近梯形,兩側(cè)緣淡黃色,在淡黃色內(nèi)側(cè)又各具1條黑色縱帶,在背板中部有形狀不規(guī)則的褐色云狀斑。前翅近長方形,前緣域淡黃色,翅周緣有零星淡褐色斑,徑脈基部具1條黑褐色縱帶。下生殖板不對稱,右側(cè)腹刺大而發(fā)達………………………………蔗蠊科 Pycnoscelidae本科目前僅知有蔗蠊屬Pycnoscelus,主要特征:體色稍暗,前胸背板隆起呈拱形,兩側(cè)緣下彎。后緣向后突呈鈍角。表面具光澤。雌、雄蟲翅均發(fā)達,達到或超過腹部末端;后翅Cu脈具斜脈,端三角極小幾乎不存在。前足股節(jié)前下緣具刺。雄蟲下生殖板不對稱,右側(cè)腹刺大而發(fā)達。本屬僅知蔗蠊Pycnoscelus surinamensis(Linnaeus),(1758)1種。主要特征:中型種類,雄蟲體狹長,雌蟲體寬短。前胸背板隆起,近五邊形,前緣和側(cè)緣為淡黃色,其余部分為五邊形黑褐色大斑。雌、雄翅均發(fā)達,前翅在R脈與Sc脈之間具1個黑褐色斑,R脈在中點之前分叉,M脈具2條分支,Cu脈具5條分支。雄蟲肛上板橫寬,長約為寬的1/2,后緣弧形;下生殖板不對稱,后緣右側(cè)具一凹檔,在凹檔的端部有1個寬而扁的腹刺。
17.雄蟲前、后翅膜質(zhì),深黑褐色,近黑色,前翅亞前緣脈基部無葉片突起;雌蟲表面幾乎無毛,具許多小顆?!伧M屬Polyphaga本屬目前僅知冀地鱉Polyphagaplancyi Boliver,(1882)1種。主要特征:大型種類,雌雄異形,雄蟲翅發(fā)達,雌蟲無翅。前胸背板長明顯短于寬,略近五邊形,表面黑色,前緣至兩側(cè)緣中后部為黃色帶。翅發(fā)達,前翅黑褐色,由基部向端部漸變淺,前緣極突出,前緣域?qū)挻?,脈紋清晰,基半部脈呈網(wǎng)狀。足黑褐色,前足股節(jié)前下緣具1列細短小刺。前足脛節(jié)刺9根,端刺7根,中刺2根。雄蟲前、后翅膜質(zhì),褐色,前翅亞前緣脈基部具1個葉片狀突起;雌蟲表面具微毛,無小顆?!娴伧M屬Eupolyphaga………(18)
18.雄蟲前翅具褐色網(wǎng)狀斑紋;前足脛節(jié)具端刺8根,中刺1根,中刺位于脛節(jié)下緣,雄蟲單眼間距明顯寬于復眼間距;雌蟲黑色………………………………中華真地鱉sinensis雄蟲前翅分布大小不等的褐色斑點,前足脛節(jié)具端刺7根,中刺2根,分別位于脛節(jié)的上緣和下緣,雄蟲復眼間距約等于或稍窄于單眼間距離。雌蟲褐色…………………(19)
19.雄蟲復眼間距稍窄于單眼間距,前翅長超過腹部末端11mm以上;雌蟲肛上板后緣中部不向后突,緩弧形,中央有1個淺而小的切口,切口端有淺縱溝,向前延伸不達中部………………………云南真地鱉limbata雄蟲復眼間距約等于單眼間距,前翅長超過腹部末端,但在10mm以內(nèi);雌蟲肛上板后緣弧形,中部稍向后突,在后緣中央部有1個較深的切口,切口端部有明顯縱脊,并向前延伸近前緣處……………西藏真地鱉thibetana
(二)我國重要蜚蠊介紹
1.蜚蠊科(Blattidae) 本科種類多為大、中型種,體色較深,棕紅色至黑色。面部唇基不加厚,與額間無明顯界限,翅一般較發(fā)達,后翅臀域可折疊呈扇狀。足較長,前足股節(jié)下緣排列有強壯的刺,中、后足脛節(jié)下緣具2列刺,爪對稱。雄蟲下生殖板不特化,多呈橫長方形,后緣呈弧形凹陷,左右各有1個細長而對稱的尾刺。雌蟲下生殖板呈1對巨大的瓣狀。本科目前僅知9種,隸屬4個屬。
(1)斑蠊屬NeostylopygaShelford,1911:本屬為中型至大型種類。通常由兩種顏色組成,復眼間距與觸角窩間距幾乎等長。前胸背板梯形,不覆蓋頭頂,最寬處在中部之后。前翅常退化,呈兩小葉片位于中胸背板兩側(cè),后翅缺。雄蟲腹部第1節(jié)背板不特化,無毛叢,第6~7節(jié)背板后緣凹陷,側(cè)緣向上。前足股節(jié)下緣內(nèi)側(cè)有一排短強刺,較密。中、后足下緣刺稍長,稀疏。肛上板變化大,是分類的依據(jù),下生殖板接近對稱,腹刺長。
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Stoll,1813):雄蟲體長21.2mm,前胸背板長×寬(6.5mm×9mm),前翅長4.2mm,總長21.2mm。雌蟲體長24~29.2mm,前胸背板長×寬(6.8mm×9.1mm~7mm×10mm)。前翅長4.5~4.8mm,總長24~29.2mm。
頭頂黑褐色,面部黃色,復眼間距與觸角窩間距幾乎相等;下顎須黃色,端節(jié)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前、后緣都較平直,表面黃色,周緣黑褐色,中央有一對特殊的黑褐色圖案。前翅退化呈小葉片被于中胸背板兩側(cè),長度剛好超過其后緣,后翅缺。中、后胸背板黃色,其上亦有特殊花紋。腹部背、腹板均為黃色,各節(jié)后緣及中部區(qū)域黑褐色,背板兩側(cè)角向后突出呈銳角狀,尤以最后幾節(jié)明顯,足黃色,刺紅褐色,雄蟲肛上板橫三角形,中部分裂,外側(cè)緣弧形,右葉片內(nèi)緣稍稍蓋在左葉片內(nèi)緣之上;下生殖板橫闊,腹刺細長,腹刺間的后緣弧形,中央有一小缺刻。雌蟲肛上板三角形,后緣中部有一幾乎等邊的三角形缺口,缺口頂端有一裂縫伸向前緣,均達肛上板的1/4處,缺口兩側(cè)葉片后角銳狀;下生殖板中部向下隆起,兩側(cè)上傾,形如船底。雌、雄蟲尾須黃色,其上有黑斑,尤以基部為多(圖3-167)。
