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人”不該古今異義
◎馬江馳
中國人有一句修身養(yǎng)性的名言——“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寥寥無幾。同事閑聊,親朋聚會,常常免不了對別人評頭論足,最終把人定性為“奸人”“壞人”……人們對“奸人”似乎無限崇敬,不乏溢美之詞,對“壞人”憎惡至極,大有食肉寢皮之勢,正所謂:“所好則鉆皮而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而求其瘢痕。”正因為有了這個“人以群分”的標準,做“奸人”成了許多人一生中夢寐以求的目標,做“壞人”也許只有“二百五”才去想。
儼然,“奸人”與“壞人”成了一對反義詞。
然而,稍有一點文化素養(yǎng)的人,不用追根溯源,就知道“奸”的內涵,它純乎是一個貶義詞?,F(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四個義項:“(1)奸詐;(2)不忠于國家和君主的;(3)出賣國家、民族或階級利益的人;(4)自私,取巧?!痹偕晕⒒仡櫼幌轮袊鴼v史,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有一些遺臭萬年的“奸臣”,他們與小人同名,為人所不齒,但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卻占有一席之地?;食臏缤?,國家的劫難,往往與他們有關。《史記》中有《佞辛傳》,《漢書》中有《奸佞傳》,《新唐書》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遼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奸臣傳》。例如“指鹿為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禍國“六賊”童貫、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檜,兩面三刀的嚴嵩,不勝枚舉。若能把他們聚集攏來,可以排列成大軍,浩浩蕩蕩。他們當權,瞞上欺下,禍國殃民,魚肉百姓,無惡不作,萬世唾棄。
顯然,“奸人”乃“奸佞之人”。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奸人”似乎就是“好人”,它已純乎是一個褒義詞。那么,哪些人才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奸人”?稍加思索,原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是“奸人”;“為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是“奸人”;“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人是“奸人”;“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人是“奸人”;模棱兩可的人是“奸人”;閃爍其詞的人是“奸人”;裝瘋賣傻的人是“奸人”;見風使舵的人是“奸人”;不講原則的人是“奸人”。
既然“奸人”如此,為何在現(xiàn)實當中備受眾人青睞?細細想來,不難發(fā)現(xiàn),原來“奸人”的處世原則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上上下下一團和氣。國難當頭,我充耳不聞;壞人當?shù)?,我漠然視之;路見不平,我繞道避之;見事不妙,我溜之大吉。這種人狡如狐貍,滑如泥鰍,圓如皮球,無原則,無正義,無剛直,無浩氣。不像“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公,有人管”的“猛人”。危言危行中,必然會得罪一些人,傷及利益者,恨之入骨;耳聞目睹者,評之愚蠢。日久天長,傷及人多,總會有人造謠中傷,在風言風語中,這些人便被劃分到“壞人”的行列。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圍得水泄不通?!苯Y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
捫心自問,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人眼中的“奸人”與“壞人”名副其實嗎?細細思考,名不副實。
其實,人們的這種顛倒黑白,忠奸不分的心態(tài)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冷漠心態(tài)。如果讓這種心態(tài)流行,社會上就會越來越缺乏愛心、溫暖和正氣。難怪這幾年,仗義執(zhí)言者越來越少,見義勇為者越來越少,激濁揚清者越來越少。毛澤東曾在《反對自由主義》中一針見血地批評過某些“奸人”的心態(tài)及其后果?!耙驗槭鞘烊?、同鄉(xiāng)、同學、知心朋友、親愛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對,也不同他們作原則上的爭論,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親熱?;蛘咻p描淡寫地說一頓,不作徹底解決,保持一團和氣。結果是有害于團體,也有害于別人?!?/p>
泱泱大中華,文明幾千年。在人們的道德觀念中,自古就愛憎分明,忠奸如同冰碳。對于傳統(tǒng)的文化道德應激濁揚清、革故鼎新。殊不知,啥時候,“奸人”卻在無聲無息中潛移默化為褒義詞,“奸人”成了人們心中的“好人”。如此下去,也許會導致“佞諂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駟,正色徒行?!钡幕紊鐣F(xiàn)象。
(此文曾獲寧夏第五屆“復樸齋杯”雜文大賽優(yōu)秀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