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與美育

        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與美育

        時間:2023-03-03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然其美學精神秉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精神,來源于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共同具有的某些特點。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是處在氏族血緣等級關系中的人,是把倫理道德擺在最高地位的人。了解這一點,才能深刻地把握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特征。統(tǒng)治者很懂得倫理道德感情的重要性,這種社會歷史的深刻原因,使得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又強調情感的價值和作用。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各族人民以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美,形成了我們民族特有的美的傳統(tǒng)。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精神深深地滲透到我們民族的心理、意識、行為之中,并由此產生了特有的人文審美教育。

        幾千年的中華美學史展現(xiàn)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豐盛奇觀,門類之多,風格之繁,流派之富,令人嘆為觀止。然其美學精神秉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精神,來源于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共同具有的某些特點。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可概括為美與善的統(tǒng)一、情與理的統(tǒng)一、認識與直覺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的和諧境界。

        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存在著一整套和氏族血緣分不開的、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君臣、父子、夫婦等從屬的人倫關系,在經濟、政治地位上又劃分出許多不可超越的等級。這種情況使得在中國奴隸社會以至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先秦時代開始,人情的善惡問題就成為中國哲人不斷爭論的問題,而且不管看法如何不同,大多數(shù)學派相當一致地肯定和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特點在于人有“仁義”,即在于人能夠按照倫理道德等級關系原則去處理與別人的關系。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是處在氏族血緣等級關系中的人,是把倫理道德擺在最高地位的人。僅從意識形態(tài)的范圍來看,如果說西方奴隸社會是政治起著主要作用,中世紀是宗教起著主導作用,那么在中國古代奴隸社會以至封建社會中,則是倫理道德起著主導作用。了解這一點,才能深刻地把握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特征。

        中國美學歷來強調美學在倫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從哲學上看,善歷來是中國哲學所探討的最高課題。通觀整個中國美學史,美善統(tǒng)一始終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和不同的美學思潮中對于善的實質、內容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獲得統(tǒng)一的看法有所不同,這點在儒家思想中最為清楚。《論語》中記載: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美與善的統(tǒng)一,在某一種意義上,也就是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美是形式,善是內容。儒家講的文質彬彬也就說明了這一點?!墩撜Z》記載: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由于中國美學精神強調美與善在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并力求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這就使得中國美學經常把審美同人的高尚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聯(lián)系在一起,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嚴格地把純粹的官能享受排除在審美之外,認為把兩者混同起來是錯誤的、有害的。“夫之尤物,足以移人,荀非德義,則必有禍?!薄秶Z·周語下》記載:

        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在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聽和則聰,視正則明,聰則言聽,明則德昭,聽言昭德,則思慮純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則歸心焉?!粢暵牪缓投姓鹧#瑒t味入不精,不精則氣佚,氣佚則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笾?,有轉易之名,有過慝之度。出令不信,行政放紛,動不順時,民無據(jù)依,不知所力,各有離心。上失其民,作則不濟,求則不獲,其何以能樂?

        中國美學精神要求具有純潔高尚的道德感,注意審美的社會價值,反對沉溺于低級無聊的官能享受。但是由于中國古代統(tǒng)治階級的歷史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美始終只能在一個狹隘而有限的范圍內實現(xiàn)與善的統(tǒng)一,而且這種統(tǒng)一經過或長或短的一段時期之后又會遭到破壞,要求重新建立這種統(tǒng)一。這也是在中國美學史上“文”與“質”、“文”與“道”、“華”與“實”、“麗以淫”與“麗以則”等等的關系問題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出來加以討論的根本原因。

        “何謂美?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泵兰瓷疲萍疵?,美善統(tǒng)一。

        傳統(tǒng)審美觀念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而人們對某種倫理道德原則的接受,既不同于法律上的強制,也不僅僅是個理論認識問題。它需要訴諸于個體的情感,通過情感的感化而轉向行動。從我國古代社會的宗法關系來看,古代宗法制度本身就包含了人倫。等級名分是以人倫關系作基礎和依據(jù)來建立和確定的,這就要接受人倫自然的情理的維持和制約。在以“三綱”、“三從”為核心的宗法等級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現(xiàn)象雖然深重,但卻常常較易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或容忍,并把它們視為最自然的天經地義的人倫關系。正是因為種種的支配與服從,壓迫與剝削就存在于重重溫情脈脈的人倫情感之中。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中談封建社會地主和農民的關系時說:“那些耕種他的土地的人并不處于雇傭短工的地位,而是一方面像農奴一樣本身就是他的財產,另一方面對他保持著尊敬、臣屬和輸納貢賦的關系。因此,領主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是直接政治的態(tài)度,同時又有人情的一面?!苯y(tǒng)治者很懂得倫理道德感情的重要性,這種社會歷史的深刻原因,使得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又強調情感的價值和作用。

        在中國古代,以樂為中心充分發(fā)展了藝術表現(xiàn)情感的功能。中國古代與樂相聯(lián)系的詩也絕大部分是抒情詩,體現(xiàn)了“詩言志”的特色。中國特有的書法藝術也突出地展示了中國藝術重視情感表現(xiàn)的特征,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稑酚洝穼Α皹贰钡谋举|回答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斌w現(xiàn)了藝術的起源本質上是情感的表現(xiàn)。

