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采訪會
訓(xùn)練目的
怎樣讓采訪條理清晰,有足夠的信息量,并記錄下來,讓它成為一部作品。
訓(xùn)練方法
1.在采訪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打斷對方的談話。也許對方的談話一開始并沒有進(jìn)入實質(zhì),但不要急著打斷對方,耐心地傾聽,給對方理清思路、組織語言的時間,這更能贏得對方的好感。切忌不等對方說完就打斷對方的話做出結(jié)論。經(jīng)常打斷別人說話,說明我們不善于傾聽,很難和別人進(jìn)行深入的溝通。
2.采訪者要適時提出切中要點的問題或發(fā)表一些意見感想,來響應(yīng)被采訪者。如果聽漏了一些重要信息,或者是不理解的時候,要在被采訪者的談話告一段落時,迅速提出疑問之處。
3.在采訪的過程中,采訪者不可能記住被采訪者的每一句話,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必要。所以,采訪者記住被采訪者談話的重點即可。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幫助采訪者繼續(xù)提出問題。如果采訪者能指出被采訪者語焉不詳之處,被采訪者就可以認(rèn)識到采訪者的努力和真誠。
4.采訪完整流程提示:
(1)注意時間、地址的預(yù)約;
(2)事前對采訪對象的背景了解和資料收集;
(3)采訪內(nèi)容的擬定,包括問題的準(zhǔn)備;
(4)對于是否可錄音和照相要事先詢問采訪對象;
(5)采訪進(jìn)行時對主題的把握(盡量不要離題)、時間的控制;
(6)采訪時要與采訪對象形成互動;
(7)采訪后詢問采訪對象是否可以提供相關(guān)資料;
(8)將最終采訪稿寄送一份給采訪對象并再次表示感謝。
實踐練習(xí)
小記者采訪會
時間:2010年10月19日下午
地點:木瀆實驗小學(xué)六(2)班教室
采訪記者:石慧芬、王今及
采訪嘉賓:辛顏、沈倩云
場上首先響起二胡曲《二泉映月》
(采訪開場)
石慧芬:(邊走邊說)大家好,我是小記者石慧芬。
王今及:(邊走邊說)大家好,我是小記者王今及。
石慧芬:聽了這段讓人如癡如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二胡。
王今及:在我們的身邊、班級里,也有許多小音樂家,讓我們走近她們身邊,了解她們與二胡的故事。
石慧芬、王今及:(齊聲說)下面,有請辛顏、沈倩云同學(xué)。(鼓掌)
辛 顏:(邊走邊說)大家好,我是嘉賓辛顏。
沈倩云:(邊走邊說)大家好,我是嘉賓沈倩云。
(正式采訪)
王今及:兩位練二胡有多長時間了?
辛 顏:大約有一年多了吧!
沈倩云:我學(xué)了兩年。
石慧芬:你們?yōu)槭裁匆x擇拉二胡?
辛 顏:因為我覺得二胡是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比較有特色。
沈倩云:我的目的比較明確,因為在初中之前考完6級,中考可加5分……
王今及:那請問嘉賓辛顏,就算是要學(xué)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那也有許多呀!例如古箏、琵琶……
辛 顏:我是因為家里有人會拉二胡,比如我的大舅、大伯……這樣,不會的問題不僅可以問老師,還可以問我的舅舅、伯伯,這樣就方便多了。
石慧芬:那請問二胡吸引你們的地方在哪兒呢?
辛 顏:我覺得二胡柔中帶剛,聲音非常美。還有因為二胡比較輕,拿起來比較方便,走到哪里都可以帶著,很方便練習(xí)和表演。
沈倩云:我也覺得二胡很優(yōu)美,比較抒情。
王今及:請問,你們覺得自己的二胡水平如何呢?
辛 顏、沈倩云:(齊聲說)一般般吧!
石慧芬:二位覺得拉二胡有什么訣竅呢?
辛 顏:訣竅不多,就只有兩條:多觀察老師手上的“小動作”,還有的,就是……
辛 顏、沈倩云:(齊聲說)勤學(xué)苦練!
王今及:剛剛二位提到“小動作”,能否演示一下?
辛 顏、沈倩云:(齊聲說)沒問題!
(表演完畢)
王今及、石慧芬:(齊聲說)兩位的表演真是精彩呀!
辛 顏、沈倩云:(齊聲說)謝謝大家!
石慧芬:對了,你們在家經(jīng)?!扒趯W(xué)苦練”嗎?
辛 顏、沈倩云:(齊聲說)對!
王今及:很辛苦嗎?
辛 顏、沈倩云:(齊聲說)當(dāng)然!我們手上可有不少老繭呢!
石慧芬:那你們有沒有想過放棄?
辛 顏:沒有。
沈倩云:一開始有過!不過我后來就沒有想過了。
王今及:為什么?
辛 顏:因為是我自己選擇了二胡,我不會輕易放棄的!
沈倩云:我也是這樣!
王今及、石慧芬:好!謝謝兩位接受我們的采訪。
(結(jié)束采訪)
石慧芬:通過今天的采訪,我們更加了解了班級里的小音樂家對音樂的堅持以及她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王今及:我們今天的采訪到此結(jié)束,明天同一時間再見。
石慧芬:我是小記者石慧芬。
王今及:我是小記者王今及。
王今及、石慧芬、辛顏、沈倩云:(齊聲說)大家再見!
(小記者與嘉賓握手告別,采訪結(jié)束)
點評:本次小記者聯(lián)合采訪非常成功,不僅提問準(zhǔn)確、深入,而且思路也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直接的交流互動非常好。
課后練習(xí)
就“如何看待國人過洋節(jié)的問題”列一個采訪提綱。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