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孳生場所:室內(nèi)廚房、廁所,食品庫等。
(2)蜚蠊屬Blatta Linnaeus,1758:雌、雄蟲異型,頭頂外露,觸角細長,其上具剛毛,前胸背板梯形,雄蟲前、后翅發(fā)育不一樣,都不達腹部末端;雌蟲后翅缺,`前翅鱗片狀或稍長,腹部背板正常,不特化,股節(jié)具強刺,脛節(jié)刺排列在外側(cè),跗節(jié)長,跗基節(jié)比以后幾節(jié)長,腹面具刺,爪墊極其退化,幾乎不存在;肛上板變化大,是種的分類依據(jù),下生殖板接近對稱、腹刺較長。
東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Linnaeus,1758:雌、雄異型明顯,體棕黑色/黑色;雄蟲體長19mm,前胸背板長×寬(5.6mm×7mm),前翅長12.5mm,總長19mm。雌蟲體長22mm,前胸背板長×寬(6mm×7mm),前翅長14mm,總長22mm。
圖3-167 斑蠊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頭頂及復眼間棕黑色,上唇基淡褐色,上唇深褐色,下顎須褐色,觸角與體幾乎等長,第2節(jié)和第3節(jié)約等。前胸背板梯形,黑褐色,前、后緣弧形。雄蟲前翅黑棕色、短于腹部末端,僅覆蓋腹部的2/3,有時端部平截,后翅比前翅略短,前部分棕色,后半部無色透明、腹部各節(jié)正常,不特化,僅第9節(jié)后緣凹陷呈緩弧形。肛上板橫闊、梯形,兩側(cè)緣略凹陷,后緣接近平直,中央有一切刻,足深褐色(圖3-168),雌蟲前翅呈葉片狀,被于中胸背板兩側(cè),其長度超過中胸背板后緣,達后胸背板,后翅缺。腹部各節(jié)正常,肛上板橫闊,梯形、后緣有一較深的三角形的缺刻。下生殖板雄蟲寬闊,腹刺間后緣突出,呈弧形,腹刺較長,雌蟲中部向下隆起兩側(cè)上傾,形如船底,雌、雄蟲尾須棕黑色。
分布:河北、北京、新疆。
孳生場所:喜歡涼爽環(huán)境,如地下室、地窖、污水溝、地板下等。
(3)郝氏蠊屬Hebardina Bey-Bienko,1938:雌、雄蟲異型不太明顯,觸角細長。前胸背板梯形,不能覆蓋頭頂。雌、雄蟲翅的發(fā)育幾乎一樣,都不達腹部末端。雄蟲腹部第1節(jié)背板特化,具毛叢。股節(jié)具強刺,脛節(jié)具列刺、跗節(jié)長,跗基節(jié)比以后幾節(jié)長,腹面具刺,爪墊發(fā)育完全,明顯。肛上板變化大;下生殖板接近對稱,腹刺較長。
圖3-168 東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麗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Hann,1842):雄蟲體長14mm,前胸背板長×寬(4.5mm×5.6mm),前翅長7.5mm,總長14mm。雌蟲體長15mm,前胸背板長×寬(4.5mm× 6mm),前翅長13.1mm,總長16.5mm。
雌、雄異型,不很明顯。體棕黑色—黑色,頭頂及額面棕黑色,上唇及唇基褐色,下顎須及下唇須淡褐色,前胸背板梯形,棕黑色,前、后緣弧形(圖3-169),雄蟲前翅棕黑色,短于腹部末端,僅覆蓋腹部的1/2,雌蟲翅較長,有的可達腹部末端。雌、雄蟲前翅較結(jié)實,中域及臀域區(qū)脈序較模糊,徑域R分支較遠離。雄蟲腹部第1節(jié)背板特化,具毛叢。肛上板橫闊,梯形,兩側(cè)緣平直,后緣稍后凸出,緩弧形,中部微微內(nèi)陷。下生殖板對稱,腹刺短直、銳狀,尾須粗大,端部尖銳。
分布:河北、北京、福建、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孳生場所:室內(nèi)主要在廚房、下水道,亦野棲。
圖3-169 麗郝氏蠊Hebardina concinna♀
(4)大蠊屬Periplaneta Burmeister,1838:中型至大型種類。雌、雄蟲類似,體細長,觸角細長。前胸背板梯形,兩側(cè)緣傾斜,最寬處位于中部之后。前、后翅充分發(fā)育。雄蟲翅超過腹部末端,少數(shù)種類雌蟲翅短于腹部末端。雄蟲腹部第1節(jié)背板大多特化,具有一束毛叢。前足股節(jié)下緣內(nèi)側(cè)有一列強刺,較密,中、后足下緣刺稍長,稀疏、肛上板變化大,是種的分類依據(jù)。下生殖板左右對稱,腹刺細長。
①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Burmeister,1938):雄蟲體長26mm,前胸背板長×寬(7mm×9mm),前翅長25mm,總長30.5mm。雌蟲體長28mm,前胸背板長×寬(6.8mm× 8.9mm),前翅長25mm,總長30mm。