        中國美學強調情感表現(xiàn),同時又強調“情”必須與“理”相統(tǒng)一?!袄怼奔礊椤拔锢怼焙汀皞惱怼薄!墩撜Z》所講“思無邪”和《毛詩序》所說“發(fā)乎情,止乎禮義”都要求美表現(xiàn)的情感是合乎倫理道德之善的情感,而不是毫無節(jié)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對于同“倫理”有別的“物理”,美就主張超越“物理”,去求得“倫理”。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的美學精神也講真實性,但這里所說的真實,主要不是對外界事物模擬再現(xiàn)的真實,而是情感表現(xiàn)的真實和合理。五代大畫家荊潔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中國美學極少像西方美學那樣討論真與美的關系。真就包含在善中,善必定同時是真,離開善的求真被人們視為錯誤的、不可思議的。所以,情與理的統(tǒng)一,既是與善的統(tǒng)一,又是與真的統(tǒng)一。情與理的統(tǒng)一不是外在的統(tǒng)一,而是使理滲透到個體的內心世界中去,使情和理融為一體,成為個體人格中善的情感和真實無偽的表現(xiàn)?!兑讉鳌酚涊d:“修辭立其誠。”揚雄《法言·問神》記載:“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這些都說明了這一點。

        審美不同于科學認識,美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也不等同于對客觀物體的開發(fā)和認識,即不能把藝術作品當成學習數(shù)學和物理公式,可以探囊取物,開門攫寶。中國傳統(tǒng)美學很早就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它強調把認知和直覺統(tǒng)一起來,對美的欣賞要體現(xiàn)感悟方式。孟子所謂“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易傳》所謂“神而明之,在乎其人”說明和概念認識不同的直覺在藝術中的作用。中國古代藝術長期以來形成了以含蓄、寓意、雙關、寄托、比興、暗示、象征等手法構成的一整套意義生成和表達體系,也形成了知音、體味、頓悟等一整套藝術感知方式,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伯牙鼓琴中“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音情詩意。

        中國東方式的審美觀念追求對作品、對美的參與感應、共鳴與交流?!段男牡颀垺ぶ簟分杏涊d:“蓋聞蘭的國香,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玩繹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边@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中體味和頓悟的審美方式。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薄跋笸庵蟆?、“景外之景”的世界是如此廣闊、博達、深邃,每一個深得美的精髓、曲盡其妙者都擁有了精鶩八極、縱橫聯(lián)想的特權。宋代嚴羽主張:“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詩獨出于韓退之上者,一味妙語故也。惟悟乃當行,乃為本色。”什么是“本色”、“當行”?就是指這種妙語方式。嚴羽認為,詩有“別材”、“別趣”,不同于學術與理論,它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欣賞與閱讀只能“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中國美學強調審美與藝術的直覺、體悟,同時又主張“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只有“衣帶漸寬終不悔”,才能“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充分肯定審美與藝術的直覺不能離開認知。

        要求美與善統(tǒng)一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始終貫穿著鮮明的理性主義精神,卻又不否定直覺和情感。這同中國哲學的特征是分不開的。善是中國哲學所探求的最高課題。但這種探求,其根本目的不僅僅在對善的本質求得一種抽象的系統(tǒng)分析論證,更在于把人們的日常生活引入到一種合乎至善的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之中。因此,中國哲學對善的探求既是認知的,同時又是直覺的,需要有個體內心的體驗和直覺,不能只靠純粹概念的思考。這一點與西方古典美學所倡導的理性精神大為不同。

        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強調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即天人合一或天人一致?!疤烊撕弦弧被颉疤烊讼嗤ā钡乃枷朐谖覈鹪春茉纾彝袊糯缹W有著密切的關系。

        《國語·周語下》記載:“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寧,民是以聽?!薄渡袝に吹洹分姓勥^:“人音克諧,天相奪倫,神人以和?!笨酌弦苍婕疤烊岁P系問題,特別是孟子所謂的“萬物皆備于我”,人所養(yǎng)的“浩然之氣”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間”,“君子”能“上下與天地同流”等等的說法就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為后來的《中庸》進一步發(fā)展。道家也講“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易經》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也突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這些表現(xiàn)在自然美的觀念和對美的本質認識上,則強調美同自然的人倫分不開,沒有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就決不會有美。

        基于上述思想,中國美學思想總是強調人與自然、生命的欲望與實現(xiàn)社會的倫理道德要求兩者的統(tǒng)一,從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中去體驗。外在的自然美和人的生命的保存和發(fā)展密切相關,它的運動節(jié)律同人的內在的倫理道德情感要求互相吻合、一致。中國美學高度肯定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運動力量的美,欣賞、贊嘆它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宏偉、永恒,同時又不放棄對人的偉大力量的崇拜。孟子所謂的“上下與天地同流”,《中庸》所謂“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張揚。但無論人的力量怎樣被夸大,人如何“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一畫收盡鴻濛之外”,卻始終不能脫離自然,強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強調在兩者合一中獲得審美的最高境界。山水畫、花鳥畫等表現(xiàn)藝術家與大自然獲得情與景完全融合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正是這種思想的一個例證。

        學校是啟人覺悟的場所。《白虎通義》云:“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币簿褪钦f學校的任務就是開發(fā)人的覺悟,啟導人的道德悟性,其中當然也包括了人對美的感受力。學校人文美育是中國傳統(tǒng)人文美育的主要場所。此外,在中國古代,家教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途徑與方式,也是兒童接受人文審美教育的最初途徑。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人文美育也就在學校、家庭中通過樂、詩、書、畫的教學而展開。

