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認識相鄰數(shù)

        認識相鄰數(shù)

        時間:2023-02-19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因此,在幼兒時期,適當增加一些幼兒的數(shù)學學習體驗,對幼兒思維水平的提高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的意義。本課程中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堅持以幼兒為學習主體,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培養(yǎng)幼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為目標,通過接觸生活中與數(shù)學知識有關的素材,培養(yǎng)幼兒的數(shù)學素養(yǎng)與思維品質(zhì)。七個葫蘆成熟了,相繼落地變成了七個男

        一、幼兒數(shù)學領域教育的價值與編寫理念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shù)學與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數(shù)學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對客觀現(xiàn)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數(shù)學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在幼兒時期,適當增加一些幼兒的數(shù)學學習體驗,對幼兒思維水平的提高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的意義。

        本課程中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堅持以幼兒為學習主體,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培養(yǎng)幼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為目標,通過接觸生活中與數(shù)學知識有關的素材,培養(yǎng)幼兒的數(shù)學素養(yǎng)與思維品質(zhì)。

        二、幼兒數(shù)學領域教育的目標

        (一)數(shù)學領域教育總目標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shù)學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數(shù)、量及數(shù)量關系。

        3.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

        (二)大班數(shù)學領域教育目標

        1.能發(fā)現(xiàn)事物簡單的排列規(guī)律,并嘗試創(chuàng)造新的排列規(guī)律。

        2.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shù)學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3.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4.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

        5.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nèi)的加減運算。

        6.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tǒng)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

        7.能用常見的幾何形體有創(chuàng)意地拼搭和畫出物體的造型。

        8.能按語言指示或根據(jù)簡單示意圖正確取放物品。

        9.能辨別自己的左右。

        活動目標

        1.理解10以內(nèi)數(shù)的順數(shù)與倒數(shù)的含義。

        2.感知倒數(shù)與順數(shù)的區(qū)別與運用。

        3.培養(yǎng)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10層樓的掛圖1張,小兔子玩偶1個。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頁。

        活動過程

        ◎活動游戲:大家來報數(shù)。

        1.將幼兒排成一排進行“1、2、1、2”的報數(shù)游戲。

        2.讓幼兒依次從1~10進行循環(huán)報數(shù),看看誰報得準。

        ◎游戲:數(shù)樓房。

        教師展示教學掛圖,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這棟樓共有幾層。

        1.引導幼兒從底層數(shù)起,看看這棟樓的頂層是第幾層。

        2.鼓勵幼兒將樓層數(shù)標出來,并引導幼兒感知樓層序號與樓層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樓層序號越大,樓層越高。

        3.情景游戲:小兔子爬樓梯。

        教師引導幼兒帶小兔子爬樓梯,并讓幼兒回答以下問題:

        (1)小兔子從1樓爬到8樓,中間要經(jīng)過哪些樓層?(第2、3、4、5、6、7層樓)

        (2)小兔子從3樓爬到9樓,中間要經(jīng)過哪些樓層?(第4、5、6、7、8層樓)

        (3)小兔子從5樓爬到10樓,中間要經(jīng)過哪些樓層?(第6、7、8、9層樓)

        (4)小兔子從10樓下到7樓,中間要經(jīng)過哪些樓層?(第9、8層樓)

        (5)小兔子從8樓下到1樓,中間要經(jīng)過哪些樓層?(第7、6、5、4、3、2層樓)

        ◎學習《數(shù)字兒歌(一)》(見活動資源)。

        活動資源

        兒歌

        數(shù)字兒歌(一)

        小兔子,開鋪子,開開鋪子:一張小桌子,兩把小椅子,

        三根小繩子,四只小匣子,五管小笛子,六條小棍子,

        七個小盤子,八顆小豆子,九本小冊子,十雙小筷子。

        活動目標

        1.學習2的分解。

        2.能理解2可以分為兩個1,兩個1合起來為2。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兒歌《手指歌(一)》音頻,數(shù)字卡片2一張,小鴨子玩偶若干,瓜子若干。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頁。

        活動過程

        ◎游戲活動:分瓜子。

        1.教師將瓜子分給幼兒,每人兩顆,引導幼兒感知數(shù)字2與其數(shù)量的對應關系。

        2.教師引導幼兒將兩顆瓜子分成兩部分,數(shù)一數(shù),每一部分有幾顆。

        3.讓幼兒將兩部分瓜子放在一起,再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顆。

        ◎游戲:找一找生活中的數(shù)字2。

        1.教師拿出數(shù)字卡片2和小鴨子玩偶,引導幼兒討論數(shù)字2像什么。

        2.教師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兩兩一組出現(xiàn)的。如1雙筷子,1對運動鞋,1雙襪子等。

        ◎學習兒歌《手指歌(一)》(見活動資源)。

        活動資源

        兒歌

        手指歌(一)

        兩個拇指,彎彎腰,點點頭。

        兩個食指,變公雞,斗一斗。

        兩個小指,勾一勾,做朋友。

        兩個手掌,碰一碰,拍拍手。

        活動目標

        1.掌握2的加法和減法。

        2.認識加號、減號和等號,并初步理解它們在算式中的作用和意義。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拔河比賽的繩子1根,小鴨子玩偶若干,數(shù)字卡片1、2和符號卡片+、-、=各3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頁。

        活動過程

        ◎游戲活動:拔河比賽。

        1.教師將幼兒排成一排,依次按1、2、1、2的順序報數(shù),報數(shù)1的幼兒為一組,報數(shù)2的幼兒為另一組,讓兩組幼兒進行拔河比賽,看看哪組小朋友的力氣大。

        2.選一名幼兒為第一組,兩名幼兒為第二組,比比看哪組小朋友力氣大??啥啻芜x幼兒參加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數(shù)字與對應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情景故事:2的加法和減法。

        1.小河里有一只小鴨子在游來游去,它真想有個小伙伴,這時從遠處游來了另一只小鴨子,小鴨子非常高興,現(xiàn)在小河里一共有幾只小鴨子?