體形大、栗褐色。前胸背板雌蟲比雄蟲大,后緣黑色,中部有兩個不明顯的黑褐大斑,淡赤褐底色貫穿背面;前翅長達或超過腹部末端,肛上板雄蟲寬短,后緣平直,無切口。雌蟲基部寬,端部狹窄,向后突出,略呈三角形,后緣具一小三角形切口。下生殖板雄蟲橫短,中部隆起,兩側(cè)下傾,呈鍋底式圓弧形,后緣平直,中央稍凹入(圖3-170)。雌蟲縱扁,似船底。
分布: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該種主要在我國南方分布。
孳生場所:喜歡陰暗、潮濕環(huán)境,如室內(nèi)廚房、下水道、地溝等。
圖3-170 褐斑大蠊Periplaneta brunnea♂
②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1758):雄蟲體長27~32mm,前胸背板長×寬(6mm×9.5mm),前翅長26~32mm,總長38~42mm。雌蟲體長28~32mm,前胸背板長×寬(7mm×9.4mm),前翅長20~27mm,總長38mm。
體大型,頭頂及復眼間黑褐色,復眼間距雄窄雌寬,下顎須淡褐色、端部兩節(jié)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前緣幾乎平直、后緣弧形,黃色,中部有一赤褐色至黑褐大斑,其后緣中部向后延伸似小尾,前緣有黃色“T”形小斑,背板后緣呈褐色(圖3-171)。雌、雄蟲前翅赤褐色,后翅色稍淡。腹部赤褐色,各節(jié)后側(cè)角雄蟲為直角鈍圓,雌蟲后端數(shù)節(jié)向后略突出呈銳狀,足赤褐色。雄蟲肛上板寬大,幾乎呈四方形,無色透明,兩側(cè)緣弧形,后緣中央有一深三角形切口,切口端幾乎達肛上板的1/2處。雌蟲肛上板略呈三角形,赤褐色,不透明,后緣具一小三角形切口,頂端鈍圓,其兩側(cè)葉片端角鈍圓。雄蟲左陽莖葉時而露出腹端,其尖端呈兩個小溝,一大一小,方向各異,由長鉤向內(nèi)還有一膜片,上有二乳頭,雄蟲下生殖板寬闊,比肛上板短,幾乎對稱,腹刺細而長。雌蟲下生殖板中部向下隆起,兩側(cè)向上傾,形如船底。尾須赤褐色、細長、比肛上板幾乎長一倍,端部尖銳。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上海、浙江、福建、臺灣、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新疆。
圖3-171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孳生場所:喜歡陰暗、潮濕、食物及水分充足的環(huán)境,如廚房、下水道、暖氣溝、地溝、陰井等。
③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Fabricius,1775):雄蟲體長24~27mm,前胸背板長×寬(7mm×9mm~8mm×10mm),前翅26~28.5mm,總長30.5~34mm。
雄蟲頭頂黑色,復眼及觸角窩間黑色,中部有一前寬后窄的淡褐色長斑;面部褐色,下顎須紅褐色。前胸背板梯形,前緣平直,后緣弧形,背板淡黃或淡赤褐色,中部有兩大黑斑,背板周緣黑色,后緣黑色較寬。翅赤褐色,前緣區(qū)淡黃色(圖3-172)。腹部赤褐色,背板第1節(jié)特化,前緣中央具一束毛茸,指向后方,呈赤褐色。雄蟲肛上板不透明,基部寬端部窄,兩側(cè)緣略內(nèi)陷呈緩弧形,后緣略平直,中央稍凹入或有小脊,有時呈小三角形切刻,全板呈淺碗狀;陽莖端部較扁平,呈矛狀,接近端部有一伸向側(cè)面的突起,其端部稍彎曲,在突起之后有一小段變細,接著又變粗。雌蟲肛上板窄小,略呈三角形,后緣有一小切口;雄蟲下生殖板寬闊,接近對稱,后緣有一緩弧形小切口,腹刺幾乎與生殖板等長;雌蟲下生殖板如船底;雌、雄蟲尾須粗而長,末端尖銳。
圖3-172 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
孳生場所:主要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分布、喜歡稍溫暖的環(huán)境,如廚房、溫室等。
④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Serville,1839);凹緣大蠊Periplaneta emarginate Takarng,1908:雄蟲體長23~28mm,前胸背板長×寬(7mm×9mm),前翅長23~28mm,總長31.5~35mm。雌蟲體長24~30mm,前胸背板長×寬(8mm×11mm),前翅長23~25mm,總長31~33mm。
體大型,頭黑褐色,有較強的光澤、僅單眼黃色,唇基赤褐色。前胸背板黑色或黑褐色,略為梯形,前緣近乎平直,后緣弧形;前翅黑色至黑褐色,具光澤、后翅淡褐色,體軀及足黑褐色(圖3-173)。雄蟲腹部背板第1節(jié)特化,前緣中央有一圓形毛茸。雄蟲肛上板基部寬,端部稍窄,近似橫長方形,后緣中部略向前凹或平直,中央有一小切口,或稍稍隆起為短脊,在切口左右各有一圓形小突起,表面有短刺。陽莖葉端部扁平;接近頂端處有伸向側(cè)面的隆起,其端部稍稍有點彎,雌蟲肛上板前寬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線隆起呈脊,兩側(cè)傾斜,后緣具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兩葉片,端角鈍圓,切口頂端尖銳。下生殖板雄蟲寬短,后緣中部凹入,呈緩弧形,有的中央具切口;雌蟲大型,前寬后窄,略呈三角形,中部向下隆起,兩側(cè)上傾,形如船底;雌、雄蟲尾須黑褐色,粗長,端部尖銳。
