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四大發(fā)明的傳播改變了世界文明進程

        四大發(fā)明的傳播改變了世界文明進程

        時間:2023-02-19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阿拉伯帝國通過典籍保存的世界文化傳入西歐,縮短了西方近代化的進程,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切都是與中國造紙術進入阿拉伯世界分不開的。
        四大發(fā)明的傳播改變了世界文明進程_絲路之光創(chuàng)新

        第二節(jié) 四大發(fā)明的傳播改變了世界文明進程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合稱為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它們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象征,它們向世界的傳播,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歐洲而言尤其如此。在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大發(fā)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紙和印刷術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先行軍,它們同時促進了人文主義世界觀、宗教改革思想在民眾中的傳播;火藥奏響了推動封建制度滅亡的最強音;指南針帶來了美洲大發(fā)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景觀。馬克思曾把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稱為“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世界市場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30]。

        一、造紙術

        如前所述,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造紙技術,紙由最早用來書寫的材料竹簡、木片、絲帛等物演化而來。《說文解字》中解釋“紙,絮,一苫也。從絲,氏聲”[31],可見其與絲帛的關系。公元105年,中常侍蔡倫向漢和帝奏明發(fā)明了紙張。范曄的《后漢書·宦者列傳》中記述了蔡倫的生平及發(fā)明紙張的大致過程:“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sup>[32]絲帛柔軟輕便,適宜于書寫與攜帶,但是非常貴重,限制了這種書寫工具的推廣和傳播。蔡倫用樹皮、破布和漁網等造紙,原材料經濟常見,大大降低了書寫工具的成本,他通常也被認為是造紙術的發(fā)明者。不過,著名學者錢存訓根據新出土的文物,判斷紙在戰(zhàn)國時代即已存在,“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代已經通行”[33],更是將紙的發(fā)明時間大大提前。應該說,任何發(fā)明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離不開之前長期的摸索和積累。蔡倫即便不是最早發(fā)明造紙術之人,他對造紙術的改進同樣居功至偉。同時,伴隨著一批批地下文物的重現天日,造紙術的發(fā)明權已經確定無疑地屬于中國人。造紙曾經被排除在中國的幾大發(fā)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之前被稱為“三大發(fā)明”)之外,直至卡特第一次將紙列為四大發(fā)明,糾正了此前一直存在的紙源自西方的錯誤觀點。

        公元3世紀到4世紀,紙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隨后造紙的材料和技術都不斷獲得改進。自宋元時期之后,造紙的竹簾采用細密的竹條,紙漿均勻,造出的紙也細密均勻,宜于書寫。施膠劑也由淀粉糊改為“紙藥”,常見的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植物的黏液,這也提高了紙漿的均勻度。宋元明時期對造紙技術、工序的記錄增多,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造紙的技術水平,有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等。《天工開物》中詳盡記載了造紙技術,同時附有操作圖,是對我國千年以上造紙術發(fā)展的總結性文獻。

        “紙發(fā)明以后,它不僅在中國本土極為流行,并且向四面八方的整個世界傳播”。在東方,紙在2世紀時傳至朝鮮,3世紀時傳至日本。向南,3世紀時傳至越南,7世紀前傳到印度。在西方,3世紀時傳至中亞,8世紀時傳到西亞,10世紀時傳到非洲,12世紀時傳到歐洲,16世紀時傳到美洲,19世紀傳到澳洲。[34]在這一過程中,造紙術途經絲綢之路向西傳播意義最為重大。自西漢時期開通以來,絲綢之路一直是中國與西域(中亞、西亞諸國)經貿往來的最重要通道,在中國與歐洲缺少直接交流的大部分時間中,西域事實上充當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與大食國之間發(fā)生了怛邏斯戰(zhàn)爭,唐朝戰(zhàn)敗。阿拉伯人從俘獲的中國造紙工人口中知道了造紙的秘密。在怛邏斯西南部的撒馬爾罕,阿拉伯人建造起第一座造紙廠。造紙術為阿拉伯帝國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在阿拉伯控制的范圍內,各地區(qū)先后掀起了亙古未有的翻譯、考證、勘誤、謄錄、詮釋、增補古典遺產的運動。這場運動從9世紀開始,以各大城市為中心,翻譯、詮釋為主要內容。最有成效的時期約一個世紀,阿拉伯歷史上稱為“百年翻譯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無論翻譯人員的數量或是素質都明顯地超過14世紀文藝復興初始時的西歐。同時促進了阿拉伯帝國書籍產業(yè)的發(fā)達,提高了社會教育和文化普及水平。阿拉伯帝國通過典籍保存的世界文化傳入西歐,縮短了西方近代化的進程,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切都是與中國造紙術進入阿拉伯世界分不開的。[35]