        中國上古時代以“樂”為教育的中心。據(jù)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所說,遠在五帝時代,就已有“成均之學”。近代學者劉師培認為:“古代教育之法,則有虞之學,名曰成均;‘均’字即‘韻’字之古文。”所謂成均之學的教育內容,就是以樂教為主的教育。古代教育,口耳相傳,故重聲教。而以聲惑人,莫善于樂。成均之學的施教者為當時專門的樂師?!吨芏Y·春官·宗伯》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彼杂嵴浦^:“大司成、小司成、樂胥皆主樂;周官、大司樂、樂師、大胥、小胥皆主學?!z三代,以上書,樂之外,無所謂學。”先秦時期,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教人以六藝,以六藝之教來進行人文審美教育?!皹贰奔礊榱囍弧5搅藵h朝,董仲舒大力倡導以學校、社會與家庭為場所的樂教,他向漢武帝提出設五經博士、興禮樂、興太學進行教化。漢武帝當時采納了他的建議,設樂府機構,立五經博士,確立了樂教的重要地位,并影響到后世封建王朝的教育體系。蔡元培說:“中國人是最看重音樂的,二千年前,把樂與禮、射、御、書、數(shù)并列為六藝,把《樂》與《易》、《詩》、《書》、《禮》、《春秋》并列為六經?!?/p>

        樂教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占據(jù)主要的地位,其重要作用在于:

        其一,樂教能養(yǎng)生,能使人發(fā)泄情感,獲得快感。內心之情志以歌詠出之,協(xié)和調適,心身舒坦,變?yōu)樘涨轲B(yǎng)性之本。《荀子·樂論》中記載:“夫樂(yue)者,樂(le)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樂(le)發(fā)于聲則為樂(yue),形于身(動靜)則為舞,而人之性術亦隨之變;喜悅者隨樂,舞而更喜,悲哀者隨樂舞亦變喜(悲的情緒得以釋放)。所以樂為人生之大道,教育之奧義?!墩撜Z》中說的“樂學”思想,正是基于對人性深刻的認識而提出的。

        其二,樂教具有政治、倫理的雙重特性,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墩f苑·君道篇》講春秋時魏國師經,見國君有過,敢于援琴撞君而直諫,促使當?shù)勒呒{言、自戒。樂教又具有極強的教化民眾的功效。《舉賢良對策》記載:“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彼裕皹氛?,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欲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币虼?,在我國古代,樂教為學校、家庭人文審美教育的基石,“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

        其三,樂教使人與天地合一。樂,禮之和本于天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和,故百物不失;節(jié),故祀天祭地。樂者天地之和,樂由天作,天地和諧,始生萬物,禮樂和諧,方能作育人才,天人合一。

        樂學、樂教作為古代學校美育與家庭美育的重要內容,涵蓋廣泛。郭沫若先生認為,中國舊時的所謂樂——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但它以音樂為其代表是毫無問題的。所以,古代的樂教主要是一種樂舞之教。

        樂教的方法,中國古代常倡導正心、用工、得意、讀書、知音。正心即要精神宣暢,心氣和平,心正才能琴正、音正。用工即要從基礎做起,要下工夫打下扎實的基礎功?!扒僦星勺荆谟谟霉??!钡靡饧礋o論彈琴、譜曲還是歌詩、習舞都要講究其中的韻味、意味。讀書即要從讀書作文中領悟樂道,開拓意境?!额伿霞矣枴肪陀涊d,當時有左琴右書的風氣。知音即要求從音韻中領悟演奏家的高妙立意,演奏要不阿世媚俗,堅守自己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樂記》記載:“知聲而不知音,禽獸是也;是故不知聲音,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辈郎乒那?,鐘子期善聽,領會到伯牙“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遂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知音為樂教中的至高境界。

        詩教也是我國古代學校和家庭進行人文美育的重要內容。先秦時代,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詩經》的全部篇章都是配樂詩歌,依照音樂體式和文化功效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在當時的學校與家庭教育中,人們用詩來對學生或后代進行審美教育?!靶∽雍文獙W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迸d、觀、群、怨,近于美育。到了漢代,董仲舒建立太學,設五經博士,《詩》為六經之首,詩教為各教之首位、在太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中,《詩》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美育課程。漢儒認識到了《詩經》的審美特征,如東漢時產生的《毛詩序》集中了漢代儒生說《詩》的意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也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漢代的太學生學習《詩經》就是以詩來經夫婦,化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其中不僅學習智慧,而且可以陶冶性情,培養(yǎng)人格。自從漢代太學確立了五經作為基本教材的教育內容后,歷經各朝,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官學就一直沿襲了這一傳統(tǒng),將《詩》作為教育太學生必備的課程,其實也是人文美育的內容?!啊对姟罚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可見,詩不但具有美育的功用。而且具有智育、德育的功用。詩教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三種:其一,經本性情,抒情自慰?!霸娧灾尽?,“興于詩”,都是要人們將內心所想以詩的形式表達出去,達到移情怡志的目的?!睹贤课募酚涊d:“夫《詩》者,所以冶人的性情也,以古人之憂樂,動天下之心思?!薄杜俗忧笕输涊嬕酚涊d:“愚謂讀《詩》,而能身入溫厚和平之教,而化于優(yōu)柔和順之鄉(xiāng),詩也即樂也。”詩者,人的情性也。朱熹講以詩為主,配以聲樂,以涵養(yǎng)人心。其二,言政、授政?!安粚W詩,無以言”,詩寓興廢,故學而知戒懼。古時天子聽政,要公卿列士獻詩,以詩教王者行治國之道。認為王道存,則詩教興;而王道廢;則詩教衰。所以,《孟子·離婁下》記載:“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其三,教化。劉勰《文心雕龍·風骨》開宗明義:“《詩》總六義,鳳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闭J為詩為雅言之首,教育須從此開始;詩為民之情性,順情而導,則教易行而學易入。

