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綜合實踐活動
一、綜合實踐活動界定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一門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方案中,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并滲透信息技術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方案中新設置的一門課程。它既是學科課程,又是學科活動。作為學科課程,它是一門與各學科課程領域有著本質區(qū)別的新的課程領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是課程改革的新生事物。作為學科活動,它是指面向學生生活世界,以豐富學生直接經驗和培養(yǎng)學生綜合探究能力為目的,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感受生活、學以致用的體驗性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科課程和知識類綜合課程的一種補充形態(tài),是一門活動類綜合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并不分隔或對立,相反,它與各學科領域也存在密切聯系,如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fā)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時期對課外活動、活動課程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其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突出學生主體、面向學生生活、注重學生實踐、強調活動綜合。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
作為一種基本的課程形態(tài),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可以界定如下: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了具有嚴密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以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2.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其他任何課程都更強調學生對實際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
3.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綜合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淡化學科界限,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huán)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加強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
4.綜合實踐活動是三級管理的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fā)的課程領域。因此,國家著眼于宏觀指導而研制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地方和學校要根據綱要所設定的基本框架規(guī)劃中小學活動的基本類型、基本內容和具體活動方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現了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是最能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fā)展性課程。
因此,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tài)的課程,它為學生的發(fā)展開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廣闊時空。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將為中小學選擇一種新的教育生活方式,并成為重建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的一個過程。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綜合程度很高。與其他課程相比,它具有如下特點:
1.綜合性。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三條線索進行。活動主題的設計和實施體現了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了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綜合性和個性的整體性。從內容上說,綜合實踐活動是超越嚴密的知識體系和分門別類的學科界限,超越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體系。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與各門學科課程相比較,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統化的書本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在內容上,只要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聯,只要是學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選擇的活動主題,都可以作為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在學習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上,學生可以根據現有的課程資源、自身已有的經驗,采取因人而異、因情境而異、因任務而異的活動方式,如課題研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如調查、訪問、考察、實驗、制作、勞動、服務等。
4.生成性。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成長和學習任務的完成是同步進行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不是以“告訴”的方式來傳遞,而是在親歷、體驗的活動過程中不斷生成的。并且,新的學習任務也不是預先固定,而是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隨著任務的完成和問題的展開而不斷生成的。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fā)揮開辟廣闊的空間。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方案和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總之,離開了“實踐”環(huán)節(jié)、離開了學生的自主實踐和活生生的活動情景以及當作一門具體知識體系的學科來“教”的做法,都不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規(guī)定。從反面來說,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課程,如“以書本和教室空間為中心”、“以系統知識獲得為目的”、“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筆頭和書面作業(yè)為主”等都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四、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及其開發(fā)
1.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范圍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范圍包括指定領域內容和非指定領域內容。其中指定領域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強調通過學生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形成一種積極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施過程中,強調尊重個性、自主探究和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突出地方特色,對教師的要求高。
(2)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qū)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fā)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通過該學習領域,可以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實踐能力。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需要社區(qū)組織與物質保證。
(3)勞動與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yǎng)為主的多方面發(fā)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通過該領域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yè)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4)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fā)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yǎng)。這既包括發(fā)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還包括發(fā)展學生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倫理。
除上述指定領域以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大量非指定領域,如: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社團活動、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等,這些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可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定領域相結合,也可以單獨開設。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多角度開發(fā)
第一,利用地方和社區(qū)課程資源開發(fā)課程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在充分發(fā)掘學校課程資源的同時,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區(qū)的背景、條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條件、社區(qū)經濟文化狀況、民族文化傳統等方面的課程資源,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性特色。比如:(1)立足學校自然資源環(huán)境特色開發(fā)主題。如某學校周邊旅游資源豐富,有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學校可開展“小導游”、“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等活動。(2)立足學校人文環(huán)境特色開發(fā)主題。如果周圍有歷史文物古跡,學??砷_發(fā)“走進文物街”、“尋找偉人的足跡”、“參觀博物館”等主題活動。(3)立足學校社區(qū)經濟環(huán)境特色開發(fā)主題。如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方向,開發(fā)“尋找致富的龍頭”、“走近無公害蔬菜”、“撈刀河刀剪的歷史沿革”等主題活動。(4)立足學校社區(qū)人力資源特色開發(fā)主題。如某大學附屬中學結合大學的科研設施和成果,開展“走近高科技”、“生活中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新”等主題活動,并且聘請大學老師當孩子們的指導老師。
第二,聯系學生社會實際與現代科技開發(fā)課程內容。作為最能體現學校課程創(chuàng)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進行主題設計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問題出發(fā),結合現代科技挖掘相關的主題,開展推廣現代科技的活動。如某中學學生,在開展的“控制白色污染可望成為現實”活動中,從生活中“白色污染”問題調查入手,通過對比實驗,親自體驗普通塑料、“白色塑料”的替代產品——可降解塑料的降解過程,從而體會到可降解塑料的優(yōu)越性,并積極參與推廣可降解塑料的活動。
第三,綜合、延伸和重組學科知識開發(fā)課程內容。新課程實施中,各學科都嘗試著使學科知識與技能在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但大多缺乏學科之間的協調與整合,出現重復交叉的問題。因此可以將各學科中的實踐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整合。如在“撈刀河刀剪”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調查了解“撈刀河刀剪”的歷史沿革、現狀,并與《歷史與社會》學科中的“了解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活動整合起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