        2.兩只小鴨子在小河里高興地玩了很久,一只小鴨子餓了,去草地上找小蟲吃,這時小河里有幾只小鴨子?

        3.另外一只小鴨子也餓了,也上岸到草地上找小蟲,這時小河里有幾只小鴨子?草地上有幾只小鴨子?

        ◎游戲:神奇的筷子。

        1.教師發(fā)給每位幼兒兩根筷子,讓他們自由擺一擺。選擺成“+”“-”“=”的幼兒說說自己這樣擺的原因,然后引導幼兒思考這些符號在數(shù)學中可以代表什么?

        2.將帶有“+”“-”“=”符號的卡片貼在黑板上,帶領幼兒認識加號、減號和等號,并理解其含義。

        3.重復情景故事中的1和2,讓幼兒用符號卡片+、-、=放在以下...內(nèi),讓幼兒熟悉數(shù)學算式。

        活動目標

        1.學習3的分解。

        2.能理解3可以分為1和2,1和2合起來為3。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數(shù)字卡片1、2、3各一張,兒歌《三只熊》。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4頁。

        活動過程

        ◎游戲:分積木。

        1.教師將積木分給三名幼兒,這三名幼兒分別分得一個積木、兩個積木、三個積木??匆豢矗纫槐?,看誰的積木最多,誰的積木最少。

        2.請另外一名幼兒將數(shù)字卡片1、2、3分別放在對應的積木旁。

        ◎兒歌欣賞:《三只熊》(見活動資源)。

        活動資源

        兒歌

        三只熊

        有三只熊住在一起,   

        熊爸爸、熊媽媽、熊娃娃。

        熊爸爸真強大,     

        熊媽媽身材真好呀,   

        熊娃娃真可愛呀!    

        一天一天長大啦!    

        活動目標

        1.掌握3的加法和減法。

        2.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數(shù)字卡片1、2、3和符號卡片+、-、=各三張,自制大樹圖一幅。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5頁。

        活動過程

        ◎情景故事:3的加法和減法。

        教師展示自制大樹教學掛圖,邊講故事邊用小鳥圖片示意,將3的加法和減法融入故事中,讓幼兒討論故事結果,并用數(shù)字卡片1、2、3和符號卡片+、-、=將等式補充完整。

        1.有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樹,它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常年吸引了許多小動物來樹蔭下玩耍,吸引了許多小鳥來這里唱歌。看,已經(jīng)有兩只小鳥在樹上唱歌,又飛來一只,這時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在唱歌?

        2.三只小鳥在樹上唱了很久,一陣風吹來,有兩只小鳥飛回家了,這時樹上還有幾只小鳥?

        3.一只小鳥在樹上很孤獨,它大聲呼喚它的伙伴們,這時又來了兩只小鳥,大樹上現(xiàn)在有幾只小鳥?

        4.三只小鳥在樹上又唱了一會兒,一只小鳥餓了,飛走找小蟲子去了,大樹上現(xiàn)在有幾只小鳥?

        5.填一填。

        活動目標

        1.學習4的分解。

        2.能理解4可以分為1和3,2和2。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小狗玩偶4個,歌曲《一二三四歌》。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6頁。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報數(shù)1、2、3。

        1.教師將幼兒排成一橫排,從1~3報數(shù),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各報一次,比一比,誰報得又準又快。

        2.讓幼兒再報一次數(shù),并記住自己所報的數(shù)字,讓幼兒按教師指令做以下動作:

        (1)報數(shù)字3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

        (2)報數(shù)字1的小朋友請舉起手。

        (3)報數(shù)字2的小朋友跺跺腳。

        (4)報數(shù)字3的小朋友拍拍手。

        教師可隨機增加指令動作,培養(yǎng)幼兒的反應能力。

        ◎游戲:分一分。

        教師將4只小狗玩偶分給兩位幼兒,看有幾種分法,并引導幼兒理解4的分解組成。

        ◎歌曲欣賞:《一二三四歌》(見活動資源)。

        活動資源

        歌曲

        一二三四歌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          

        綠色軍營,綠色軍營教會我,          

        唱得山搖地也動,唱得花開水歡樂,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一把鋼槍交給我,    

        二呀么二呀么二呀么二,二話沒說為祖國,    

        三呀么三,三軍將士苦為樂,四海為家。嘿!嘿嘿!

        哪里有我,哪里有我,哪里就有,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戰(zhàn)士的歌!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          

        這邊唱來,這邊唱來那邊和,          

        唱給藍天和大地,唱給媽媽和祖國,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一條大路多寬闊,    

        二呀么二呀么二呀么二,二月春風拂面過,    

        三呀么三,三山五岳任我走,四海為家。嘿!嘿嘿!

        哪里有我,哪里有我,哪里就有,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戰(zhàn)士的歌!        

        活動目標

        掌握4的加法和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自制大樹圖一幅,小鳥卡片四張,4的加減法圖卡一套。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7頁。

        活動過程

        ◎故事導入《四季的故事》(見活動資源)。

        1.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一年有哪四季,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

        2.教師講故事《四季的故事》。

        ◎游戲:找一找。

        教師引導幼兒找一找身邊含有4的事物,看看誰找得最多。例如,書本有四個角,汽車有四個輪子,一年有四季,等等。

        ◎練習:算一算。

        活動資源

        故事

        四季的故事

        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春、夏、秋、冬。春天萬物復蘇,景色宜人;夏天氣候炎熱,草木飛長;秋天萬物如金,果實芬芳;冬天天寒地凍,瑞雪紛飛。幾個季節(jié)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可最近他們卻為此鬧起了紛爭。

        有一天,春姑娘、夏小姐、秋妹妹和冬哥哥在一起,為了誰當大王的事情而爭論不休。春姑娘第一個說:“我是四季之首,當然該當大王啦!你們想,在春天,萬物復蘇,多美呀!”夏小姐不服地嚷道:“我應該是大王,你們想想看,在夏天,小草碧綠碧綠的,池塘里的荷花也很美,這樣的景色,你們會有嗎?”秋妹妹也毫不示弱:“你們喜歡吃水果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呀!”“那就好,在這段時間里你們要吃的水果應有盡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多開心??!當然得推選我當大王啦!”“小妹,別說了?!倍绺缃又f:“當大王怎么也輪不上你呀!我可是你哥哥呀!冬天,天上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小朋友們也可以玩堆雪人、打雪仗等?!?/p>