        在上古時代,詩教即為樂教,兩者本為一體。春秋以后,詩教逸出樂教,自成主流。到了漢代以后,詩教、文教、政教匯通合一,正是中國審美教育的基本特色。從廣泛意義上講,詩教不僅包括了正統(tǒng)的類型,而且包括了其支流(賦、詞、曲、楹聯(lián))和副產品(贈序、碑志)。所以聞一多曾講:“詩似乎也沒有在第二個國度里,像它在這里發(fā)揮過的那樣大的社會功能。在我們這里,一出世,它是宗教、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維系封建精神的是禮樂,闡發(fā)禮樂意義的是詩,所以詩文支持了那整個封建時代的文化?!?/p>

        詩教的方法,大致有博學、立意、創(chuàng)新和推敲幾個方面。博學、即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積習、研讀才能體驗其中蘊藏的美的精神。立意,即詩要以意為勝,以意為宗,不得意不可以用事。創(chuàng)新,即意新,得前,前所未道也。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推敲即錘煉,要精雕細刻。

        書法可以抒發(fā)和表達人們的性格、感情、趣味、素養(yǎng),精力和體力等。它與詩、樂融為一體,同樣具有陶冶性靈的效用。蔡邕在《筆論》中講:“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奔磳⒆髡咧饔^的情感、思想融入書法藝術之中,對書法作藝術和審美的追求。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弊鳛橛斡谒嚨臅鴮W在古代審美教育中占據(jù)了重要位置。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政府建立了專門研究文學藝術的學?!櫠奸T學。鴻都門學將教授、學習書法列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晉武帝時曾立書法博士,并設弟子員,教習書法,以鐘繇、胡照二人的書法為標準。在民間或家庭教育中,對書法藝術的審美追求也蔚為大觀?!额伿霞矣枴酚涊d:“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至梁天監(jiān)之間,斯風未變。”唐代設“六學”,書學便是其中之一,書學設博士二人,學習《石經》、《說文》、《字林》,是學習與研究書法的專門學校。唐代書法藝術發(fā)達,從皇帝到官員,以至一般平民都喜歡書法,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的書法大家,如唐太宗、褚遂良、張旭、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到了宋代,書學更加完備,學生學習篆、隸、草三體,并須通曉《說文》、《字法》、《爾雅》、《博雅》、《方言》等文字學的專門書籍。學習篆字者,以大小二篆為法;學習隸書者,以二王、歐、顏、柳真行為法;學習草字者,以章草、張芝九體為法。北宋大觀四年下詔,書學并入翰林藝局。明代書學也仍然被列為學習和課考的內容。明初,鄉(xiāng)試中試后試五事:騎、射、書、算、律。降及清朝,歷代帝王多擅長并倡導書法,致使殿試、選官皆以書法作為衡量、裁決的重要依據(jù),真所謂士子“舉筆偶差,關乎平生榮辱”?!洱徸哉淙つ曜V》記載:“歷舉時事,洋洋千余言,直陳無隱,閱卷諸公皆大驚。而率因楷法不中程,不列優(yōu)等?!彼裕鳛橹袊禺a的書學,書法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古代審美教育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學習書法可以提高人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和表現(xiàn)美的能力。學生在學習時,講究筆法的掌握和筆意的領悟。關于筆法,古代人講正心、勤學、廣學、臨讀、尚力。學習書法先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書法不僅是具體的筆法安排,而且是人品性情的流露。書如其人。晉人有“匆匆不及草書”之語,說是草書并非掉以輕心者能為之,草書亦甚難為,須從容謹慎為之。書法意在勤學苦練。東漢張芝學書時,曾有“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美談,后人以此教子。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四十余年書《千字文》,遂成為一代宗師。學習書法要融會眾長,卓然自成一家。宋代書法家米芾初學顏書,嫌其寬,乃學柳,結字始緊。后又學歐,久之類印版文字,棄而學褚,后又喜李北海書。清人錢泳云:“夫以元章(米芾)之天資,尚力學為此,豈一碑一帖所能盡?”教育后人要廣學。臨讀就是要將臨摹和讀帖相接合起來,“讀”入于眼,記于心;“臨”出于手,顯于紙。書法作字貴有骨力,傳統(tǒng)書法教學中有“筆陣七法”之稱,以筆勢喻兵陣,既言其機妙莫測,又指其筆力千鈞,不得稍懈?!爱嬌秤∧唷?、“入木三分”要求學書要講究用筆遒勁。