圖3-173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
孳生場所:喜歡陰暗、潮濕和食物及水分充足的環(huán)境,如廚房、食堂、水池下、下水道、暖氣溝、地溝等。
⑤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Karny,1908):雄蟲體長20~25mm,前翅長18~21mm。雌蟲體長21~25mm,前翅長9~10mm。
雌、雄異型,中等大,赤褐至黑褐色,具光澤。頭黑色,上唇、唇基及下顎須淡赤褐色。前胸背板赤褐至近乎黑色,雄蟲較小,略呈六角形,表面稍稍凹凸不平,前緣平直,后緣中部微微向后突出,后緣前有一對斜鉤呈倒八字形下陷;雌蟲背板明顯比雄蟲大,半圓形,中部隆起,表面平滑;雄蟲翅狹長,超過腹部末端,雌蟲翅短,僅達腹之半(圖3-174)。腹部赤褐色,末端黑褐,雄蟲背板第1節(jié)中部有一束毛茸,長圓形,第7、第8節(jié)后側(cè)角向后突出呈銳角,第9節(jié)甚短;雌蟲梨形、腹部比雄蟲寬大。肛上板雄蟲寬短,后緣全線向前凹陷呈一大弧形,兩后側(cè)角向后突出呈銳刺,雌蟲前寬后窄,后緣呈三角形大切口,全板中部隆起,兩側(cè)傾斜如花盆;左陽莖葉突出,末端彎曲形成兩個叉,一個扁平,另一個粗短,右陽莖葉亦突出,末端尖如刺;下生殖板雄蟲大形,前寬后窄,兩側(cè)緣向后傾斜,著生腹刺處略凹陷,后緣中央有一小切口,雌蟲如船底。尾須粗壯,黑褐色,其長約等于肛上板之寬。
圖3-174 日本大蠊Periplaneta japonica 1♂2♀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江蘇、上海、湖北、湖南、廣西。
孳生場所:多在廚房、食堂、水池下、下水道等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活動,亦野棲。
⑥淡赤褐大蠊Periplaneta ceylonica(Karny,1908):雄蟲全長25~29mm,前胸背板長×寬(7.2mm×9mm),前翅長30mm,總長29mm。雄蟲中等大小,淡赤褐色。前胸背板近乎梯形,赤褐色,其前方兩側(cè)有倒八字形凹陷,后緣近乎平直;兩翅及足淡赤褐色。雄蟲腹部第1節(jié)背板中央具特化毛茸(圖3-175)。肛上板橫闊,如花盆形,兩側(cè)緣稍稍內(nèi)陷,后緣向前凹入,呈小弧形。其上有稀疏長毛著生。左陽莖葉可見,末端膨脹,分叉。下生殖板半圓形,對稱。
分布:江蘇、上海、安徽、福建、云南。
孳生場所:室內(nèi)在廚房和倉房多見。該種在室外多棲息于朽木樹皮和樹葉下。
2.光蠊科(Epilampridae) 體小型至大型,面部唇基不加厚,與額間無明顯界限,前胸背板和前翅或多或少具黑色刻點,前翅亞前緣脈端部分叉,靜止時后翅臀域折疊呈扇狀,中后足股節(jié)前下緣具刺,雄蟲下生殖板特化,雌蟲下生殖板不呈弁狀。本科種類多為卵胎生。本科目前僅發(fā)現(xiàn)室內(nèi)種類1屬1種。
圖3-175 淡赤褐大蠊Periplaneta ceylonica♂
土鱉屬Opisthoplatia Brunner,1865:體扁平,橢圓形。前胸背板半圓形,前緣弧形,蓋過頭頂,后緣接近平直;雌、雄蟲前、后翅均退化,呈葉片狀,位于中、后胸兩側(cè),翅端呈銳角狀,程度適中;后跗節(jié)第1節(jié)腹面僅在端部具刺,其跗墊較大,向基部延伸,直達這一節(jié)的中部;尾須極短、下生殖板呈葉片狀。
金邊土鱉Opisthoplatia orientalis(Burmeister,1838):雄蟲體長50mm,前胸背板長×寬(62mm×21mm),前翅長6mm,總長35.5mm。雌蟲體長50mm,前胸背板長×寬(12mm× 21mm),前翅長8mm,總長50mm。
雄蟲頭頂及面部棕黑色,唇基部及上唇褐色,下顎須褐色,端節(jié)色較深。前胸背板半圓形,后緣接近平直,中部稍稍向后突出,表面棕黑色,前緣一圈淡黃色,其上具許多刻點、中、后胸黑色,亦有許多刻點;前、后翅均退化呈小葉片,位于中、后胸兩側(cè),前、內(nèi)緣緩弧形,外緣平截,翅端呈銳角狀;足棕紅色。腹部黑色,兩側(cè)緣棕紅色,各節(jié)后側(cè)角向后突出呈尖銳狀。肛上板橫形,短梯形,后緣稍稍凹陷;下生殖板比肛上板稍短,后緣弧形、尾須短,僅比肛上板長一點。雌蟲體較雄蟲大,外形接近(圖3-176)。肛上板橫闊,后緣弧形,中部具一切口,表面基部黑色,中、后部棕紅色;下生殖板寬大,呈饅頭狀,后緣明顯突出呈弧形,兩側(cè)緣中部稍凹陷。肛上板長于下生殖板,亦比尾須略長。
圖3-176 金邊土鱉Opisthoplatia orientalis♀
分布:河北、安徽、北京、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
孳生場所:室內(nèi)在廚房和倉房多見。室外多見于朽木和樹皮及樹葉下。
