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校開展跨學科研究的形式和做法
雖然跨學科研究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諸多困難,但是高等學校并不是無所作為的,作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在跨學科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開展跨學科研究的幾種形式
近年來,我校在實踐中探索出多種凝聚和維系跨學科研究的形式,其中比較成型和有效的有以下三種:
(1)項目方式??鐚W科項目組是一種靈活、高效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形式,它不是一種實體性的組織,不需要特定的機構、人員,而是以特定的研究課題為紐帶,把不同專業(yè)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組合起來,組成跨學科課題組進行聯(lián)合攻關。項目組的成員根據(jù)項目的體量來設置,對于較大的項目可以是幾十人甚至是數(shù)百人,小的跨學科項目可以是幾個人或者是兩個人,只要具備了跨學科的特征即可,而且項目組成員可以根據(jù)項目的研究進展隨時調整。
為解決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以及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2003年,教育部設立了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攻關課題,面向全國高校公開招標;而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也設立了重大攻關課題;此外,還有很多部委、地方政府、企業(yè)也設立了類似的項目,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跨學科研究的課題。我校中標的重大課題紛紛成立了跨學科的項目組,其成員來自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院,也有校外、國外的科研人員及實際部門的人員參加課題組。其中比較重大和成功的課題有:OGI課題(Olympic Games Impact,“北京2008年奧運會影響研究”)。2003年初,國際奧委會決定從北京奧運會開始增設這一研究報告,根據(jù)設定的150多個指標闡述一屆奧運會從申辦到結束對主辦城市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這是奧林匹克運動史上開先河的研究報告,歷時8年,屬長期社會系統(tǒng)觀測項目,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我校通過競標獲得了這個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提交了初始評估報告和中期報告,得到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奧組委的充分肯定。為做好這個項目,我校組織了由社會學、新聞傳播學、法學、經(jīng)濟學、環(huán)境科學等學科教師構成的跨學科課題組,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聯(lián)合構建項目框架并分類實施,保證了項目研究的科學性、全面性。這個項目不僅第一次全面論證奧運會的社會影響,而且對此后奧運會主辦城市撰寫這一報告具有方法論上的示范性。2010年冬奧會主辦城市溫哥華本來把這個項目交給一所大學的體育學科來做,到我校交流后表示回去后要按照我校的模式改造課題組,進行多學科共同研究。
我校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也多是照此模式組織了跨學科研究的項目組,各自均有不同的特點,因項目組數(shù)量較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2)機構方式。即以特定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組成專門的研究機構開展跨學科研究,一般這類研究機構是依托某幾個學院成立的。比較典型的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市重點研究基地、校屬研究機構等不同類型。
近年來我校積極借鑒和總結國內外相關單位、相關機構的經(jīng)驗,大力提倡、積極致力于跨學科的研究機構的建設,依托學院,以項目為紐帶,形成“矩陣式”的科研體系,對現(xiàn)行的教學科學組織體系進行補充,通過發(fā)揮跨院系、跨學科研究機構的優(yōu)勢,把有關資源整合在一起,便于綜合性的、難度更大的項目的研究,對于解決理論研究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加強我校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校已有近30個跨學科的研究機構,其中一些經(jīng)過幾年的運行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
例如:由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專家組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由國際關系、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環(huán)境學等學科專家組成的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由政治經(jīng)濟學、國民經(jīng)濟管理、世界經(jīng)濟等學科專家組成的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發(fā)展研究院;由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專家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院;由社會學、人口學、經(jīng)濟學、法學等學科專家組成的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研究院;由中文、歷史、哲學等學科專家組成的國學研究院;由中文、歷史、哲學、體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新聞傳播學、公共管理學、法學等十幾個學科專家以及校團委代表組成的人文奧運研究中心;還有漢語國際推廣研究所、中國調查與評價中心、清史研究院、國劇研究中心、漢青中美經(jīng)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等一批跨學院研究機構。我校的這些跨學科研究機構有的剛成立不久,有的已運行多年,前后推出了不少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有的還擁有了自己的優(yōu)勢品牌,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如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的多學科陣容和研究活力使之有能力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重點課題,撰寫出版5部專著、發(fā)表100多篇論文,舉辦了多次國際論壇,解讀和宣傳“人文奧運”理念,規(guī)劃北京奧運會培訓工作方案,與國際奧委會和奧林匹克專家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被北京市有關領導譽為“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奧組委籌備奧運會過程中最得力的助手和最有力的參謀”。
2008年年初,我校專門舉行了向跨學科研究機構負責人頒發(fā)聘書儀式,并在人力、物力方面予以積極支持,以表示我校對跨學科研究機構的重視。