        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門類之一,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實用,而是審美。這就決定了書法的最高意境,不能單從技法中去尋找。所以,學書固然要注重技法的訓練,但更為重要的是,技法是達意的工具。意味、韻味是內在的、難達的、玄妙的。明代書法家借助前者,追求后者,最終達到“得魚忘筌”、“得意忘象”的妙境,正所謂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書法藝術也追求與自然的融合,學書者應自覺從書法中反映自然的本真和意味。從自然之道悟求筆法意境。宋代大書法家蘇軾教葛延之學書時云:“世人寫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我則不然,胸中有個天來大字,世間縱有極大字,焉能過此?從吾胸中天大字流出,則或大或小,唯吾所用。若能了此,便會作字也?!背珜б詡€人的胸襟意象為貴。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從上古時代用于占卜實用的畫到秦漢以后用于禮教的畫、宗教的畫,再到唐時的文人畫,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繪畫將倫理政教、人品風格、審美情趣幾方面融為一體,反映了國人特有的藝術地把握世界的觀照方式和審美情趣。畫學具有極強的人文審美教育功效,中國的文人畫、詩書畫印合而為一,寄情山水,超拔世俗,追求神韻,將高雅與情趣有機地摻和在一起。古人畫四君子:梅的映雪傲骨,蘭的幽谷飄香,竹的高風亮節(jié),菊的斗霜競芳,以此表現(xiàn)君子的清高恬淡的品質。審美情趣中凝聚著個性品質,這自身對于人們就是一種審美教育。所以畫學既是教化的載體,又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法寶,受到歷代統(tǒng)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重視和愛好。東漢時的鴻都門學,繪畫也是其中重要的學習內容?!逗鬂h書·靈帝紀》載:光和元年(178年)“始置鴻都門學生”,“時其中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召能為尺牘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相課試,至千人焉?!崩L畫自此成為學校教育中獨立的一門學科。唐代太宗、高宗、玄宗等歷代皇帝喜畫而且善畫。因此,在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帶動下,士大夫、文人階層也都熱衷于從事繪畫研習。當時畫派眾多,可謂煊赫一時。到了宋代,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置翰林圖畫院”,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又建“畫學”,以繪畫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為業(yè),設置《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課程。《說文》則令書篆字、解言訓;余書皆設問答,以所解義觀其能通畫意否。招收畫工,依太學“三舍”升貢出仕法補。學生分為士流和雜流,士流皆習一大經或一小經;雜流則誦小經或讀律。考試評分以不模仿前人和以物之情態(tài)形色俱自然、筆韻高簡為上等。1110年,畫學并入翰林圖畫局。學生通過學習繪畫,涵養(yǎng)性情,獲得了較高的藝術造詣。明代畫院因承宋制,太祖征集畫士、授以待詔、副使錦衣指揮、錦衣鎮(zhèn)撫、錦衣衛(wèi)千戶等官職。明朝君主及私家藏畫、鑒畫之風亦復興盛,上倡下效,名家高手,蔚為大觀。清代沒有獨立畫院,然承明代畫院遺制,曾設有如意館。雖然對繪畫的重視不及宋明兩代,但帝王多喜愛并推重之,社會上習畫風氣甚濃,畫人之多,則為歷代所不及。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教學也講求教法、畫法和畫意。如畫師給弟子授課,親身示范且強調畫法規(guī)范,所謂“學者從師,求其規(guī)范”。畫學的一般法則為:其一,求師覽畫。中國畫的學習、研討,在于求師問道,在于積畫觀覽、師法名師、家傳淵源,都說明教師在傳播繪畫技巧、作法以及人格、修養(yǎng)等方面對學生影響的重要性;博覽眾畫、提高修養(yǎng)、精煉技法也是融匯眾長、集眾家之大成的途徑。其二,欲巧先拙?!扒伞笔羌夹g熟練后自然達到的境界,而達到巧的必要條件則是“拙”,即腳踏實地的練習功夫。欲巧先拙,敏捷有日矣。其三,讀書養(yǎng)氣。從哲人神思、詩人佳句中體會繪畫的道理,養(yǎng)成寬廣的胸襟,畫筆方能揮灑自如。讀書的目的還在除去俗氣。繪畫是作者情性的流露,如果心胸鄙俗,則畫品不高?!爱媽W高深廣大,變化幽微,天時、人事、地理、物志,無不備矣。古人天資穎悟,識見宏遠,于書無所不讀。于理無所不通,斯得畫中三昧……故學畫者宜先讀之?!逼渌模寥藷o法?!爸寥藷o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崩L畫固然有一些具體可依的技法、技巧,但它們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使用時都有賴于畫家的靈活運用,不必拘于成法。無法乃是對法的變化、妙用,是法達于臻化的表現(xiàn)。其五,傳神與氣韻。繪畫不僅要形似,還要揭示出對象的精髓、神韻、真氣,達到傳神的境界,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個人審美情趣相融合,識、學、才融合為一,神聳、氣酣、筆辣融合為一,心、筆、畫自然貫通氣韻與神采。其六,師物與師心。是說作畫要以自然為師,師法自然。古人推崇觀物、師物,因為書、畫之神韻氣度,無非都是自然之韻的摹本。如欲畫山水,就必定親自游覽名山大川,正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中國傳統(tǒng)畫學在強調師法自然的同時,又強調師心,即畫家不必以自然景物束縛自我對氣韻的感悟,不必酷似于自然物體的外貌,個體應以主動的精神契入自然的生命,與自然之風韻融為一體,然后將此種神韻傳達出來。因此,繪畫(自然)同時也就是繪心(自我),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繪畫的獨特藝術魅力。

        總之,中國畫學遵循的歷史路程,表現(xiàn)為師人(古代畫家的風格和藝術品)——師物(自然景觀)——超物(不束縛于天地萬物的外部形態(tài))——師心(自我心靈與自然景物的氣韻的契合)——化合(前人之經驗、自我之體悟、自然之神韻的融會貫通)。我國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以山水畫為例,總結為:登山臨水(接觸自然),坐望若不足(與山水為友,與山川有不忍分離的感情),山水我所有(心占天地,得其環(huán)中,悟其精致),三思而后行(作畫之前構思,筆筆有所思,邊畫邊思)。

        很明顯,傳統(tǒng)人文美育高度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審美心理;同時,它又通過戲劇、曲藝、古典文學,舞蹈表演、園林雕塑等社會傳播形式,形成很大的社會影響。因此,透視這些傳播形式的價值,挖掘其本身的蘊涵將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多渠道、多角度地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塑造美好心靈,搞好精神文明建設不無裨益。