3.姬蠊科(Blattellidae) 體小型至中型,面部唇基不加厚,與額間無明顯界限。前胸背板和前翅通常不具黑色刻點,前翅亞前緣端部不分叉;靜止時,后翅臀域折疊呈扇狀,中、后足股節(jié)前下緣具刺,雄蟲下生殖板長因種而異,有分類意義,雌蟲下生殖板形狀不規(guī)則,卵生種類。本科目前發(fā)現(xiàn)室內(nèi)種類2屬4種。
(1)小蠊屬Blattella Caudell,1903:小型種類,雌、雄蟲類似。頭頂為前胸背板所覆蓋。前胸背板常具兩條黑褐色縱帶,前、后翅均發(fā)育完全,長度超過腹部末端,后翅Cu脈平直或略為彎曲,其上無不完全支脈;前股節(jié)下緣具刺列,端刺發(fā)達,跗節(jié)細長,兩爪類似,爪墊中等大小。腹部第7、第8節(jié)背板常特化。肛上板變化不太大,狹長、半透明;下生殖板左右不對稱,形態(tài)多變。腹刺退化。
①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Linnaeus,1767):雄蟲體長10~13mm,前胸背板長×寬(2.7mm×3.2mm),前翅長9.5~11mm,總長12mm。雌蟲體長11~14mm,前胸背板長×寬(2.9mm×3.3mm),前翅長11.5mm,總長14mm。
體小型,雄蟲狹長,雌蟲寬短。頭頂及面部淡赤褐色,有時兩眼間有不明顯的赤褐色斑。前胸背板接近梯形,前緣弧形,稍突出,后緣弧形,中央突出呈鈍角,表面褐色,具兩條黑褐色縱帶;前翅狹長,達腹端,后翅無色透明,前緣域脈紋赤褐色,臀區(qū)縱脈淡褐色,橫脈無色,Cu脈簡單,無不完全支脈,僅具一完全脈,伸達翅緣(圖3-177)。腹部雄蟲狹長,第7背板特化,兩側(cè)凹入,近后緣中央有一個三角形深穴,即腺孔;第8節(jié)背板側(cè)緣顯著向外突出呈圓弧形。雄蟲肛上板窄長,基部色深,端部色淡,半透明,后緣緩弧形,如牛舌;下生殖板左右不對稱,右后緣有一凹檔,基部兩側(cè)各有一葉片,即第9腹節(jié)側(cè)葉,右葉末端遠離凹檔前緣;腹刺退化成兩小顆粒,位于凹檔下陷處、右邊顯著大于左邊;陽莖葉及陽莖端刺有時露出腹端,陽莖葉形狀如鐮刀狀,尾須強大多毛。雌蟲肛上板橫闊,赤褐色,略呈三角形,末端鈍角,側(cè)緣斜,略向內(nèi)凹陷;下生殖板寬大,表面隆起,前側(cè)緣近半圓形,后緣緩弧形,全板似饅頭狀。
分布:河北、北京、天津、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臺灣、江西、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甘肅、新疆。
孳生場所:該種系廣布于火車、輪船、飛機、賓館、飯店、學校、家庭住宅等。喜歡陰暗、溫暖、潮濕、食物和水分充足的環(huán)境。
②擬德國小蠊Blattella lituricollis(Walker,1868):雄蟲體長11.1~12mm,前胸背板長×寬(2.2mm×3.2mm),前翅長11~12mm,總長13~14mm。雌蟲體長9.5~9.8mm,前胸背板長×寬(2.3mm×3.2mm),前翅長11~12mm,總長14mm。
圖3-177 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體型小,與德國小蠊頗相似。頭頂及面部淡褐色,兩眼間有明顯的黑褐色斑,面部常有“T”形黑紋。前胸背板接近梯形,前緣弧形,稍突出,后緣中央突出呈鈍角狀,表面淡褐色;兩條縱帶黑色或赤褐色,縱紋本身狹窄,常窄于縱紋間距,兩縱紋略為叉開,后端不向內(nèi)彎曲;前翅狹長,達腹端,后翅無色透明,前緣區(qū)域脈紋赤褐色,臀區(qū)縱脈淡褐色,橫脈褐色,CuA脈簡單,無不完全支脈,端部僅二分叉(圖3-178)。雄蟲腹部第7、第8節(jié)背板特化,第7節(jié)后緣凹入,中央有一三角形深穴腺化,第8節(jié)中央有一脊,其兩側(cè)各有一較大凹陷,側(cè)緣直線或稍稍向外突出呈緩弧形。雄蟲肛上板狹長,與德國小蠊近似,下生殖板左右不對稱,右后緣有一凹檔,第9腹節(jié)側(cè)葉位于基部兩側(cè),右側(cè)葉末端較接近凹檔側(cè)緣;腹刺退化,右邊的呈小顆粒,左邊的僅余痕跡。左陽莖葉端部彎曲,在彎曲處內(nèi)側(cè)膨脹如瘤,末端有斜凹陷扭曲如繩,陽莖端刺如長針,端部平滑無強大凹陷,尾須強大多毛;雌蟲肛上板、下生殖板與前兩種近似。
分布: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西藏、臺灣。
孳生場所:習性與德國小蠊近似,多活動于室內(nèi)廚房等處。
③廣紋小蠊Blattella latistriga(Walker,1868):雄蟲體長11~12mm,前胸背板長×寬(2.9mm×3.5mm~3mm×3.5mm),前翅長11~12mm,總長13~14mm。雌蟲體長9.5~ 9.8mm,前胸背板長×寬(2.8mm×3.8mm~2.5mm×3mm),前翅長11~12mm,總長14mm。
圖3-178 擬德國小蠊Blattella lituricollis♂