(3)平臺方式。即根據(jù)學科發(fā)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搭建不同學科交叉互補、聯(lián)合攻關的研究平臺,這是一種虛實結合的研究模式,在這個平臺上從事研究的學科和專家有相對的獨立性,能夠根據(jù)研究需要開展不同形式的合作研究和學科建設。例如,在“985”二期建設中,我校著力搭建了多個跨學科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平臺,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由財政金融學科和統(tǒng)計學科組成的“中國財政金融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以求在財政金融政策研究方法的科學化、多樣化,金融分析的定量化、精細化,財政金融學科的國際化方面有所進展和創(chuàng)新。由以數(shù)據(jù)庫技術見長的信息學院和以信息管理見長的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組成的“數(shù)據(jù)工程和知識工程創(chuàng)新平臺”,力求通過信息技術與管理的結合在信息組織、挖掘、保存、維護、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
我校的跨學科平臺經(jīng)過幾年的運行,發(fā)揮了多學科聯(lián)合攻關的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科研成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三大指數(shù)即宏觀經(jīng)濟指數(shù)、創(chuàng)新指數(shù)、發(fā)展指數(shù)的發(fā)布,在學界、社會上以及國際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上述三種方式的跨學科研究各有所適,各有所長,構成了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多范圍的聯(lián)合攻關、學科交叉與融合,對于我校人文社會科學水平的提高和學術創(chuàng)新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我??鐚W科研究的組織與管理
從我校近年來開展跨學科研究的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這是提高學科建設水平、科學研究能力和成果質量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為推進我校的跨學科研究,我校加大組織管理力度,嘗試采用了下面一些方法。
第一,努力培養(yǎng)跨學科研究的學術氛圍。這種氛圍可以催生學者跨越本學科的意識,減少門戶之見,形成合作之風。為此,近年來我校大力提倡跨學科研究方式,扶持跨學科研究項目,推出跨學科團隊,宣傳跨學科重大成果,吸引更多教師加入跨學科研究并從中體會收獲的樂趣,使教師們逐步轉變單兵作戰(zhàn)的思維方式和研究習慣,克服文人相輕的觀念,積極主動地投入跨學科研究之中。
例如:為推動我校的跨學科研究,我校設立了“985”重大攻關項目,圍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學科發(fā)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鼓勵相關學科在“985”平臺上開展多學科的集體攻關;同時為培養(yǎng)跨學科研究的青年后備力量,我校專門在校內項目中增設“跨學科項目”類別,對跨學科的研究項目予以傾斜、支持。
第二,充分發(fā)揮學??蒲泄芾頇C構的組織協(xié)調職能。跨學科研究的重要特點在于“跨”字,“跨”意味著有屏障需要翻越,在這一過程中,外力的幫助往往十分有益。為此,我??蒲刑幊洚斶@種“外力”,通過多種形式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有效推動了跨學科研究的進展。這些工作包括對外綜合推介學校研究實力,策劃和爭取跨學科研究課題;對內調集各學科力量組織跨學科課題組,協(xié)調各方面關系等。對于大型綜合性跨學科研究,科研處幾乎是全程跟蹤服務,及時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他們逐步走上良性運轉軌道。
第三,積極為跨學科研究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我校采取多種措施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讓不同學科、互不相識的教師走到一起交流、溝通、研討、碰撞,為開展跨學科研究打下基礎。其中如下三種做法比較有效:
一是組織專題學術沙龍,孕育跨學科研究項目。即圍繞某個綜合性理論或社會實踐問題,由科研管理部門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討論,對于其中確有價值的問題,學校給予一定資助進行預研,爭取申報立項。通過多次嘗試,我們逐步摸索出了“捕捉問題—學術沙龍—跨學科預研—跨學科立項”的四段式組織方法,有效地實現(xiàn)了不同學科的聯(lián)合攻關。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學術沙龍和跨學科預研是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研究的孵化器,在確定課題主攻方向,打破學科壁壘,開闊學者思路,提高成果質量方面可以發(fā)揮明顯的作用。
二是組織跨學科教授考察團。為了促進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好地為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我校自2005年起,組織了近20路教授考察團赴全國各地進行教學與科研考察,根據(jù)考察地的特點選取不同學科的教授組成考察團。各路考察團都對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多學科、多視角的研討和綜合會診,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受到當?shù)卣推髽I(yè)的歡迎。教授考察團對于推動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綜合解決現(xiàn)實問題具有明顯的效果,已有多路考察團獲得當?shù)卣械木C合性研究項目。
三是通過對教師進行研究方法培訓,為他們提供學習、借鑒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機會,并為不同學科的學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契合點。不同學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不一樣的,學者們大多習慣于自己學科的研究方法,而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太了解。而跨學科研究通常要求多種研究方法的共用,這就給學者們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有些跨學科研究恰恰是囿于研究方法的限制而不能深入下去?;谶@種現(xiàn)狀,我校定期給青年教師進行研究方法培訓,使他們能夠了解、掌握更多的研究方法并能應用于研究之中。
哲學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是一個大課題、深課題,我們的認識和實踐都還很初步、很粗淺。目前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高校教師對跨學科研究的不重視和不習慣還比較普遍,科研管理的方法和經(jīng)驗還不豐富,政府、社會、各類基金組織在立項、評獎中對跨學科研究的倡導和鼓勵措施還不到位,缺少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因此,為哲學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亟待各個方面的充分關注和積極探索。
【注釋】
[1]馮惠玲,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楊燕萍,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處副處長、副研究員;翟文忠,任職于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處。
[2]劉霓:《跨學科研究的發(fā)展與實踐》,《國外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