        造紙術在9世紀末10世紀初時傳入埃及,至12世紀中葉,又中經利比亞傳入摩洛哥。伴隨著撒拉遜人入侵西班牙,造紙術終于在文藝復興前進入歐洲,而且隨著十字軍的遠征遍及歐洲大地。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意大利開設了大量的造紙廠,造紙業(yè)的發(fā)達使之取代了之前的西班牙,成為向歐洲各地供應紙張的主要國家。這一時間與意大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中心的時間大致相仿,絕對不是偶然的。正如美國《芝加哥論壇報》1983年3月10日在報道《中國七千年的探索展覽會》中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時所說:“中國為發(fā)明造紙所作的探索,可以同美國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標相提并論?!虃愒?05年發(fā)明了一套造紙方法,這一發(fā)明,在1000多年以后才傳到歐洲,在那里,它同樣發(fā)揮了令人震驚的作用?!?sup>[36]

        二、印刷術

        印刷術被認為是“文明之母”。同紙一樣,以前也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印刷術是從西方傳播過來的。20世紀初,斯文赫定發(fā)現樓蘭古城,在新疆樓蘭舊址發(fā)現了許多古紙,經判斷為公元3世紀左右,有力地推翻了紙和印刷術的西源說。中國印刷術的發(fā)展和宗教關系非常密切,道家的印章符箓、佛教徒印刷的佛經和圖像都是印刷術的前驅。它們大多采用石印法,石拓法約出現于公元4世紀,后來也被儒家用來印行經書典籍。雕版印刷發(fā)明于7世紀的唐代,以木板代替石塊,有易刻易搬運等優(yōu)點,標志著大規(guī)模印刷的開始。唐代佛教的鼎盛提出了大量印行佛經的要求。在敦煌發(fā)現的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曾被認為是最早的雕版書。20世紀60年代,在韓國發(fā)現一卷雕版佛經,專家斷定在8世紀初中葉,為唐代中國所印制,比咸通九年的《金剛經》早100多年,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早雕版實物。盡管如此,10世紀之前關于雕版印刷的記錄少得可憐,可見當時運用并不廣泛。最著名的盛舉是五代后唐時期的宰相馮道奏請刻印九經(932—953年),預示著印刷術繁榮期的到來。

        宋元時期是中國雕版印刷的高潮時期。馮道刊印九經,下距宋代僅7年之久。印刷術在宋代進入黃金時期,出現了公私大規(guī)??虝某绷?,印行的書籍以史書、經傳、注疏、作品居多,還包含一些農藝方面的書籍,至元代,刻印的書籍中甚至包含元曲,很能反映印刷技術的進步水準。當時印本書占據了主流,“醫(yī)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著作中的插圖的大量出現,是宋元刻本書的一大特點”。這既說明了宋元時期印刷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程度,同時表明印刷術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知識的記載和傳播。在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之前,宋代曾經出現過蠟印,由于蠟不易吃墨,以失敗告終,但卻反映出伴隨著宋代雕版印刷的盛行尋求新的字模材料的要求,以及宋人的探索精神。同時,價格更便宜的竹紙和質量更好的皮紙開始代替漢唐以來一直流行的麻紙,竹紙多用來印刷面向大眾的讀物,皮紙則用于印刷較貴重的典籍。宋代印刷術的一大用途是用來印刷紙幣,這也刺激了印刷業(yè)的繁榮。在這種種條件的成熟與刺激之下,宋代開始出現活字印刷,比西方早400多年。沈括是歷史上第一個記錄活字印刷和指南針的,關于前者的內容如下:“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贏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1041—1048),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37]畢升出身于印刷工,有感于木活字刻字費時、費錢,發(fā)明了泥活字。元朝初年,王楨創(chuàng)制了木活字并發(fā)明了轉輪排字架,方便了排字工人揀字排版。大概在11—12世紀中國還出現了金屬活字印刷,此后常用的金屬有銅和錫等。