體型小,頭頂橙黃色,面部黃色,中央常有一“T”形赤褐色斑,復眼間赤褐色,其距離小于觸角窩間距。前胸背板接近梯形,表面淡褐色,其上兩條黑色縱紋明顯,較寬、后端略向內(nèi)彎曲,縱紋間距在近末端處常膨脹,形成上部窄下部寬的細頸瓶狀;前翅窄長,達腹部末端,后翅無色透明,前緣域脈紋赤褐色,臀區(qū)縱脈淡褐色,橫脈褐色;Cu脈簡單,無不完全支脈,僅具一完全脈,伸達翅緣(圖3-179)。雄蟲腹部第7、第8節(jié)背板特化,肛上板窄長,基部深褐色,端部淡褐色,半透明,后緣弧形,如牛舌;下生殖板左右不對稱,右側(cè)緣有一凹檔,呈直角狀,右側(cè)葉片伸達凹檔側(cè)緣,腹刺退化,呈兩小顆粒,右邊顯著大于左邊,其上還著生一根強刺,赤褐色;左陽莖葉端部彎曲,如鐮刀狀,陽莖端刺如長針,端部具凹陷。尾須強大多毛。雌蟲肛上板三角形,下生殖板饅頭狀。
分布:福建、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孳生場所:本種在室內(nèi)廚房等處多見,室外多活動于房屋附近草叢,落葉下和雜草堆內(nèi)。
圖3-179 廣紋小蠊Blattella latistriga♂
(2)亞洲蠊屬Asiablatta Asahina,1985:中、小型種,深褐色,無光澤。前胸背板橫橢圓形,中部最寬,雌、雄蟲翅均發(fā)達,雌蟲翅稍短于雄蟲,但其長度仍能達到腹部末端;前翅脈間膜質(zhì)部分具較多小橫脈,并呈網(wǎng)狀,后翅R脈端部分叉,M脈和Cu脈簡單,Cu脈具4~6條完全分支和6條不完全分支;前足股節(jié)前下緣刺B3型;雄蟲肛上板三角形,短小,下生殖板對稱,腹刺發(fā)育正常。本屬目前僅知京都亞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 Asahina,1985 1種。
京都亞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 Asahina,1985 京都稀蠊Parcollatta kyotensis Asahina,1976 淡緣擬刺板蠊Discalida pallidimarginia Woo,1985 雄蟲體長13~14mm,前胸背板長3~3.5mm,前翅長12~13mm,總長16~19mm。雌蟲體長12~13mm,前胸背板長3.5~4.0mm,前翅長10~11.5mm,總長14~16mm。
體中型,暗褐色,兩性稍稍異形。雄蟲體較狹長,前胸背板側(cè)緣及前翅肩域色淡,半透明,形成一明顯的淡條帶,故名淡緣擬刺板蠊。頭頂凹陷,有幾條橫皺紋,額部單眼間有點刻,單眼內(nèi)側(cè)有斜向內(nèi)前方的細皺紋;復眼之長超過頭部之半,眼間距小于觸角基間距,等于或稍窄于單眼間距;單眼黃色,明顯可見;上唇及唇基淡褐色。下顎須第4節(jié)短于第3節(jié),第5節(jié)長于第3節(jié)。前胸背板橫橢圓形,最寬處在中部后方,前緣微微弧形突出,后緣中部略呈鈍角突出,兩側(cè)緣弧形突出,略下傾,色淡半透明,形成兩新月形淡色條斑;翅超過腹部末端,前翅窄長,端部略尖,肩域色淡,與前胸背板側(cè)緣淡新月形條斑相接形成淡色條帶,翅面光澤弱,脈紋清晰,稍稍隆起,R脈在端前分支;后翅透明,翅脈大部分無色,僅近前后緣及翅端處褐色,以斜脈色較深,但不加粗,端三角不明顯;R脈在端前分支,Cu脈具完全分支3~4根;不完全分支3~4根。足淡褐色,前足股節(jié)前下緣中部具強刺4~5根,向外有十余根細短刺,端部3根強刺由內(nèi)向外增大;基部四個跗節(jié)具墊,爪墊中等大。腹部狹長,黑褐色有光澤,背板無特化。肛上板顯著短于下生殖板,近三角形,基部黑褐色橫長方形,鈍角形端部無色半透明,此半透明部的大小變化很大,肛上板呈鈍弧形凸出;下生殖板大致對稱、后緣稍稍向上彎曲,腹刺淡褐色,有微毛,等長端細,尾毛細長,端部淡褐色(圖3-180)。雌蟲較雄蟲寬短,體色較深,光澤較強,前胸背板側(cè)緣及前翅肩域無淡色條帶;頭部比雄蟲窄,頭頂略突出于復眼,有橫條形刻點,額區(qū)刻點和皺紋比雄蟲稀而淺,眼間距明顯寬于單眼間距;前胸背板略寬于雄蟲,前緣緩弧形。翅超過腹端,但顯然短于雄蟲。肛上板三角形,端部呈銳角,中央有一縱隆起;下生殖板后緣弧形,尾毛較雄蟲粗壯。
分布:遼寧、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廣西、陜西。
孳生場所:室內(nèi)廚房、食堂、下水道等處,亦在酒廠的制曲車間發(fā)現(xiàn)。
4.蔗蠊科(Pycnoscelidae) 體中型,短粗胖,結(jié)實,面部唇基正常,與額間無明顯界限,前胸背板及前翅一般不具黑色刻點,亞前緣端部不分叉。前胸背板稍呈拱形,前翅R脈分支斜傾并有細小橫脈,后翅Cu脈有較多的不完全分支。前足股節(jié)前下緣端具刺1根。下生殖板不對稱,右側(cè)腹刺大而發(fā)達。本科目前發(fā)現(xiàn)室內(nèi)種類僅1屬1種。
圖3-180 京都亞洲蠊Asiablatta kyotensis♂
蔗蠊屬Pycnoscelus linnaeus,1758:體色較暗,前胸背板隆起明顯,向側(cè)緣傾斜,后緣稍突出,呈鈍角,表面具光澤。雄、雌蟲前后翅均發(fā)達,達到或超過腹端,前翅相對較寬,半透明、具光澤,中部稍寬闊,中、肘域脈紋稍斜傾,具許多短橫脈;后翅寬,徑域窄,脈紋不規(guī)則,中脈簡單,Cu脈大約具10條斜脈,端三角非常小,幾乎不存在,前股節(jié)下緣端部具刺,后跗節(jié)基節(jié)墊較長,幾乎伸達這一節(jié)基部,下生殖板隱藏于第8腹節(jié)之下。