        中華戲劇曲藝是中國傳統(tǒng)人文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三大戲曲文化之一(三大古老戲曲分別是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深深扎根于民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它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手段和獨有的審美特征——“高臺勸化”,教育民眾,敦本淳俗,崇美揚善,受到歷代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戲曲藝術綜合了歌、舞、說、唱等藝術手段和兼容了詩詞、小說、音樂、雜技、武術等多方面的藝術或技術因素,以演員扮演角色,直觀地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能夠給觀眾或群眾心理造成強烈的審美效果,使之產生感情共鳴和心靈震撼,起到文化審美教育的功效。

        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tǒng)。中國戲曲的淵源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樂舞、百戲。唐代戲曲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歌舞戲和參軍戲。宋、金時期,戲曲藝術趨于成熟。元代戲曲創(chuàng)作和演出空前繁榮,元雜曲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等,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特別是傳奇作品的大量涌現(xiàn),如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京劇等全國性的大劇種和地方劇種,戲曲藝術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傳統(tǒng)戲曲的情節(jié)常體現(xiàn)著鮮明的人民性和現(xiàn)實性。就結構安排而言,傳統(tǒng)戲曲充分適應了民間普通百姓的欣賞心理。傳統(tǒng)戲曲情節(jié)線索比較單純,多由一條或兩條情節(jié)線索構成;結構完善,有開頭,有結尾,多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jié)曲折,富于變化,結局力求圓滿。以大團圓來收結的情節(jié),普遍存在于傳統(tǒng)戲曲之中,王國維將其概括為“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享”?!赌档ねぁ分械摹胺祷辍薄ⅰ堕L生殿》中的“重圓”乃是這方面的著名實例。即使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的《竇娥冤》和《趙氏孤兒》,最終也是善惡有報。崇美揚善,善惡有報,折射了下層人民希冀在藝術中求得心理滿足的善良愿望。中國傳統(tǒng)戲曲將詩歌納入自身系統(tǒng)之中,使戲曲唱、白結合,以唱為主。而所謂唱詞已經成為戲曲化了的詩,形成戲曲獨有的審美品格。音樂和舞蹈加入傳統(tǒng)戲曲,無形中使戲曲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獲得極大豐富。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把詞句的意思、感情唱出來,把劇中的悲、歡、怒、恨淋漓盡致地傳達給觀眾。優(yōu)美的舞蹈韻律、節(jié)奏與情節(jié)、唱詞相融合,則更加重了對觀眾心靈的感染震撼力度。戲裝和臉譜的滲入,明顯的夸張和類型的象征,使得“角色一出場,臉譜就給觀眾一個明確的人品概念——正直的或奸佞的,善良的或丑惡的,一望而知”。

        中國傳統(tǒng)戲劇曲藝依憑演員的綜合表演和觀眾心理的接受,在舞臺上努力將時間和空間藝術化,使舞臺時間和空間充分自由靈活。從根本上說,它是因超越了客觀時空意識而生成的,是一種心靈化的藝術自由。中國戲曲舞臺表演采用虛擬表演,即演員通過特殊的表演,將各種沒有在舞臺上出現(xiàn)的事物暗示出來,使觀眾由此獲得虛實統(tǒng)一的完整舞臺形象。因實生虛,依賴于實,激發(fā)觀眾的想像力。觀眾的特殊審美心理與演員表演相互溝通,達到充實與空靈的審美境界。

        中國戲劇曲藝可以說是一種全面程式化的表演藝術。程式優(yōu)美可以增強藝術的表現(xiàn)力,體現(xiàn)戲曲的審美特性。程式化是指戲曲演員的角色行當、表演動作和音樂唱腔等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規(guī)則。戲曲中的程式,使得戲曲具有了強烈的舞臺節(jié)奏和鮮明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得戲曲具有了一種獨特的形式美,培養(yǎng)了觀眾對于戲曲特殊的審美習慣,增添了令人悅目賞心的獨特魅力。

        總之,正是由于戲曲的這些審美特性,使得戲曲凸現(xiàn)的崇美揚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具有強烈的心靈震撼力,增強了戲曲在社會人文審美教育中的社會價值。

        中國傳統(tǒng)文學是中華文化典籍中最豐富、影響最深遠,也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它歷史久遠,傳承有序,體裁多姿多彩,風格繽紛絢爛。眾多的文學作品匯聚成浩瀚巨流,透露著社會歷史興衰的信息,展不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軌跡。

        中國古典文學以其特有的品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追求。寄壯志豪情,傳達田園意趣,表現(xiàn)淡泊寧靜,舒展個性自由。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歌以詠志,來養(yǎng)浩然之氣,體現(xiàn)自己的感受與情緒。中國古典文學具有語言美和意境美的特色,作品中充滿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仔細玩味,令人咀嚼不盡,回味無窮,給欣賞者帶來蘊藉雋永、無限豐富的美感。

        中國古典文學美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這些形象表現(xiàn)了各個歷史階段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風貌;其二,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學式樣,如詩歌、散文、詩賦、傳記小說等,以及表現(xiàn)自然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

        中國古典文學有著顯著的“文以載道”的特點,以詩文為教化手段的文學功用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文學觀念,它的啟示價值也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作家的人生目標,儒家“兼善天下”與“獨善其身”的人生價值取向是他們的共同心態(tài)。文學作品給人以美學啟示,主要表現(xiàn)為以人為本,肯定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文學作品提倡現(xiàn)世精神,而與來世、天國的信仰相悖;提倡入世精神,而與出世思想相對。文學作品常表現(xiàn)和贊揚自然物象所象征的人的道德精神,物可比君子之德??鬃诱f:“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用水的德性比擬聰明之人,用山之德性比擬仁愛之人?!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歲寒喻亂世、事難、勢衰,而用松柏比君子堅貞的品德。詩文書畫的審美俱以人格精神為主。《詩經》以自然物為比興,《楚辭》以美人香草喻正道忠臣,以后的文學作品也一直受此道德觀念的影響。