        活字印刷并未能流行開來,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漢字本身的特點,與字母文字相比,它需要制作的單字字模量仍然很大。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卡特仍然高度頌揚了蔡倫、馮道、畢升、王楨等人在印刷術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艾F在在追溯中國印刷的歷史時,我們不妨舉出若干人物來,他們雖不是谷騰堡這個人的生身祖先,但就某種意義說,卻是谷騰堡這位發(fā)明家事業(yè)上的老祖宗”[38]。

        雕版印刷在唐代即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后來又傳至埃及、波斯等地?;钭钟∷l(fā)明以后,也迅即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但是印刷術傳向歐洲的時間較晚,波斯國未能像在造紙術的西傳中那樣充當這種傳播的中介,反而延遲了印刷術的西傳。主要原因是阿拉伯人拒絕印刷宗教經典,有人認為阿拉伯人因為印刷的刷帚是用豬鬃做的,以此印刷上帝的名字是褻瀆神明,因而拒絕印刷術。其實刷帚用的不是豬鬃,阿拉伯人不過是以手抄經文的方式體現教徒的虔誠罷了。然而,印刷術傳播尚有另一條通道的可能性,即經埃及傳至隔海相望的南歐。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指南針、印刷術都是經過海上絲綢之路向西方傳播的,尤其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有著密切關系。“我國指南針、印刷術從海路向外西傳,經過泉州港口的可能性最大”[39]。從13世紀中葉到14中葉的100多年時間里,版圖巨大的元朝獲得了和歐洲直接接觸的機會,這一時期也是中西方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蒙古軍西征,使得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而且將其延長至羅馬、巴黎等歐洲城市?!爱敃r在中國與烏拉爾山及里海以西的歐洲之間,有南、北兩條交通路線。北線從新疆出發(fā),取道欽察汗國,經俄羅斯、波蘭、波希米亞到德國,基本上沿陸上絲綢之路。南線從泉州、廣州出發(fā),取道伊利汗國,經亞美尼亞、波斯、土耳其到意大利,這是陸海兼行的路線”[40]。

        印刷術對知識的儲存、傳播與普及意義非凡,它使得知識不再局限于社會中的特權階層,而是向所有民眾開放。在歐洲,大學成為知識、學術中心,打破了之前修道院在這些方面的壟斷性地位。恩格斯指出:“印刷術的發(fā)明以及商業(yè)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不僅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寫字的狀況,而且也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接受較高級教育的狀況。在知識領域也出現勞動分工了。新出現的法學家把僧侶們從一系列很有勢力的職位中排擠出去了?!?sup>[41]經濟學者則從經濟學的視角總結了印刷術對西方世界興起的作用,“印刷術通過以下三點推動了西方經濟的發(fā)展:第一,印刷術的產生提高了識字率,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促進了知識分子階層的產生,增加了人力資本的積累;第二,印刷作為一種新的信息技術,促進了文化產業(yè)的形成,同時印刷影響了西歐科技革命的廣度和深度,加速了技術擴散的速度;第三,印刷術的發(fā)明導致了集權的瓦解,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加速了知識產權制度的發(fā)展,降低了交易成本”[42]。

