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花園可到兩極珊瑚礁可達多米蟲黃藻礁
海底花園——珊瑚礁
珊瑚礁
珊瑚的絢麗多姿令人贊不絕口。在那碧藍清澈的海水底層,一片片、一簇簇珊瑚像怒放的花朵爭奇斗艷。大者一兩米高,小者僅幾厘米。它們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鹿角珊瑚頗似馴鹿頭上多枝的鹿角;石芝珊瑚很像破土而出的蘑菇;蜂巢珊瑚酷似結(jié)構(gòu)精巧的蜂巢;腦珊瑚像溝回發(fā)達的大腦;薔薇珊瑚猶如一朵朵盛開的薔薇;柳珊瑚像隨風拂動的柳枝;還有的像蒼松翠柏,像菊花牡丹,像伸展的手掌,像打開的圓扇,像扁扁的盤、圓圓的球等,可謂千姿百態(tài)??茨穷伾杭t的像瑪瑙,綠的似翡翠,黃的像琉璃,五顏六色,的確不辱“花”的名聲。
珊瑚
珊瑚,在動物分類學上屬于腔腸動物,基部有一個石灰質(zhì)的底座,成環(huán)狀,環(huán)壁向中央成輻射狀伸出許多隔膜,上部是袋狀軟體部,頂部是口,周圍有一圈觸手,身體中央是消化腔。體壁主要由內(nèi)胚層和外胚層構(gòu)成,兩層之間還有一個中膠層。觸手將浮游動物攝入消化腔內(nèi)進行消化、吸收,所剩的殘渣再經(jīng)口部排出,可見它是很低等的動物。它的身體很小,一個珊瑚蟲充其量不過一粒大米那樣大。珊瑚的種類相當多,有6500多種。人們把它分成兩類:一類是觸手和隔膜為八個或八的倍數(shù),稱八放珊瑚,如紫紅的笙珊瑚,藍色的蒼珊瑚,灌木林似的海柏、海雞冠、海鰓及珍貴的紅珊瑚,柳珊瑚也是八放珊瑚,它們有的像扇,有的似牧羊鞭,或如落地燈,或似干木枯枝,另一類其觸手和隔膜由里往外數(shù),按六的倍數(shù)增加,稱六放珊瑚,如石芝等。
珊瑚蟲
珊瑚蟲多群體生活,成千上萬個珊瑚蟲生活在一起,靠石灰質(zhì)骨骼彼此相連,多呈筒狀,直徑從幾毫米到兩厘米。它們的隔膜被一種小腸道系統(tǒng)聯(lián)在一起,可以說它們有多張嘴,只一個共同的“胃”,這是海洋生物中極為奇特的一種生活方式。黃昏來臨,珊瑚蟲的肉體部分從骨質(zhì)殼內(nèi)伸出來,張開觸手,像一朵朵怒放的花朵,獵取可口的美味。石珊瑚蟲的骨骼是其外胚層的生骨細胞形成的。它首先從海水中吸收鈣,與二氧化碳結(jié)合生成碳酸鈣,然后釋放出結(jié)晶,漸長成骨骼,猶如作繭自縛,將身體緊固其內(nèi)。這對它很有好處,可使它免受海浪的沖擊。這些珊瑚骨片愈合成各種形狀,像針、像管等。珊瑚蟲死亡后其遺骨就成為珊瑚,其上又會長新珊瑚蟲。所以新一代的珊瑚蟲總是在先輩的墳?zāi)股辖ㄔ熳约旱某惭?,并像金字塔一樣,一代一代步步向上增高。有些珊瑚蟲體內(nèi)根本沒有骨骼,死后當然一無所留。真正參與造礁的只有八放珊瑚中的笙珊瑚、蒼珊瑚及六放珊瑚中的多數(shù)石珊瑚,總計不過600多種。石珊瑚群體外形宛如人腦,大者如干草垛,小的似小孩的拳頭。
珊瑚喜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水溫13~36℃,鹽度為24~40,透明度高的淺海水域中。由于造礁珊瑚軟體內(nèi)還共生一種微小的藻類——蟲黃藻或叫動物黃藻,這種藻同樣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它們只分布于水深不足70~80米的水域。非造礁珊瑚體內(nèi)無蟲黃藻共生,其分布區(qū)域則不受上述條件的限制,南北可到兩極,深可達6000多米。蟲黃藻與珊瑚互惠互利,前者向后者提供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氧和碳水化合物,加速珊瑚的生長;反過來珊瑚代謝中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中的氮、磷等,又為蟲黃藻提供了必要的營養(yǎng)物。若這種共生鏈遭到破壞,二者將無法生存下去。