        重視文學作品的氣勢、氣概,是中國古典文學審美的另一特點?!兑讉鳌芬呀浱崾揪颖仨毞滦А疤煨薪 焙汀白詮姴幌ⅰ钡挠钪嫔N膶W作品中強調“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在這方面,建安風骨可謂風范。中國古典文學的這種特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體現(xiàn)了萬物之“生姿”。古典文學的根本目標是為了追求生活所蘊藏的生意。生命是流轉的,又是不斷提升的,承認宇宙、生命,主要是承認宇宙有一種精進力,即生生不息的精神。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古典文學作品充滿著亙古不息的生命沖蕩。

        與表現(xiàn)生命生息活動有重要關系的就是表現(xiàn)光明。多姿多彩的文學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出陽光照射萬物時的景象,形成了充實光輝的雄渾美,象征充實、圓滿的世界。如王維詩句“長河落日圓”具有通靈透瑩的空明美,光明鮮亮的雅潔美,作者以無塵的心靈去創(chuàng)造一個無塵的世界。這些表現(xiàn)光明的美是生活模式的一種詩意延伸。

        文學一直被人們尊為“生活的教科書”,著名美學理論家宗白華先生指出,“文學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會活動留在紙上的影子?!蔽膶W鑒賞為人們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自由審美天地,使人們能夠在藝術中面對自身,反觀自己。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融入了作者對生命的體悟,鑒賞者在作品中能夠感悟生命的活力、情感的流動,自覺地觀照人自身的生命活動。鑒賞者將自身平素積淀的感受和體驗化入到作品的假定情境之中,在審美的觀照中實現(xiàn)對自身生命和生活的體驗和肯定,在對作品的欣賞過程中凈化了靈魂。

        舞蹈是以人體有規(guī)律的動作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現(xiàn)代舞之母——依沙多拉·鄧認為:“凡借身體動作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是舞蹈藝術?!蔽覈鴿h代阮籍在《樂論》中就認為“舞以宜情”,《路史·前紀人》中也說:“舞也者,詠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動其容,像其事?!蔽璧钢朗且环N動態(tài)的人體美,舞蹈根源于人的生命律動,故有“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真實、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xiàn)”。傳統(tǒng)舞蹈以其美的動律、美的姿態(tài)、美的線條、美的構圖、美的意蘊來觸發(fā)人們對美的感知,它以人體動作作為中介所呈現(xiàn)的典雅、婉約、雄渾、粗獷、激越的舞姿和神韻展示了人們的生命真情和從人心靈中撞出來的美的火花。它表現(xiàn)人生,反映心態(tài),具有陶冶人性的巨大功效,使人們在藝術欣賞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和教育,培養(yǎng)高尚的藝術情趣和審美能力。

        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燦爛輝煌的華夏舞蹈文化猶如晶瑩奪目的明珠,閃爍出瑰麗的光澤。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從遙遠的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舞蹈始終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秦漢時期,隨著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舞蹈也出現(xiàn)了興盛,上自皇室權貴,下至平民百姓,均視舞蹈為基本的娛樂形式。漢代舞蹈既有優(yōu)美的“長袖舞、對舞、中舞、盤鼓舞”,又有剛猛的“干舞、戚舞”,形式多樣。漢代的百戲兼容雜技、武術、歌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于統(tǒng)治者重視發(fā)展舞蹈藝術和東西方舞蹈文化的充分交流,唐代舞蹈放射出奇光異彩,成為我國舞蹈藝術的高峰。當時不僅宮廷樂舞十分繁榮,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民間歌舞也豐富多彩,每當年節(jié)都要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有幾千男女手拉手地載歌載舞。唐代的教坊、梨園等機構培養(yǎng)了大批高水平的職業(yè)舞蹈藝人。歌舞藝人在街頭廣場酒肆獻舞。李白《前有樽酒行》寫酒肆:“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自宋代以后,歷經元、明、清代的封建禮教的束縛,舞蹈被視為一種非禮的活動,則漸趨衰落,僅在戲曲和民間舞蹈中保留了一部分。

        中國傳統(tǒng)舞蹈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整體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傳達著民族文化的精神,透露著民族的審美心態(tài)。中國舞蹈講究剛柔相濟?!疤珓倓t折,太柔則卷,圣人正在剛柔之間,乃得道之本?!薄爸泻汀焙椭C的審美理想滲透于中國傳統(tǒng)舞蹈領域。中國傳統(tǒng)舞蹈在剛與柔的對立中求得統(tǒng)一,藝術風格自然平和敦厚,滿足于中華民族的審美需求;舞蹈動作圓轉回旋,傳意達神,優(yōu)美動人,激發(fā)人們的審美想像,耐人品味。

        “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中國傳統(tǒng)舞蹈以其飛舞躍動的姿態(tài)集中體現(xiàn)了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審美觀念及由此派生出的藝術觀念。古代藝術推崇“氣韻生動”,主張?zhí)搶嵪嗌?,力圖建構靜穆與飛動辯證統(tǒng)一的藝術時空,將空間導向無限,將時間導向無窮。舞蹈的韻律和旋動正好是這種藝術理念的具體化。中國傳統(tǒng)舞蹈最充分地展示了中國古代藝術側重抒情寫意的顯著特征:“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碑斝枰磉_的感情十分濃烈時,惟有舞蹈才能勝任。中國傳統(tǒng)舞蹈,無論就時空意識而言還是就抒情功能而言,都堪稱中國古代藝術的典型。重新把握中華傳統(tǒng)舞蹈的要義,接受其美的熏染,將有助于深入領悟中國古代藝術的根本精神,有助于提高自身欣賞美、感受美、體現(xiàn)美的能力。

