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旅游文化中的不同審美觀
旅游的本質(zhì)是文化,從旅游文化的角度看,旅游活動就是一種審美活動,具有美學本質(zhì)。這種美學本質(zhì)表現(xiàn)為三種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反過來說,因為美學本質(zhì)本身即體現(xiàn)一種文化性,所以旅游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學習旅游文化自然離不開旅游審美觀。
由于旅游觀念的不同,在中國歷史上也就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審美觀,并長期影響著中國旅游文化的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審美觀。
1.儒家的“比德”說
孔子曾對山水與人之間的關系發(fā)了一通議論:“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后來的儒學家在闡釋這段話時,形成了所謂“比德”說。
儒家學說是一種倫理學術型文化理論,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是在處理人倫關系中所要具有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它包括“修養(yǎng)”、“忠恕”、“愛人”??鬃影选叭省弊鳛樾奚眇B(yǎng)性的起點,作為人完善自身的全部內(nèi)容。他認為,“仁”即人心,仁德,仁愛,仁道。而“仁”作為人的修養(yǎng),其含義是廣泛的、復雜的,它既包括了人內(nèi)在修身養(yǎng)性的仁德之水平,也包括了人外在治國、治人的仁愛、仁道之功夫。對“仁”的內(nèi)涵,孔子還概括為五個方面,即“恭、寬、信、敏、惠(即莊重、寬厚、誠心、勤快、慈惠,作者注)。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叭省钡耐庠诒憩F(xiàn)就是“德”,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愛什么人,恨什么人。而“仁”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只有通過“忠恕”的途徑才能到達仁德之道。所謂“忠恕”,簡而言之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一句話:仁者愛人??鬃舆€為仁者勾勒了一幅白描圖,就是“仁者不憂”、“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正是這種形象,反映出了儒家在旅游中的審美觀??梢韵胂舐糜螆鼍爸腥寮业娜收咝木常和Π伟簱P的山岳,亙古不變,山上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仁者穿戴齊整,態(tài)度溫和莊重。他或者是位心寬體胖的長者,正小息于山中旅途,面對靜謐的高山,悠然豁達地審視,心中感嘆萬物流轉(zhuǎn)、光陰荏苒,似乎從博大的景物中,靜觀到了天地之心對一切生物的厚愛,感受到了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勝似春光的美好前景和日新月異、生機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了人倫之間一種“仁”的升華之光。這就形成了儒家先哲們旅游審美觀的“比德”說,即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質(zhì)的說法。這無疑是將自然的審美拉入倫理審美之中,認為人們愛山愛水,是因為山水有美德。山巍峨高聳,胸納諸類,養(yǎng)育萬物;山潤澤大地,遍予而無私。人們在游觀山水,品味山水美德時,能給仁人君子以美的藝術享受。
“比德”說一方面反映出了其功利性,一種輕自然重人倫的文化色彩,把旅游觀覽服務于經(jīng)世致用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而且多有牽強附會之意。另一方面,它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注重人與自然的互相感應交流,把山水人格化、氣質(zhì)化,從而將旅游審美提高到一個哲學層面。同時,在旅游審美中,它能讓人主動去領悟大自然的真諦,陶冶情操,甚至達到寓教于游的作用。尤其是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使中華民族對山川形勝不僅注意其色彩、線條、形態(tài)等自然之美,更看重其內(nèi)在的氣質(zhì)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即具有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與特定自然景觀融會、定型而“人化”的中華旅游文化,如象征民族之源的母親河——黃河,象征大一統(tǒng)、神圣與繁榮的泰山?!氨鹊隆闭f作為中國古代長期以來正統(tǒng)文化的審美觀,一直影響至今。
2.老莊的“自然”說