        其他三人不這么認為,都反對冬哥哥的想法,于是,他們幾個吵得不可開交。太陽公公聽見了他們的吵鬧聲,便出來瞧瞧。太陽公公對他們說:“大家都不要吵了,你們說的話都很有道理,但你們這樣吵鬧,是不行的。你們都很好,但也要一分為二地看事情啊!只有你們互相合作,才能把整個世界裝點得更美好?!?/p>

        春姑娘、夏小姐、秋妹妹和冬哥哥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以后,他們互相合作,把世界裝點得更加美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優(yōu)點,貶低別人的缺點,要和大家和平相處。

        活動目標

        1.學習5的分解。

        2.能理解5可以分為1和4,2和3。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黃豆粒若干,兒歌《手指歌(二)》。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8頁。

        活動過程

        ◎游戲活動:分豆子。

        1.教師將黃豆分給幼兒,每人5顆,要求幼兒將黃豆分成2份,讓幼兒討論有幾種分法。

        2.引導幼兒總結5的分解:5可以分為1和4,2和3。2和3,1和4合起來都是5。

        3.讓幼兒討論將5顆豆子分成3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兒歌導入《手指歌(二)》(見活動資源)。

        活動資源

        兒歌

        手指歌(二)

        一個手指點點點,兩個手指敲敲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四個手指撓撓撓,

        五個手指拍拍拍,五個兄弟爬上山,

        嘰里咕嚕滾下來。        

        活動目標

        掌握5的加法和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黑白小貓玩偶各一個,小魚圖片5張,蘋果、陽桃各一個,自制五角星一個,國旗和國徽圖片各一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9頁。

        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認識五角星。

        1.教師拿出自制五角星,引導幼兒說說五角星的特點:有5個角。讓幼兒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可以找到五角星。

        2.教師將蘋果和陽桃從橫面切開,看看哪里有五角星。

        3.畫一畫,引導幼兒一筆畫好五角星,比一比,誰最先畫好。

        ◎情景故事:小貓分魚。

        教師手拿2只小貓玩偶,將5張小魚圖片貼在黑板上,一邊講述2只小貓分魚的情景故事,一邊要求幼兒幫助故事中的小貓分魚和寫出故事中的算術等式。

        1.2只小貓一共釣了5條魚,小黑貓先來分魚,它分了4條魚給自己,還剩多少條魚給小白貓?

        2.小白貓很生氣,認為這樣分很不公平,于是它來分魚,分給了小黑貓2條魚,小白貓自己還剩幾條魚?

        3.小白貓分到了3條魚,它想了想,肯定不夠吃,于是來到小河邊又釣了2條魚,這時小白貓有多少條魚?

        4.小黑貓吃到還剩一條魚了,看到小白貓有這么多魚,它也來到小河邊,又釣了4條魚,那么小黑貓現(xiàn)在一共有幾條魚?

        ◎練習:算一算。

        活動資源

        常識

        國旗小知識

        我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huán)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的中心點。第一、四顆五角星對齊,第二、三顆五角星對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旗面為紅色,象征革命。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四顆小五角星分別代表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四個階級。四顆小星各有一尖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其間的位置關系象征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星采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底上顯出光明,也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

        活動目標

        熟練掌握5以內(nèi)的加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數(shù)字卡片1~5各一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0頁。

        活動過程

        ◎游戲活動:比一比,誰大誰小。

        教師將寫有1、2、3、4、5的數(shù)字卡片放在一起,請兩名幼兒隨機各抽出一張數(shù)字卡片,并讓他們比一比誰的數(shù)字大。然后思考如何加上或減去另一數(shù)字變成對方拿的數(shù)字。

        游戲示例:兩名幼兒分別抽到數(shù)字3和5,5比3大。3+ 2=5,5-2= 3。

        ◎練習:5以內(nèi)的加減法。

        教師講述以下故事,要求幼兒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說出5以內(nèi)的加減法算式。

        1.桌上有4根香蕉,小猴子跑來吃掉了2根,現(xiàn)在桌子上還有多少根香蕉?

        2.書架上有5本書,小朋友借走了4本,書架上還剩多少本書?

        3.小河邊有2只小鴨子在玩耍,又游來3只小鴨子,現(xiàn)在小河邊一共有幾只小鴨子?

        4.樹上有3只小鳥在唱歌,飛走了2只,樹上還剩多少只小鳥?

        5.小貓有1條魚,又釣了3條,現(xiàn)在小貓一共有多少條魚?

        ◎練習:算一算。

        活動目標

        鞏固練習5以內(nèi)的加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兒歌《手指歌(三)》。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1、12頁。

        活動過程

        ◎學習兒歌《手指歌(三)》(見活動資源)。

        教師帶領幼兒復習每個手指名稱: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播放兒歌,帶著幼兒跟著兒歌內(nèi)容做手勢游戲。

        ◎練習:算一算。

        活動資源

        兒歌

        手指歌(三)

        一個手指頭呀,一個手指頭呀,

        變呀變呀,變成毛毛蟲呀,  

        兩個手指頭呀,兩個手指頭呀,

        變呀變呀,變成小白兔呀,  

        三個手指頭呀,三個手指頭呀,

        變呀變呀,變成小花貓呀,  

        四個手指頭呀,四個手指頭呀,

        變呀變呀,變成花蝴蝶呀,  

        五個手指頭呀,五個手指頭呀,

        變呀變呀,變成大老虎呀!  

        活動目標

        1.學習6的分解。

        2.能理解6可以分為1和5,2和4,3和3。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6片樹葉。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3頁。

        活動過程

        ◎游戲:分樹葉。

        1.教師讓幼兒拿出收集到的樹葉,數(shù)一數(shù),分一分,嘗試將6片樹葉分成2部分,共有幾種分法,它們分別是什么。

        2.若兩份樹葉要一樣多,想想該怎么分,每份有幾片樹葉。

        3.6片樹葉和5片樹葉哪個多?多幾片?

