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居有常 人與自然界是統(tǒng)一的整體,人體生命節(jié)律是正確安排生活作息,使之符合養(yǎng)生學要求的依據,其中最重要的是晝夜節(jié)律。
中醫(yī)養(yǎng)生提倡清晨即起,起床后可進行鍛煉,年齡不同、體質不同、患病情況不同的人,可選擇不同的鍛煉方法;白晝是學習與工作的良好時機;日中可以適當午休或午睡,少息以養(yǎng)陽氣;黃昏之時,組織器官功能低下,最好進行一些輕松愉快的文娛活動或采取調息調意的方法,準備睡眠。
2.安臥有方 睡眠由人體晝夜節(jié)律控制,是人體的一種生理需要,在睡眠狀態(tài)下人體的組織器官大部分處于休整階段,從而大大地降低了氣血的消耗。因此,高質量的睡眠是消除疲勞,恢復精力的最佳方法,而睡眠衛(wèi)生則是獲得高質量的可靠保證。
(1)睡前調攝。睡前調攝的重點是調攝精神,心靜神安才能保證高質睡眠,情志平穩(wěn)、心思寧靜、排除雜念,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意境。另外就是睡前稍事活動,動則身勞、勞則思憩,故可使精神舒緩,情緒穩(wěn)定,有助于安臥。養(yǎng)生學家提倡“每夜睡時繞室行千步始就枕”,其意義即在于此;其三是睡前泡足,按摩涌泉穴。用40℃左右溫水泡足,洗并摩擦雙足,有利于氣血流通,又有利于清除疲勞,按涌泉穴可以滋腎清熱,導火下行,除煩寧神。除上述三法外,還要注意睡前忌用煙、酒、茶、咖啡、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
(2)睡眠宜忌。寢具適宜是創(chuàng)造良好睡眠的重要條件。因此睡衣、被褥、枕頭等寢具要經常保持清潔、松軟。床鋪最好偏低一些(50cm左右為宜),以利上下。鋪墊軟硬適中,要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枕頭稍長一些,其高度不超過同側肩頸之間的距離為宜。經驗證明,用蕎麥皮裝六七分滿的枕頭,其高度及松軟度最適于睡眠。
(3)合理安排睡眠時間,還要根據個人特點控制睡眠時間的長短,力求適度。18-50歲需要睡眠8小時,而50歲以后,對睡眠時間的需求又會逐漸增加。
(4)睡眠要講究睡姿與睡眠方位。養(yǎng)生學家認為,俯臥位、仰臥位與左側臥位均不符合養(yǎng)生要求。因此,中醫(yī)養(yǎng)生學主張右側屈膝側臥,即臥如弓。這種姿勢有利于氣血流通。關于睡眠方位,歷代養(yǎng)生學家的認識不盡相同。然而多數人認為要避免北向而臥,盡量采取東向或西向的方位。實驗證明,北向而臥的老人其腦血栓形成的發(fā)病率要高于其他睡眠方位的老人。據分析,這種現象可能與地磁有關。
(5)睡眠時還要注意避風,要露首。睡眠時必須避風,即使盛夏亦不可乘風露宿,更不可使電風扇直吹。否則雖圖一時之快,但風邪深入,其患最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