以老莊為代表的早期道家先哲們在對待旅游的問題上遠沒有儒家那么功利。他們認為旅游就是投入大自然中間去,獲得悠然自得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滿足與自由,并認為這種感受和滿足來自于自然界的天然美。儒家則不同,儒家認為自然界只有在“人化”之后,體現(xiàn)出一種倫理關系上的德,才具有美的價值,因而以“比德”說來強調(diào)自然應當人文化。道家則認為天地自然之美是客觀存在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自然狀態(tài)及其和諧而有規(guī)律的存在和表現(xiàn)本身就是一種完美,人們應該順應它,而不是去對抗它、改變它。這種審美觀的哲學支柱就是老子的本體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五章》)正是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fā),老莊在旅游審美上提出了“自然”說,并在實踐中生動地闡釋了這種審美觀,這就是著名的“旅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惠施)一天在濠梁游玩,莊子是將“我”的自然完全融會于天地萬物的大自然當中,從中去感受自然之美,并沉浸在物我合一的自由之中,于是見景生情地發(fā)出“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的感慨。這就反映出莊子守真之意與游魚從容出游之間達到了一種默契。莊子的返真之情與從容出游之魚相通而得以認同。這實際上注釋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旅游審美中的一個基本觀點: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同屬自然,因之,在旅游的溝通中,主體對客體會有一種移情現(xiàn)象。溝通的過程就是促使這些主客體之間的情與景交融、我與物合一、主觀與客觀統(tǒng)一的過程。這時旅游者就會觸發(fā)靈感,放飛想象,而得到守真之樂、回歸自然之樂。難怪莊子能領悟到濠下游魚的從容之樂,也難怪他時時都想幻化為大鵬、蝴蝶在大自然中自由遨游,從而感知“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樂與”(《莊子·知北游》)。
“自然”說的審美觀使旅游變得更輕快、爛漫,更富有朝氣和活力,對中國旅游文化產(chǎn)生至深的影響。首先,它還原了自然山水作為審美對象的本來地位,平衡了儒家的“比德”說流于牽強附會畸形發(fā)展的趨勢。其次,它不但開啟了中國古代人們游歷自然山水的序幕,更奠定了中華民族自然審美意識的主要原則,即崇尚樸素、淡雅、自然。其三,“自然”說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審美態(tài)度對保護旅游資源和旅游環(huán)境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3.宗炳的“以形媚道”和“澄懷味像”說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波詭云譎的時代。曾雄踞獨尊地位的儒家思想因改朝換代受到猛烈沖擊,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政治上中國進入了一個非常黑暗的時間隧道,而學術思想上卻出現(xiàn)了一個頗為解放、繁榮的景象;社會矛盾尖銳復雜,生靈涂炭,性命朝不保夕,卻又是旅游發(fā)展史上一個自覺的時代??梢哉f自然審美理論的最終確立就是在這個時代,其標志就是“適意自然”、“返璞歸真”的哲學觀念的覺醒,提出了“以形媚道”、“澄懷味像”的審美命題,從而解決了旅游者與自然美的關系問題。
特別是到了南北朝,游風大興,各種形式的旅游層出不窮,游士、游僧、游道忘情山水。他們不甘受儒家“比德”說的窠臼約束,更多的去注意自然山水的感性美、形象美特征,揭示這種特征的內(nèi)在的因素,同時努力把主體和客體結合起來把握山水之美的特征。這種審美觀的典型就是南朝劉宋時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表述的:“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zhì)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弧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
在宗炳等當時的旅游理論家看來,自然山水是“形中寓神”?!靶巍笔谴笞匀簧剿耐庠诒憩F(xiàn)形式,是有限的;“神”是大自然山水的內(nèi)在意蘊,是一種空靈的妙境。沒有“形”,“神”就無載體、寓所而不存在;沒有“神”,“形”也就毫無生氣。換個說法就是“質(zhì)有而趣靈”?!百|(zhì)有”就是自然山水的形質(zhì),是形而下的具體所見,是有限的真實存在;“趣靈”就是蘊涵于質(zhì)有之中的一種神靈精神和氣韻,是一種無限的“道”。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正是從這種關系的角度來說,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的美學命題。
“以形媚道”,就是說山水以形寓神,又因其神而體現(xiàn)了本體之道。反過來說,作為本體的道又是通過山水的形式來表達的。“以形媚道”的核心就在于確認自然界存在形式美,而這種有形的自然形式之美是來源于無形的“自然之道”,并且包含、體現(xiàn)著“自然之道”。
那么人們又是怎樣才能感覺、體驗、把握這客觀的美呢?這就由“澄懷味像”的命題來解決。