        4.小結:6可以分為1和5,2和4,3和3。

        活動目標

        熟練掌握6的加法和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4頁制作教學掛圖。樹葉若干。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4頁。收集樹葉6片。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報數(shù)1、2、3、4、5、6。

        1.教師將幼兒排成一橫排,從1~6報數(shù),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各報一次,比一比,誰報得又準又快。

        2.讓幼兒再報一次數(shù),并記住自己所報的數(shù)字,要求幼兒按教師指令做以下動作:

        (1)報數(shù)字5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

        (2)報數(shù)字6的小朋友請舉起手;

        (3)報數(shù)字1的小朋友跺跺腳;

        (4)報數(shù)字4的小朋友摸摸頭;

        (5)報數(shù)字2的小朋友退后一步;

        (6)報數(shù)字3的小朋友拍拍手。

        ◎游戲:分樹葉。

        1.教師請5位幼兒在黑板上依次將6片樹葉分成上下2份,要求每次分的都不一樣,看看誰分得最快。

        2.讓幼兒根據(jù)6的分法編減法故事。例如,小樹上有6片樹葉,被風吹掉了4片樹葉,還剩2片樹葉,減法算式是6-4=2。

        3.小結:6的加減法算式。

        1+ 5=6; 2+ 4=6; 3+3= 6; 4+2= 6; 5+1= 6;

        6-1=5; 6-2=4; 6-3= 3; 6-4= 2; 6-5= 1。

        活動目標

        1.學習7的分解。

        2.理解7可以分為1和6,2和5,3和4。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5頁制作教學掛圖。葫蘆娃海報或圖片1張,小葫蘆玩具或圖片7個。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5頁。

        活動過程

        ◎播放兒歌:《葫蘆娃》。

        教師播放《葫蘆娃》主題曲,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講故事《葫蘆兄弟》(見活動資源)。

        教師講故事《葫蘆兄弟》,并進行如下提問:

        老漢種出了什么?

        七色葫蘆是哪七色?

        葫蘆兄弟一共有幾個?

        他們分別有哪些本領?

        最小的葫蘆娃叫什么名字?

        七兄弟聯(lián)合打敗了妖精,為了鎮(zhèn)壓妖精他們變成了什么?

        ◎活動:數(shù)一數(shù)。

        1.教師拿出葫蘆娃海報或圖片,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個葫蘆兄弟。

        2.教師拿出小葫蘆玩具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看一看,嘗試將7個小葫蘆分成兩部分,有幾種分法,它們分別是什么。

        3.想一想,比一比,7個葫蘆和6個葫蘆哪個多,多幾個。

        4.小結:7可以分為1和6,2和5,3和4。

        活動資源

        故事

        葫蘆兄弟

        傳說葫蘆山里關著蝎子精和蛇精。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兩個妖精逃了出來,從此百姓遭難,一個個背井離鄉(xiāng)。穿山甲急忙去告訴一個老漢,只有種出七色葫蘆,才能消滅這兩個妖精。老漢推倒大石救下穿山甲,一起取得了寶葫蘆籽,這時山洞崩塌。而神奇的是,在寶葫蘆籽和山神的庇佑下,老漢安然無恙地回到自家院里。老漢種下葫蘆籽,藤蔓自己爬上一旁聳立的小石堆,自己長成棚架,很快結出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個葫蘆,卻被妖精從如意鏡中看見。老漢精心照料著寶葫蘆們,與他們建立了勝似祖孫的感情。妖精們摧毀不了這七個葫蘆,就把老漢和穿山甲抓去。七個葫蘆成熟了,相繼落地變成了七個男孩,穿著七種顏色的服裝。他們?yōu)榱讼麥缪?,救出老漢和穿山甲,一個接一個去與妖精搏斗。紅娃是大力士,身形可以變大縮小,落入沼澤被擒。橙娃是千里眼和順風耳,卻被妖精的迷鏡和寶劍刺瞎了眼睛,被黃娃救出,并治好了眼睛,但又遭毒計被擒。黃娃刀槍不入,能只手劈斷大刀,但有勇無謀,由于寡不敵眾,被妖精用剛柔陰陽劍綁住。綠娃會噴火,曾熔化蜈蚣兵的斧子,被妖精用冷泉清涼酒灌醉,又被冰凍。青娃能吞吐江海,被妖精的銷魂酒灌醉浮在毒水缸里。藍娃有隱身術,想去偷妖精的如意鏡,最后因為對小兄弟的寶貝的無知反被紫娃吸進寶葫蘆。紫娃被妖精蠱惑,迷失本性,以為自己是妖精的孩子,不認老漢,也被妖精誆進自己的葫蘆而被活捉。妖精把七兄弟送進煉丹爐,想煉成七心丹。這時,老漢扔出七寶蓮蓬,七兄弟聯(lián)合起來,站在瞬間放大十幾倍的蓮蓬臺里,沖出煉丹爐,發(fā)揮各人的法術,終于打敗妖精,并把他們收進寶葫蘆里,化作七彩山峰,將妖精鎮(zhèn)于山下。

        活動目標

        熟練掌握7的加法和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6頁制作教學掛圖。小葫蘆玩具或圖片若干,7的加減法圖卡各1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6頁。

        活動過程

        ◎游戲活動:數(shù)一數(shù)。

        游戲規(guī)則:教師讓幼兒圍坐成圓圈,讓幼兒按順序依次報數(shù)1、2、3、4、5、6、7,第8名幼兒說“我要請的就是你”,并隨機點一名幼兒,該幼兒在第8名幼兒說完后立即拍手,并開始報數(shù)1,游戲繼續(xù)。比比看,誰的反應最快。

        ◎游戲:分葫蘆。

        1.教師請幼兒將7個葫蘆分成2份,要求每次分的都不一樣,看看該怎么分?