珊瑚礁中有些魚類如鸚嘴魚、隆頭魚等,上下頜的牙齒愈合成板狀,像鉗子一樣厲害,專門啃食活的珊瑚,顯然是珊瑚的冤家。對珊瑚危害更大的是海星,大量繁殖后的海星能像農(nóng)田的蝗蟲一樣,成群結(jié)隊襲擊珊瑚礁。如長棘海星愛吃珊瑚,尤嗜吃造礁珊瑚,它們也像其他海星一樣,把胃翻出來蓋在珊瑚上面,向可食的部分分泌消化酶,消化后溶解的部分就被胃吸收,使珊瑚死亡。
海星
有人認為,珊瑚是印度人在公元前5世紀發(fā)現(xiàn)的,也有人認為是意大利人約在2000年前首先發(fā)現(xiàn)的,還有人說埃及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前1304年)的墓穴中就有淺紅色珊瑚假牙,說明珊瑚的發(fā)現(xiàn)時間還要早。但18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都把它看做是長在海底的植物。1774年有一位法國人在北非海岸考察中發(fā)現(xiàn),珊瑚樣子像植物,但實際上是動物??墒撬陌l(fā)現(xiàn)很難打破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到了18世紀40年代以后,科學家在研究珊瑚的發(fā)育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它的動物特征,從此稱它“蟲植體”,即動物兼植物。又過了整整一個世紀,生物學家研究它的胚胎發(fā)育時才發(fā)現(xiàn),它的石灰質(zhì)骨骼是由它的軟體部分分泌的,是動物性的,從此才把它真正當動物看待。
我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珊瑚的國家之一。據(jù)傳大禹治水時就開始利用珊瑚了。先秦時代《山海經(jīng)·海中經(jīng)》記載:“珊瑚出海中,歲高二三尺,有枝無葉,形如小樹?!睗h代《說文解字》中說:“珊瑚,赤色,出于海?!睎|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等書記載,漢代就已開始利用珊瑚了。
造礁珊瑚的生長速度并不快,塊狀種類年增長不過數(shù)厘米,板狀者年增長4~5厘米,枝狀者年增長10厘米以上。珊瑚群體能像樹上長芽一樣在邊緣上長出芽體,每個芽體就變成新的珊瑚蟲。這樣,子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幾世同堂,使珊瑚不斷擴大,群體之間不斷重新聚合,不斷增高加寬,常言道積沙成丘,無數(shù)小珊瑚體就逐漸形成巨大的珊瑚礁。
珊瑚礁的形成并非全是珊瑚蟲的功勞,還有許多生物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珊瑚藻分泌的鈣質(zhì)鞘和珊瑚的骨骼很相似,能緊緊附在巖石表面。多孔螅也能分泌碳酸鈣形成骨骼,和石珊瑚長在一起。海綿中有些種類亦有鈣質(zhì)、硅質(zhì)或角質(zhì)骨骼,亦有造礁作用。
珊瑚礁有大有小,離海岸有遠有近,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岸礁,它沿海岸或島嶼周圍延伸,像一條彩裙,又像一道堅實的屏障,保護著海岸免受海浪的沖擊,有人又叫它裙礁。紅海沿岸的岸礁有2700多千米長;第二類是堡礁,它與海岸隔海相望,其間隔有幾十米深的礁湖,大致與海岸平行延伸。如世界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大堡礁;第三類叫環(huán)礁,它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環(huán)形,如島嶼下沉,周圍的珊瑚礁就是環(huán)礁。全世界有330多個環(huán)礁,最大的如馬紹爾群島上的夸賈林環(huán)礁,面積在1800平方千米以上。