“澄懷”就是“暢神”、“虛靜”,也就是澄清懷抱,暢通神思,達到“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的空明心境和“無所待”(《莊子》)的精神狀態(tài)?!俺螒选笔菍徝赖哪康模笥斡[者在觀賞自然山水時應該具有純潔的審美心理,從而排除一切世俗之念,做到“清虛淡泊”,從而在游觀山水中得到心靈凈化帶來的愉悅。
“味像”就是觀照客體的形象,品位形象,感受形象,鑒賞形象?!拔断瘛笔菍徝赖氖侄?,它要求游覽者在“澄懷”的前提下,通過“味像”去洞察自然山水用以“媚道”的“形”,即“形”的外貌、特征,進而把握“形”外之“形”、“像”外之“像”的本質(zhì),達到“靜觀玄覽”、物我合一的審美極致。只有這樣去審美,才能得到自然美的真諦。
當然,“味像”的境界高低是與“澄懷”的素質(zhì)修養(yǎng)有直接關系的,從而對美的特征的感受和內(nèi)在把握也就有很大的差別。只有那些心境淡泊、志趣高雅的人,并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⑺价摹段男牡颀垺罚┑娘枬M激情去欣賞大自然,才能真正做到“應目會心”,把握山水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整體之美。
魏晉南北朝的旅游理論家們又通常將“味像”分為三個層次。最低一級的“味像”是“觀其所見”,即欣賞所見的形象面貌,這是一種寫實性的觀照。較高一級的是“觀其所變”,即欣賞形象本身的變化。最高層次的是“內(nèi)省觀變”,即以審美者“我”的內(nèi)變,觀照“物”之內(nèi)變,也就是說把握了事物無時不變、無處不變的規(guī)律,才能觀賞自然形象生生不息的美的本性。
“澄懷味像”說比先秦儒家的“比德”說將自然牽強附會于社會倫理,忽視自然美本身的觀點前進了一大步;比老莊的“大象無形”的“自然”說的玄談與空洞更深入、更系統(tǒng)了。它重視把握自然山水的意象美、整體美,強調(diào)自然審美中品味的重要性,主張審美主體想象、聯(lián)想、思索、抽象等意識的積極參與,從而在中國旅游文化審美學上最早揭示了審美主體與客體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極為精辟地概括了審美過程。這一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自然審美的理論基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4.其他自然審美思想
以上中國古代旅游文化中的自然審美理論一經(jīng)確立后,就不僅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心理,而且影響著歷代旅游理論家的思想。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發(fā)揮了自然審美意識,豐富了自然美學理論寶庫。其中較著名的有郭熙的“有序協(xié)調(diào)”觀和蘇軾的“寓意于物”及“外枯中膏”觀。
郭熙是北宋時期山水畫大師。他從美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論述了山水自然的審美觀點,提出了“有序協(xié)調(diào)”說。認為美的山水總是有主次的,主次之間互相陪襯,互相呼應,形成一個井然有序的群體,顯示出一種和諧美、有序美、整體美。他還進一步用人體各部位器官間的關系來比喻山水間草木、煙云、亭榭、魚釣之間的關系,實際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自然山水的諸要素如果構成井然有序的整體的話,它就會像人的生命一樣,具有一種生機勃勃的美。郭熙的觀點雖然是針對藝術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但它對人們?nèi)徱暣笞匀恢烙猩羁痰膯⒌虾蛯嵱玫淖饔茫⑶覍笫廊藗兝煤烷_發(fā)旅游時注意動靜、虛實、大小等對比因素的形象美、形式美、結構美、動態(tài)美的把握具有指導作用。
蘇軾則是從審美態(tài)度的角度提出了“寓意于物”的觀點,認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蘇軾《寶繪堂記》)?!霸⒁庥谖铩本褪菍徝罆r寄情于外物,借外物來抒情,從而得到審美的愉悅。這種態(tài)度實際上是“澄懷味像”的具體的實施。在這個審美的過程中,主體排除了功利的目的。而“留意于物”則不同,它是把物作為對象,在欣賞過程中由于對物的喜愛進而對物產(chǎn)生占有欲,結果是人成了物的奴隸,談不上抒發(fā)情感的快意,有的只是占有的滿足和未能占有的失落。
端正了審美態(tài)度,那么“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必有可樂”(蘇軾《寶繪堂記》)。這一觀點的最大意義就在于它為旅游風景做了一個界定:只要是“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的自然山水就是風景,就值得去欣賞,并會常觀常樂。為此,蘇軾進一步提出了“外枯中膏”說,即一些景觀,表面上看似平淡、單調(diào)、枯槁,實則內(nèi)涵豐富,美感深沉,只要靜心去“味像”,一樣會使欣賞者享受到無窮無盡的含蓄美。這種基于自然審美上的重意不重形的審美觀無疑大大開拓了人們自然審美的視野,擴展了自然風景的范圍,促進了旅游史的發(fā)展,特別是在豐富旅游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后世中國各地命名風景點的普遍出現(xiàn),不能不說是受了蘇軾審美思想的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