        2.小結:7的加減法算式。

        1+ 6= 7; 2+ 5= 7; 3+ 4= 7; 4+ 3= 7; 5+ 2= 7; 6+ 1= 7;

        7-1= 6; 7-2= 5; 7-3= 4; 7-4= 3; 7-5= 2; 7-6= 1。

        活動目標

        1.學習8的分解。

        2.理解8可以分為1和7,2和6,3和5,4和4。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7頁制作教學掛圖。八仙過海圖片1張,紐扣若干,標有數(shù)字1~8的卡片各1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7頁。

        活動過程

        ◎故事導入:《八仙過?!?見活動資源)。

        教師講故事《八仙過?!?,并進行如下提問:

        1.故事里一共有幾位神仙?白云仙長邀請他們?nèi)タ词裁?

        2.八仙有哪些法器?到了東海發(fā)生了什么?他們是乘船過海的嗎?

        3.何仙姑是怎樣過海的?呂洞賓和韓湘子分別是用什么法器過海的?

        ◎討論活動:數(shù)一數(shù)。

        1.教師拿出八仙過海圖片,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個神仙。

        2.教師將幼兒分成5組,每組發(fā)8顆紐扣,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分一分,嘗試將8顆紐扣分成兩部分,看一共有幾種分法,它們分別是什么。

        3.8顆紐扣和7顆紐扣哪個多?多幾個?和5顆紐扣相比呢?

        4.小結:8可以分為1和7,2和6,3和5,4和4。

        活動資源

        故事

        八仙過海

        “八仙”是指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鐘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蕭,曹國舅有玉板。他們隨身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相傳白云仙長有一回在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圣前來賞花,回程時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jīng)東海,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上過海;藍采和以花籃渡海;呂洞賓、韓湘子、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法器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這就是“八仙過海”的傳說。

        活動目標

        熟練掌握8的加法和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8頁制作教學掛圖。自制小豬的房子掛圖和小樹苗紙卡8張,8的加減法圖卡各1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8頁。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碰球。

        游戲規(guī)則:先說碰幾球,如碰8球。教師:我的3球碰幾球?幼兒:你的3球碰5球。教師:我的2球碰幾球?幼兒:你的2球碰6球。教師:我的1球碰幾球?幼兒:你的1球碰7球……再換數(shù),如碰6球等。

        ◎故事討論:小豬種樹。

        教師拿出自制的小豬房子的掛圖和小樹紙卡,講述故事:小豬蓋了新房子,紅磚青瓦的房子可漂亮了,小豬開心極了。小豬的屋前屋后有兩個小院子,共有8顆小樹苗,小豬希望前后院子都種上小樹。小朋友幫小豬想一想,如果按以下小豬的想法,該怎樣種樹?

        1.小豬想在前院種2棵小樹,這時后院可以種幾棵小樹?

        2.小豬想要前院的小樹多于后院的小樹,該怎樣分配樹苗?有幾種情況?

        3.小豬希望前后院的小樹一樣多,該怎樣分配樹苗?

        4.小豬的后院種的小樹一定多于前院,這時該怎樣分配樹苗?有幾種情況?

        5.小結:8的加減法算式。

        1+ 7= 8; 2+ 6= 8; 3+ 5=8; 4+ 4=8; 5+3= 8; 6+2= 8; 7+1= 8;

        8-1=7; 8-2=6; 8-3=5; 8-4=4; 8-5=3; 8-6=2; 8-7=1。

        ◎討論活動:找一找。

        教師自編8的加減法應用題,讓幼兒找出對應的8的加減法算式,比比看誰找得快。例如,大樹下有5只小白兔在做游戲,又來了3只,現(xiàn)在大樹下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 5+ 3= 8。

        活動目標

        1.學習9的分解。

        2.理解9可以分為1和8,2和7,3和6,4和5。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9頁制作教學掛圖。拔河比賽的繩子1根。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19頁。

        活動過程

        ◎游戲:拔河分組。

        教師選9名幼兒參加拔河比賽,讓幼兒分兩組自由組合,每組不得少于1人,并記錄分組情況和比賽結果。

        1.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種分組方法?

        2.討論:哪些分組情況下兩隊實力差距大?拔河比賽很快就分出了結果。

        3.討論:哪些分組情況下兩隊實力差距不大,不容易很快分出勝負?

        4.小結:9可以分為1和8,2和7,3和6,4和5。

        活動目標

        熟練掌握9的加法和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0頁制作教學掛圖。小白貓和小黑貓玩偶各1個,盤子2個,小魚圖卡9張,9的加減法圖卡各1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0頁。

        活動過程

        ◎游戲:排列數(shù)字。

        游戲規(guī)則:幼兒兩人一組,一名幼兒把數(shù)字卡片1~9摞在一起拿在手上,另一名幼兒從中隨意抽取幾張,按照一定順序(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數(shù)字,排序后,兩人互換角色再玩一次。

        ◎情景討論:小貓分魚。

        教師拿出小白貓、小黑貓玩偶,2個盤子和9張小魚圖卡,讓幼兒根據(jù)以下要求討論如何幫小貓分魚,并找出相對應的算術圖卡:

        1.如果小白貓分得3條魚,那么,小黑貓能分到幾條魚呢?(6條,3+ 6= 9或9-3= 6)

        2.如果小黑貓分得2條魚,那么,小白貓能分到幾條魚呢?(7條,2+ 7= 9或9-2=7)

        3.如果小白貓分得的魚一定比小黑貓多,該怎樣分呢?有幾種情況?

        4.如果小黑貓分得的魚一定比小白貓多,那么,該怎樣分呢?有幾種情況?

        5.討論:兩只小貓希望分得的魚一樣多,這樣的情況可能嗎?

