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流動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指導
小青今年10歲,上小學三年級,他是班里的老大,因為班里的同學都是六歲開始上小學,而小青跟著父母來到大城市就已經7歲了。于是他比同班同學都晚了一年上小學,盡管這樣,但小青覺得自己在班里還是最差的一個。小青的老家在中國西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村里的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小青的父母也是如此。小青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一輩子就生活在這個小山村,不會說普通話,于是小青剛剛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根本聽不懂其他人在說什么。上學后,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無法聽懂老師在講什么,也不能跟同學交流,甚至班里還有幾個調皮的孩子學著小青說他的家鄉(xiāng)話,這讓小青覺得非常難堪。而且班里的同學不是會畫畫,就是會彈琴,總之會的東西很多,但小青卻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藝,每次班里有什么集體演出,小青經常是被遺忘的,這讓小青非常孤獨。慢慢地,小青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都不愛開口說話,上課的時候從不舉手回答問題,盡管已經會說普通話了,但他仍然害怕同學們會嘲笑他的口音。因此,他在學校也沒有朋友,經常孤零零地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原本活潑開朗的小青變得沉默寡言。
為什么小青來到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性格上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變化呢?
像小青這樣的流動兒童,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會遇到怎樣的困擾?
作為老師和家長,該如何幫助他們盡快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
我國目前正在經歷著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流動人口總量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不足200萬增加到1.4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10,而且每年以600到800萬人的速度在增長。最新發(fā)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0》顯示,我國2009年流動人口達2. 11億人,半數(shù)人在流入地的停留時間超過4年,近19.0%的人停留時間超過10年。2. 11億流動人口中78. 7%的人為農業(yè)戶口的農民工。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在規(guī)模不斷增大的同時,其結構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最為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流動人口家庭化。在以往的流動人口中,青壯年勞動力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但隨著流動人口在流動地停留時間的不斷延長,以及對子女教育問題的不斷重視,往往使得原來的某些家庭中由單個成員流動變?yōu)檎麄€家庭的流動,大批的學齡兒童跟隨身為流動人口的父母流動,成為流動兒童。在眾多的流動人口中,14歲及以下流動兒童占20. 8%,約有3500萬人。這人數(shù)眾多的流動兒童在跟隨父母輾轉于大城市的過程中,會遭遇到怎樣的困擾呢?他們的內心又可能會表現(xiàn)出哪些不同的特點呢?
一、流動兒童的心理特點(3)
(1)厭學。對學習產生不滿、不愉快的情緒失調心理障礙。一是由于轉學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學校,有諸多的不適應,特別是學習上有一個對接過程,加之家長忙于安頓家庭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困惑,致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二是流動兒童家庭環(huán)境不好,住房擁擠,孩子放學回家,家長不是看電視就是打撲克、打麻將,甚至經常吵架,沒有固定、安靜的學習氣氛和環(huán)境,久而久之孩子無心學習,還染上不良習氣。三是一些學習差的流動兒童在班上受同學的譏諷,自尊心受到傷害,日久天長,他們感到抬不起頭,干脆破罐子破摔,從厭學變成逃學。四是目前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大,多數(shù)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四處打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2)自卑。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一些流動兒童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自己是無用的,沒有能力的,過低的評價自己,自卑自怨。產生這種自卑心理的原因一是自己來自農村,是一個外地人,總是不如城里孩子好,產生自卑心理。二是父母職業(yè)、家庭條件差、社會地位低、易受歧視,子女易自卑、心理受傷害。三是孩子由于學習成績差產生自卑。自卑使孩子變得暴躁粗魯,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3)焦慮、畏懼。流動兒童經常需要適應不同環(huán)境。擔心父母吵架、擔心不知什么時候又要流動他鄉(xiāng)等等。常常思念家鄉(xiāng),想念家鄉(xiāng)的小伙伴,由于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生活習慣的不同,流動兒童較難融入本地學生群體之中,怕與城市孩子交往,怕人家瞧不起他們。原來他們在老家,大家的各方面的差距不大,而今到了城市,在家庭條件、父母職業(yè)、學習生活、地域特點等諸多方面反差太大,在流動兒童所占比例少的學校更為突出。再加上家長職業(yè)不穩(wěn)定、流動性較大,工作時間長(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時),很少甚至沒有和孩子的交流與溝通,孩子沒有安定、安全感。
二、流動兒童的心理輔導
目前流動人口的主體是農民,而且多集中于內陸地區(qū),但也不排除中小城鎮(zhèn)中原有城市戶口的下崗職工,外出闖世界的年輕人。盡管他們通過外出打工不少人掙得了票子,但并未改變他們的“身份”,“農民工”、“盲流”、“打工仔”等帶有歧視性的稱呼,常常是他們的代名詞。盡管城市建設一天也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但他們在城市中的地位卻比較低下,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基本的權益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這種氛圍直接影響著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心理,有不少的流動人口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接受城市良好的教育,將來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從而改變家庭的地位。為了很好地幫助這些流動兒童正??鞓返爻砷L,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家庭教育方面,幫助家長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許多流動兒童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靠知識改變命運,因而在學業(yè)成績上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一旦孩子考試失敗,或是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成績,就會用簡單粗暴地方法對待,比如直接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但學業(yè)成績的好壞并不是衡量將來能否成才的唯一標準,因而幫助這些父母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才有助于他們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態(tài)度,為孩子營造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