        三、火藥

        火藥由硝、硫和炭三種主要成分組成,因其呈黑色,也被俗稱為“黑火藥”或“褐色火藥”。中國人很早就發(fā)現了天然硝石,具體時間雖然不能完全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在公元前3世紀已經將硝石用作藥物,同時掌握了硝石的提純技術,將粗硝溶解后煮沸,再次結晶后即可提得高純度的硝石。魏晉時期隨著醫(yī)藥學和煉丹術的發(fā)展,硝石的藥用價值被發(fā)掘出來,并被煉丹者當做丹藥服用。硫在自然環(huán)境中也以游離或混合狀態(tài)存在,和硝一樣,也很早就為醫(yī)藥家和煉丹家所采用。硝和硫的藥用價值在“火藥”這個名稱的“藥”字中也留下了印記。然而,當硫與硝共同使用時,經常發(fā)生燃燒和爆炸,古人最先探求的是如何避免爆炸的發(fā)生,即所謂有“伏火法”。古人在以炭或含炭物“伏火”的過程中經常發(fā)生意想不到的爆炸,而且爆炸的威力較之前大大增加,這便是火藥的雛形。

        唐代是軍用火藥的研制時期,至五代和宋代被運用于戰(zhàn)爭。尤其是宋代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戰(zhàn)火頻仍,促進了火藥與火器的制造。公元970年,馮繼升向朝廷進獻火箭,即把火藥綁在弓箭上增加后者的威力。公元1000年左右,中國南方的福建等地已經生產出“火球”和“火蒺藜”,后者因在火藥中放置了鐵蒺藜得名,鐵蒺藜借助火藥的威力四面飛散,具有很強的殺傷力,用來對付北方騎兵頗見功效。慶歷年間由曾公亮、丁度等人負責修訂成書的《武經總要》中詳細記載了火藥的制作材料、比例及方法,其中硝的比例已經大幅提高,接近于后來黑火藥中硝的比例(75%)。宋代出現了專門生產火藥的火藥工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敏求所著的《東京記》中描述了當時開封的武器工廠生產的情形,“火藥在所有生產項目中名列前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火藥武器在當時戰(zhàn)爭中已經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43]。至12世紀,開封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制造火藥、火器的中心。北宋末年,“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很強的武器也被制造出來,公元1126年,李綱就是憑借霹靂炮擊退了圍攻開封的金兵。除了軍用領域外,火藥在民用、日常領域也獲得了廣泛運用,被用來制造爆竹、焰火等物,用于節(jié)慶和娛樂。

        中國古代火藥約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在此之前,歐洲還未能發(fā)現火藥的主要制作原料硝石。唐代與波斯、印度等國家的貿易中,硝被當做藥物買賣,當時阿拉伯人把它稱為“巴魯得”,意思是“中國雪”,波斯人則稱之為“中國鹽”,都是取其顏色命名的。李約瑟認為火藥是直接傳入歐洲的,有三種人可能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來中國傳教的方濟會各傳教士;到歐洲游歷的巴鎖馬及其友人;馬可·波羅等一批旅游商人。也有人認為,中國火藥、火器是先傳入了阿拉伯國家,然后再從這里傳向了歐洲。其可能的渠道有兩種,一是通過南宋的海外貿易,一些娛樂用的焰火等商品開始進入阿拉伯國家,二是通過蒙古軍的西征,把軍用火藥、火器帶到了這里[44]。歐洲在與阿拉伯之間的戰(zhàn)爭中,學會了火藥的制作方法和工藝。當然,憑借元代雄厚的武力,軍用火藥、火器也有可能直接被帶到歐洲。在第二次西征中,蒙古軍就先后攻克了俄羅斯、波蘭和匈牙利等國?;鹚幒突鹌髟谶@些戰(zhàn)爭中都發(fā)揮了攻城拔寨的作用。

