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體工具】
1.尺 以金屬卷尺為佳,也可用皮尺或無伸縮性的布卷帶替代。
2.度量用器 此包括大及小型關節(jié)度量器(量角器)骨盆傾斜度測量計、足度量器、枕骨垂線等。
3.木墊 由木板做成,呈梯狀,共5~6抵每格高0.5cm,用來測量兩下肢長度差。
4.三角板 為斜坡式的木或塑料抵或三角形板,可利用其寬度不一而測量某些距離 .如足弓高度、兩膝間距離等。
5.其他 如叩診錘、大頭針、握力計、皮膚用鉛筆、放大鏡、棉簽等。
【檢查步驟】 包括視、觸、動、量為最基本的檢查方法,無需特殊器械。應系統(tǒng)地進行:
1.視診
(1)骨骼與關節(jié):一般軸線對位與位置,以發(fā)現(xiàn)畸形、短縮、或不正常的姿勢。
(2)軟組織:對比兩側,有無全身或局部腫脹,有無肌萎縮。
(3)皮膚:有無發(fā)紅、發(fā)紫、色素沉著、發(fā)亮或其他變化。
(4)瘢痕或竇道:根據(jù)其形狀以確定其性質(由于手術、外傷或感染)。
(5)功能情況。
2.觸診
(1)皮膚溫度:對比兩側。
(2)骨骼與關節(jié):外形、骨標志、異常突起。
(3)軟組織:有無肌肉痙攣或萎縮、關節(jié)積液、滑膜增厚;全身或局部腫脹。
(4)局部壓痛。
3.動診 包括各關節(jié)的主動及被動活動,應分別記錄各關節(jié)各運動范圍的角度,測量各肌群的肌力等級。
4.測量
(1)肢體長度及周徑,肢體及軀干軸線。
(2)關節(jié)主動及被動動度。
(3)肌力測定。
5.周圍血管及淋巴循環(huán)檢查 肢體癥狀可能由于周圍循環(huán)影響,故不應忽視。一般可檢查皮膚結構、指(趾)甲顏色改變、皮膚溫度、脈搏;并予聽診,及進行運動試驗。注意兩側對比。
6.神經系統(tǒng)檢查 神經系統(tǒng)檢查主要指脊髓及周圍神經,包括運動、感覺、反射及營養(yǎng)性改變等項。
7.各鄰位局部檢查 根據(jù)發(fā)病部位及癥狀所在進行局部檢查,但注意不能疏忽其他部位病變引起的癥狀,而有所延誤。例如頸部病變(如頸椎病、臂叢病變可引起肩部癥狀,脊柱結核的寒性膿腫可流注至他處,應做多處檢查。
【注意事項】 矯形外科患者的檢查,除一般要求外,應注意以下各項:
(1)整體觀念,視人體為一整個的機體不能僅注意局部,而忽略全身。例如有休克存在,應先搶救,而不宜做不必要的檢查與處理。又如頭頸部畸形,可因視力不正常引起;皮膚多發(fā)性色素沉著可能為骨纖維異樣增殖癥(深棕色大片)或神經纖維瘤?。Х壬唿c)的一種表現(xiàn)。如不注意區(qū)分,可能延誤診治。
(2)檢查時,應暴露充分。準備良好光源,最好脫光衣服,或僅穿一短褲,或脫光后,反穿一單衫以檢查背部。如檢查肢體,應與對側對比。
(3)須注意患者體型及在各種姿勢及活動時的檢查,此包括臥位、坐著、行走、站立、跑步、上下樓梯、穿脫衣服、結扎鞋帶等時的姿態(tài)、動態(tài)、速度、力量、功能障礙、及畸形。如病情不允許活動,也應注明原因。
(4)檢查應按一定順序進行。一般局部檢查宜在全身檢查后重點施行以免去不必要的檢查,節(jié)省時間,但不一定系統(tǒng)地進行,可先檢查有關的主要部分。
(5)客觀檢查應與主觀癥狀(主訴)相結合。檢查應細致,不放過任何微小體征,亦不增加患者痛苦,甚或加重原有的損傷。
(6)可能時,應有一助手協(xié)助。如男醫(yī)師為成年女性患者檢查,應有女同志陪同。
(7)如有佩戴矯形用支具,或使用拐杖,宜詳加檢查,是否適合。必要時應取下行全身或局部詳細檢查。
(8)如患者取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或牽引,應檢查肢體位置、循環(huán)狀況、指(趾)端活動、牽引重量、夾板及石膏情況等。
(9)有條件者,應拍攝普遍照片,以記錄可以顯示的癥狀與體征,留做對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