埃及金字塔被詩人昂蒂伯特于公元前200年稱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但最高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也不過高146.6米,與太平洋上的任何一個環(huán)礁都無法相比。大堡礁和珊瑚海被國際環(huán)境保護、教育、潛水、考古及博物組織于1989年9月評為世界水域七大奇觀之一。它的確當之無愧。澳大利亞東北海域的大堡礁,南北長達2000千米,東西寬65千米,低潮時露出水面的面積有8萬多平方千米,儲存的礁石可以建造800萬座金字塔。這些礁石是一個個小珊瑚蟲建造而成,所以珊瑚礁的歷史都比較悠久,長達幾千年、幾萬年甚至百萬年。
珊瑚礁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優(yōu)異的環(huán)境和庇護所,形成一個特殊的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復(fù)雜的生物群落。那里不僅有五彩繽紛的海藻,還有五光十色的貝類、披盔舞螯的蝦蟹和種類繁多的魚類,從單細胞動物到脊椎動物各個門類都有,科學家估計達3.5萬~6萬種之多。硅藻、藍藻和甲藻等浮游藻的繁衍,形成了食物鏈的基礎(chǔ),促進了浮游動物的蓬勃發(fā)展。浮游動物的豐富又吸引來大量的其他動物。僅西沙群島的貝類就有500多種,還有海參、海星、海蛇尾、海膽及龍蝦、梭子蟹等。珊瑚礁魚類有300多種,如珊瑚魚、神女魚、鐮魚等。它們外形奇特,花紋斑斕,有的鮮紅,有的湛藍,有的翠綠。一有風吹草動,立即隱身于礁石的縫隙之間。還有陰險的海鱔也躲在巖礁之間,伺機偷襲游近的獵物。身體細長、體色銀白的蝦魚經(jīng)常成群結(jié)隊的頭朝下游泳,一受驚動就躲在海膽的長刺之間。綠藻、褐藻等定生藻類像地毯一樣覆蓋在礁石上。
珊瑚礁有如此多的生物,其原因是那里的生產(chǎn)力高,大洋中一個小珊瑚礁的生產(chǎn)力比其周圍的海水生產(chǎn)力高得多,比溫帶的巖礁地也高數(shù)倍。這是因為體內(nèi)有共生藻類的造礁珊瑚呈立體成長,能充分利用空間和光線的緣故,所以人們把珊瑚礁比做海洋中的熱帶雨林。陸上的熱帶雨林占地球面積的2.3%,大約生活著90萬種生物,約占已知物種的64%。珊瑚礁約占全球面積的0.1%,在已知的50萬種海洋生物中3.5萬~6萬種生活在珊瑚礁中,比熱帶雨林的生物稀少一些,這或許是有些物種尚未被人類所發(fā)現(xiàn)的緣故。
珊瑚日積月累,珊瑚礁可以漸高出水面,但遭海浪的劇烈沖擊時,高出水面的部分容易斷裂,這些斷裂的殘體就會陷落并填補進其下的縫隙之中。珊瑚蟲仍以頑強的毅力在這擴大的廢墟上繼續(xù)蔓延生長,使其漸成巨大的淺灘,淺灘高出水面時就成了珊瑚島。大堡礁和珊瑚海里星羅棋布地散布著600多座珊瑚島。島的形狀各異,有的像巨大的艦艇,有的似圓形古堡,也有的類似鐵塔沖天聳立。珊瑚經(jīng)風化而粉碎,加上腐爛的藻體和聚集的鳥糞,漸漸形成良地沃土。被海流沖來的草、樹種子就會在此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把珊瑚島變成一個個風景迷人的綠洲。那里不僅有高大的椰林、棕櫚樹,誘人的香蕉、菠蘿,還有矮小的灌木,僅西沙群島上的植物就有166種之多。它們或挺拔蒼勁,或綽約婆娑,或青翠欲滴,或飄香萬里,加之海鳥展翅凌空,海龜接踵而至,鳥啼蟬鳴,蜂飛蝶舞,使其成為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的寶島。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