        火藥給人類帶來了戰(zhàn)爭和不幸,卻也傳播了文明。恩格斯正是在后者的意義上確定火藥與火器發(fā)明的意義的,他在《反杜林論》中說:“火藥和火器的采用決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yè)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sup>[45]火藥傳入歐洲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在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的對壘中,前者憑借火藥屢戰(zhàn)屢勝,加速了封建貴族的滅亡。火藥也改變了西方軍事技術格局,對相關的燃燒、結晶、爆炸現象的研究,動搖了原先的傳統科學觀念?;鹚幉煌凇跋ED火”,其燃燒不需要空氣,在化學領域推動了“燃素學說”的建立,化學從而得以從中世紀的煉金術中解放出來?;鹚庍€帶動了歐洲冶金和鑄造技術的變革,它燃燒后在炮膛產生的對炮彈的巨大推動力引導人們去探索熱能與機械力之間的轉換關系,進而尋找制造熱能動力機器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雄心勃勃的資產階級在火藥和指南針的幫助下,實行海外的殖民擴張和貿易,迅速建立起了海上霸權,世界格局為之一變。[46]

        四、指南針

        img54

        圖44 指南針

        指南針的前身司南約出現于公元前3世紀的戰(zhàn)國末期,它運用了天然磁體在地球這個大磁場作用力之下恒定指向的道理制作而成。中國人很早就對磁石進行了觀察和記載,《山海經》、《管子》等書籍中都提到過“慈石”。古人根據這種物質能吸引含鐵、鎳等物質的現象,親切地把它命名為“慈石”,意謂它對含鐵物具有慈母般的吸引力。據典籍記載,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門都是以磁石做成的。磁石的另一特性是能指示方向,司南即利用了磁石的這個特性。司南呈勺形,被放置于帶有方位刻度的盤子上,司南的底部呈圓形,可以在刻度盤上自由轉動。東漢的王充在《論衡》里如此描述它:“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抵指南?!薄暗亍睂嶋H上指的是帶有方位刻度的“地盤”。[47]

        司南在隨后朝代的使用中不斷得到改進,靈敏度和準確性進一步提高,于是指南針應運而生。由司南的勺形變?yōu)獒樞?,是古人觀察到鐵針被磁石磁化之后自身也具有了磁性?!氨彼?960—1126年)是磁學知識爆炸性發(fā)展時期,在火藥和印刷方面也出現同樣情況,知識爆炸事先是需要有一個積累過程的。宋以前的懸針和浮針正是引發(fā)北宋磁學知識爆炸的兩個導火線……北宋人享受這些技術成果并使之發(fā)揚,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應是如此?!?sup>[48]宋人記錄了人工制作指南針的方法和磁偏角現象,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中記錄了指南魚的制作方法,將薄鐵片剪裁為魚形,放置到火中燒紅后按南北指向浸入水中。鐵分子在火中活躍性增大,再巧妙地利用地球磁場作用改變其排列序列,人工磁鐵就被制作出來了。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介紹了利用天然磁鐵磁化鐵針制作指南針的過程,沈括還比較了指南針四種不同放置方式——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和縷懸法的優(yōu)劣,得出縷懸法最佳的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沈括觀察到磁針并非指向正南方,而是南方偏東,從而在世界上最早發(fā)現了地球磁偏角的現象。

        指南針在古代主要是玩具,頂多也只能在風水先生勘選墓地時派上用場。宋代則把它用到了航海事業(yè)上,制作出了方位盤和磁針成一體的“羅盤”,比西方使用航海羅盤早100多年。羅盤分水、旱兩種,后者因有固定支點更易操作,適宜于航海使用,它的出現對于航海事業(yè)大有裨益。公元1274年,南宋吳自牧在所著的《夢梁錄》中提及了羅盤在航海中的作用:“風雨冥晦時,唯憑針盤而行?!?sup>[49]從此,航海不必再依靠太陽等天象來判斷方向,遠航也就成為可能。及至元代,海上航行更見頻繁,大量的船隊來往于東南亞、印度、日本、波斯之間,指南針用于海上航行定位,大大派上了用場。明代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堪稱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其中更是少不了指南針的作用。

