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驗學習的價值取向
那么,經驗學習的價值取向究竟應該是什么?我們認為,經驗學習不是維持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而是要超越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是為學生未來的經驗作準備,而是引領學生超越現實經驗,走向美好生活。
經驗學習不能把經驗定位在基于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學習。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的人,教學與生活的關系必然是密切的,教學必須關注現實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但絕不是說把教學還原為日常生活經驗的教學,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超越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當然,經驗學習也不能把經驗定位在沉浸于純粹的哲學理念意義上的經驗。人的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當然是經驗學習所應關注的,但意義經驗是我們追求的世界,不是人實在存在于其中的經驗;意義經驗是生成的,學習作為一項現實的、具體的活動,對意義經驗的追尋只能在經驗學習過程和結果中顯現,學習無法在純粹的意義和價值世界中進行。作為理念的、抽象的意義和價值經驗,不能成為教學得以展開的沃土,只能是教學活動的背景和結果。我們不能想象沒有知識的傳承和價值的引導,教學活動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現實地活動著的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存意義如何體現與發(fā)展。把經驗學習定義為理念經驗的學習,不僅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會導致學習的虛無。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實踐活動,它必然具有超越的特性。教育的著眼點不在于使人‘接受’、‘適應’已有的,而在于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sup>(30)
聯系經驗學習來看,我們認為,經驗學習應具有超越的品性。經驗學習必須也應該關注并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但它卻是為不斷提升學生生活經驗、超越學生已有經驗而存在的。人的生活經驗具有自在性、直觀性和保守性,因而正需要人的具有自為性、超越性的理性認識來反思、引導,從而使人的生活能夠不斷進步。這種超越不是讓人凌駕于學生經驗之上憑空建造理想化的“空中樓閣”,而是引領學生在對現實經驗的審視、批判與反思基礎上去辨識并趨向真、善、美,以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經驗學習的思潮在教學中宣告了如下事實:經驗學習表達了一種教學傾向——關注人的生存狀況、關注并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倡導經驗的生成性特征。然而經驗學習絕不是基于日常經驗層面上的學習,也不是基于理念經驗層面的學習,而是聯系學生經驗世界中的合理因素參與學習、不斷提升與超越學生已有經驗,以此來實現經驗改造的過程。這需要我們在經驗學習的實踐中堅持經驗學習的超越性品性。然而,在實踐層面,日?;慕涷瀸W習和理念化的經驗學習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非理性主義的流行。很多教師在實施經驗學習的時候,重視現實性而輕視超越性。教學被詮釋為個別性、經驗性、非系統(tǒng)化的基于日常經驗的學習活動,被重復的習慣所包圍,以個體的最大自由與快樂為行為原則。不少教師打著經驗學習的旗號,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選擇”、“親身體驗”,把課堂變成情景表演,把教學娛樂化。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是有些人對經驗學習的理解缺乏確定性,將根本算不上“經驗學習”的活動當做經驗學習,使經驗學習變異。這意味著經驗學習需要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但同時要以提升與超越學生的直接經驗為目標。因為在很多時候,教學關注的是更多的學生的原初經驗,而學生的原初經驗是有限的,因而它在成為經驗學習資源的同時又限定了經驗學習。經驗學習對學生直接經驗的關注,要以提升與超越學生原有的具體經驗為目的,在了解學生經驗、詮釋學生經驗的同時,要體現超越的向度,因為缺失了超越之維,許多經驗學習也就失去了良好的推動力量。
【注釋】
(1)潘玉進.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90-93.
(2)K.J.Gergen. The Saturated Self: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M]. America:Basicbooks,1991:89.
(3)David, J.Nightingale, John Cromby.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s Ontology:Exposition and Example [J]. Theory and Psychology, 2002(5):701-713.
(4)楊莉萍.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對主客關系的超越[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3):40-43.
(5)[英]斯賓諾莎.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9.
(6)R.Pettman. Common sense Constructivism, or, the Making of World Affairs [M]. NY:Sharpe, Inc. 2000:11.
(7)Paul Enrest. Social Constructivism as a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M].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163.
(8)Paul Enrest. Social Constructivism as a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M].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164.
(9)D.A.Kolb. The Proces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C]// M. Thorpe, et al Culture and Process of Adult Learning. NY:Routledge, 1993:138-155.
(10)D.Boud, et al Reflection: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 [M]. London:Kogan Page, 1985:19.
(11)G.J.Posner. Field Experience: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M]. HK:Longman, 1989:22.
(12)[美]尼科爾斯,等.家庭治療——理論與方法[M].王曦影,胡赤怡,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120.
(13)高文.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J].外國教育資料,1999(4):10-14.
(14)Paul Enrest. Social Constructivism as a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M].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1.
(15)高文.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J].外國教育資料,1999(4):10-14.
(16)D.T.Hickey. Motivation and contemporary socio -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7, 32(3):175-193.
(17)D.A.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84:105.
(18)Bruno Latour.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146.
(19)高文.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J].外國教育資料,1999(4):10-14.
(20)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4):75-82,108.
(21)A.Ewert, J.Heywood. Group development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xpectations, outcomes and techniques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1, 23(5):592-615.
(22)S. Wurdinger. The theory and pedagog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A critical look at teaching practices [J].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96, 19(2):60-61.
(23)高文.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J].外國教育資料,1999(4):10-14.
(24)鐘啟泉.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J].上海教育,2001(2):45-48.
(25)[英]戴維·伯姆.論對話[M].王松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
(26)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1):92- 99.
(27)沈建.體驗性:學生主體參與的一個重要維度[J].中國教育學刊,2001(2):41-43.
(28)石中英.緘默知識與教學改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3):101-108.
(29)王燦明.體驗學習的內在機制探析[J].今日科苑.2007(24):254.
(30)魯潔.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