        6.小結:9的加減法算式。

        1+8=9; 2+7=9; 3+6=9; 4+5=9; 5+4=9; 6+3=9;

        7+2=9; 8+1=9; 9-1=8; 9-2=7; 9-3=6; 9-4=5;

        9-5= 4; 9-6= 3; 9-7= 2; 9-8= 1。

        活動目標

        學習10的分解。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1頁制作教學掛圖。兒歌《數(shù)字兒歌(二)》,蘋果10個,水果盤2個,瓜子若干。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1頁。

        活動過程

        ◎學習兒歌:《數(shù)字兒歌(二)》(見活動資源)。

        教師播放《數(shù)字兒歌(二)》,帶領幼兒學習兒歌,并復習10以內(nèi)的數(shù)字。

        ◎討論活動:分蘋果。

        教師拿出9個蘋果和2個水果盤放在活動室的桌子上,讓幼兒通過分蘋果來復習9的組成。

        1.將9個蘋果放在2個水果盤里,一共有多少種分法?請一名幼兒上臺演示分蘋果的過程,另一名幼兒用數(shù)字記錄結果。

        2.如果在每次活動中再加1個蘋果,結果有哪些不同?

        3.思考:讓幼兒用同樣的方法將10個蘋果分成兩份,通過動手操作并做好記錄,看看有多少種分法。

        4.小結:10可以分為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

        ◎游戲練習:分一分。

        教師將瓜子分給幼兒,每人10顆,讓幼兒練習10的分解,并用數(shù)字記錄結果。

        活動資源

        兒歌

        數(shù)字兒歌(二)

        “1”像鉛筆,會寫字?!?”像鴨子,水中游。

        “3”像耳朵,聽聲音?!?”像小旗,迎風飄。

        “5”像秤鉤,來買菜?!?”像哨子,吹聲音。

        “7”像鐮刀,來割草?!?”像麻花,擰一道。

        “9”像蝌蚪,尾巴搖?!?0”像鉛筆加雞蛋。

        活動目標

        熟練掌握10的加法和減法。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2頁制作教學掛圖。數(shù)字卡片0~10各兩張,10的加減法圖卡各1張,自制大魚缸圖片1張,小金魚圖片10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2頁。

        活動過程

        ◎故事導入:《比大小》(見活動資源)。

        1.教師向幼兒講述故事《比大小》,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

        2.教師展示標有數(shù)字0~10的數(shù)字卡片,讓2位幼兒分別從小到大和從大到小排序。比比看誰排得又快又好。

        ◎游戲活動:分金魚。

        教師將大魚缸圖片貼在黑板上,讓幼兒按以下要求將金魚放進或拿出魚缸,并找出相應的10的加減法算式圖卡。

        1.魚缸里有2條小金魚,又來了8條,數(shù)一數(shù),現(xiàn)在一共有幾條?

        2.魚缸里有5條小金魚,又來了5條,現(xiàn)在一共有幾條?

        3.魚缸里有10條小金魚,拿走了3條,現(xiàn)在還剩幾條?

        4.魚缸里有10條小金魚,拿走了6條,現(xiàn)在還剩幾條?

        5.小結:10的加減法算式。

        1+ 9=10; 2+ 8= 10; 3+ 7=10; 4+6= 10; 5+ 5= 10; 6+4= 10;

        7+ 3=10; 8+ 2= 10; 9+ 1=10; 10-1= 9; 10-2=8; 10-3= 7;

        10-4= 6; 10-5= 5; 10-6= 4; 10-7= 3; 10-8=2; 10-9= 1。

        ◎游戲活動:拍手報數(shù)。

        游戲規(guī)則:先讓幼兒圍成圓圈并依次報1~10的數(shù)字,然后設定一個數(shù)字,當輪到數(shù)該設定數(shù)字的幼兒報數(shù)時,他用拍手代替數(shù)數(shù)。接下來一位幼兒再報設定數(shù)后面的一位數(shù),游戲繼續(xù)下去。例如,設定的數(shù)字為8,報8的幼兒拍手代替報數(shù),游戲繼續(xù)下去。

        活動資源

        故事

        比大小

        有一天,“0”~“9”這幾個可愛的數(shù)字娃娃在一起開心地玩游戲,這時有人提議比一比誰最大,誰最小。數(shù)字娃娃“9”一下子得意地跳出來說:“肯定是我最大了!”他還指著“0”,十分不屑地說:“尤其是你,沒頭沒腦的,什么也不是,你最小,真沒用!”數(shù)字娃娃“0”的臉漲得通紅,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時,數(shù)字娃娃“1”看不下去了,把“0”一把拉過來,說:“別難過,我們倆合在一起就比他大了。”于是,“1”和“0”并排站在了一起就成了數(shù)字“10”?!?”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活動目標

        1.知道一年有12個月,一年有365天。

        2.能在日歷中找出“三八”節(jié)、“五一”節(jié)、“六一”節(jié)、國慶節(jié)和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

        3.能在日歷中找出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和其他親人的生日。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收集各種日歷、臺歷、掛歷若干。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3頁。

        活動過程

        ◎認識日歷。

        教師向幼兒展示各類日歷、臺歷和掛歷等,讓幼兒仔細觀察,并按以下要求進行討論。

        1.讓幼兒說一說這些日歷有什么區(qū)別,它們分別可以放在家里的哪些地方。

        2.讓幼兒說出這些日歷分別是哪一年的。

        3.在日歷中怎樣看日期?

        ◎游戲活動:找找重要的日期。

        教師將掛歷釘在黑板上,引導幼兒觀察并回答以下問題:

        1.該掛歷展示的是哪一年的掛歷?誰能在該掛歷上標出“三八”婦女節(jié)、“五一”勞動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和春節(jié)這幾個節(jié)日?

        2.誰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知道的小朋友請將自己的生日標在掛歷上,看看有沒有生日是同一天的小朋友。

        活動目標

        1.學習在日歷中查找日期,能感知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2.理解公歷和農(nóng)歷的區(qū)別,知道一年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

        3.初步感知時間的概念,懂得珍惜時間。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4頁制作教學掛圖。小日歷若干本。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4頁。

        活動過程

        ◎游戲活動:找一找。

        教師展示掛圖,讓幼兒回答以下問題:

        1.從掛圖中你們能獲得哪些重要的信息?

        2.哪位小朋友能完整地寫出掛圖展示的日期?

