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氣和味是不可分的,味是基礎,氣的作用有賴于味。氣和味關系密切,一般將二者同時提及。氣和味之間的聯(lián)系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辛味藥大多是溫性的;苦味藥大多是寒涼的;甘味藥以平性、寒性、涼性居多;酸味藥寒性少而溫性多;咸味藥以寒性居多。
四氣與五味的配伍,可產生不同的作用。如甘溫益氣扶陽,甘寒清熱養(yǎng)陰潤燥,辛溫散寒解表,辛涼疏散風熱。
從配伍而言,氣與氣之間配伍,味與味合用均可產生不同的藥性。例如,寒涼之性與寒涼之性配伍,其效果便是加強解熱之效;同理,溫熱性藥與溫熱性藥合用,則加強扶陽作用,增強機體的生理功能。下面就味與味之間的配伍所產生的不同效果論述如下:
1.苦味+辛味=辛開苦降。方如左金丸(《丹溪心法》)。此方黃連:吳茱萸=6∶1。上藥共為細末,每次服1.5~3g,每日2~3次。
黃連味苦,降熱抗菌。
吳茱萸味辛,小劑量芳香健胃,增加胃腸動力,有利于胃腸積氣積物的排出,消除或緩解脹滿。
本方以吳茱萸的熱降黃連之寒;以黃連之苦寒降胃中之熱;以吳茱萸之辛散胃中之積氣。這樣此方即構成了一寒一熱,一苦一辛之辛開苦降的格局。此方可用于治療胃炎、膽囊炎等疾病。
2.辛味+甘味=辛甘化陽。方如桂枝甘草湯(《傷寒論》)。此方桂枝12g,甘草6g。水煎,頓服。陽者,即人體的陽氣,亦即人體的生理功能。
桂枝辛溫、解熱、鎮(zhèn)痛、擴冠、改善微循環(huán)、強心、利尿、抗凝血;甘草甘平、解痙、鎮(zhèn)痛,類皮質激素。
二藥合用,可提升人體的陽氣,可用于治療心律失常、心動過緩、心肌缺血等機體功能低下之疾病。
3.辛味+酸味=辛散酸收。如白芍桂枝湯(《施今墨藥對》)。方即桂枝5~10g,白芍10~15g,二藥共炒,水煎服。
桂枝辛溫,可使皮膚血管擴張,使血液流向體表,有利于散熱與發(fā)汗;白芍味酸性寒,解痙、止痛、補血、收斂體液。
桂枝辛散(散熱),白芍酸收(收斂汗液),這樣此方既能發(fā)汗解熱,而又不致發(fā)汗太過而傷及體液。在桂枝湯、小青龍湯中用此二藥,均取此意。
4.辛味+咸味=化瘀消結。如紅花水蛭湯。方即紅花15~20g,水蛭10~20g,水煎服。
紅花辛溫,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擴張血管;水蛭咸寒,抗凝血、溶栓。
紅花味辛散瘀,水蛭味咸軟堅、散結,二藥合用散瘀散結之力明顯加強。此方可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等缺血性疾病及微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
5.辛味+淡味=滲濕化瘀。如川芎茯苓湯。方即川芎30~50g,茯苓15~30g,水煎分2次服。
川芎辛溫,活血化瘀;茯苓味甘淡,性平。二藥合用,既能化瘀,又能使瘀有去路,更有利于因瘀而致的腫脹等病證的去除。
6.苦味+甘味=解熱和緩。方如甘草黃連湯。方即甘草10~30g,黃連5~20g,水煎服。
黃連苦寒,解熱,廣譜抗菌;甘草味甘,解痙、鎮(zhèn)痛、類皮質激素、緩和藥性。二藥合用,甘草之甘可緩和黃連之苦味及寒性,可緩和其苦燥之傷血傷氣。如《傷寒論》中的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中均有甘草與黃連同用。
其他如人參與黃連、大棗與黃連、甘草與黃芩配伍,均有取甘味降苦寒藥物之副作用的功效,只不過是所用藥物有異,其治療的功用亦有變化而已。
7.酸味+苦味=酸苦解熱。如烏梅黃連湯。方即烏梅30~50g,黃連10~15g,水煎服。
烏梅酸平,廣譜抗菌、酸斂;黃連苦寒,廣譜抗菌、解熱。二藥合用,以烏梅之酸斂作用防止黃連的過燥過苦。此方與桂枝與白芍的配伍,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馬齒莧與大黃、烏梅與黃芩、白芍與黃芩、白芍與黃連配伍,均有酸苦解熱之功效。
8.苦味+咸味=瀉下攻堅。如大黃芒硝湯。方即大黃5~10g(后下煎服),芒硝10~15g,兌入大黃藥汁內,或開水溶化后沖服。
大黃苦寒,解熱、廣譜抗菌、瀉下;芒硝咸寒、瀉下。二藥合用,能解熱、抗菌、瀉下,主要用于治療熱性病便秘、高熱不退、習慣性便秘等。
此外,芒硝與黃芩,芒硝與黃連配伍,亦可收瀉下攻堅之效。
9.苦味+淡味=利水抗菌。如黃連茯苓湯。方即黃連10~20g,茯苓15~20g,水煎服。
黃連苦寒,廣譜抗菌、解熱;茯苓利水。此方既抗菌解熱,又利水消腫,有利于治療炎癥引起的組織水腫??捎糜谥委煾腥拘约膊?。
黃芩與淡竹葉、梔子與淡竹葉、秦皮與茯苓配伍等,均可收利水抗菌之效。
10.甘味+酸味=酸甘化陰、斂陰緩急。方如白芍甘草湯。方為白芍、炙甘草各12g,水煎服。
白芍味酸性寒,補血、補體液;甘草甘平,甘補,調和藥性。二藥共用,共奏補體液之功效。主要由于治療各種原因所致的體液不足。
其他如烏梅與太子參,酸棗仁與西洋參,生地與五味子配伍等,亦有酸甘化陰之功效。
11.甘味+咸味=滋陰息風。如西參僵蟲湯。方為西洋參15~20g,僵蟲(即僵蠶)10~20g,水煎服。
西洋參甘、苦、涼,滋補體液;僵蟲咸、辛、平,鎮(zhèn)靜、抗凝血。二藥共用,補體液、鎮(zhèn)靜??捎糜谥委煙嵝圆『笃诘捏w液不足、煩躁、驚厥等。
其他如蘆根與珍珠母,沙參與牡蠣,麥冬與龍骨等,均有甘味加咸味的滋陰熄風作用。
12.甘味+淡味=健脾利濕。方如麥芽茯苓湯。方為麥芽50g,茯苓15g,水煎服。
麥芽甘平,助消化;茯苓甘淡平,利水。二藥共用,助消化利水,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
此外,白扁豆與薏苡仁,山藥與淡竹葉等合用,亦收健脾利濕之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