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則
伍德的文章《寫作策略:“概要段落”策略》是一個由教師進行示范的預測策略,把寫作、批判性思維與敘述性閱讀選段相結合。這種策略使學生能夠使用他們理解的故事六要素——背景、開頭、問題、嘗試解決、結果和最終的結局,利用教師提供的關鍵字構建文本。這種策略的特點是將故事語法知識與課前閱讀預測相結合,以促進批判性思維。
總體描述
“概要段落策略”分為四個階段:(1)準備階段;(2)讀前階段;(3)閱讀階段;(4)讀后階段。該策略按照以下方式進行:
1. 準備階段。在白板上,寫下關鍵詞、故事框架及帶空格的概要段落。選擇一段敘述性的(故事)文本,并挑選出對問題重要的單詞,把這樣的單詞列在“關鍵詞”的下面。接下來,把故事六要素寫在“故事框架”下面。在“帶空格的概要段落”下面,設計一個填空題的段落。這個段落必須包括故事的六要素:
故事發(fā)生(背景);(開頭)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在……時候,問題出現(問題);然后(嘗試解決);在……時候,問題解決(結果);故事結束(結局)。
2. 讀前階段。大聲朗讀關鍵詞,讓學生重復地讀,并提問以下問題:“你們認為用這些詞組成的故事是關于什么的?”“如何把這些詞融入到這個故事框架當中?” 幫助學生把故事框架的單詞填上,以構成一段符合邏輯的“概要段落”。
3. 閱讀階段。讓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看看他們的預測與實際的故事有多么接近。
4. 讀后階段。提問問題:“如何把你們寫的概要段落和該故事的情節(jié)做比較?”讓學生修改他們寫的概要段落來還原實際的故事情節(jié)(注:學生寫的概要段落往往會比實際的故事更有趣,請把這一點指出來)。
實例運用
一個小學二年級的班級把 “概要段落策略”運用到閱讀漢斯·威廉寫的《兔子的麻煩》書上。
1. 準備階段。教師在白板上寫出關鍵詞、故事框架及空出填寫的概要段落(見圖表3.4)。
2. 讀前階段。教師大聲朗讀關鍵詞,并要求學生跟讀。向學生解釋他們不熟悉的術語和詞匯的含義,比如“兔子王國”和“討厭鬼”,然后教師說:“想想這些單詞,看看能不能盡可能多地使用這些詞語,在心里想出一個故事?!苯酉聛恚龑W生注意故事框架并回顧敘述性或故事性結構的六要素,要求學生把關鍵詞填在故事框架中恰當的地方。隨后,當這些詞已構成了一個有條理的故事時,就讓學生把這些詞寫下來,構成一段符合邏輯的“概要段落”(參見圖表3.4b)。
3. 閱讀階段。教師指導學生:“閱讀這個故事,該故事與你們原來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4. 讀后階段。教師問:“與你們預測的內容相比較,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怎樣的?”學生們一致認為他們寫的概要段落是很接近實際故事的。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實際的故事,填寫空格完成一段“概要段落”(參見圖表3.4 C)。
相關信息
伍德建議在指導學生運用幾次“概要段落策略”之后,應該鼓勵他們在合作小組里構建自己的“概要段落”。小組可以與班級的其他同學分享他們預測的故事,并且在讀完故事之后,自己決定哪個小組的段落最接近實際的故事。同樣,“概要段落”可以在同一小組里修改、構建,并與全班分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