        3.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秋分?

        ◎學習兒歌:《節(jié)氣歌》(見活動資源)。

        1.教師帶領幼兒學習兒歌《節(jié)氣歌》,引導幼兒知道并能說出二十四節(jié)氣的順序和名稱。

        2.教幼兒掌握公歷與農(nóng)歷方面的一些小知識。

        活動資源

        兒歌

        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ji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常識

        二十四節(jié)氣介紹

        二十四節(jié)氣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它表示地球在運行軌道上所處的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包含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為春季開始之節(jié)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qū)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jīng)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xiàn)“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qū)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jié)。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汽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xù)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jié)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nóng)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xiàn)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shù)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jié)氣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xù)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shù)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jié)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活動目標

        1.知道一個星期共有7天。

        2.理解今天、明天、昨天、前天和后天的含義。

        3.學習制作計劃表,培養(yǎng)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5頁制作教學掛圖。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5頁。

        活動過程

        ◎學習兒歌:《值日生》(見活動資源)。

        ◎討論:認識星期。

        教師向幼兒展示掛圖,并向幼兒講述以下知識。

        1.一個星期有幾天,它們分別叫什么,周末指的是哪一天或哪幾天。

        2.教師數(shù)一數(shù),一個月有幾個星期,一年又有幾個星期。

        3.比較年、月、日、星期這四個概念,并說一說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4.講解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和前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游戲活動:找星期。

        游戲規(guī)則:兩名幼兒一組,一名幼兒任意說出一個日期,另一名幼兒找出該日期是星期幾,然后互換角色找日期。

        ◎制作活動:學習制作計劃表。

        教師指導幼兒學習自制星期計劃表,引導幼兒安排好每天的學習計劃和其他事宜,培養(yǎng)幼兒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活動資源

        兒歌

        值日生

        太陽出來瞇瞇笑,值日生呀起得早。

        先給桌子洗洗臉,再把椅子擺放好。

        還給花兒喝點水,圖書玩具全放好。

        樹上小鳥喳喳叫,你好你好你真好。

        活動目標

        1.知道月份有大月、小月和平月之別。

        2.知道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哪些月是平月。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6頁制作教學掛圖。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6頁。

        活動過程

        ◎講述故事:《日歷的故事》(見活動資源)。

        教師向幼兒講述《日歷的故事》,讓幼兒獲得更多關于日期方面的知識。

        ◎問答活動:說一說。

        教師展示教學掛圖,并嘗試讓幼兒回答以下問題:

        1.這個月有多少天?有多少周?

        2.這個月中有幾個節(jié)氣,它們分別是什么?

        3.公歷2013年10月21日對應的農(nóng)歷是哪一天?農(nóng)歷九月初二對應的公歷是哪一天?

        ◎詩歌欣賞:《時間伯伯》(見活動資源)。

        活動資源

        故事

        日歷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羅馬帝國有一個叫愷撒的皇帝。他規(guī)定將一年365天分成12個月,因為他的生日是前半年的單月,所以就規(guī)定單月為大月(31 天),雙月為小月(30天),這樣算下來一年是366天。多了一天,怎么辦呢?當時的羅馬帝國認為,一年中2月是不吉利的月份(因為羅馬帝國處死犯人是在2月),所以愷撒皇帝就決定從2月里減少一天,即2月本應是30天,減少一天就是29天,這樣一年就是365天了。后來愷撒皇帝死了,由他的侄子奧古斯都做皇帝。奧古斯都的生日在8月,8月本應是小月,30天,但這個皇帝不愿自己的生日是小月,又將8月改成大月,變成31天,這樣又多了一天。于是奧古斯都皇帝就決定再從不吉利的2月中減少一天,所以2月就變成了28天(平月),這樣全年又正好是365天了。此日歷使用至今,規(guī)定為1月大,2月平,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7月大,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老師一邊說,一邊指著日歷中每一個月所示的天數(shù)給幼兒看)。

        詩歌

        時間伯伯

        時間伯伯,時間伯伯,你是偉大的旅行家,

        你從不停止自己的腳步,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

        從昨天走到今天,從現(xiàn)在走向將來?!  ?/p>

        時間伯伯,叔叔阿姨告訴我們,     

        “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一定愛惜你, 

        跟隨你的腳步,做時間的小主人。    

        活動目標

        1.認識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體,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征。

        2.關注身邊的事物,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7~29頁制作教學掛圖。乒乓球、骰子、魔方、水杯、水桶、磚頭、粉筆盒、書本等實物。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27~29頁。

        活動過程

        ◎討論:認識形體。

        教師將乒乓球、骰子、魔方、水杯、水桶、磚頭、粉筆盒、書本等擺放在活動室的桌子上,讓幼兒仔細觀察這些形體的特點,并嘗試按照不同的外形特征對其進行分類。

        ◎認識正方體。

        1.教師展示骰子、魔方等正方體實物,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正方體共有多少個面。

        2.找一找:讓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形狀和骰子、魔方的形狀一樣。

        3.小結:正方體有6個相等的面,有8個頂點,有12條長度相等的棱。

        ◎認識長方體。

        1.教師展示書本、字典、粉筆盒等實物,讓幼兒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面。

        2.找一找:讓幼兒找一找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形狀和書本、字典、粉筆盒的形狀一樣。

        3.小結:長方體有6個面,且對面相等,有8個頂點,有12條棱。

        ◎認識球體。

        1.教師拿出乒乓球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球的表面特征。

        2.找一找:讓幼兒找一找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形狀像乒乓球一樣。

        3.小結:球形從每個方向看都是圓的,并且能朝任意方向滾動。

        ◎認識圓柱體。

        1.教師拿出水杯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水杯的外形特征。

        2.找一找:讓幼兒找一找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形狀像水杯一樣。

        3.小結:圓柱體的兩個底面是圓形,能朝側面方向滾動。

        活動目標

        認識相鄰數(shù),感知每一個數(shù)都比它前面的一個數(shù)大1,比后面的一個數(shù)小1。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標有數(shù)字1~10的卡片各一張。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0頁。