蔗蠊Pycnoscelus surinamensis(Linnaeus,1758):雄蟲體長17mm,前胸背板長×寬(5.2mm×7mm),前翅長18.5mm,總長22.2mm。雌蟲體長19mm,前胸背板長×寬(6.2mm×7.5mm),前翅長14.3mm,總長19mm。
雄蟲窄長,頭土黃色,頭頂、復眼間、臉及上唇基部黑色,下顎須褐色,復眼間距和單眼間距等長。前胸背板隆起,接近五邊形,棕色,前緣域具寬度適中的淡黃色帶,向兩側(cè)延伸達中部側(cè)角,前緣弧形,后緣向后突起呈鈍角狀,表面具許多凹陷和刻點;前翅長超過腹部末端,褐色,脈紋清晰,沿脈紋具成列的深刻點,中部至端部具許多橫脈,足褐色、前股節(jié)前下沿具一列微毛,基跗節(jié)墊較長,幾乎達其基部。腹部深褐色,肛上板橫闊,后緣凸出呈弧形,中央具一小缺刻;下生殖板隱藏于第8腹節(jié)下。尾須長于肛上板(圖3-181)。雌蟲體色較雄蟲更接近棕色,體較寬,腹部寬圓,翅稍短于腹端,肛上板橫闊,后緣突出呈緩弧形,中央有一缺口,口底向后有一短凹陷,下生殖板寬圓,饅頭形,長于肛上板,尾須較肛上板短。
圖3-181 蔗蠊Pycnoscelus surinamensis♂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
孳生場所:室內(nèi)廚房、倉庫、雞舍等,成若蟲均穴居土內(nèi)或地面枯枝落葉和磚塊下。
5.地鱉科(Polyphagidae) 大型種類,體多毛,面部唇基加厚,與額間有明顯的界限,單眼大。雄蟲具翅,雌蟲無翅或僅具有很短的翅,靜止時臀域平置,不呈扇狀折疊。中、后足股節(jié)下緣無刺,中墊缺。雄蟲下生殖板后緣呈圓形,具長而對稱的腹刺,卵生種類。本科目前發(fā)現(xiàn)室內(nèi)種類2屬4種。
(1)地鱉屬PolyphagaBrulle,1835:雌、雄異形,雄蟲具翅,雌蟲無翅,雄蟲頭部額面隆起不高,唇基上緣位于觸角窩下方;復眼間距適中。前后翅均超過腹部末端,膜質(zhì),前翅深褐色,接近黑色,前翅背面亞前緣脈基部無葉片狀突起;前足股節(jié)具端刺,中、后足脛節(jié)端刺7根,跗節(jié)兩爪正常,具中墊;雌蟲體面幾乎無毛,具許多小顆粒。雄蟲肛上板、下生殖板形態(tài)因種而變化。
冀地鱉Polyphagaplancyi Boliver,1882:雄蟲體長19~22mm,前胸背板長×寬(6.2mm× 11mm~8.2mm×13mm),前翅長25~29.5mm,總長32~35mm。雌蟲體長34.5mm,前胸背板長×寬11×21mm。
雄、雌異形,雄蟲有翅,臉面深褐色,上唇基前半部及唇基部淡褐色,復眼間距和單眼間距幾乎相等,寬度適中,單眼間及觸角窩間面部隆起,下顎須褐色。前胸背板橫橢圓形,近似五邊形,中部兩側(cè)呈角狀,表面黑色,具大小不等的凹陷,前緣具一寬度適中的黃帶,其上有許多褐色刻點,有的后緣中部有很窄的棕色帶;雄蟲前翅黑褐色,前緣極突出,緣域?qū)掗煟蠹s是臀域最寬處的1/2,基半部脈紋呈網(wǎng)狀,后翅淡褐色;體軀及足棕色,前足脛節(jié)刺9根,端刺7根,中刺2根,肛上板橫闊,后緣突出呈弧形,中央具一刻缺,兩后側(cè)隆起處各具一褐色毛叢,下生殖板稍不對稱,后緣從右腹刺向左稍有凹陷,其上具密集叢生的棕色微毛,尾須深褐色具許多毛(圖3-182)。雌蟲隆起明顯,體深褐色,表面幾乎無毛,具許多微小顆粒。
圖3-182 冀地鱉Polyphagaplancyi♂
分布:河北、北京、山西。
孳生場所:喜歡在陰暗潮濕的腐殖質(zhì)豐富的松土中。室內(nèi)多在廚房、糧倉、灶腳、車間墻邊等處。
(2)真地鱉屬EupolyphagaChopard,1929:雄、雌異形,雄蟲具翅,雌蟲無翅,額面隆起,雄蟲單眼大而明顯突出,具光澤。雌蟲單眼退化僅呈不明顯的小點。復眼間距適中。后唇基大而突出,其上緣低于觸角窩水平。前胸背板密布微毛,側(cè)緣茸毛較多。雄蟲前、后翅長超過腹部末端,前翅淡黃色、膜質(zhì)、半透明,表面具褐色斑點及微毛,背面亞前緣脈基部有一葉片狀突起。前股節(jié)具一端刺,脛節(jié)9根刺。肛上板橫四方形,下生殖板常有變化。雌蟲腹部末節(jié)腹片甚大,中、后部中央顯著隆起。
①中華真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1868):雄蟲體長28.2mm,前胸背板長×寬(5.8mm×9.5mm),前翅長26mm,總長30mm。雌蟲體長29mm,前胸背板長×寬(6mm×9mm)。
雌、雄異形,雄有翅,體面被微毛,頭頂及單、復眼間深褐色,單眼間距稍寬于復眼間距,并有一橫脊相連,其上無毛。觸角窩間面部隆起,淡褐色,有幾條皺褶,上唇基黃色,中隆線左右各有一褐色大斑,唇基及下顎須淡褐色。前胸背板橫橢圓形,深紅褐色,前緣略凹陷,前緣域有一明顯黃帶,全板密被微毛,中央一小區(qū)有一些條紋狀或小塊狀凹陷,其表面無毛。前翅淡黃色,膜質(zhì)、半透明,其長度超過腹端11mm以上,表面斑紋呈網(wǎng)狀。后翅無色透明,體軀及足褐色,前脛節(jié)9根刺,8根端刺,1根中刺。肛上板橫闊,后緣弧形,中央具一小切刻,而后側(cè)角隆起,其上各有一叢毛。左陽莖葉紅褐色,較長,腹面觀,可見大部分,端部彎鉤不大;下生殖板不對稱,后緣從右腹刺向左逐漸凹陷,接近左腹刺處稍突出,并且沿著整個后緣著生許多茸毛。尾須褐色,不長(圖3-183)。雌蟲體隆起,黑色,前胸背板前緣具淺黃色帶。