        正是由于指南針在航海中作用最大、使用最為廣泛,它向外傳播通過海路的可能也最大。宋代的航海業(yè)已經相當發(fā)達,中國南方出現了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泉州、廣州等港口。這些港口也是宋代海上貿易的重鎮(zhèn),中國制造的大型商船往來其間。阿拉伯商人都樂于乘坐制作精良、航行迅速的中國船只,而且也有為數不少的阿拉伯人旅居于這些港口。指南針大約在公元13世紀初經由這些阿拉伯人傳至阿拉伯,隨后再從阿拉伯傳向歐洲。其傳播途徑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性,是阿拉伯人在印度臨換大船,乘坐安全可靠的中國船只過程中,逐漸了解中國船的設備、性能及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情況,從而把指南針傳播到阿拉伯去。第二種可能性,是居住在泉州、廣州等地的阿拉伯人,把指南針帶回到阿拉伯去?!?sup>[50]

        指南針在航海事業(yè)上的運用,在歐洲的典范是哥倫布發(fā)現美洲新大陸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很難想象如果缺少了指南針,這些曠日持久的茫茫海天之間的航行如何成為可能。公元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來到美洲,開啟了地理大發(fā)現時代,也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上的新紀元,東西半球從而被聯系到了一起,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1519—1522年,麥哲倫-埃爾卡諾船隊完成了人類首次環(huán)球航行,使地球圓形、海洋相連的假說得到了證實。此后的300年間,西歐社會進入航海、探險和殖民擴張時期,歷史上稱為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給西歐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帶來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社會物質財富劇增,經濟迅速騰飛,社會進程更快地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大航?;顒右舶讶祟惢顒拥闹饕獏^(qū)域從陸地轉移至海洋,不僅對歐洲,對世界各大洲的社會都產生的巨大的沖擊波?!皻W洲的擴張、美洲的‘發(fā)現’、非洲的殖民、澳洲的開發(fā)、亞洲的沉淪,一種全新的近代世界發(fā)展格局開始形成”[51]。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向外尤其是向歐洲的傳播,無論是在科學技術的進步上,還是社會性質上都對世界歷史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它們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先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正是西方近代科學的開端,由哥白尼開始,中經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開拓性貢獻,到18世紀工業(yè)革命時形成了成熟的近代科學體系。“各種事實表明,中國科學發(fā)明和思想在文藝復興前后不斷涌入歐洲,為發(fā)展近代科學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思想前提,這一過程一直持續(xù)到18—19世紀”[52]。

        英國學者托馬斯·馬丁·林賽在其所著的《宗教改革史》中提到:“幾乎可以說,宗教改革運動創(chuàng)造了德國的書籍出版業(yè)。德國最初印刷的書籍或者毋寧說是小冊子,數量少,而且都不大重要——僅是些個人信仰、民間醫(yī)療、草藥、歷書、旅游等小冊子或政府的公告。1518年以前,各類小冊子每年幾乎不超過50冊。但是,在1518—1523年期間大幅度增長,其中五分之四是因對羅馬教廷的民族反抗激起的論戰(zhàn)性作品?!?sup>[53]反之,我們也可以說,印刷術成就了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的社會歷史作用表現為:一是在政治上,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與宗教改革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制度的三次大決戰(zhàn)中,有兩次與宗教改革及新教密切相關,或者說是披著“宗教外衣”的;二是在經濟上,新教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間存在相宜性;三是基督新教還為資本主義社會構筑“契約”中的“自由”和“平等”提供了“外衣”和原則。[54]

        宗教改革運動使得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脫離了羅馬教會的統治,成為基督新教。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曾經論述了新教與資本主義崛起之間的關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則在《想像的共同體》中考察了民族主義與印刷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梢哉J定,在四大發(fā)明的推動之下,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開始覺醒,結束了中世紀歐洲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狀態(tài),走向統一的民族國家。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并逐漸表現出對于封建社會制度無比的優(yōu)越性。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并沒有消除掠奪與剝削,相反憑借著“船堅炮利”把這種掠奪和剝削擴展到整個世界,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作為擁有四大發(fā)明的古國,中國在19世紀中葉也成為歐洲殖民主義政策的犧牲品。當四大發(fā)明在西方帶來一個又一個的社會、科技進步時,中國自明代后期以后科學技術卻明顯衰落,近代以來轉而開始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歷史的教訓沉痛而深刻。歷史的發(fā)展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科學技術都不僅僅只是技藝,它們同時也是社會文明進程巨大的推動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