        活動過程

        ◎認識相鄰數(shù)。

        1.討論:教師引導幼兒討論“相鄰”的概念。

        2.游戲活動:排排序。

        教師先將幼兒按照10人一組分成若干組,并將打亂的數(shù)字卡片發(fā)給其中的一組,讓他們根據(jù)相鄰的概念和手中的數(shù)字排隊。最后看哪組小朋友排隊的時間最短,最短的一組為獲勝者。

        3.小結:每一個數(shù)都比它前面的一個數(shù)大1,比后面的一個數(shù)小1。

        ◎游戲活動:找好鄰居。

        游戲規(guī)則:教師說“找找找,找鄰居,6的好鄰居是幾和幾?”教師邊說邊舉出標有數(shù)字“6”的圖卡,然后讓幼兒說出6的好鄰居是多少。教師接著說“找找找,找鄰居,誰是2和4的好鄰居?”然后幼兒回答“3是2和4的好鄰居”,游戲繼續(xù)。

        活動目標

        掌握相同數(shù)的減法規(guī)律。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積木、紐扣、蘋果、小白兔玩偶若干。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1頁。

        活動過程

        ◎情景故事:相同數(shù)的減法。

        教師將準備好的積木、紐扣、蘋果和小白兔玩偶等放在活動室的桌子上,一一向幼兒進行如下演示。

        1.這里原來有10個積木,老師將它們一一拿走,拿第10次后,還剩下多少個積木?

        2.桌子上有3個蘋果,小白兔將它們都吃了,現(xiàn)在桌子上還有多少個蘋果?

        3.老師原先有8顆紐扣,將它們一一縫在了小朋友的衣服上,現(xiàn)在老師還有多少顆紐扣?

        ◎練習:算一算。

        活動目標

        1.掌握左、右的概念,能以自身為中心區(qū)別左和右。

        2.發(fā)展幼兒的空間感。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2頁制作教學掛圖。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2頁。

        活動過程

        ◎游戲活動:身體的左和右。

        1.討論: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在我們的身體結構上除了耳朵外,還有哪些有左和右的區(qū)別。

        2.聽口令做動作:教師說口令,幼兒根據(jù)口令快速做出動作,看哪位小朋友的反應速度快。

        口令:伸左手,伸右手,聳左肩,聳右肩,跺左腳,跺右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討論活動:我的左邊和右邊。

        教師讓10位小朋友站成一排,讓第2位至第9位的小朋友分別說說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看誰說得最準確。然后讓這10位幼兒打亂次序后再排成一排,重復上述游戲。

        活動目標

        感知事物的不同分類。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3頁制作教學掛圖。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3頁。

        活動過程

        ◎學習分類。

        教師引導幼兒說說下面的分類:

        1.水果類:梨、蘋果、櫻桃、西瓜、桃子、杧果、李子、荔枝、葡萄、陽桃等。

        2.蔬菜類:白菜、土豆、茄子、辣椒、冬瓜、扁豆、胡蘿卜、花椰菜、西蘭花等。

        3.動物類:豬、狗、狼、山羊、鴨子、兔子、狐貍、老虎、獅子、大象、長頸鹿等。

        4.文具類:尺、鉛筆、鋼筆、圓規(guī)、橡皮、鉛筆芯、圓珠筆、文具盒、訂書機等。

        5.家用電器類:電扇、電吹風、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微波爐、熱水器等。

        6.身體器官類:嘴、鼻子、眼睛、耳朵、胳膊、腿等。

        教師鼓勵幼兒說說還有哪些分類,并找出相應的事物,如植物、體育項目等。

        ◎討論活動:垃圾分類。

        1.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我們?nèi)粘I钪兄圃斓睦璨恍枰诸悺?/p>

        2.把垃圾送回家:讓幼兒討論以下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能回收利用的。

        廢棄衣服、鞋、報紙、易拉罐、玻璃瓶、塑料杯、牙膏皮、煙頭、果皮、煤渣、剩菜剩飯、樹枝樹葉、建筑垃圾。

        活動目標

        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4頁制作教學掛圖。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4頁。

        活動過程

        ◎找座位。

        1.教師展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說一說掛圖中都有哪些顏色和哪些形狀的物體。

        2.討論:如果把圖形上的編號填在相應的格子里,想一想,應該怎樣幫圖形找座位,找位置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游戲活動:找找自己的位置。

        1.認識列:教師根據(jù)幼兒的數(shù)量排成方陣,并發(fā)出指令,讓幼兒做動作。

        指令:第一列拍拍手,第二列跺跺腳,第三列伸左手……

        2.認識排:教師根據(jù)幼兒的數(shù)量排成方陣,并發(fā)出指令,讓幼兒做動作。

        指令:第一排拍拍手,第二排跺跺腳,第三排伸左手……

        3.說一說:讓幼兒說說自己站在誰的前面,誰的后面,誰的左邊,誰的右邊。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常見的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2.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按照《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5、36頁制作教學掛圖。標有數(shù)字1~10的卡片各1張,直尺、卷尺、三角尺各1把,鉛筆、火柴棒若干。

        2.幼兒準備:《數(shù)學》教材大班上冊第35、36頁。

        活動過程

        ◎認識測量工具。

        教師向幼兒展示直尺、卷尺和三角尺,并向幼兒講述這3種尺子的不同用途與使用方法。

        ◎測量活動:量身高。

        1.用卷尺測量幼兒的身高,在測量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多觀察,學習測量的一些方法。

        2.測量方法總結:起始點“0”對準幼兒的腳跟,幼兒立正站直,與幼兒頭頂對齊處的刻度標示的數(shù)據(jù)即為幼兒的身高。

        ◎測量活動:量長短。

        1.讓幼兒選擇不同的尺子分別量一量圖書、課桌等物品的長度。

        2.讓幼兒選擇較為合適的尺子量一量活動室的長和寬。

        3.教師總結:在測量物品之前要學會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如測量一本書的寬度,選用直尺比較好;測量活動室中課桌的長度時,選用卷尺比較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