        園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chuàng)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游憩境域。作為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的中國式園林,將自然美和建筑美融為一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造型給人一種富有情趣的園林美,并以此陶冶性情。

        中國古典園林可以分為北方大型皇家園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園林兩大類。前者氣魄宏大、富麗堂皇,后者精巧別致,饒有情趣??偟膩碚f,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基調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雅”。它體現(xiàn)了封建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追求一種“詩情畫意”的審美意境。自然而非做作,超逸而非偏執(zhí),高古而非鄙近,生動而非板滯,幽靜而非喧囂,淡樸而非濃艷,清新而非混濁,和諧而非蕪雜,含蓄而非淺陋……都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品質。

        近乎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美,幾乎所有的古典園林都有天池、假山、花草、樹木等,創(chuàng)造一種小橋流水、荷花飄香的自然風光,使這些人工造就的“自然美”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此外,中國古典園林又非常講究亭、臺、樓、閣、廊、榭建筑形式的美感,使得人們在游覽時,時而穿過長廊,時而跨過小橋,時而進入花廳,時而登樓遠眺,多方面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中國古典園林在空間關系的處理方面講究以少總多,以小見大,以實帶虛,以有限達無限。原本面積狹小,即便有限的一處園林,卻能引人生天下之想,獲得無限的空間感甚至宇宙感,這正是中華園林的精華所在。園林的設計講求曲折幽深,園林的路要曲,橋要曲,廊要曲。曲徑可以通幽,曲徑可以體現(xiàn)委婉回旋的美,曲徑能夠延緩欣賞者的行進速度,增加欣賞者的觀察視點,造成時間相對延長,空間相對加大,使欣賞者得以更從容地在更復雜、更深邃的空間關系中去咀嚼品味景物之美。曲才有情趣,曲才有韻味,時而開朗,時而隱晦,猶如一幅逐步展開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頗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意境美。

        正因為在傳統(tǒng)園林藝術中蘊涵著如此豐富的美學思想和歷史文化內涵,所以它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能夠陶冶人的情趣,豐富人的知識,使人們在娛樂休息中增強審美能力,培養(yǎng)高尚的情趣。

        雕塑采用實體性的物質材料,展示真實的三維空間關系,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中國雕塑是最古老的藝術之一。“藝術之始,雕塑為先?!敝袊袼艽蠹s誕生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雕塑為陶塑和石塑,它體現(xiàn)了我們祖先對物質實體空間形式美的感受和認識。夏商周三朝是我國雕塑的“青銅時代”,青銅作品數(shù)量之多,工藝之精美,是空前絕后的。秦漢時期是我國雕塑的大發(fā)展時期,秦始皇陵隨葬的兵馬俑——陶俑陶馬和霍去病墓石刻為這一時期的代表,體現(xiàn)了宏大雄渾、古拙、遒勁的審美品格。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雕塑、石窟藝術作為這時的代表,表現(xiàn)出莊重端嚴、粗大雄放、豪邁雄偉、清俊瀟灑、秀麗超逸的藝術風格。唐代是中國古代雕塑發(fā)展的巔峰時期,這時的代表作為乾陵的石人石獸,昭陵六駿、唐三彩,體現(xiàn)了一種健康的美、成熟的美、豐富的美和壯觀的美。宋元明清時期,中國雕塑藝術逐漸走向衰落。

        中國傳統(tǒng)雕塑總的來說未能實現(xiàn)審美的高度自覺,未能作為藝術家族中獨立的一員而獲得主流文化的承認和接納。但在中國傳統(tǒng)雕塑身上,東方的審美特色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仔細品玩,意蘊綿長,亦能陶冶性情,愉悅心靈。

        中國傳統(tǒng)雕塑題材廣泛,不僅人物、動物,自然山水也被納入雕塑刻畫的范圍,視野開闊,把握對象能力靈活,給中國傳統(tǒng)雕塑帶來了多姿多彩的局面。云岡、龍門石窟的高大佛像,揭示出了其內在精神的博大精深,南朝帝王陵墓前的石辟邪展露了其剛柔相濟的美感,唐宋寺廟的山水塑壁則又體現(xiàn)了其別致精妙。造型的寫意性也是中國雕塑體現(xiàn)東方審美特性的一個特點。首先,中國傳統(tǒng)雕塑追求整體的審美效應而不拘泥于局部或細節(jié),西漢霍去病墓石獸,細部刻畫相當粗率簡略,甚至有失真之處,但那種征服者的粗獷豪壯氣度卻獲得了極好的傳達。秦始皇陵隨葬陶俑陶馬,單體逼真,充分寫實,不過,總體的戰(zhàn)陣則轉向寫意,將一個中央大帝國的強盛精神表露無遺。其次,適當夸張變形,以強化審美理想或審美情趣的表達。執(zhí)著于形似可能無神,超越形似卻可能得神。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夸張變形,可以使雕塑作品審美意蘊體現(xiàn)得更為集中明確,突出醒目。東漢的“說唱俑”面部表情和動作都很夸張,身材比例失衡,滑稽幽默的情趣油然而生;洛陽出土的唐舞伎俑,身材超長,更顯得婀娜窈窕

        總之,中國傳統(tǒng)雕塑風貌獨特:技術與藝術、寫實與寫虛融合。藝術形象具體,確定,永固,欣賞者親眼目睹,可以從直觀的視角形象中獲得豐富雋永的審美價值,領會其中的神韻,更可以獲得強烈獨特的藝術效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