圖3-183 中華真地鱉Eupolyphaga sinensis♂
分布:河北、北京、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浙江、四川、貴州、甘肅。
孳生場所:喜歡在陰暗潮濕的腐殖質(zhì)豐富的松土中。室內(nèi)多在廚房、糧倉、灶腳、車間墻邊等處。
②云南真地鱉Eupolyphaga limbata(Kirby,1903):雄蟲體長19mm,前胸背板長×寬(5.5mm×8.5mm),前翅長26mm,總長30mm。雌蟲體長18mm,前胸背板長×寬(6.2mm× 8.9mm)。
雌、雄異型,雄蟲有翅,體面被微毛。頭頂及單、復眼間深褐色,單眼間距比復眼間距稍寬,并有一橫脊相連,其上有茸毛,面部有一“八”字形脊,亦有茸毛,上唇基前緣黃色,其余區(qū)域紅褐色,下顎須淡褐色。前胸背板橫橢圓形,深紅褐色,前緣略凹陷,前緣域具一明顯黃帶,表面密被微毛,中央一小區(qū)有一些黑色條紋狀和小塊狀的凹陷,其表面無毛;前翅淡黃色,膜質(zhì),半透明,長度超過腹端11mm以上,表面分散著大、小不等的褐色斑點,后翅無色透明,體軀及足褐色,前足脛節(jié)端刺7根,中刺2根,1根位于脛節(jié)上緣,另1根位于脛節(jié)下緣。肛上板三角形、對稱、后緣弧形,中部具一淺切刻,兩側(cè)角隆起處各有一束毛叢;下生殖板不對稱,后緣從右腹刺向左腹刺逐漸凹陷,到中部稍偏左呈平直或微微凸出,直至左腹刺,沿著后緣具密集的茸毛。左陽莖葉黑褐色,不長。腹面觀,僅見端部,彎溝大。尾須褐色,其上著生許多茸毛,基部幾節(jié)尤多(圖3-184)。雌蟲拱形,無翅、體淺紅黃色,肛上板后緣中部不向后突出,緩弧形,中央有一小而淺的切口,切口端有線縱溝,向前延伸不達中部即消失。
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甘肅。
孳生場所:喜歡在陰暗潮濕的腐殖質(zhì)豐富的松土中,室內(nèi)多在廚房、糧倉、灶腳、車間墻邊等處。
③西藏真地鱉Eupolyphaga thibetana(Chopard,1922):雄蟲體長19mm,前胸背板長×寬(5mm×8mm),前翅長24mm,總長28mm。雌蟲體長22mm,前胸背板長×寬(7mm× 9mm)。
雌、雄異形,雄蟲有翅,體形大小、色澤與云南真地鱉極近似。復眼間距與單眼間距相等,單眼
圖3-184 云南真地鱉Eupolyphaga limbata♂
間有一橫列小坑,著生棕色長茸毛。前胸背板橢圓形,前緣稍稍波形,前緣域有一明顯淡黃色帶,表面密布微毛;前翅淡黃色、膜質(zhì)、半透明,長度超過腹端不到10mm,表面分散著大小不等的褐色斑;體軀及足赤褐色,前足脛節(jié)刺9根,其中端7根,中刺2根。肛上板三角形,后緣弧形,中部具一淺切刻。下生殖板后緣稍稍波形,密被黑褐色微毛(圖3-185)。雌蟲無翅,橢圓形,深赤褐色,背面顯著隆起,密被淡色短微毛。肛上板后緣向后突出,呈緩弧形,中央有一淺缺口,口底向前有一縱脊,伸達近前緣處消失;下生殖板大形,黑色,具赤褐色大斑,中部顯著隆起,后緣中央有小切口(圖3-186)。
圖3-185 西藏真地鱉Eupolyphaga thibetana♂
圖3-186 西藏真地鱉Eupolyphaga thibetana♀
分布:西藏。
孳生場所:喜歡在陰暗潮濕的腐殖質(zhì)豐富的松土中,室內(nèi)多在廚房、糧倉、灶腳、車間墻邊等處。
6.尖翅蠊科(Oxyhaloidae) 大、中型種類;面部唇基不加厚,與額間無明顯界限;翅靜止時臀域折疊呈扇狀。中、后股節(jié)腹面無刺,如有刺或在前緣或在后緣,不同時存在,脛節(jié)外側(cè)具刺3根;下生殖板橫寬,對稱,后緣弧形,兩側(cè)向內(nèi)呈弧形凹陷,后側(cè)角折回呈銳角狀,腹刺位于后側(cè)角之后,對稱。本科目前發(fā)現(xiàn)室內(nèi)種類僅1屬1種。
花蠊屬Nauphoeta Burmeter,1838:蟲體粗短,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緣近平直,后緣緩弧形,側(cè)緣緩弧形,后側(cè)角鈍圓;雌、雄蟲翅雖發(fā)達,但其長僅達腹端;雌、雄蟲腹部寬短,厚實,其肛上板均橫寬;雄蟲略呈四方形,雌蟲后緣中部呈鈍角淺凹陷。
灰花蠊Nauphoeta cinerea(Olivier,1789):中型種類,體呈黃褐色。雌、雄蟲體色斑紋相同;前胸背板近梯形,兩側(cè)緣淡黃色,在淡黃色內(nèi)側(cè)又各有1黑色縱帶,在背板中部有形狀不規(guī)則的褐色云狀斑;前翅近長方形,前緣域淡黃色,翅周緣有零星淡褐色斑,徑脈基部具1條黑色縱帶(圖3- 187)。雌、雄蟲肛上板和下生殖板比較特殊。
圖3-187 灰花蠊Nauphoeta cinerea♂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