有時我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跟老師說“老師,我們識字不多,我把孩子交給你了,要打要罵都沒關系,只要他學習成績能夠提高”,這樣的話語充分體現(xiàn)了一些流動兒童父母的錯誤思想。他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因此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所以讓家長意識到,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確家庭教育的責任,讓家長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德、行為習慣和性格,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欣賞孩子,鼓勵孩子,才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同時父母也需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傳身教,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質和習慣。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對家長說過:“不要認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育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他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fā)愁,怎樣讀報……這一切都有著教育意義。”一些父母平時忙于工作,一旦空閑下來,就熱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看電視、打麻將等,孩子非但不能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反而在學習時還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因此,即使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差,但也應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安靜的學習小空間,同時也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能與孩子一起看書、游玩等。這一方面拓寬了孩子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改善了親子關系,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和安全,有助于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二、在學校教育方面,須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教育流動兒童的責任
學校教育除了承擔“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外,還應注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尤其對于那些流動兒童,更應加倍重視,防止他們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
有不少流動兒童之所以在學校不愛學習,變得自卑孤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體中。作為老師,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位學生,其中當然包括流動兒童,盡管這些學生身上有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缺點,但他們同樣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同樣有走向成功的機會。老師應增強教育責任感,針對流動兒童的特殊心理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班集體的活動中,不能因為他們暫時行為表現(xiàn)上的不足,而剝奪他們參與的機會。同時,老師還應發(fā)揮班集體的作用,引導班級同學熱情接納這些新轉入的流動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幫助他們改善和同學之間的關系。給予他們適當?shù)妮o導,幫他們提高學業(yè)成績,恢復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克服厭學情緒,讓他們感受班集體的溫暖。同時老師還需經常做好家訪工作,將這些流動學生的進步及時地告知父母,從而讓他們贏得父母的贊賞。
此外,學校還應針對流動學生的父母開展廣泛的宣傳工作,讓他們學會正確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加強家校之間的聯(lián)系,攜手共進,幫助流動兒童克服某些心理缺陷,促進他們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本章小結
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會存在一批異于正常學生的特殊學生,他們或者是身體有殘疾、或者是學習能力特別強、或者是來自單親家庭、又或者是跟著父母來往于不同的城市,這些特殊的學生可能因為家庭、個人等原因會產生某些異于正常學生的心理特點,而這些獨特的心理特點又可能給他們的正常發(fā)展帶來困擾。老師和家長應掌握一些相應的輔導方法,以便能幫助他們克服成長中的困擾,使他們健康發(fā)展。
【拓展閱讀】
1.中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網(wǎng):http://qsxl.psych.ac.cn/
該網(wǎng)站主辦的科普網(wǎng)站,主要以中小學生的成長為基礎,分幼兒板塊、小學板塊和中學板塊,通過基本知識的介紹、教育方法的闡述并結合案例分析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小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同時也能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易出現(xiàn)的問題有所了解,進而能夠更好地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2.胡清芬編:《走向心理健康:學校篇》,華文出版社,2003年。
該書的第四章主要以特殊學生的案例為主,闡述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特殊的學生,他們或許是優(yōu)秀的“優(yōu)等生”,或許是后進生,或許是特殊家庭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就需尋求特殊的方法來應對,幫助這些學生克服困難,恢復自信,健康成長。
3.余強基主編:《當代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與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該書在調查研究分析我國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概括地提出了對正常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內容,也提出了對青少年學生心理適應不良的預防與矯治意見。書中關于學生適應不良問題的診斷,常見的心理障礙與行為障礙的矯治等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反思與探究】
某初中生因為意外導致身體殘疾,在學校變得郁郁寡歡,班主任老師非常同情他,希望他能盡快恢復信心,于是上課的時候盡可能地讓他發(fā)言,班里有什么活動,都首先想到他。你覺得該班主任的做法對嗎?如果你是這個殘疾學生,你希望老師怎么對待你?如果你是這個班的其他學生,你會如何看待老師的做法?
【注釋】
(1)沃建中主編:《走向心理健康:學校篇》,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3頁。
(2)徐小珍:《優(yōu)等生的心理問題探析與輔導對策》,常山德育視窗。http://www.csedu.com.cn/dy/show.information.asp?id=611
(3)常州市麗華新村第三小學.《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及干預》.http://www.czlhsx.cn/oneus.asp?id=7268page=2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